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25)
本經疏證 (225)
1. 本經疏證第十一卷
今人每每欲以他物制之,使不吐,未免違其所長。然雖不吐,終能直抵病所,激之使動,則亦未可厚非也」。
瘧病之本,由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營氣所舍之處,遂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或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間,與衛氣并居。衛氣行至畜邪之所,則兩邪相薄,先則陽邪從陰為寒,繼則陰邪并陽為熱。先寒後熱,此為「寒瘧」。其有先中之邪,舍之深者,內薄於五臟,橫連於募原。
則其道遠,其出遲,不能日與衛氣相從,故有「間日作」者,有「間兩日作」者。甚有病因與是反者,則先熱後寒,為「溫瘧」。有陽邪獨發,不返於陰,則但熱不寒為「癉瘧」。大率邪之深者,痰涎必多。痰涎愈多,則寒益盛,故《金匱》用蜀漆散,治多寒之牡瘧;更加蜀漆,則治溫瘧。
附《外臺》牡蠣湯方,亦治牡瘧。即三法以觀蜀漆之用,及用蜀漆之法,均可窺矣。蓋痰涎深伏幽隱,非蜀漆和漿水湧吐之法,無以發越。更須龍骨、雲母,使不當去之火有所歸。斯陽從龍起,陰隨湧洩,庶胷次得以廓然。其痰涎益深,則寒氣亦益深。甚且寒反居後,則蜀漆更加半分。
至牡蠣湯中牡蠣,即蜀漆散中龍骨之義。蜀漆得雲母,專去陽邪依陰,故以龍骨為佐。牡蠣湯中麻黃,即蜀漆散中雲母之義。蜀漆得麻黃,專開陰邪之固閉,故以牡蠣為輔。升降得宜,收放由我,此用蜀漆之權宜,亦用諸毒藥之通義也。
「傷寒,衇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其加蜀漆也,成聊攝謂「是山澤通氣,取以洩陽熱之氣」,方中行謂「是散火邪之錯逆」,張隱庵謂「是從陰達陽,以清火熱」,魏念庭謂「去芍藥加此,為奏迅疾之效」,黃元御謂「是吐瘀腐而療狂」,尤在涇謂「是去胷中邪結氣」,徐五成謂「是辛散火邪」,喻嘉言、程郊倩并不解及於此。愚按,洩熱正須芍藥,辛散豈無生薑,通陽豈無桂枝。
惟吐腐去結,庶為近理。然同一火逆也,前此曰「火逆,下之,因燒鍼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夫吐之與下,必吐傷甚而下差緩,與其吐之,而仍治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何如下後,亦不過用此之愈乎?曰「衇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可見」。
衇浮被火,應至吐血,今更吐之,是速其血耳。矧《千金》、《外臺》兩書,非痰、非瘧不用是物,則是方之有舛訛無疑,故愚不敢強為附會云。
甘遂: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畱飲,宿食,破癥堅積聚,利水榖道,下五水,散膀胱畱熱,皮中痞,熱氣腫滿。一名甘藁,一名陵藁,一名陵澤,一名重澤,一名主田。生中山川谷,二月採根,陰乾。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
白話文:
現在的人常常想用其他藥物來抑制嘔吐,反而會妨礙甘遂的特長。然而,即使不嘔吐,甘遂最終也能直達病灶,激發病邪使其活動,這也不能說完全不對。
