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33)
本經疏證 (233)
1. 本經疏證第十一卷
連翹,赤莖獨上,秋來結萼,莖端花後,分瓣作房,中含黑子。乾,則振之皆落,而不著莖。其房剖之即解,片片相比,氣甚清馥。其形屬火,其氣屬金。當夫溽暑之候,諸氣懈弛,血衇僨湧。懈弛者,多顛躓;僨湧者,易壅淤。僻仄徑折,最善顛躓之所也。故鼠瘻、瘰癧,氣多於血之候,恆生於頸腋。
平原曠蕩,尤善壅淤之地也。故癰腫、惡瘡,血多於氣之候,恆生於背腹。及夫結為癭,漫為瘤,又何?莫非氣遭炎𭶟而顛躓壅淤,迨至涼飈倏動,萬象清明,庶類遂剝落紛紜,頓然改舊。故草彫於上,葉辭於樹,水涸於瀆,與連翹之治寒熱鬱結,何以異哉?雖然《本經》以寒熱起,以熱結終。而臚列諸證,其間當亦必有意義。
蓋鼠瘻、瘰癧,無偏寒偏熱之證。癰腫、惡瘡、癭瘤,則有但因寒結者。故宜以「寒熱、鼠瘻、瘰癧」為句,以「癰腫、惡瘡、癭瘤、熱結」為句,而用連翹,斯無誤矣。
《傷寒論》「傷寒,瘀熱在裏,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因「瘀熱在裏」句,適與連翹功用不異。郭景純《爾雅注》「一名連苕。苕、軺,聲同字異耳」,而今本《傷寒論》注曰「連軺即連翹根」,遂以《本經》有名,未用翹根當之。陶隱居云「方藥不用,人無識者」,故《唐本草》去之。
豈仲景書有此,六朝人皆不及見,至王好古忽見之耶?噫亦必無之事矣。
陸英:味苦,寒,**無毒。**主骨間諸痹,四肢拘攣疼酸,膝寒痛,陰痿,短氣不足,腳腫。生熊耳川谷及冤句。立秋採。
蒴藋:味酸,溫,有毒。主風瘙,癮疹,身癢,溼痹。可作浴湯,一名蓳草,一名芨。生田野。春夏採葉,秋冬採莖根。
蒴藋,或謂即是《本經》陸英,或云非是。瀕湖氏亦不能主持其說,今疏《本經》陸英如右,而附以《別錄》蒴藋條,旣不能的指其物,世又竝無用者,姑從闕疑。
芫花:味辛、**苦,**溫、**微溫,有小毒。**主欬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消胷中痰水,喜音戲唾,水腫,五水在五臟皮膚,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虛。**一名去水,一名毒魚,一名杜芫。其根,名蜀桑。根療疥瘡,可用毒魚。生淮源川谷。三月,日採花,陰乾。決明為之使,反甘草
芫花,宿根舊枝生,莖紫。正月、二月開花,有紫赤黃碧白數種,作穗似紫荊花。實落後,方生葉,色青,厚則黑。根皮黃,似桑根,入土三、五寸,有白似榆根者。收釆當及花時,葉生花落,即不堪用。參《蜀本》、《圖經》
張隱庵曰「草木根荄之在下者,性欲上行;花實之在上者,性復下降。此物理之自然也。芫花,氣味辛溫,花開赤白,稟金火之氣化,主行心肺之氣下降。故治欬逆上氣,喉鳴而喘,以及咽腫而短氣。稟火氣,故治蠱毒、鬼瘧;稟金氣,故治疝瘕、癰腫。辛溫有毒,故殺蟲魚」。
白話文:
連翹的莖是紅色的,直直向上生長,秋天會長出萼片。在莖的頂端,花朵凋謝後,會裂開成多個瓣狀的小房,裡面含有黑色的種子。乾燥後,只要輕輕搖動,種子就會掉落,不會黏在莖上。這些小房剖開後會散開,一片片緊密相連,散發出非常清新的香味。從形態上來看,它屬火性;從氣味上來看,它屬金性。
在盛夏潮濕悶熱的時候,人體的氣機容易鬆懈,血液也容易奔湧。氣機鬆懈,人就容易跌倒;血液奔湧,就容易阻塞。就像在狹窄彎曲的道路上,最容易發生跌倒的狀況。所以像鼠瘻、瘰癧這些疾病,是氣盛於血的時候發生的,常常生長在脖子和腋下。
像平坦開闊的地方,則容易發生阻塞的狀況。所以像癰腫、惡瘡這些疾病,是血盛於氣的時候發生的,常常生長在背部和腹部。至於結成癭瘤,漫延成腫塊,又是為什麼呢?這都是因為氣受到炎熱的侵襲,導致氣機跌倒阻塞的結果。等到涼風吹動,萬物清明的時候,各種植物就會凋落紛紛,徹底改變舊貌。所以,草木會枯萎在上,樹葉會離開樹木,水會乾涸在溝渠裡,這跟連翹治療寒熱鬱結的道理,不是一樣的嗎?
