《本經疏證》~ 本經續疏 (19)
本經續疏 (19)
1. 本經續疏第二卷
金而生瘡,癰而致傷,跌而為折,氣有斷而血亦有所不繼也。立其氣血之幹,斷者自續,不繼者自源源而至。然當橫梗,不續而能入,則必有通之者存,故《別錄》更推其味必有辛。辛者,通也。而注其因傷而漏者,必由內。惟其由內,故楨幹立而枝節自成。此續斷之《別錄》,原以注《本經》而暢其義,非有所增飾。
舉其粹以疏之,亦不得為混矣。
薊之「養精保血」,原不獨言小者。特大者,力雄乎外;小者,力聚於內。舉其大者,而小者自可知。非小者不能止沃與吐衄,大者不能養與保也。是《別錄》於大小薊根之養精保血,原未嘗不混。以養精保血屬小薊,則後世之強生分別耳。要而言之,養精者,能養之,不能充之;保血者,能充之,且能固之。
血充且固,自得令人肥;精有所養,自足令人健。然筋骨,非精莫續;斷折,非血莫聯。旣能續筋骨,復堪聯斷折,豈反不得為精之充,血之固耶?是故,元氣之受傷有輕重,而物之功能遂有難易也。且充固之力而僅得補罅漏,是其功在內而不見乎外。原無罅漏而更得充且固,是其驗遂著於外矣。
故續斷之力,在內而不顯;薊之力,在外而得彰。在內者,補中有行;在外者,行中有補。劉潛江之言,本未嘗無謂,特以形用之物,自當論其形,不必斤斤然攀附於陰陽,攛改其氣味耳。
漏盧:味苦、鹹,寒、**大寒,無毒。**主皮膚熱,惡瘡,疽痔,溼痹,下乳汁,**止遺溺、熱氣、瘡癢如麻豆,可作浴湯。**久服輕身,益氣,耳目聰明,不老,延年。一名野蘭。生喬山山谷。八月采根,陰乾。
漏廬,俗名莢蒿,莖葉如白蒿,花黃生莢端,莖長似細麻,如筯許,有四五瓣。七月、八月後,皆異黑於眾草,蒿之類也。常用其莖葉及子,未見用根。《唐本》
漏廬,體狀大似白蒿。凡以蒿名者,不一而足。漏盧旣似蒿,何獨「靳」一字,稱謂不以相假耶?不知諸蒿與漏盧,莫不生以春中,瘁以秋杪。惟蒿於夏秋之交,繁盛馥郁,一若助陽明燥金之化,掃太陰溼土之軌者,故於溼熱糺紛之候,最所擅長,專以氣為用,遂以氣為名。
漏廬則氣不芳烈,但於初生之時,已顯陽明之白於陽明之令,又顯太陽之黑,故不以氣名而以色稱《禮》〈祭義〉「焄蒿悽愴」,注「蒿,氣蒸出貌」。《釋名》〈釋地〉「土黑,曰盧。盧然,解散也」。曰漏盧者,固謂其能使溼滲洩而熱解散也。夫溼與熱比,原未嘗必為人患。
試想中宮絪縕之氣,所以輸脾歸肺者為何?豈不藉以奉生身、轉氣化哉!特偶有所偏,則相遭而不相下。或溼壅熱而不行,或熱劫溼而就燥。故在膚腠,則為風瘙疥癢;在肌肉,則為癰疽瘡痔;在筋節,則為痹痛拘緩;在骨骱,則為疼重攣急。此皆諸蒿得為力其間,藉氣之蒸出,足以透達其溼;性之耗散,足以消除其熱矣《國語》〈晉語〉「使民蒿然忘其安樂」,注「蒿,耗也」。苟溼壅於內,欲蒸出而不能;熱熾於外,欲消耗而莫及。
白話文:
金屬造成的傷口,形成瘡,瘡發展成癰而造成更深的傷害;跌倒導致骨折,這些情況都會造成氣血的阻斷和不足。要做的就是建立氣血的支柱,讓斷裂的地方重新連接,讓不足的地方源源不絕地補充。然而,如果遇到有橫向阻礙的情況,無法順利連接,卻仍然能夠接合,那麼一定是存在能夠疏通的物質,所以《別錄》才會進一步強調它的味道一定是辛辣的。辛辣的味道,有疏通的作用。並且註解說因傷造成的氣血流失,一定是從內部開始的。正因為是從內部開始的,所以只要樹立了根本,枝節自然就會順利發展。這就是《別錄》補充續斷藥性的用意,原本就是為了闡釋《本經》的意義,並非刻意添加修飾。
我將它的精華加以疏理,就不會顯得混亂不清了。
