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35)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235)

1. 本經疏證第十二卷

武進鄒澍學

下品,木六味,獸三味,蟲魚六味,果三味,穀一味。

巴豆:味辛,溫生溫熟寒,有大毒。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聚、堅積、畱飲、痰癖、大腹水脹,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榖道,去惡肉,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殺班貓毒,可練餌之,益血衇,令人色好,變化與鬼神通。**一名巴椒。生巴郡川谷。八月採,陰乾,用之去心皮。芫花為之使,惡蘘草,畏大黃、黃連、藜蘆

巴豆,木高一、二丈,葉如櫻桃而厚大。初生青色,久漸黃赤,季冬漸彫。仲春漸發,仲夏舊葉落盡,新葉齊生,即開花成穗,其色微黃。五、六月,結實作房。七、八月成熟,漸漸自落,一房二瓣,一瓣一子或三子,子仍有殼。以殼上有縱紋,隱起如線,一道至兩、三道者,為金線巴豆,最為上等。《圖經》

巴豆、大黃,均峻逐委積之劑。徐之才則謂「巴豆畏大黃」,何也?夫《本經》稱述兩物之功能,在大黃,曰「蕩滌腸胃,推陳致新」。在巴豆,曰「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已明明一則許以如水濯物,一則許以如火爓物矣《釋名》〈釋帛〉「練,爛也,煮使委爛也。」。

火旣見水焉,得而不畏。然則三物備急丸竝用之,何也?是緣沉寒錮熱,膠固臟腑空隙處。猶物之垢汙牢著,非徒濯徒爓所能潔,必水火合而烹焉。舍是,更無他法可使淨耳。雖然《本經》稱之,仲景用之,其義極精極審,不得草草讀過也。何者?夫曰「練」,則非堅韌,不克任矣。

曰「滌」,則非浮泛,不能去矣。曰「五臟六腑」,見其所入之徧有一處,不任其練者,即不可施。曰「腸胃」,見其止能至此,而不及乎他。曰「推陳致新」,則滓穢去而清光來,去其陳,正以保其新也。曰「開通閉塞」,則僅能鑿孔使通,其因通而出者,不能別擇可否也。

故在《傷寒論》,斤斤分別於「但下」與「丸下」之別耳。所以然者,大黃貫火用於土中,僅關取義,已靈迅如是。況巴豆氣熱味辛,誠如烈火性峻,十倍於大黃。且隱起金線,縱繞其殼,則不特直行下洩,橫行之勢,有更猛者張隱庵曰「凡服巴豆,即從胷脅,大熱達於四肢,出於皮毛,然後復從腸胃而出」。

惟其橫行,故首主傷寒、溫瘧、寒熱;惟其直行,故繼破癥瘕、結聚、堅積、畱飲、痰癖、大腹、水脹。無一非沉錮深邃難伐之患。蓋即其代葉之由,可以深思而得之者。夫至季冬始漸彫,然猶不落也。及仲春新葉發,故葉纔去,然猶不盡落也。是其陽剛之至,不畏寒沍,已可概見。

至四月全脫,開花結實,即於是時,其為乘陽氣而暴烈迅發,有莫禦之勢,無疑也。迨至八月始熟,則其性向金水,又斷斷乎可識矣。是故,仲景用之,諦審極詳。在「傷寒」,治寒實結胷,則佐以氣力單薄之𦮷母、桔梗,導其機而緩其勢。又必以熱粥、冷粥,劑量其間,使之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白話文:

本經疏證第十二卷 武進鄒澍學

巴豆屬下品藥材,包含木本六種、獸類三種、蟲魚類六種、果類三種、穀物一種。

巴豆味辛,性溫。生用溫性,熟用寒性,有大毒。主治傷寒、溫瘧、寒熱等症,能破除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等病症,能通利五臟六腑,疏通閉塞,利水穀,去除惡肉,去除鬼毒、蠱毒、邪物,殺蟲魚。可治療婦女月經閉止、胎腐爛、金瘡、膿血等症,但不利於男性腎陽,能解貓毒。可製成藥餌服用,能益氣補血,使人面色紅潤,甚至能與鬼神溝通。巴豆又名巴椒,生長在巴郡川谷,八月採收,陰乾後去心皮使用。芫花是巴豆的相使藥物,忌諱與蘘草同用,畏懼大黃、黃連、藜蘆。

