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續疏 (15)

回本書目錄

本經續疏 (15)

1. 本經續疏第一卷

若是假使在上已無病,而下之機關猶未轉,則儘利其上,其在下者,能常自窒乎?矧絡石原生於陰溼處,則其機關,本自下而上;其奏功,則自上而下耳。逕庭云乎哉?

蒺藜子:味苦、**辛,**溫、**微寒,無毒。**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身體風癢,頭痛,欬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㿉,可作摩粉。其葉,主風癢,可煮以浴。**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一名即藜,一名茨。生馮翊平澤或道傍。七月、八月采實,暴乾。烏頭為之使

蒺藜,葉如初生皂角葉,齊整可愛。刺蒺藜,狀如菠稜子及細菱,三角四刺,實有仁。白蒺藜,結莢長寸許,內子大如芝麻,狀如羊腎而帶綠色。《綱目》

蒺藜子鋒穎四出,堅銳銛利,謂非象金不可。而其味苦,其氣溫,則又皆屬乎火。是之謂金與火遇,火在金中。夫金與火之接也,始則相守,繼則就鎔,終則交流。相守,則金之蕪雜難消者消;就鎔,則金之凝重不動者動;交流,則火之炎上不下者下。凝重者動,謂之形隨性化;炎上者下,謂之性隨形化。

其在人身,性本於氣,形充於血,兩者不咸,則有性與形違而為積聚、喉痹者;有形與性違而為惡血、癥結、乳難者。得此交相化而適相成之物,又烏能不已耶?而《別錄》又恐後人誤會《本經》用蒺藜泛治腹中惡血、癥結、積聚也,故其命意措辭,若謂就金言金,在上治上焉者。夫曰身體風癢,則疾必不在分肉筋骨,而在肌膚。

皮毛,固肺之合也。又況「頭痛、欬逆傷肺、肺痿」,皆火守於金之病。火與金本相仇,因相仇而致病,則以相守而生長之物,化病氣為生氣,猶不可謂極允帖之治乎?而後人識透此關,莫妙於《大明》,以此益精,療水藏冷、小便多,止遺瀝、洩精、溺血。夫火金相仇為病於上,但得其就鎔下流,則併化為水,且非冷水而為煖水,又何水藏精溺二道之不受益也。夫然,故沙苑蒺藜之刺在莖而不在實。

實形正似腎者,則金火之交鎔向下,竝在莖中,而實遂大擅益下之功於精溺二道,更著良猷矣。

肉蓯蓉:味甘、**酸、**鹹,微溫,**無毒。**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癥瘕,**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久服,輕身。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五月五日采,陰乾。

肉蓯蓉,二月叢生大木間及土塹垣中。生時似肉,皮如松子,有鱗甲。苗下有根,廣扁柔潤,長尺餘。色紫黑,浸挼去黑水、鹹酸味《六書故》「挼,按揉也」,宛如殷紙,摺疊成卷殷,赤黑色。參《圖經》

白話文:

如果說上方已經沒有疾病,而下方的機能還沒有啟動,那麼只是一味地讓上方獲益,下方的機能難道能自行恢復嗎?更何況駱石這種植物,原本就生長在陰濕的地方,它的機能本來就是從下往上運行;而它的功效,則是從上往下發揮作用。這兩者之間,難道不是大相逕庭嗎?

**蒺藜子:**味苦、辛,性溫、微寒,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惡血,破除體內癥結、積聚,治療喉嚨腫痛、產婦乳汁難下、身體皮膚發癢、頭痛、咳嗽氣逆傷肺、肺痿、止煩躁、下氣,以及治療小兒頭瘡、癰腫、陰囊濕疹,可以磨成粉末外用。它的葉子,主要治療皮膚搔癢,可以煮水沐浴。長期服用,可以增長肌肉、明亮眼睛、使身體輕盈。它還有別名叫做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即藜、茨。生長在馮翊的平地或路旁。在七、八月採收果實,曬乾。烏頭是它的使藥。

蒺藜的葉子像剛長出的皂角葉,整齊又可愛。刺蒺藜的形狀像菠稜子和細菱,呈三角狀,有四根刺,果實內有仁。白蒺藜結的莢長約一寸,裡面的種子像芝麻大小,形狀像羊腎,帶有綠色。《本草綱目》記載。

蒺藜子的尖端像鋒利的刀刃,四面突出,堅硬銳利,說它像金屬一樣也不為過。而它的味道是苦的,氣是溫的,又都屬於火性。這就是所謂的金與火相遇,火在金中。金與火相接觸的過程,開始是相互守護,接著是互相熔化,最後則是互相交流。相互守護,就能消除金屬中雜亂難以去除的物質;互相熔化,就能使金屬中凝固不動的部分活動起來;互相交流,就能使火向上燃燒的特性向下流動。凝重之物活動起來,這叫做形隨性變化;向上燃燒的特性向下流動,這叫做性隨形變化。

在人體中,性本源於氣,形體由血充養,如果兩者不協調,就會出現「性」與「形」不合而導致的積聚、喉痹;或是「形」與「性」不合而導致的惡血、癥結、乳汁難下等問題。得到這種能夠互相轉化、互相成就的藥物,又怎麼能不痊癒呢?《別錄》又怕後人誤解《本經》用蒺藜泛治腹中惡血、癥結、積聚,所以它的用意和措辭,好像是說就金來說金,只在上方治療上方的疾病。說到「身體風癢」,那麼疾病一定不在肌肉筋骨,而是在肌膚皮毛,皮膚毛髮,本來就是肺所主導的。何況「頭痛、咳嗽氣逆傷肺、肺痿」這些,都是火邪滯留在肺金的疾病。火和金本來是互相仇視的,因為互相仇視而導致疾病,那麼用能夠讓它們互相守護而生長的藥物,來化解病氣為生氣,也算是非常貼切的治療方法了吧?而後人領悟到這個關鍵,沒有比《大明》更精闢的了,認為蒺藜可以治療水藏虛冷、小便過多、止遺精、洩精、尿血。火金相剋導致上方生病,只要能讓它們互相熔化並向下流動,就能一起化為水,而且不是冷水而是溫水,那麼腎和膀胱這兩個與精液和排尿相關的通道,又怎麼可能不受益呢?所以沙苑蒺藜的刺長在莖上而不是果實上。

果實形狀像腎臟的,就表示金火的交融向下,都在莖中,而果實就大大地發揮了對精液和排尿通道有益的功效,更顯示出它的良效。

**肉蓯蓉:**味甘、酸、鹹,性微溫,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五勞七傷,補中氣,消除陰莖中的寒熱疼痛,滋養五臟,強壯陰氣,補益精氣,使人多子,治療婦女癥瘕,消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疾。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生長在河西山谷以及代郡、雁門。在五月五日採收,陰乾。

肉蓯蓉在二月時叢生在大的樹木間,或是土坑、牆垣中。生長時像肉一樣,表皮像松子,有鱗片。莖的下方有根,寬而扁平,柔軟潤澤,長一尺多。顏色紫黑,浸泡後揉搓可以去除黑水和鹹酸味(《六書故》解釋「挼」是按揉的意思),看起來像殷紙,可以折疊成卷(殷,赤黑色)。參照《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