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29)
本經疏證 (229)
1. 本經疏證第十一卷
崔氏與白朮、生薑、橘皮、桑根白皮、元薓、郁李仁、杏仁同用,治水腫盛滿,氣急喘欬,小便濇如血。《古今錄驗》與鯉魚、人薓、甘草、茯苓、麥虋冬同用,治水在五臟,令人欬喘,上氣,腹大嚮嚮,兩足腫,目下臥蠶,胷滿隱痛,吸吸寒熱,小便數少甚。至《古今錄驗》與鯉魚、人薓、甘草、茯苓、澤藛、杏仁同用,治緣三焦決漏,精液不通,水氣都行,致通身手足面目腫,食飲減少。
且云「年八十,病大困者,服此亦差」,可見澤漆所治之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必兼喘欬上氣,小便不利者。澤漆誠行水中,返顧根本之劑哉!
蕘花:味苦、**辛,**寒、**微寒,有毒。**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癥瘕,蕩滌腸胃中畱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療痰飲、欬嗽。生咸陽川谷及河南中牟。六月採花,陰乾。
蕘花,苗似胡荽,高二尺許。莖無刺,花細黃色,六月收。參《唐本》、《蜀本》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注云「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去麻黃,惡發汗」。夫太陽與陽明合病,下利者,與葛根湯,其中未嘗無麻黃,不慮其脹滿,何哉?蓋葛根湯所治證,其表但有風寒。風寒者,標在外,本亦在外。
小青龍湯證,則本雖風寒,標已化水。風寒雖仍在外,水飲則已內連。若徒發其外,則在外之風寒纔散,內連之水氣必隨出於表。於是,水入經隧為脹滿,不可與葛根湯同論也。雖然治水之出於表者,有防己,有大㦸。治水之為欬喘者,有芫花。此則用蕘花者,何?蓋防己主傷寒、溫瘧、熱氣,此則未化為熱也。
大𦺩治風與水在皮膚疼痛,此則不疼痛也。芫花治因水欬者,僅能下氣,不能治利,故主以蕘花。然主治惟與芫花為近,故後世或有以芫花代者焉。於此,見蕘花與芫花功用略同,而芫花惟下氣行水,蕘花兼破飲食積聚、利水道,差有別矣。
牙子:味苦、酸,寒,**有毒。**主邪氣,熱氣,疥瘙,惡瘍,瘡,痔,去白蟲。一名狼牙,一名狼齒,一名狼子,一名大牙。生淮南川谷及冤句。八月採根,暴乾。中溼腐爛生衣者,殺人。蕪荑為之使,惡地榆、棗肌
狼牙,苗似蛇莓而厚大,深綠色。根黑,若獸之牙。《蜀本》
牙者其形,狼者其性。狼腸直鳴,則後竅皆沸。是物能通中,且專治陰中之疾。其形似牙,故以狼牙目之。凡物生溼地者,多燥。狼牙出淮南、冤句、江東汙下處川谷,性偏不燥。善治因溼為病者,則以其生氣鍾於溼中,即能轉溼氣為生氣。又味苦化溼,氣寒勝溼熱,故凡係邪氣、熱氣所生之疥瘙、惡瘍、瘡痔,咸賴之為治矣。
白話文:
崔氏方劑將澤漆與白朮、生薑、橘皮、桑根白皮、元參、郁李仁、杏仁一起使用,可以治療水腫脹滿,氣喘咳嗽,小便澀滯如血的症狀。《古今錄驗》記載,澤漆與鯉魚、人參、甘草、茯苓、麥門冬合用,可以治療水邪侵犯五臟,導致咳嗽氣喘,呼吸困難,腹部脹大,兩腳腫脹,眼下浮腫如臥蠶,胸悶隱痛,時而發冷發熱,小便次數多而量少的症狀。《古今錄驗》另有記載,澤漆與鯉魚、人參、甘草、茯苓、澤瀉、杏仁合用,可以治療因三焦功能失調,導致精液排泄不暢,水液運行失常,造成全身手足面目浮腫,食慾減少的症狀。
而且古籍說:「年紀八十,病重垂危的人,服用澤漆也能痊癒」,可見澤漆所治療的腹部脹大水腫,四肢面目浮腫,必然是兼有氣喘咳嗽,呼吸困難,小便不順暢的症狀。澤漆確實是能夠排除體內水濕,回歸身體本質的藥物啊!
