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7)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27)

1. 本經疏證第二卷

逐者,俾其流通者也。性惟潤下,功力到時,得二便通利,以為外候。《千金方》黑膏,用治熱積所成之斑。《肘後方》拌雞蒸汁,用治寒積所成之疝。咸從血痹所生耳。血中有痹,則骨髓不滿,肌肉不長,筋衇斷絕,均謂「傷中」。若填滿,若生長,若接續,皆克成血液之流通者也。

劉潛江云「地黃之用,在《本經》,即首歸其功於血」。夫血,本天一之真陰,資中五之土氣以生者也。夫萬物,莫不資生化於土。惟此味之取精於土者,最專且酷。故種植之地,土便焦苦,十年後,方得轉甜。得謂「此味不專主中焦之營氣」哉!《乘雅》云「種地黃一年,其土便苦。

次年,止可種䒜𧀬。再二年,可種山藥。足十年,土味方轉甜,始可復種地黃。否則味苦形瘦,不堪入藥矣」。夫旣資衝氣以化生,獨以涼血歸之者何?蓋脾統血,其為臟也,體柔用升。升為陽,血屬陰。設其所統之陰不繼,不足以柔其體,而其用之升者,自升。於是陽益盛,陰益虛,馴至其脾為約。

經曰「至陽盛,則地氣不足」,此之謂也。於斯時也,不以得地氣之最精且專者,裕其所統。又何以柔其體,而善其後耶?第所謂「傷中」者,義又云何?夫中者,陰陽之會也。無陽,則陰何由而升;無陰,則陽無所從而降。升降之樞,生氣生血之源也。血乃真陰之化醇,陽能化,則血何自而痹?陰能固,則血無緣而漏。

故凡病於陰不濟陽,陽氣不能化血者,用地黃,則為宣劑,即《本經》所謂「逐血痹,除寒熱、積聚」是也。凡病於陰不勝陽,陽迫血,而陰不固者,用地黃,又為攝劑,即《別錄》所謂「治胞漏下血,崩中血不止」是也。方書治虛勞,有云「實熱實極」者,均用地黃。旣云虛勞矣,又何以云實也?經曰「精氣奪,則虛。

邪氣盛,則實」,因精氣之虛,以致邪氣之實;因邪氣之實,益致精氣之虛。故用地黃,瀉其實在邪者,即救其虛在精者。如補勞劣之味,乃在其後。是不可悟「填骨髓,長肌肉,療跌折、絕筋」之義耶?

古人服藥,皆有法律。故為丸、為散、為湯,當各得其宜,而效始著。如《本經》此條,宜作兩層讀。「主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療跌折、絕筋」,丸散之功也。「除寒熱、積聚,除痹」,湯飲之功也。不然,若茺蔚之可作浴湯,葡萄之可作酒,當歸之煮汁飲,何以皆署於簡末。

而此「作湯」二字,獨間於中耶?故仲景兩書,用地黃者,八方。為丸者,三。為湯者,五。炙甘草湯之續絕傷。防己地黃湯、百合地黃湯之除寒熱、積聚。黃土湯、芎歸膠艾湯之除痹。薯蕷丸之治傷中,長肌肉。大黃䗪蟲丸之逐血痹。腎氣丸之填骨髓。俱若合符節。

白話文:

所謂「逐」,是指使它流通的意思。地黃的藥性是潤澤下降,當藥效發揮時,能夠使大小便順暢,這可以作為外在的觀察指標。《千金方》中的黑膏,用來治療熱邪積聚形成的斑點。《肘後方》中用雞汁蒸煮後拌服,治療寒邪積聚造成的疝氣。這些疾病其實都源於血脈阻滯所導致。當血液中有阻滯,就會導致骨髓不充盈、肌肉不生長、筋脈斷裂,這些都可稱為「傷中」。如果能使骨髓充盈,肌肉生長,筋脈接續,這些都是地黃能使血液流通的功勞。