巴豆樹高一、二丈,葉片像櫻桃葉但更大更厚。剛長出的葉子呈青色,久後漸漸變為黃赤色,冬天漸漸枯萎。仲春時節開始萌發新葉,仲夏時舊葉脫落,新葉齊生,接著開花成穗,花色微黃。五、六月結果成房,七、八月成熟,果實逐漸自行脫落,每個果實分為兩個果瓣,每個果瓣內含一粒或三粒種子,種子外面有殼。殼上有一些縱向紋路,像細線一樣凸起,一道或兩三道紋路的巴豆,稱為金線巴豆,品質最佳。 (以上根據圖經記載)

巴豆和大黃都是峻猛的瀉下藥。徐之才認為「巴豆畏大黃」,這是為什麼呢?《本經》對兩種藥物的功效描述,大黃是「蕩滌腸胃,推陳致新」;巴豆是「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顯然一個是像水一樣清洗,一個是像火一樣燒灼。書中提到「練」是指煮爛,就像把東西煮爛一樣。

火遇到水,反而相得益彰,並非相畏。那麼為什麼三物備急丸會同時使用巴豆和大黃呢?這是因為沉寒積熱阻塞了臟腑之間的空隙,就像器物上的污垢頑固地粘著,單純用水洗或火燒都無法清洗乾淨,必須水火並用才能烹煮乾淨,除此之外別無他法。雖然《本經》記載了這些用法,張仲景也用過,但其道理非常精妙,不可輕易讀過。為什麼呢?「練」說明藥物必須能軟化堅韌之物,才能發揮作用;「滌」說明藥物必須能去除浮泛之物,才能有效。提到「五臟六腑」,說明藥力遍及全身各處,任何部位都不能承受其強烈的藥力,則不可使用;提到「腸胃」,則說明藥力只作用於腸胃,不及其他部位。「推陳致新」是指清除糟粕,留下精華,去除陳舊之物,以保留下新的。「開通閉塞」是指僅能疏通阻塞,而不能區分排出物質的好壞。

因此,在《傷寒論》中,非常細緻地區分了「單獨服用」和「丸劑服用」巴豆的區別。原因是大黃性峻,作用迅速,如同烈火。巴豆氣熱味辛,如同烈火一樣性子急峻,藥力比大黃強十倍。而且巴豆殼上隱約的金線紋路,說明其藥力不僅直線下降,還有橫向擴散的作用,藥力更猛。張隱庵說:「服用巴豆後,會感覺胸脅部先發熱,然後熱力遍及四肢,從皮膚毛髮排出,最後才從腸胃排出。」

正是因為其橫向擴散的作用,所以首先治療傷寒、溫瘧、寒熱等症;正是因為其直線下降的作用,所以其次治療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等症。這些都是深藏難以治療的疾病。從巴豆的生長過程,我們可以深入思考藥性。巴豆在冬天開始逐漸枯萎,但並不脫落;到仲春新葉發出,舊葉才脫落,但也不完全脫落。這說明巴豆陽剛之氣極盛,不畏寒邪。

到了四月,舊葉才完全脫落,開花結果。這時,巴豆乘著陽氣,生長迅猛,勢不可擋。等到八月成熟,則其性質轉向金水,這也顯而易見。因此,仲景使用巴豆,非常謹慎細緻。在治療傷寒寒邪實結胸痛時,會佐以氣力單薄的半夏、桔梗,引導藥力,緩和藥性。而且必須用熱粥或冷粥來調節藥力,使其該行則行,該止則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