**蕘花:**味苦、辛,性寒,又帶有微寒,有毒。主要治療傷寒、溫瘧,可以導引體內十二種水液,破除積聚、堅硬的腫塊和腹中結塊,清除腸胃中停留的癖塊、飲食積滯、寒熱邪氣,使小便順暢,也可以治療痰飲、咳嗽。它生長在咸陽的川谷和河南的中牟一帶。在六月採摘花朵,陰乾備用。
蕘花的苗很像胡荽,大約高二尺左右。莖部沒有刺,花朵細小呈黃色,在六月採收。參考《唐本草》和《蜀本草》的記載。
「傷寒病,表證未解,胸腹有水氣,出現乾嘔,發熱和咳嗽。如果稍微腹瀉,就去掉麻黃,加入蕘花,像雞蛋那麼大,用火熬成赤色」註解說「腹瀉的人,不可以攻表發汗,發汗一定會導致脹滿。去掉麻黃,是因為它會發汗」。太陽和陽明合併發病,如果出現腹瀉,可以使用葛根湯,其中沒有去掉麻黃,也不用擔心會脹滿,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葛根湯治療的症狀,表證只是受到風寒。風寒是表面的病邪,它的根本病因也是在體表。
而小青龍湯治療的病症,雖然根本原因是風寒,但表證已經化為水飲。風寒雖然還在體表,但水飲已經和體內相連。如果單純地發散表邪,那麼在外的風寒剛散,與之相連的體內水氣一定會跟著發散到體表。這樣,水氣就會進入經絡,導致脹滿,所以不能用葛根湯來治療。雖然治療體表水氣的藥物有防己、大戟,治療水氣導致咳嗽氣喘的藥物有芫花,那麼這裡為什麼要用蕘花呢?因為防己主要治療傷寒、溫瘧、熱病,這裡的病症還沒有化熱。
大戟治療風邪和水邪在皮膚導致的疼痛,這裡的病症並沒有疼痛。芫花治療因為水邪導致的咳嗽,只能夠降氣,不能夠治療腹瀉,所以主要使用蕘花。但是蕘花的主要治療作用與芫花相近,所以後世有的人用芫花代替蕘花。從這裡可以看出蕘花和芫花的作用大致相同,但是芫花只能降氣利水,蕘花還能破除飲食積滯、使小便順暢,功效上還是有所區別。
**牙子:**味苦、酸,性寒,有毒。主要治療邪氣、熱氣,疥瘡瘙癢,惡瘡,痔瘡,以及清除體內的白蟲。它又名狼牙、狼齒、狼子、大牙。生長在淮南的川谷和冤句一帶。八月採挖根部,曬乾備用。如果根部潮濕腐爛,長出白色的東西,會致命。蕪荑是它的使藥,它畏懼地榆和棗肌。
狼牙的苗很像蛇莓,但是更加厚大,呈深綠色。根部是黑色的,形狀像野獸的牙齒。《蜀本草》中有記載。
牙是指它的形狀,狼是指它的特性。狼的腸子是直的,叫起來會導致後竅沸騰。這個藥物能夠通達體內,而且專門治療陰部的疾病。它的形狀像牙齒,所以叫狼牙。凡是生長在潮濕地方的植物,大多是燥性的。狼牙生長在淮南、冤句、江東低下潮濕的川谷中,它的性質卻不燥。它善於治療因潮濕引起的疾病,是因為它吸收了潮濕環境中的生氣,就能夠將濕氣轉化為生氣。而且它味苦可以化解濕氣,性寒可以勝過濕熱,所以凡是邪氣、熱氣引起的疥瘡瘙癢、惡瘡、痔瘡等,都可以用它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