劉潛江說:「《本經》提到地黃的功效,首先就歸功於它對血液的作用。」血液,本是天地間純淨的陰氣,靠著脾胃的土氣滋養而產生。世間萬物,沒有不靠土氣來生長化育的。而地黃,是從土中吸取精華最專一且強烈的。所以種植過地黃的土地,會變得貧瘠焦苦,要經過十年才能恢復肥沃。由此可見地黃的藥性專注於中焦的營氣。《乘雅》中說:「種植地黃一年後,土壤就會變苦。第二年,只能種植蘘荷,再過兩年,可以種植山藥。要過十年,土味才會轉甜,才能再次種植地黃。否則地黃會味道苦澀,形狀瘦弱,不堪入藥。」既然地黃依靠脾胃之氣化生,為何又要歸類為涼血藥呢?因為脾主管血液,脾本身屬陰,但其作用是向上升發。升發為陽,而血液屬陰。如果脾所主管的陰氣不足,就不足以使脾的本體柔和,而脾的升發之性會自行升發。如此一來,陽氣就更加旺盛,陰氣就更加虛弱,最終導致脾氣衰竭。

《黃帝內經》說:「當陽氣過盛時,地氣就會不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這個時候,如果不使用吸取大地精華最專一的地黃來滋養脾氣,又怎麼能夠柔和脾的本體,並使其發揮作用呢?那麼,所謂的「傷中」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中」是指陰陽交會的地方。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上升;沒有陰氣,陽氣就無從下降。升降的樞紐,是產生精氣和血液的源頭。血液是純淨陰氣的化生,如果陽氣能夠化生血液,血液怎麼會瘀滯呢?如果陰氣能夠固攝,血液又怎麼會流失呢?

所以,凡是因陰氣不足而不能滋養陽氣,導致陽氣無法化生血液的,用地黃就能發揮宣通的作用,這就是《本經》所說的「疏通血脈阻滯,消除寒熱、積聚」的意思。凡是因陰氣虛弱而不能制約陽氣,導致陽氣迫使血液妄行,陰氣不能固攝的,用地黃又能發揮攝取的作用,這就是《別錄》所說的「治療胞宮出血,血崩不止」的意思。醫書治療虛勞,有時說患者「實熱至極」,也會用地黃。既然是虛勞,為什麼又說實呢?《黃帝內經》說:「精氣耗竭,就虛;邪氣旺盛,就實」。因為精氣虛弱,導致邪氣入侵而實;又因為邪氣的實,更導致精氣的虛弱。所以用地黃,可以瀉除實在的邪氣,也就是在救治虛弱的精氣。至於補益勞損之功效,則在於其後。這不正是「填補骨髓,生長肌肉,治療跌打損傷、筋脈斷絕」的意義所在嗎?

古人服藥,都有一定的法則。所以製成丸劑、散劑、湯劑,應各有其適宜的用法,才能顯著見效。比如《本經》這條,應該分兩層來讀:「主治傷中,疏通血脈阻滯,填補骨髓,生長肌肉,治療跌打損傷、筋脈斷絕」,這是丸劑、散劑的功效。「消除寒熱、積聚,消除痹症」,這是湯劑的功效。不然,像茺蔚子可以做洗澡藥,葡萄可以釀酒,當歸可以煮汁飲用,為何都只是簡略提及?而此處「作湯」二字,卻獨獨夾在中間呢?所以張仲景的兩部醫書中,用到地黃的,共有八個方子。做成丸劑的有三個,做成湯劑的有五個。炙甘草湯能接續斷絕的筋脈;防己地黃湯、百合地黃湯能消除寒熱、積聚;黃土湯、芎歸膠艾湯能消除痹症;薯蕷丸能治療傷中,生長肌肉;大黃䗪蟲丸能疏通血脈阻滯;腎氣丸能填補骨髓。這一切都像符節一樣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