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27)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227)

1. 本經疏證第十一卷

莫非凝血衇之流行而然。是則清肅之白氣纍纍者,不一貫通於赤蔓之中,以消散其蘊隆,開解其菀結,此《本經》白斂主治之義也。雖然壯年,不有驚癇、溫瘧乎?男子不有陰腫、淋瀝乎?獨稱小兒、女子,何也?夫惟嗜欲之失節,思慮之過度,營求之不遂,皆能生火而閡血之流、氣之行,小兒則無是也。衝任之不咸而氣逆裏急,內結七疝,婦人則無是也。

夫然,則知循經而阻之熱,與氣血間熱、臟腑間熱、腸胃間熱、骨節間熱、肉腠間熱、皮膚間熱,皆有異矣。

《金匱》薯蕷丸,類萃補益以為君,復類萃開結消導以為臣。「虛勞,諸不足」之治,古之人固如是也。獨風氣百疾,桂枝以行皮腠,大豆黃卷以行肌肉,防風以行筋骨,柴胡以行腸胃。惟結於血衇間者,不能不用白斂也。任為最輕,職為最下,故其分數,殿一方之末。

大㦸: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一名卬鉅。生常山。十二月採根,陰乾。反甘草

大㦸,春生紅芽,漸長叢高。莖直中空,葉長狹如桺,折之有白汁。三、四月,開黃紫花,團圓似杏花及蕪荑花。根似細苦薓,皮黃肉黃白,有紫色者,浸於水中,水色青綠。參《蜀本》、《圖經》、《綱目》

十二經皆屬於五臟,大𦺩芽紅,莖中汁白,花黃紫,根皮或黃或紫,漬水則青,具五行之色。味苦氣寒,功專降洩,而合德於水。是以十二經皆有水,至腹滿急痛而成積聚者,能治之。其莖中空,惟其中空,斯能外達。是以中風在表難洩而至皮膚疼痛者,亦能治之。水滿則上溢,風急則上冒,故為吐逆。水行風息,吐逆之根已拔,是以亦能治之。

澤漆:味苦、**辛,**微寒,**無毒。**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丈夫陰氣不足,利大小腸,明目,輕身。一名漆莖,大㦸苗也。生泰山川澤。三月三日、七月七日採根葉,陰乾。小豆為之使,惡薯蕷

澤漆,一名貓兒眼睛草,一名綠葉綠花草,一名五鳳草。江湖、原澤、平陸多有之。春生苗,一科分枝成叢,柔莖如馬齒莧,綠葉如苜蓿葉,葉圓而黃綠,頗似貓睛,故名貓兒眼。莖頭凡五葉中分,中抽小枝五莖,每枝開細花,青綠色,復有小葉承之,齊整如一,故名五鳳草、綠葉綠花草。搯莖,有白汁黏人。

其根,白色有鞕骨,方家用治水蠱、腳氣有效,尤與《神農本經》文合。自《別錄》以莖有白汁,誤以為大㦸苗,故諸家襲之爾。《綱目》

凡物之行水者,必能傷陰;養陰者,未必能行水。何則?水,陰屬也。氣不薰身、充膚、澤毛,洩澤骨節屈伸,而化為水,則旣已傷矣。若又使往而不返,能無倍其傷乎?養陰者,能使陰滋,不能使陰若霧露之溉。使陰滋者,適足助水之瀾,決非濬水之源,以導其流,能變懷山襄陵為膏壤埴墳者也。

白話文:

難道不是因為凝滯的血脈運行不暢所導致的嗎?這麼說來,那些清白之氣若能一絲一縷地,不斷地貫通到赤紅的血脈之中,就能消散其內部的壅盛,開解其鬱結,這就是《本經》所記載的白蘞主要治療作用的含義。

雖然說成年人,難道不會有驚癇、溫瘧這些疾病嗎?男子難道不會有陰部腫脹、淋漓不盡的症狀嗎?為什麼獨獨只提小兒、女子呢?是因為只有在小兒身上,才不會有因慾望過度、思慮過多、或追求不順而產生火氣,進而阻礙血液和氣的正常運行。也只有在女子身上,才不會有因衝脈和任脈不調和導致氣逆、腹部絞痛,進而形成七疝內結的情況。

