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26)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226)

1. 本經疏證第十一卷

甘遂,苗似澤漆,莖短小而葉有汁。根皮赤,肉白,作連珠狀,大如指。實重者,良。參《唐本》、《蜀本》、《圖經》

甘遂,根皮赤,肉白,金就火裹,何憂不流。而味苦下趨,氣寒協水。實重者,其性著。裏如連珠,則節節疏通,雖有挾束,仍能開縱,故專行著裏之水,無問頑堅也。〈水熱穴篇〉之論水,曰「水病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故腎為之本,肺為之標。「大腹腹滿,面目浮腫」,標本俱病矣。

尤在涇之論陷胷證,曰「胃為都會,水穀竝居,清濁未分,邪氣入之,夾雜痰食,相結不解,則成結胷。大小腸者,精華已去,糟粕獨居,邪氣入之,但與穢物結成燥糞而已。大承氣專主腸中燥糞,大陷胷并主心下水食糞。在腸必藉推逐,故須枳、朴;水食在胃,必兼破飲,故須甘、遂」,畱飲宿食去,則水穀之道利矣。

《金匱要略》用甘遂半夏湯治「雖利,心下續堅滿」,又用大黃甘遂湯治「水與血結於血室」。於此,見水能為疝瘕、癥堅、積聚之根,并可見洩利者,大黃不得用,甘遂仍可用。蓋其性徑情直行,不稍畱戀,故非特能行停蓄泛濫之水,即徘徊瞻顧,欲行不行之水,并其所長矣。

白斂:味苦、**甘,**平、**微寒,無毒。**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癎、溫瘧、女子陰中腫痛,**下赤白,殺火毒。**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崑崙。生衡山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暴乾。代赭為之使,反烏頭

白斂,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色,葉如小桑。五月開花,七月結實。根如雞鴨卵而長,三、五枚同一窠,皮黑肉白。一種赤斂,花實功用皆同,但表裏俱赤爾。《圖經》

昔人多謂白斂以「能斂瘡」得名,此義終覺未妥。夫癰腫瘡疽,或有當斂而解者。結氣,不可斂而散也;熱,不可斂而除也;帶下赤白,不可斂而止也。然則其根色白屬肺,氣平屬金,味苦象心,赤蔓象血衇,得無與肺朝百衇之義合否?蓋尚未然。若眾赤蔓共成一白,實則合矣。

眾白根共生一赤蔓,又可以為肺朝百衇乎?〈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此為容平」,玩「容平」二字,正合「斂」字之意。蓋方經夏三月,散發已極,如人意得志滿,諸事惟所欲為。一旦遇尊嚴有道之人,不自知其不能肆意遂志,而心為之斂,氣為之消,容為之平。此豈有道之人呵叱之、束縛之,而使之然耶?今夫涼飈倏動,暑意默消,鳴蛩吟階,白露被野,向日盈溢之溝渠,溽潤之土地,又孰使之不漲,又孰使之淨潔。推其故,則謂之諸物就斂。

然斂之為斂,果可與聚斂、厚斂,同日語哉?不得已以一字解之,曰「肅」。肅者,清肅也。清肅氣振,則暑熱自消,結聚自解。故夫暑熱之氣壅於血,則為癰腫疽瘡;壅於氣,則為結氣;壅精明之光耀,則為目赤;壅神氣之游行,則為驚癇;壅營衛之周流,則為溫瘧。內與血壅,則為陰中腫痛;內有溼壅,則為帶下赤白。

白話文:

甘遂:

甘遂的苗長得像澤漆,莖短小,葉子有汁液。根的表皮是紅色的,內部是白色的,形狀像一串珠子,大小如手指。果實越重的,品質越好。可以參考《唐本草》、《蜀本草》和《圖經》。

甘遂的根,外皮是紅色的,裡面是白色的,這就像金屬被火焰包裹一樣,不用擔心它不流動。它的味道苦澀,有向下走的趨勢,氣性寒涼,能協同排水。果實重的,藥性就強。內部如串珠狀,就表示它能一節一節地疏通,即使有束縛,也能打開通道,所以它專門作用於體內深處的水分,無論是頑固還是堅硬的水濕都能去除。《水熱穴篇》提到水病,「下部會出現浮腫、腹脹,上部會出現氣喘」,所以腎是水病的根本,肺是水病的表現。「腹脹腹滿,面目浮腫」,就表示根本和表現都生病了。

