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續疏 (17)
本經續疏 (17)
1. 本經續疏第一卷
謂蓯蓉之補中,僅得施於五勞七傷,則可;謂凡補中者,皆得用蓯蓉,則不可。以《本經》固云「主五勞七傷補中」,不云「補中主五勞七傷」也。
蓯蓉之用,以陰涵陽,則陽不僭;以陽聚陰,則陰不離。是其旨,一近乎滑潤,一近乎固攝。《別錄》所謂「止利」者,為取其滑潤耶?抑取其固攝耶?夫《別錄》,固不但云「止利」,而云「除膀胱邪氣、腰痛、止利」,是亦可識其故矣。誠分而言之,則利有洩瀉、腸澼;腰痛有氣血痹阻;膀胱邪氣有淋濁、畜血。
為寒、為濕、為熱,均無不可。若遽與蓯蓉,是使陽錮而終難伸,陰敝而終難化。可治之疾,不反致難治歟?惟合而言之,則因其氣之本相連屬,欲就陰而陰不容,遂轉隸於陽,而還攻夫陰。陰復不受,則或乘勢,累墜下迫,或痛甚不止,故曰「除膀胱邪氣、腰痛,止利」,不曰「除膀胱邪氣、腰痛,下利」也。此痛不常有,惟久病、久利始見之。
《千金方》冷利增損健脾丸,治丈夫虛勞,五臟六腑傷敗受冷。初作滯下,久則變五色,赤黑如爛腸,極腥穢者,中用蓯蓉,可證矣。其不利者,亦必腰痛而小便有故,方與之宜。
白話文:
肉蓯蓉的補中作用,只能用於治療五勞七傷的情況,這樣是可以的;如果說所有需要補中的情況,都可以使用肉蓯蓉,那就不可行了。《神農本草經》確實說它「主治五勞七傷、補中」,但不是說「補中是主治五勞七傷」。
肉蓯蓉的應用,是利用它陰中涵陽的特性,使陽氣不會過於亢盛;利用它陽中聚陰的特性,使陰氣不會離散。這就是它的要旨,一是接近滑潤,一是接近固澀。《名醫別錄》說它「止利」,是取它的滑潤之性呢?還是取它的固澀之性呢?其實《名醫別錄》不只說它「止利」,還說它「消除膀胱邪氣、腰痛、止利」,這就可以知道它的作用原理了。如果仔細分析,腹瀉有泄瀉和腸澼之分;腰痛有氣血痹阻的原因;膀胱邪氣有淋濁和蓄血的不同。
無論是寒、濕、熱,各種原因引起的病症,都不能隨便使用肉蓯蓉。如果貿然使用,反而會使陽氣被禁錮而難以伸展,陰氣被遮蔽而難以轉化。本來可以治癒的疾病,反而會變得難以治療。但如果綜合來看,因為陰陽之氣本來就相互聯繫,想要直接從陰入手卻行不通,於是就轉而歸附於陽,再反過來攻克陰。如果陰仍然不受影響,就可能乘勢,使病邪更加向下墜落,或疼痛更加劇烈不止,所以才說「消除膀胱邪氣、腰痛、止利」,而不是說「消除膀胱邪氣、腰痛、下利」。這種疼痛不是一直都有,只有久病、久利的人才會出現。
《千金方》中的冷痢增損健脾丸,是治療男子因虛勞,導致五臟六腑損傷,感受寒邪的病症。剛開始會出現滯下的情況,久了就變成五種顏色,赤黑如爛腸,非常腥臭,方中使用了肉蓯蓉,就可以證明它的功效了。凡是需要使用肉蓯蓉來止利的,也一定是伴隨著腰痛,而且小便有異常,這樣使用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