既然如此,就應該知道循著經絡而來的阻滯之熱,與氣血間的熱、臟腑間的熱、腸胃間的熱、骨節間的熱、肌肉間的熱、皮膚間的熱,都是有所不同的。

《金匱要略》中的薯蕷丸,將各種補益的藥物聚集在一起作為主藥,又將各種開結消導的藥物聚集在一起作為輔藥,這種治療「虛勞,各種不足」的方法,古代醫家本來就是這樣做的。只有像風邪引起的各種疾病,才需要用桂枝來疏通皮膚腠理,用大豆黃卷來疏通肌肉,用防風來疏通筋骨,用柴胡來疏通腸胃。唯獨那些瘀結在血脈間的,不得不使用白蘞。白蘞的藥效最輕,作用最在下,所以它在藥方中所佔的比例,也排在最後。

**大戟:味苦、甘,性寒、大寒,有小毒。**主要治療蠱毒、十二種水病、腹部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嘔吐、頸腋部的癰腫、頭痛,有發汗、利大小腸的功效。又名卬鉅。生長於常山。在十二月採挖根部,陰乾。與甘草相反。

大戟,春天長出紅色的嫩芽,逐漸長成叢生的植株。莖部直立中空,葉子細長像柳葉,折斷後有白色汁液流出。三、四月開黃紫色花,圓形像杏花和蕪荑花。根部像細苦蘵,表皮黃色,肉質黃白色,有的呈紫色。浸泡在水中,水會變成青綠色。可參考《蜀本草》、《圖經》、《本草綱目》的相關記載。

十二經脈都歸屬於五臟,大戟的嫩芽紅色,莖中汁液白色,花黃紫色,根皮有的黃色有的紫色,浸在水中則呈青色,具備五行的顏色。其味苦,藥性寒涼,功效專注於降洩,與五行中的水性相合。所以十二經都有水液,到了腹部脹滿急痛而形成積聚的時候,它就能夠治療。它的莖部中空,正因為中空,才能向外通達。所以,中風在體表難以發散而導致皮膚疼痛時,它也能夠治療。水滿則會上溢,風勢急則會上衝,所以會導致嘔吐。水液運行正常,風邪平息,嘔吐的根源就消除了,因此也能夠治療嘔吐。

**澤漆:味苦、辛,性微寒,**沒有毒。**主要治療皮膚發熱、腹部腫大、水腫、四肢和面部浮腫、男子陰氣不足,**有疏通大小腸、明目、使身體輕盈的功效。又名漆莖,是大戟的幼苗。生長於泰山川澤地帶。在三月三日、七月七日採挖根葉,陰乾。小豆是它的使藥,與薯蕷相剋。

澤漆,又名貓兒眼睛草、綠葉綠花草、五鳳草。在江湖、原野、平地上多有生長。春天長出嫩苗,一株分枝成叢,柔軟的莖像馬齒莧,綠色的葉子像苜蓿葉,葉子圓形且黃綠色,很像貓的眼睛,所以叫做貓兒眼。莖的頂端分出五片葉子,從中間抽出五根小枝,每根小枝上開細小的花,青綠色,又有小葉托著花,整齊一致,所以叫做五鳳草、綠葉綠花草。掐斷莖部,會有白色汁液黏在手上。

它的根部,白色,有硬骨,方家使用它來治療水蠱、腳氣等疾病效果很好,尤其與《神農本草經》的記載相符。自《別錄》認為它的莖有白汁,誤以為是大戟的幼苗,所以後世醫家都沿襲了這個錯誤。《本草綱目》也記載了這一點。

凡是能夠利水的中藥,必定能夠損傷陰液;而能夠滋養陰液的中藥,未必能夠利水。為什麼呢?因為水屬於陰。人體之氣不能熏蒸全身,充實肌膚,潤澤毛髮,疏導骨節的屈伸,反而化為水液,這樣就已經造成了損傷。如果又使水液外洩而不回補,豈不是更加加重了陰液的損傷嗎?滋養陰液的藥物,能夠使陰液滋潤,但不能像霧露一樣滋潤灌溉。使用滋養陰液的藥物,只會助長水液的氾濫,卻不是疏通水源,引導水流的方法,不能將高山變成平原,將沼澤變成肥沃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