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續疏 (14)

回本書目錄

本經續疏 (14)

1. 本經續疏第一卷

正氣流行,邪氣渙釋,故曰解毒。毒,固熱入人身,而脅人正氣為附從者。正氣不為所脅,而自行所當行,毒又焉能為患,有不解散者哉」?予謂「如此疏藍,亦旣明徹矣」,第其所以內理痰火,外療盛熱者。謂何?夫木盛遇熱則津生,天地之軌則也。人身則有壯熱而陰反耗,陰耗而熱益猖者,投以寒涼,正患其拒而相搏。

改與滋養,又恐其壅而不化。惟此津隨熱極而生,熱以津濟而解者,豈不適相當耶?此其療盛熱也。至如痰火,則上之陽不入陰而與之化,反灼陰而使之消。若增陰,則徒能隨陰以消,暫延一時之涸竭;若散火,則并陰使盡,且不與陰濟之火,又焉能化而得散。此其充熱以津,化津入熱,為至理所注矣。

然急難稍延者,用藍汁;緩能及濟者,用藍實;微而未猖者,用青黛,各擇其宜焉,可矣。

絡石:味苦,溫、**微寒,無毒。主風熱,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不通,**水漿不下,**大驚入腹,除邪氣,養腎。主腰臗痛,堅筋骨,利關節。**久服,輕身,明目,潤澤,好顏色,不老,延年,**通神。**一名石鯪,一名石磋,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領石,一名懸石。生泰山川谷,或石山之陰,或高山巖石上,或生人間。正月采。杜仲、牡丹為之使,惡鐵落,畏𦮷母、菖蒲

絡石,生陰溼處,冬夏常青。其蔓,折之有白汁。葉圓如橘,正青色。其莖蔓延,莖節著處,即生根鬚,包絡石上,花白子黑。參《唐本》、《圖經》

石者,土欲化金而未成也。於藏氣,為帖緊相承之脾肺。絡石者,木水土相參之化也。於藏氣,為間於脾腎之肝。肝,主疏洩暢達者也。乃絡石疏洩暢達,獨於帖緊相承之脾肺,依附甚固。則凡脾肺所主肌肉、皮毛間,倘有邪氣附著,生氣不榮,吸攝津液,以資啟溉,致津液乾涸,仍無濟於生氣者,得此,疏洩暢達焉。不特枯竭轉而榮茂,且乾涸轉而潤澤矣。

何則?以脾肺本主津液相輸灌也。惟然,則於「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水漿不下」,固有會矣。特謂其主於風熱,何也?夫不因風熱,則「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水漿不下」,又何自而來?但其味苦溫。苦溫,非治風熱者,茲則所宜闡明者矣。

蓋諸證者,火結非假,津涸非真。乃陽劫陰以自資,陰被劫而不得化,故惟陽能入之,陰則不能入也。設使用寒,必被陽格;用熱,又屬耗陰。惟苦以發之,溫以散之,相比成功。仍是冬夏不彫,寒暑皆榮之物,生乎陰而長於陽,絡於陰而伸夫陽者。〈至真要大論〉所謂「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是矣。

雖然《別錄》所係「大驚入腹,除邪氣」,則氣亂而邪從以入也。其所謂「養腎,主腰臗痛,堅筋骨,利關節」,不與他主治大相逕庭耶?蓋人氣升降,如環無端。第下者,必化於腎而後能升;上者,必化於肺而後能降。絡石之於肺,雖邪阻氣撓,顛連如石,亦能化而通之,行而降之。

白話文:

本經續疏第一卷

正氣運行順暢,邪氣自然消散,所以說能解毒。所謂的「毒」,是指熱邪侵入人體,脅迫正氣使其屈服。如果正氣不被脅迫,仍然按照其本來的運行方式運行,那麼毒邪又怎麼能造成危害,又怎麼會不消散呢?我認為「這樣疏通,道理已經很明白了」,只是它如何調理體內的痰火,治療體表的熱盛之症呢?這是什麼道理?