薊的「養精保血」功能,並不僅僅指小薊。只是大薊的藥力作用於體表較為強大,而小薊的藥力則集中於體內。舉大薊為例,小薊的作用自然可以理解。並非小薊就不能止血和止吐衄,而大薊就不能滋養和保護。這是《別錄》對於大小薊根的養精保血功效,原本就沒有混淆。將養精保血歸於小薊,只是後世的強加區分罷了。總而言之,養精是指能夠滋養,但不能使其充滿;保血是指能夠補充,並且能夠使其穩固。
血液充足且穩固,自然能夠使人身體肥壯;精氣得到滋養,自然能夠使人身體健壯。然而,筋骨沒有精氣就無法持續,斷裂的骨頭沒有血液就無法連接。既然能夠接續筋骨,又能夠連接斷裂之處,難道反而不能夠使其精氣充滿,血液穩固嗎?所以,元氣受傷的程度有輕重之分,藥物的功能效果自然也有難易之別。如果藥物的充實和固護之力,只能夠修補微小的缺失,那麼它的功效就在於內部而不顯於外部。如果原本就沒有缺失,卻能夠進一步使其充實和穩固,那麼它的效果就會顯現於外部了。
因此,續斷的作用,在於內部而不顯著;薊的作用,在於外部而顯現。作用於內部,是在補益中兼具疏通作用;作用於外部,是在疏通中兼具補益作用。劉潛江的說法,原本就並非沒有道理,只是對於有形之物,應當從其形態來論述,不必拘泥於陰陽之說,隨意更改它的氣味屬性罷了。
**漏蘆:味苦、鹹,性寒,**甚至大寒,無毒。**主要治療皮膚發熱、惡瘡、癰疽、痔瘡、濕痹,能下乳汁,**止遺尿、熱氣、瘡癢如麻豆狀,可以作沐浴的藥湯。**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增益氣力,使耳聰目明,延緩衰老,延長壽命。又名野蘭。**生長於喬山的山谷中。在八月採根,陰乾。
漏蘆,俗稱莢蒿,莖葉像白蒿,花黃色生於莢的頂端,莖幹像細麻繩一樣,大概像筷子那樣粗細,有四五瓣花瓣。在七月、八月之後,它的顏色會明顯比其他雜草更黑,屬於蒿類植物。人們常用它的莖葉和種子,很少使用它的根。《唐本草》記載
漏蘆,外形很像白蒿。凡是以蒿命名的植物,種類繁多。漏蘆既然像蒿,為何唯獨用一個「靳」字,來稱呼它,而不互相借用呢?要知道各種蒿類和漏蘆,都是在春季中期生長,秋季末期枯萎。只有蒿在夏秋之交,生長得茂盛而香氣濃郁,好像是為了幫助陽明燥金之氣的化生,掃清太陰濕土的阻礙一樣,所以在濕熱交雜的時候,最擅長發揮作用,主要以氣的作用為主,所以以氣來命名。
而漏蘆的氣味並不芳香濃烈,只是在剛開始生長的時候,就顯現出陽明的白色,在陽明之時,又顯現出太陽的黑色,所以不以氣來命名,而以顏色來稱呼。《禮記》〈祭義〉中說:「焄蒿悽愴」,註解說「蒿,氣蒸發出來的樣子」。《釋名》〈釋地〉中說:「土黑,叫做盧。盧,是散解的意思」。稱之為漏盧,本來就是說它能夠使濕氣滲洩而熱氣消散。濕氣和熱氣相比,原本不一定對人有害。
試想一下,中焦脾胃的氤氳之氣,之所以能夠輸送到肺部,是藉助什麼作用呢?難道不是藉助於此來供給身體的生機、轉化氣機嗎?只是偶爾有所偏失,就會互相遭遇而不相上下。或者濕氣壅塞而熱氣無法運行,或者熱氣劫奪濕氣而變得乾燥。所以,在皮膚,就會形成風瘙疥癢;在肌肉,就會形成癰疽瘡痔;在筋節,就會形成痹痛拘攣;在骨節,就會形成疼痛沉重、拘攣急迫的症狀。這些都是各種蒿類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藉助於氣的蒸發,足以透達濕氣;藉助於性的耗散,足以消除熱氣。《國語》〈晉語〉中說:「使民蒿然忘其安樂」,註解說「蒿,是耗的意思」。如果濕氣壅塞在內部,想要蒸發出來卻無法辦到;如果熱氣熾盛在外部,想要消耗卻沒有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