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續疏 (6)

回本書目錄

本經續疏 (6)

1. 本經續疏第一卷

火是氣之靈,水是氣之粹。氣和,則火麗於水為精明;氣乖,則水拂於火為水氣。水氣盛而精明衰,益精明,正以除水氣。除水氣,即以益精明。茺蔚子,得水之餘也,而能會神聚精於火也。子是氣之精,莖是氣之道。氣盛,則血順而流行;氣衰,則血違而畱滯。畱滯於節,而癮疹癢。

去癮疹,正以行氣血。行氣血,即以除癮疹。茺蔚之莖,得木之條達,而偏開花結實於節也。蓋嘗讀《易》而玩夫「節」焉。節者,陰陽適均之分限,而在下者整,在上者微,此其取象也。節者,陽上出以化陰。而下者猶麤,上者愈精,此其義旨也。乃茺蔚者,開花結實,不上不下,適當其節。

是子為遇陰陽之相值,以翕其和;莖為就陰陽之相續,以致其通。彼陰陽欲相續而不通,為癮疹作癢;陰陽旣相值而不和,為水泛目暗。得此,何能不和且通耶?雖然世之視茺蔚也,美厥名曰「益母」,任以職曰「行瘀」。

行瘀是已,血行不止者,又復資之,婦孺咸知,村野廣用,而實堪取效,乃《本經》絕無一言道及,豈古人之智不若今耶?曷不究夫《別錄》乎?試觀盛夏蘊隆,日近如炙,土焦如渴,而水反盛漲。在人,則津液消耗而百衇反憤盈,是何故哉?以諸陰盡為陽所劫持也。不然,血旣逆矣,烏得更為大熱。

而心煩、頭痛,絕似外感之所為耶?婦人當胎產時,血亦已傷矣。而種種患害,復皆本於血。血旣為逆,則一身所聚之水氣及津液、涕唾、便溺,何者不可從血以為患。益母者,不及盛暑,已告收成,明明不與浮陽為伍。且當夏氣初動,隨即處處會精聚神於陰陽交屆之節。是益母行瘀,非行瘀也。

取其未及盛滿,先畱餘地也。益母止血,非止血也。取其不劫持陰氣,盡化為血也。由是言之,則莖葉所主,仍是其子除水之功。特通暢條達,令其行所當行,止所當止,奏效更長耳。

車前子:味甘、**鹹,**寒,**無毒。**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溼痹,**男子傷中,女子淋瀝,不欲食,養肺,強陰,益精,令人有子,明目,療赤痛。**久服,輕身,耐老。**葉及根,味甘,寒,主金瘡,止血,衄鼻,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止煩,下氣,除小蟲。**一名當道,一名芣苜,一名蝦蟇衣,一名牛遺,一名勝畱。生正定平澤邱陵坂道中。五月五日采,陰乾。

車前子,春初生苗。葉布地,如匙面,中抽數莖,作長穗,如鼠尾。花甚細密,色青微赤。五月結實,如葶藶,赤黑色。《綱目》

或問「車前之子治氣,根葉治血,同一本也,而二其德。且顯然有彼此之殊,其故安在」?夫車前,疏利水道之物也。氣水相阻而結濇,血水相隨而流蕩。得此,則行者行,順者順,恰似治氣治血。若究其實,子亦何嘗治氣,根亦何嘗治血。善夫!徐洄溪之言,曰「凡多子之物皆應屬腎」。

白話文:

火是氣的靈性所在,水是氣的精華。氣調和,則火依附於水,表現為精明;氣不調和,則水反過來擾亂火,形成水氣。水氣過盛,精明就會衰退,所以要增強精明,就要先去除水氣。去除水氣,自然就能增強精明。茺蔚子(益母草的種子)是水氣過剩的產物,卻能匯聚精神,使火氣凝聚。種子是氣的精華所在,莖是氣運行的通道。氣旺盛,則血脈順暢流行;氣衰弱,則血脈運行不暢,停滯不前。如果停留在關節處,就會導致隱疹發癢。

