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43)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243)

1. 本經疏證第十二卷

愚按「疝與㿉,本不同類。疝繫於心,㿉繫於肝。故《金匱》寒疝列之腹滿宿食間,狐疝列之趺蹶、手指臂腫、轉筋、蚘蟲間」。《聖濟總錄》曰「陰氣積於內,復為寒氣所加,使營衛不調,血氣虛弱。故風冷入腹,成寒疝;邪氣聚於陰,陰器腫大,則成陰疝。一名頹疝」,又曰「小兒哺食過度,脾胃尚弱,不能消磨,則水穀之精減損,無以榮其氣血,致肌肉消瘠,腹大,頸小,黃瘦,謂之丁奚。若兼發熱者,謂之哺露」,說莫詳矣,皆不用蜘蛛,則宜體會全文以證之。

夫《別錄》曰「主大人小兒㿉」,統詞也。故仲景則曰「陰狐疝氣,偏有大小」,是與寒疝有間矣。其要,尤在時上時下。其用蜘蛛,正為其時上時下也。曰小兒大腹丁奚,分詞也,明大人無此證也。然其所以用蜘蛛,則為三歲不能行故,何則?夫瘦削骨立,頸小腹大,正似蜘蛛之形。

蜘蛛之行,正賴其大腹。其腹中本無絲,行輒絲隨之。至欲所詣處,仍能收絲於腹,使相引,而直架有遂,循絲以往來上下。是其騰踔盤空,非腹中之絲不可。較之用足,蓋誠十百其功。丸服蜘蛛必洩,洩則能行,此所以治丁奚不能行矣。若治陰狐疝氣,則以其晝隱夜現,時時上下,為桂枝嚮導。

且其營構,必自左右旋。右為上,左為下,則欲其上而不下也。結網必自外而內,得食則自內而外。以之監桂枝,是欲其外而不內也。要之,疝與㿉相較,則疝屬寒,㿉屬氣,是蜘蛛之能宣氣也。丁奚與脹相較,則脹為實中之虛,丁奚為虛中之實。是蜘蛛之能洩虛中實也。而其所入,則必在極下,則又兩者同之矣。

水蛭:味鹹、**苦,**平、**微寒,有毒。**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瘕、積聚,無子,利水道。又墮胎。一名蚑,一名至掌。生雷澤、池澤。五月、六月採,暴乾。

在山野者,名山蜞。在草中者,名草蛭。在泥水中者,名水蛭。大者,謂之馬蜞,今名馬蟥。入藥,取在水中之小者。《崇原》

徐洄溪曰「凡人身,瘀血方阻,尚有生氣者,易治;阻之久,則無生氣,而難治」,蓋血旣離經,與正氣全不相屬。投之輕藥,則拒而不納;藥過峻,又能傷未散之血,故治之極難。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遲緩善入。遲,則生血不傷;善入,則堅積易破。借其力,以攻積久之滯,自有利無害也。

後人以蝱蟲、水蛭,仲景每兼用之。遂以謂攻堅破瘀,莫過二味。試問攻堅破瘀者甚多,獨抵當湯、抵當丸、大黃䗪蟲丸,何以用此二味?又何以竝聯用此二味?至桃核承氣湯、鼈甲煎丸、下瘀血湯,亦未嘗不欲其攻堅破瘀,又何以二味俱不用。成氏所見,進乎是矣,云「鹹勝血,血畜於下,勝血者,必以鹹為主,故以水蛭為君。

白話文:

我認為「疝」和「㿉」本來就不是同一類疾病。「疝」的病因與心有關,「㿉」的病因與肝有關。所以《金匱要略》把寒疝歸類在腹脹、宿食等疾病之間,而把狐疝歸類在腳踝腫脹、手指手臂腫脹、轉筋、蛔蟲等疾病之間。《聖濟總錄》說:「體內的陰氣積聚,又受到寒氣侵襲,導致營衛不調,氣血虛弱。所以風寒侵入腹部,會形成寒疝;邪氣聚集在陰部,使陰莖腫大,則形成陰疝,又名頹疝。」又說:「小孩如果吃太多,脾胃還很虛弱,無法消化,導致水穀精微減少,無法滋養氣血,造成肌肉消瘦,肚子大,脖子細,面黃肌瘦,這稱為丁奚。如果同時發燒,就稱為哺露。」這些說明已經很詳盡了,都沒提到要用蜘蛛,所以應該仔細體會全文來驗證。

