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續疏 (5)

回本書目錄

本經續疏 (5)

1. 本經續疏第一卷

《素問》論痹,多病於浸淫;論痿,多起於薰灼。〈痹論〉曰「其畱連筋骨間者,疼久」,曰「在於筋,則屈不伸」,〈痿論〉曰「肝氣熱則膽洩,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以是知「四支拘攣,膝痛不可屈伸」,細體之,原有分別;概目之,則固有因同者在矣。牛膝之治此,妙在不必問其已化、未化。

但執定其病在筋節間,痛而不可屈伸者,皆能已之。蓋其體柔韌似筋,而一綫直下。上生之莖有節,下達之根無節,不用其莖,但用其根。是可知筋節間病,凡自下而上者,則以此自上而下。長於下,短於上者,因其上行,轉而下達,且柔則可屈,直則可伸,安在其有不合也。

然則曰「逐血氣,傷熱,火爛」,何也?夫熱火,爍烙肌肉,血氣沸騰。其應自上而下者,必為之阻,反逆而上出;其應自下而上者,遂為之吸引,以入於其中。上出者,遇筋節亦能停畱;上引者,在下遂由是乾涸。停畱者,可致四肢拘攣;乾涸者,能得膝痛不可屈伸。以是知「血氣,傷熱,火爛」,亦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之源,與因寒溼為痿痹者,所傷雖殊,然推類至盡,原有不異者在矣。牛膝之治此,妙在其味苦,本係火化。

其體柔潤,中有白汁,上短下長,又協水形。是為納火氣於水中,化炎上為潤下。火者,受傷之本;水者,制火之資。能使火隨水而下,水抑火而平,則血氣被熱火傷爛,又安有不除也。況胎者,原係火養水中,水澄而不流,火定而不搖者也。驅其水使流,引其火使隨,水又焉有不墮者哉?然則《別錄》續增所主,皆融會《本經》之旨而擴充者也。

大率,強者使柔,槁者使潤,上者使下,斷者使連,阻者使通,盡「抑火,令就水;助水,令充行」之治。獨「老人失溺」一語正相背,此無他,不過火不入水,而氣不攝溺,仍是苗短根長,凝陽於陰之治耳詳見秦艽下。惟莖色青紫,葉皆對出,開花節間,又有濇毛帖莖倒生。

當明其賴水火之交混,始不閡於關節。就關節之阻撓,為收成之所自。即欣榮以向長,覩逆折已具形。於是牛膝之功能性味,盡在隱約中,呈露其天真矣。

充蔚子:味辛、**甘,**微溫、**微寒,無毒。**主明目,益精,除水氣,**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久服,輕身。莖主癮疹癢,可作浴湯。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一名貞蔚。生海濱池澤。五月采。

茺蔚,喜生近水溼處。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長三、四尺。莖方如黃麻,莖葉如艾而背青,一梗三葉。葉有尖歧,寸許一節,節節生穗,叢簇抱莖。四、五月間,穗內開小花,紅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內有細子四粒,粒大如同蒿子,有三稜,褐色。其草,生時有臭氣,夏至後即枯。其根白也。《綱目》

白話文:

《素問》討論痺症,多認為是濕邪侵入所致;討論痿症,多認為是熱邪薰灼所致。《痹論》說:「病邪停留在筋骨間的,疼痛會持續很久」,又說:「病在筋,會導致屈伸不利」。《痿論》說:「肝氣熱盛,則膽汁外泄,口中發苦,筋膜乾燥。筋膜乾燥,就會導致筋脈拘急攣縮」,由此可知「四肢拘攣,膝痛無法屈伸」,仔細分析,原因各有不同;概括來看,則有相同的原因存在。牛膝治療這種情況,奧妙之處在於不必追究病邪是已經化熱,還是尚未化熱。

只要認定病位在筋節之間,出現疼痛且屈伸不利的,牛膝都能夠治療。因為牛膝的質地柔韌,像筋一樣,並且是一條直達的線條。向上生長的莖有節,向下延伸的根沒有節,不用它的莖,只用它的根。由此可知,筋節間的病症,凡是從下而上的,就用牛膝從上而下引導。向下生長的根長,向上生長的莖短,利用它向上走的力量,轉而向下達到病所,而且質地柔韌可以彎曲,筆直可以伸展,哪有不適合的道理呢。

那麼,說牛膝「逐血氣,傷熱,導致火爛」又是怎麼回事呢?熱火會燒灼肌肉,使血氣沸騰。原本應該從上而下的,必然會受到阻礙,反而逆向上出;原本應該從下而上的,則會被熱吸引,進入其中。向上出的,遇到筋節也會停滯;向上引的,在下就會因此而乾涸。停滯的,可能導致四肢拘攣;乾涸的,可能導致膝痛無法屈伸。由此可知,「血氣,傷熱,導致火爛」,也是四肢拘攣、膝痛無法屈伸的根源,與因為寒濕導致的痿痺,雖然病因不同,但推論到極致,原本就有相同之處。牛膝治療這種情況,奧妙之處在於它的味道苦,本質上屬於火的性質。

它的質地柔潤,中間有白色汁液,上短下長,又符合水的形態。這就是將火氣納入水中,把向上炎的火轉化為向下潤的特性。火,是導致損傷的根本;水,是制約火的資源。能使火隨著水向下,水抑制火而平息,那麼被熱火燒傷的血氣,又怎麼會不被清除呢?況且胎兒,原本是在水中以火來養育的,水澄清而不流動,火安定而不搖動。驅使水流動,引導火隨之而行,水又怎麼會不下降呢?由此可知,《別錄》後續增加的內容,都是融合了《本經》的旨意而擴充的。

總的來說,牛膝的功能是:使強硬的變柔軟,使枯槁的變滋潤,使向上的向下,使斷裂的連接,使阻塞的通暢,充分發揮「抑制火氣,使其歸於水;幫助水,使其充盈運行」的治療作用。只有「老人失禁」一項看似相反,這沒有別的原因,只不過是火不入水,而氣無法固攝小便,仍然是莖短根長,把陽氣凝集於陰的治療方法,詳細內容可見秦艽的論述。只有莖的顏色是青紫色,葉子都是對生,在節間開花,並且有細毛貼著莖倒生。

應該明白它依賴水火的交融,才能不阻礙關節的運行。根據關節的阻礙,來判斷藥效的收穫。看到欣欣向榮的生長,就能預見到逆轉折回的樣子。於是牛膝的功能和性味,都隱含其中,顯露出它天然的特性。

**茺蔚子:味辛、甘,性微溫、微寒,無毒。主要功能是:明目,益精,去除水濕,治療血氣逆亂,大熱引起的頭痛,心煩。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健。莖主要治療隱疹瘙癢,可以煎湯沐浴。別名有益母、益明、大札、貞蔚。生長在海邊或池澤附近。五月採摘。

茺蔚,喜歡生長在靠近水邊潮濕的地方。初春時,生出的幼苗像嫩蒿一樣。入夏後,長到三、四尺高。莖是方形的,像黃麻,莖葉像艾草,背面是青色的,一根莖長出三片葉子。葉子有尖的岔開,每隔一寸左右有一個節,節節都長出穗狀花序,成簇地抱著莖。四、五月間,花穗內開出小花,紅紫色,也有少許是淡白色的。每個花萼內有四粒細小的種子,種子像蒿子的種子一樣大,有三個稜角,是褐色的。這種草生長時有臭味,夏至後就枯萎了。它的根是白色的。《綱目》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