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51)
本經疏證 (251)
1. 本經疏證第十二卷
用漬烏梅,蒸之米上,是挽酸洩,使入土中;和以膽汁,用為導法,是引苦降,俾洩中有收。後世擴充其治,使同雀糞,潰癰疽;同釜底墨,消舌腫;同泥,消火傷;沃炭,清血暈;焠石,塗乳癰;煮熟,沃疔腫,亦無過於散脾、心、肝三家熱壅而已」。
白話文:
用鹽漬過的烏梅,放在蒸米的上面一起蒸,這是為了導引酸味向下發散,使酸性作用深入到體內;如果和膽汁混合使用,當作導引藥物,這是為了引導苦味向下走,使瀉的作用中帶有收斂。後代擴展了它的應用,使它和麻雀糞混合,可以用來治療癰疽潰爛;和鍋底的黑灰混合,可以消除舌頭腫脹;和泥土混合,可以消除火傷;用水澆淋在燒紅的炭上,可以清除血暈;將烏梅燒紅後淬入水中,再塗抹在乳癰上;煮熟後用來澆淋疔瘡腫痛,這些用法也不過是用來疏散脾、心、肝三經的熱氣鬱積而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