《別錄》說「主治大人小孩的㿉」,這是個總括性的說法。所以張仲景說「陰狐疝氣,有偏大偏小的狀況」,這就和寒疝有所區別了。重點在於它時上時下的特性。用蜘蛛,正是因為它有時上時下的特性。說到小兒大腹丁奚,這就是分開來說的,說明大人沒有這種病。然而之所以用蜘蛛,是因為小兒三歲還不能走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瘦得只剩骨頭,脖子細肚子大,很像蜘蛛的樣子。

蜘蛛的行動,主要靠它的大肚子。它的肚子裡本來沒有絲,但牠走的時候絲就會跟著出來。當牠想要去某個地方時,還能把絲收回肚子裡,讓絲線互相牽引,就能形成架橋的效果,牠就可以沿著絲線上下來回。牠能跳躍、盤旋在空中,都是因為肚子裡的絲線。比起用腳走路,牠的功效實在強大太多了。把蜘蛛做成藥丸服用,一定會產生腹瀉,腹瀉後就能行走,這就是用來治療丁奚不能走路的原因。如果要治療陰狐疝氣,就是因為它白天隱藏晚上出現,時上時下,所以用桂枝來引導它。

而且蜘蛛結網,一定是由左右旋轉而成的。右邊為上,左邊為下,就是要讓藥性向上而不向下。結網一定是由外向內,得到食物則是由內向外。用它來輔助桂枝,是要讓藥性向外而不向內。總的來說,疝和㿉比較,疝屬寒,㿉屬氣,這說明蜘蛛有宣通氣的作用。丁奚和脹氣比較,脹氣是實證中的虛證,丁奚是虛證中的實證,這說明蜘蛛能疏泄虛證中的實邪。而且它們的藥力所到達的地方,一定在最下方,這兩者又是一樣的。

水蛭:味鹹、苦,性平、微寒,有毒。 主要作用是驅逐惡血、瘀血,治療月經閉止、破除血瘕、積聚,治療不孕症,疏通水道。又能墮胎。別名為蚑、至掌。生長在雷澤、池澤。五、六月採集,曬乾。

生長在山野的,稱為山蜞。生長在草叢中的,稱為草蛭。生長在泥水中的,稱為水蛭。大的稱為馬蜞,現在叫做馬蟥。入藥,取在水中較小的。《崇原》中記載。

徐洄溪說:「凡是人體,瘀血剛阻塞時,如果還有生氣,就容易治療;阻塞久了,就沒有生氣,就很難治療。」這是因為血離開經脈,就和正氣完全不相干了。用輕藥來治療,它們會拒絕不接受;藥性太猛烈,又會傷害到尚未散開的瘀血,所以治療非常困難。水蛭最喜歡吸人的血,而且它的藥性遲緩又容易深入。遲緩,則不會傷害到新生之血;容易深入,則能輕易地破除堅硬的積聚。藉助它的力量,來攻破積聚已久的瘀滯,自然是有利無害的。

後人認為水蛭和虻蟲,張仲景常常一起使用。就認為攻堅破瘀,沒有比這兩味藥更厲害的了。試問,攻堅破瘀的藥很多,為什麼只有抵當湯、抵當丸、大黃䗪蟲丸會使用這兩味藥?又為什麼要一起使用這兩味藥?至於桃核承氣湯、鱉甲煎丸、下瘀血湯,也都想要達到攻堅破瘀的效果,又為什麼不用這兩味藥?成氏的見解,更進一步,認為「鹹味能勝血,血積聚在下方,要勝血,一定要用鹹味為主,所以用水蛭為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