雖然《本經》的記載,是以寒熱開始,以熱結結束。但是它所列舉的各種病症,其中肯定有更深層的意義。
鼠瘻、瘰癧,沒有偏寒偏熱的症狀。癰腫、惡瘡、癭瘤,則有單純因為寒冷而結成的。所以,應該把「寒熱、鼠瘻、瘰癧」歸為一類,把「癰腫、惡瘡、癭瘤、熱結」歸為一類,這樣使用連翹,才不會有錯。
《傷寒論》提到「傷寒,瘀熱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可以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來治療」,其中「瘀熱在體內」這句話,正好跟連翹的功效相似。郭景純在《爾雅注》中說,「連翹,又名連苕。苕、軺,只是讀音相同,字不一樣而已。」而現在的《傷寒論》注釋說「連軺就是連翹的根」,於是就因為《本經》有記載連翹的名字,所以沒有用連翹的根來代替。陶弘景說「這種藥方沒有人用,大家都不認識它」,所以《唐本草》就把它刪除了。
難道仲景的書有記載,而六朝的人都沒有看到,直到王好古才突然看到嗎?唉,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啊。
**陸英:**味道苦,性寒,無毒。主要治療骨頭之間的各種痹症,四肢的拘攣疼痛,膝蓋寒冷疼痛,陽痿,氣短不足,腳腫。生長在熊耳山谷和冤句一帶。立秋時採摘。
**蒴藋:**味道酸,性溫,有毒。主要治療風瘙、癮疹、身體搔癢、濕痹。可以拿來煮水洗浴。又名蓳草,又名芨。生長在田野裡。春夏採摘葉子,秋冬採摘莖和根。
有人說蒴藋就是《本經》裡記載的陸英,也有人說不是。李時珍也無法確定,現在我把《本經》裡記載的陸英寫在前面,並附上《別錄》裡記載的蒴藋條,因為既不能明確指出它到底是什麼,而且世上也沒有人使用它,所以姑且先存疑。
**芫花:**味道辛、苦,性溫、微溫,有小毒。主要治療咳嗽氣喘、喉嚨有痰鳴、氣喘、咽喉腫痛、氣短、蠱毒、鬼瘧、疝氣、癰腫、殺蟲魚、消除胸中的痰水、喜歡說話或吐口水、水腫、五臟皮膚有水液積聚、腰痛、下焦寒毒、肉毒。長期服用會使人虛弱。又名去水,又名毒魚,又名杜芫。它的根叫蜀桑。根可以治療疥瘡,也可以用來毒魚。生長在淮河源頭的山谷裡。三月採花,陰乾。決明子可以作為芫花的藥引,它會跟甘草起反作用。
芫花是宿根植物,老枝會生長,莖是紫色的。一、二月開花,有紫、紅、黃、藍、白等多種顏色,花穗像紫荊花。果實掉落後,才會長出葉子,葉子是青色的,厚了會變成黑色。根皮是黃色的,像桑樹根,入土三、五寸,也有白色像榆樹根的。採摘應該在開花的時候,葉子長出花朵掉落,就不能用了。參見《蜀本草》和《圖經》。
張隱庵說:「草木的根莖長在下面,它的性質是向上升發;花和果實長在上面,性質是向下沉降。這是自然界的規律。芫花的氣味是辛溫的,花開紅色和白色,具有金和火的氣化,主要作用是使心肺之氣向下運行。所以能治療咳嗽、氣喘、喉嚨有痰鳴,以及咽喉腫痛和氣短。具有火的性質,所以能治療蠱毒、鬼瘧;具有金的性質,所以能治療疝氣、癰腫。因為辛溫有毒,所以能殺蟲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