尤在涇談到胸部被邪氣堵塞的病症時說:「胃是水穀聚集的地方,清濁之氣都在這裡,如果邪氣侵入,夾雜著痰和食物,相互糾結不解,就會形成胸部結塊。大小腸則是精華已去,只剩下糟粕,邪氣進入的話,就只會與污穢之物結成乾燥的糞便。大承氣湯專門治療腸中的燥糞,大陷胸湯則是同時處理心下積聚的水分、食物和糞便。在腸道需要推動排泄,所以需要枳實、厚朴;水食在胃,需要同時破除停飲,所以需要甘遂。」停留在體內的飲食和宿食去除後,水穀運化的道路就順暢了。

《金匱要略》用甘遂半夏湯治療「雖然腹瀉了,但心下仍然堅硬脹滿」的情況,又用大黃甘遂湯治療「水和血在血室結合」的情況。由此可見,水可以成為疝氣、腫塊、積聚的根源,同時也可以看到,腹瀉時大黃不能使用,但甘遂仍然可以使用。因為甘遂的藥性直接向下走,不會停留在體內,所以它不僅能處理停滯泛濫的水分,也能處理那些徘徊猶豫、欲行不行的水分,這就是甘遂的特長。

白蘞:

白蘞,味苦、甘,性平、微寒,無毒。主要治療癰腫、瘡瘍,能散結氣,止痛,清除熱邪,治療眼睛紅腫、小兒驚癇、瘧疾、女子陰部腫痛、赤白帶下,還可以解毒。別名菟核、白草、白根、崑崙。生長在衡山的山谷中。二月、八月採挖根部,曬乾。以代赭石作為輔助藥,忌與烏頭同用。

白蘞,二月生出幼苗,多在林中。藤蔓是紅色的,葉子像小桑葉。五月開花,七月結果。根像雞鴨蛋一樣,呈長橢圓形,三到五個長在同一個窩裡,表皮是黑色的,內部是白色的。還有一種赤蘞,花和果實的功效都相同,只是表裡都是紅色的。《圖經》裡有記載。

過去的人多認為白蘞因為「能收斂瘡口」而得名,這個說法總覺得不太恰當。癰腫瘡瘍,有的情況下確實需要收斂才能消散。但結氣,不應該用收斂的方法來散;熱邪,不應該用收斂的方法來去除;赤白帶下,也不應該用收斂的方法來停止。那麼,白蘞的根是白色的,屬肺;氣平,屬金;味苦,屬心;紅色的藤蔓,象徵血脈,難道與「肺朝百脈」的說法相符合嗎?似乎還不是。如果眾多紅色的藤蔓共同長出一個白色的根,那就符合了。

那麼眾多白色的根共同生長出一根紅色的藤蔓,又可以看作是「肺朝百脈」嗎?《四氣調神大論》說:「秋季三個月,是萬物容平的季節。」仔細體會「容平」這兩個字,正好符合「斂」字的含義。因為經歷了夏季三個月的發散,就像人意氣風發,諸事隨心所欲。一旦遇到有威嚴有德行的人,就會不自覺地收斂心志,消減銳氣,變得平和。這難道是有道之人呵斥、束縛他們,才讓他們如此嗎?現在秋風吹動,暑熱悄然消退,蟋蟀在台階上鳴叫,白露覆蓋原野。以前充滿水的溝渠,濕潤的土地,又是誰讓它們不再漲水,又是誰讓它們變得乾淨整潔呢?推究原因,就叫做萬物收斂。

然而,收斂這個「斂」,真的可以和聚斂、厚斂放在一起說嗎?不得已用一個字來解釋它,那就是「肅」。肅,是清肅的意思。清肅之氣振奮,暑熱自然消退,結聚自然解散。所以,暑熱之氣壅塞在血中,就會形成癰腫瘡瘍;壅塞在氣中,就會形成結氣;壅塞精明之光,就會眼睛紅腫;壅塞神氣的運行,就會產生驚癇;壅塞營衛的循環,就會形成溫瘧。內在與血壅塞,就會導致陰部腫痛;內在有濕壅塞,就會導致赤白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