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6)
本經疏證 (26)
1. 本經疏證第二卷
成無己曰「汗後胃虛,是外傷陽氣。故於瀉心湯加生薑;下後胃虛,是內損陰氣。故於瀉心湯加甘草」。是知,甘草補胃,為補胃中之陰矣。
治血痹,用桂枝黃芪五物湯。治黃汗,用桂枝加黃芪湯。相去僅一味,所治之病,大有不同。斯可悟《素問》制方之旨,仲景得之為最深矣。曰「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微者,虛之所在。緊者,病之所在。不治其病,虛無由復。
是則治下,制方宜急。急則去甘草,而多其分數。此桂枝黃芪五物湯分數,較之桂枝加黃芪湯為多也。曰「黃汗為病,兩脛自冷,從腰已上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在上汗,在下痛,不治其汗,痛無由復以汗非尋常之汗也。
是則治上,制方宜緩。緩則加甘草,而減其分數也。矧血痹之源,因「尊榮人,骨弱肌膚盛,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皆傷下之候,故其治曰「宜鍼引陽氣,令衇和緊去則愈」。則謂其「治下」不謬。「黃汗,身體腫,不惡風,小便通利」,為上焦有寒,其口多涎,能不謂病在上哉!是故,兩方之相去雖以甘草。然其義,實有非甘草所能盡者。
〈至真要大論〉曰「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王太僕云「治上補上,方迅急,則止不住而迫下;治下補下,方緩慢,則滋道路而力又微。制急方而氣味薄,則力與緩等;制緩方而氣味厚,則勢與急同。如是為緩不能緩,急不能急,厚而不厚,薄而不薄。
則大小非制,輕重無度,虛實寒熱,臟腑紛撓,無由致治。是知,分數不可不定也。」
乾地黃:味甘、**苦,**寒,**無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衇,益氣力,利耳目。生者,尤良。,生地黃:大寒。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踠折,瘀血,畱血,衄鼻,吐血,皆擣飲之。**久服輕身不老。一名地隨,一名芐,一名芑。生咸陽川澤。黃土地者,佳。二月、八月採根,陰乾。得麥虋冬、清酒,良。惡𦮷母,畏蕪荑
地黃,二月生葉,布地似莗前,葉上有皴紋而不光。高者及尺餘,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紅紫色,亦有黃花者。其實,作房如連翹,中子甚細,沙褐色。根如人指,色黃。《圖經》
盧芷園曰「地黃,《本經》主治,首舉『傷中、逐血痹』,即繼『填骨髓、長肌肉、續絕筋』。夫痹者,閉而不通也,隨其血之不通而為病。如在目則赤,在齒則痛,在肉裏則癰腫,在心則昏煩,在肺則咳血。壅遏而為身熱,枯耗而為燥濇痿輭,汎濫而為吐衄崩漏。血痹頗廣,當各以類推之」。
白話文:
成無己說:「發汗後出現胃虛,是外在損傷陽氣所致,所以用瀉心湯時要加生薑;腹瀉後出現胃虛,是內在損傷陰氣所致,所以用瀉心湯時要加甘草。」由此可知,甘草補胃,是為了補胃中的陰液。
治療血痹,使用桂枝黃芪五物湯;治療黃汗,使用桂枝加黃芪湯。兩者僅僅相差一味藥,所治療的疾病卻大不相同。這可以讓人領悟《素問》制定方劑的宗旨,張仲景在這方面理解得最為深刻。《素問》說:「血痹是陰陽都虛弱的表現,寸口關脈和關上脈搏略微虛弱,尺脈略微緊澀,外在表現為身體麻木不仁,像風痹一樣。」脈微弱表示虛弱所在,脈緊澀表示疾病所在。如果不及時治療疾病,虛弱就無法恢復。