瘧疾的根本原因,是夏天因暑熱而受傷,邪氣旺盛藏在皮膚內、腸胃外,也就是營氣所處的地方,導致人汗孔鬆弛、皮膚紋理開張。這時若又受到秋天的寒氣,出汗後吹到風,或者洗澡,寒邪就停留在皮膚之間,與衛氣一同存在。當衛氣運行到邪氣所處的地方,兩股邪氣就會互相衝擊。一開始,陽邪會轉向陰分,表現為寒冷;接著,陰邪會與陽氣結合,表現為發熱。先寒後熱,這就是「寒瘧」。如果侵入人體的邪氣藏得較深,深入到五臟,橫向聯繫到募原,那麼邪氣發作的途徑就較遠,發病的時間也較晚,不能每天都隨著衛氣而發作,所以會有「隔一天發作」或「隔兩天發作」的情況。甚至有病因與此相反的,則會先發熱後發冷,這就是「溫瘧」。如果陽邪單獨發作,沒有轉向陰分的趨勢,就會只有發熱沒有寒冷,這就是「癉瘧」。一般來說,邪氣越深,痰液就越多。痰液越多,寒冷就越嚴重,所以《金匱要略》使用蜀漆散來治療寒冷的男性瘧疾;加重蜀漆的用量,則可以治療溫瘧。
附帶一提,《外臺秘要》中的牡蠣湯,也是治療男性瘧疾的。從這三個方劑來看蜀漆的用法,以及使用蜀漆的方法,就可以略知一二了。痰液深伏在身體內部隱蔽之處,如果不用蜀漆和米湯來催吐,就無法將其排出。還需要搭配龍骨、雲母,使不該被去除的火氣有所歸宿。這樣,陽氣就能順著龍骨上升,陰邪也會隨著嘔吐而排出,胸部才能夠舒展開來。如果痰液越深,寒氣也會越深,甚至寒冷會反而在後發作,這時蜀漆的用量就要再加一半。
至於牡蠣湯中的牡蠣,就相當於蜀漆散中的龍骨。蜀漆得到雲母,能專門去除陽邪依附在陰分的情況,所以用龍骨來輔助。牡蠣湯中的麻黃,就相當於蜀漆散中的雲母。蜀漆得到麻黃,能專門打開陰邪的固閉,所以用牡蠣來輔助。升提下降、收斂發散都恰到好處,這就是使用蜀漆的權變之道,也是使用各種毒藥的普遍道理。
「傷寒,脈象浮,醫生用火攻的方式來強行驅邪,導致陽氣耗竭,一定會出現驚狂、坐立不安的症狀,這時可以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來治療」。關於方中加入蜀漆,成聊攝認為「這是讓山澤之氣流通,用來發散陽熱之氣」;方中行認為「這是用來疏散錯亂逆行的火邪」;張隱庵認為「這是從陰分達到陽分,來清除火熱」;魏念庭認為「去掉芍藥,加入這些藥,是為了達到迅速的療效」;黃元御認為「這是用來吐出瘀腐之物,治療狂躁」;尤在涇認為「這是用來去除胸中的邪氣鬱結」;徐五成認為「這是用來辛散火邪」;喻嘉言、程郊倩並沒有理解到這一點。我認為,疏洩熱邪本就需要芍藥,辛散怎麼能沒有生薑,通達陽氣怎麼能沒有桂枝呢?
只有吐出腐敗之物、去除結聚,才比較合乎道理。然而,同樣是火逆,之前說「火逆,用瀉法來治療,因為燒針而煩躁的,可以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來治療」。瀉法與吐法,吐法一定會損傷較大,瀉法相對緩和,與其用吐法,而仍然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來治療,為何不用瀉法,也能用此方痊癒呢?又說:「脈象浮,熱象很嚴重,反而用艾灸來治療,這就是實證。用虛的方法來治療實證,會因為火氣而躁動,一定會出現咽喉乾燥、吐血的症狀」。
脈象浮,受到火邪侵擾,應該會吐血,現在又用吐法,這不是加速出血嗎?何況《千金方》、《外臺秘要》兩本書,不是痰病、不是瘧病,都不使用蜀漆這種藥物,那麼這個方子有錯誤是無可置疑的,所以我不敢勉強附會。
**甘遂:味苦,性甘,性寒,且大寒,有毒。**主要治療大腹部的疝氣、腹脹、面目浮腫、停留在體內的痰飲、宿食,能破除積聚的腫塊,疏通水道,排出五種水邪,散膀胱停滯的熱邪,治療皮膚下的痞塊和熱氣腫脹。別名又叫甘藁、陵藁、陵澤、重澤、主田。生長在中山的溪谷,二月採根,陰乾。瓜蒂是它的藥引,忌遠志,與甘草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