要知道,木氣旺盛遇到熱就會產生津液,這是天地運行的法則。但是,人體在壯熱的時候,反而會消耗陰液,陰液耗損後,熱邪會更加猖獗。如果投用寒涼藥物,反而會遭到身體的抗拒而產生搏鬥。如果給予滋補之藥,又恐怕會造成壅塞而不易化解。只有這種津液隨著熱邪的極盛而產生,熱邪通過津液的滋潤而解除的方法,豈不是最恰當的嗎?這就是它治療熱盛的道理。至於痰火,是上部的陽氣不能與陰液融合,反而灼傷陰液使其消耗。如果增補陰液,只能隨著陰液的消耗而暫時延緩枯竭;如果驅散火邪,反而會耗盡陰液。而且,不與陰液相濟的火邪,又怎麼能夠化解消散呢?所以,用津液來充實熱邪,使津液轉化為熱邪所用,這是至理所在。

然而,對於病情急迫,需要稍微延緩的,可以使用藍汁;對於病情緩慢,能夠及時補救的,可以使用藍實;對於病情輕微尚未猖獗的,可以使用青黛。各自選擇適合的方法就可以了。

絡石:味苦,性溫,略帶寒性,無毒。主要治療風熱之症、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痛不通、水漿難以下嚥、受到驚嚇導致腹痛等症狀。可以驅除邪氣,滋養腎臟。主要治療腰髖疼痛、強壯筋骨、疏通關節。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健、視力明亮、皮膚潤澤、氣色好、不衰老、延年益壽、通神。又名石鯪、石磋、略石、明石、領石、懸石。生長在泰山山谷,或石山的陰面,或高山岩石上,或者在人間也有生長。正月採摘。杜仲、牡丹可以作為它的輔助藥,它厭惡鐵屑,畏懼𦮷母、菖蒲。

絡石,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冬天夏天都保持常青。它的藤蔓折斷後有白色的汁液。葉子圓形像橘子葉,顏色為正綠色。莖蔓延生長,莖節處會長出根鬚,纏繞在石頭上,花白色,果實黑色。詳細記載可以參考《唐本草》和《圖經》。

「石」,是指土想要化為金卻尚未成功的狀態。對於人體的臟腑之氣來說,對應的是緊密相連的脾臟和肺臟。絡石,是木、水、土相互參合轉化的產物。對於人體的臟腑之氣來說,對應的是位於脾腎之間的肝臟。肝臟,主導疏通和暢達。絡石的疏通暢達,卻只在緊密相連的脾臟和肺臟依附得特別牢固。那麼,凡是脾肺所主管的肌肉、皮膚之間,如果附著了邪氣,導致生機不旺盛,吸收津液來滋養灌溉,卻導致津液乾涸,仍然無法幫助生機恢復的,有了絡石,就能夠疏通和暢達。不僅可以使枯竭的狀態轉為繁榮茂盛,而且可以使乾涸的狀態轉為潤澤。

為什麼呢?因為脾肺本來就主導津液的輸布和灌注。既然這樣,那麼對於「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痛、水漿難以下嚥」等症狀,自然有效。但為什麼說它主要治療風熱呢?如果不是因為風熱,那麼「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痛、水漿難以下嚥」等症狀又是從何而來呢?但它的味道是苦溫的。苦溫的藥物,並不是用來治療風熱的,這點需要闡明。

其實,這些症狀,都是火熱凝聚並非虛假,津液乾涸並非真實。而是陽熱劫奪陰液來滋養自身,陰液被劫奪後無法轉化,所以只有陽熱能夠深入,陰液則無法進入。假設使用寒涼藥物,一定會被陽熱所抗拒;使用溫熱藥物,又會耗損陰液。只有用苦味來發散,用溫性來疏散,相互配合才能成功。絡石本身就是一種冬天夏天都不會凋謝,寒冷炎熱都依然茂盛的植物,生長在陰暗處卻在陽光下生長,依附在陰處卻伸展向陽處。如同《至真要大論》所說的「輕微的要逆著它治療,嚴重的要順著它治療」。

雖然《別錄》記載它能夠「治療驚恐導致腹痛,驅除邪氣」,這是因為氣機紊亂,邪氣趁機侵入。而它所說的「滋養腎臟,治療腰髖疼痛,強壯筋骨,疏通關節」,難道和其他的治療作用大相逕庭嗎?要知道,人體的氣機升降,就像一個圓環一樣沒有終止。下面的氣機,必須經過腎臟轉化才能上升;上面的氣機,必須經過肺臟轉化才能下降。絡石對於肺臟,即使邪氣阻礙氣機,導致氣機顛倒錯亂如石頭一樣,也能夠使其轉化疏通,運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