要去除隱疹,就要疏通行氣血。疏通行氣血,自然就能去除隱疹。茺蔚的莖,具有木的舒展特性,並且偏在枝節處開花結果。我曾經讀《易經》時玩味過「節」的含義。「節」是指陰陽達到平衡的分界,下部整齊,上部則細微,這是它取象的意義。「節」也代表陽氣向上升發,轉化陰氣的過程。下部仍顯粗糙,上部則愈加精細,這是它含義所在。而茺蔚,開花結果,既不在上方也不在下方,恰好位於節點之上。

因此,它的種子能遇上陰陽交會之時,從而調和二者;它的莖能順著陰陽的相續,使其通暢。如果陰陽想要相續卻不能通暢,就會導致隱疹發癢;如果陰陽相會卻不能調和,就會導致水氣上泛,使眼睛昏暗。有了茺蔚,怎麼會不調和、不通暢呢?雖然世人看待茺蔚,讚美它的名字叫做「益母」,認為它的作用是「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是對的,但如果血流不止,又用它來治療,連婦孺都知道,鄉村野外也廣泛使用,而且確實能見到療效。然而《本經》中卻沒有一句提到它,難道是古人的智慧不如現在嗎?為何不去研究一下《別錄》呢?試看盛夏酷熱,太陽炙烤大地,土地焦渴,但水反而暴漲。人也是如此,津液消耗,而全身脈搏反而感覺沸騰盈滿。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所有陰氣都被陽氣劫持的緣故。否則,如果血已經逆亂了,怎麼會反而出現發熱的現象,導致心煩、頭痛,非常像外感所引起的症狀呢?婦女在懷孕生產時,血已經有所損傷,而各種疾病又都源於血。如果血逆亂了,那麼全身所聚集的水氣以及津液、涕唾、大小便,哪一種不會因為血的逆亂而導致疾病呢?益母草在盛夏到來之前,就已經收成,明確表示它不與浮陽同流合汙。而且當夏氣剛開始萌動時,它就立即在陰陽交界之處匯聚精神和精華。所以,益母草活血化瘀,並非單純地活血化瘀。

它是在未達到盛滿時,就先留有餘地。益母草止血,並非單純地止血,而是因為它不劫持陰氣,將其全部轉化為血。由此看來,它的莖和葉所主治的,仍然是它的種子去除水氣的功效,只是通過通暢舒展的特性,讓它該行的就通行,該止的就停止,從而產生更長遠的效果。

車前子:味道甘甜,帶有鹹味,屬性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氣滯不通,止痛,利尿,使小便暢通,去除濕痹,治療男子傷中,女子淋漓不斷,食慾不振。能夠滋養肺部,強壯陰氣,增益精氣,使人容易生育,明目,治療眼睛紅腫疼痛。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它的葉和根,味道甘甜,屬性寒涼,主要治療金瘡外傷,止血,治療鼻出血,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黃,止煩躁,降氣,去除小蟲。它還有其他的名字,叫做當道、芣苜、蝦蟆衣、牛遺、勝留。生長在正定平原的丘陵和道路旁。一般在五月五日採摘,陰乾備用。

車前子,在初春時開始生苗。葉片平鋪在地上,像湯匙的表面,中間抽出數根莖,形成長穗狀,如同鼠尾。花朵非常細小密集,顏色呈現青色略帶紅色。五月結成果實,如同葶藶,呈赤黑色。《本草綱目》

有人問:「車前子的種子治療氣,根和葉治療血,明明是同一個植物,卻有兩種不同的功效。而且明顯有彼此的差異,這是什麼原因呢?」車前,是疏通水道的藥物。氣和水相互阻礙,就會形成堵塞,血和水相互跟隨,就會流動蕩漾。有了車前,該通的就通暢,該順的就順暢,好像在治療氣和血一樣。如果深入探究,它的種子實際上並沒有治療氣的作用,根也沒有治療血的作用。徐洄溪說得好,他說「凡是多子的植物都應該歸屬於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