因此,治療下焦疾病,制定方劑應該快速。快速就要去掉甘草,並且增加其他藥物的劑量。這就是桂枝黃芪五物湯的劑量比桂枝加黃芪湯多的原因。《素問》說:「黃汗這種病,兩條小腿自己感覺寒冷,從腰部以上出汗,腰部以下不出汗,腰部和胯部鬆弛疼痛,感覺有東西在皮膚裡面一樣。嚴重的時候,不能吃飯,身體疼痛沉重,煩躁不安,小便不利。」上身出汗,下身疼痛,如果不治療汗出,疼痛就無法恢復,因為這種汗不是普通的汗。
因此,治療上焦疾病,制定方劑應該緩和。緩和就要加入甘草,並且減少其他藥物的劑量。何況血痹的根源,是因為「尊貴之人,骨骼虛弱,肌肉豐盛,勞累後出汗,睡覺時不經常翻動身體,再受微風侵襲」,這些都是損傷下焦的表現,所以治療上說「應該用針刺引導陽氣,使脈象平和,緊澀去除就會痊癒。」這就說明說其「治療下焦」沒有錯誤。「黃汗,身體腫脹,不害怕風,小便通暢」,這是上焦有寒邪的表現,口中多涎液,難道能說病不在上焦嗎!因此,兩個方劑的區別雖然在於甘草,但其中的道理,實際上不是甘草所能完全概括的。
《至真要大論》說:「治療急症,藥物的氣味要濃;治療緩症,藥物的氣味要淡。」適合病情需要的,就是這個道理。王太僕說:「治療上焦的病,用補上焦的方劑,如果藥力過於迅猛,就會止不住而迫使藥力向下走;治療下焦的病,用補下焦的方劑,如果藥力過於緩慢,就會助長邪氣蔓延而藥力又不足。制定急症的方劑,如果藥的氣味很淡,那麼藥力就和緩慢的方劑一樣;制定緩症的方劑,如果藥的氣味很濃,那麼藥效就和急症的方劑一樣。這樣就會導致緩慢的不能緩慢,急迫的不能急迫,濃厚的不能濃厚,淡薄的不能淡薄。」
那麼藥物的劑量大小就沒有準則,輕重也沒有標準,虛實寒熱就會混亂,臟腑功能會紊亂,無法達到治療的目的。由此可知,藥物劑量是不能隨意確定的。
**乾地黃:味甘、苦,性寒,無毒。**主要治療跌打損傷,筋脈斷裂,內傷,驅除血痹,填補骨髓,生長肌肉。煎湯服用,可以去除寒熱,消除積聚,去除痹痛。主要治療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內傷、崩漏、下血,破除惡血、血尿,通利大小腸,去除胃中宿食,恢復飽食感,補益五臟內傷不足,疏通血脈,增強氣力,有益於聽力和視力。**新鮮的乾地黃效果更好。**生地黃:性大寒。主要治療婦女崩漏,血流不止,以及產後血氣上衝心胸,導致悶絕,損傷身體,胎動不安,下血,胎兒不落,墮胎,跌打損傷,瘀血,淤血停留,鼻子出血,吐血,搗爛後榨汁飲用。**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不老。**又名地隨,又名芐,又名芑。生長在咸陽的河流和沼澤地帶。黃土地生長的最好。二月和八月採集根部,陰乾。與麥門冬、清酒一起使用效果更好。忌用𦮷母,害怕蕪荑。
地黃,二月生長葉子,鋪在地上像車前草,葉子上有皺紋但不光滑。高的有一尺多,低的有三四寸。它的花像油麻花,紅紫色,也有開黃花的。它的果實,像連翹,裡面種子很細,呈沙褐色。根部像人的手指,呈黃色。《圖經》記載。
盧芷園說:「地黃,《本經》記載的功效,首先列出『治療內傷、驅除血痹』,接著列出『填補骨髓、生長肌肉、接續斷裂的筋脈』。所謂痹,就是閉塞不通,會因為血液不通而導致疾病。如果發生在眼睛,就會出現紅腫;如果發生在牙齒,就會疼痛;如果發生在肌肉,就會出現癰腫;如果發生在心臟,就會出現昏亂煩躁;如果發生在肺部,就會出現咳嗽出血。瘀塞不通就會導致身體發熱,枯竭耗損就會導致乾燥澀滯痿軟,泛濫溢出就會導致吐血、衄血、崩漏。血痹的範圍很廣,應當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