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24)
本經疏證 (224)
1. 本經疏證第十一卷
二者與《別錄》射干「療老血在心脾間」,正相脗合。於此,見心脾間老血,由於結氣。氣之結,由於腹中邪逆。腹中邪逆,由於飲食大熱。飲食大熱之見於外者為欬吐,言語氣臭;其見於內者,為胷中熱氣。是致病之由,診病之法,悉舉無遺,《本經》、《素問》、《金匱要略》,均一以貫之矣。
喉中水雞聲比之喉痹、咽痛、不得消息,同乎?否耶?蓋氣必因痹而阻,喉中必由阻而有聲。且其聲不他似,獨似水雞,則決可知為氣與水阻矣。氣與水阻之候,其正治在小青龍。特無表證而又不腫,故以射干、紫苑、款冬花、大棗,易桂枝、芍藥、甘草,俾散為和,以收為降。雖紫苑、款冬,大擅其功,然號無邪,而實有飲;謂涉虛,尚屬實。
終不能不仗射干降氣開結之猛力,故其名,獨冠一方之首。是亦可悟射干與麻黃合而名方之義矣。善夫!徐忠可曰「肺痿,有欬,有涎沫,無上氣喘逆」,則凡遇上氣喘逆及有臭痰者,為肺癰。無臭痰,只水雞聲者,為火吸其痰。然水乃潤下之物,何以逆上作聲。近見拔火罐者,以火入缾,罨人患處,立將內塞,吸起甚力,始悟火性上行。
火聚於上,氣吸於下,勢不容已。上氣水聲,亦此理耳,此非瀉肺,何以愈之。故治此病,以加射干,開結下水為上也。
蜀漆:味苦,平、**微溫,有毒。**主瘧及欬逆,寒熱,腹中癥堅、痞結、積聚,飛氣,蠱毒,鬼疰,療胷中邪結氣,吐出之。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漢中。常山,苗也。五月採葉,陰乾。栝蔞為之使,惡貫眾
常山,汴西、淮浙、湖南州郡出者,莖圓有節,高者不過三、四尺,葉似茗而狹長,兩兩相當。二月,生白花,青萼。五月,結實青圓,三子為房。海州出者,葉似楸葉。八月有花,紅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蜀漆,是其莖也。八月、九月採之,其草暴燥,色青白者可用。若陰乾,便黑爛鬱壞矣。參《唐本》、《圖經》
凡藥物,非鱗介飛走,未有云氣腥者。惟仲景用蜀漆,必注曰「洗去腥」,則可見其氣之惡劣,異於他草木矣。而以二月生,九月收其花,又色白萼青,故其功能為自肺及肝。凡惡劣之氣結為病者,皆能從而入之,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也。人身惡劣之氣鍾為病者,在肺,無如痰涎;在腸胃之間,無如募原之邪;在肝膽之間,無如積聚。故痰涎之發為欬逆、寒熱,募原之發為瘧,積聚之凝為腹中癥堅與痞,蜀漆竝能治之。
在上、在中者,以吐而除;在下者,以利而解。亦各從其類也。楊仁齋云「常山治瘧,人皆薄之。瘧家,多畜痰涎黃水,或停瀦心下,或結澼脅間,乃生寒熱。法當吐痰逐水,豈容不用。水在上焦,則能吐之;水在脅下,則能破其澼而下其水。但須有所佐助,必克收功。其有純熱發瘧,或蘊熱內實之證,投以是物,大便點滴而下,似洩不洩者,須得大黃為佐,洩利之而愈矣。則知是物之用,正欲其吐且下。
白話文:
這兩者的功效與《別錄》所說的射干「治療心脾間的舊血」正好吻合。由此可見,心脾間的舊血是因為氣結造成的。氣的鬱結,是由於腹中的邪氣逆亂。腹中邪氣逆亂,是由於飲食過於燥熱。飲食過熱表現在外的症狀是咳嗽和嘔吐,說話時口氣臭穢;表現在內的症狀是胸中有熱氣。這些是導致疾病的原因,診斷疾病的方法,都已說明沒有遺漏。《本經》、《素問》、《金匱要略》等書,其道理都是一脈相承的。
喉嚨裡發出的像水雞叫的聲音,與喉痹、咽痛、無法呼吸的情況相同嗎?還是不同呢?應該說,氣一定是因為阻塞而受阻,喉嚨裡的聲音一定是因阻塞而產生。而且那聲音不像其他的聲音,唯獨像水雞叫,那麼就可以斷定是氣和水互相阻礙了。氣和水阻礙的病症,其主要的治療方法應該用小青龍湯。但因為沒有表證,也沒有腫脹,所以用射干、紫苑、款冬花、大棗,來代替桂枝、芍藥、甘草,使其發散的藥性變得平和,以收斂的藥性來降逆。雖然紫苑和款冬花功效顯著,但病情表面上看似無邪氣,實際上卻有痰飲;說它牽涉到虛症,實際上還是屬於實證。
最終還是要借助射干降氣開結的猛烈藥力,所以它的名字才獨自排在藥方之首。由此也可以領悟到射干與麻黃合用的意義。說的好啊!徐忠可說「肺痿,有咳嗽,有痰涎,沒有呼吸急促的症狀」,那麼凡是遇到呼吸急促和有臭痰的人,就是肺癰。沒有臭痰,只有像水雞叫的聲音的人,那是因為火把痰吸上來了。然而水是往下流的東西,為什麼會逆向上行而發出聲音呢?最近看到拔火罐的人,用火燒熱罐子,覆蓋在人的患處,立刻將裡面的空氣抽空,吸力很大,這才領悟到火的特性是向上走的。
火聚集在上面,氣在下面被吸上去,勢不可擋。呼吸時出現水聲,也是這個道理。這種情況不是瀉肺,要怎樣才能治好呢?所以治療這種病,要加用射干,用開結降水的藥物是最好的。
**蜀漆:味苦,性平,略微溫,有毒。**主要治療瘧疾和咳嗽氣逆,發冷發熱,腹中有硬塊、痞塊、積聚,氣上衝,蠱毒,鬼疰病,**治療胸中邪氣鬱結,可以吐出來。**生長在江河旁的樹林、山谷以及蜀地、漢中。常山,是它的苗。五月採摘葉子,陰乾。栝蔞是它的使藥,不喜歡貫眾。
常山,在汴西、淮浙、湖南等地的州郡出產的,莖是圓形的,有節,高不過三四尺,葉子像茶葉,但是狹長,兩兩相對。二月開白花,青色的花萼。五月,結青圓色的果實,三顆子為一房。海州出產的,葉子像楸樹葉。八月開花,紅白色。子是碧色的,像山楝子但是比較小。蜀漆,是它的莖。八月、九月採摘,將其曬乾,顏色青白色的可以使用。如果陰乾,就會變成黑色腐爛。可參考《唐本草》、《圖經》的記載。
所有的藥物,如果不是鱗甲類的或會飛的動物,沒有說是帶腥味的。只有張仲景使用蜀漆,一定會註明「洗去腥味」,由此可見它氣味之惡劣,不同於其他的草木。它在二月生長,九月採收花朵,而且花是白色的,花萼是青色的,所以它的功能是從肺到肝。凡是惡劣的氣結成疾病的,都能夠從它而入,這就是所謂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人體內惡劣的氣累積成疾病,在肺,沒有比痰涎更嚴重的;在腸胃之間,沒有比募原之邪更嚴重的;在肝膽之間,沒有比積聚更嚴重的。所以痰涎發病會導致咳嗽氣逆、發冷發熱,募原之邪發病會導致瘧疾,積聚凝結會導致腹中有硬塊和痞塊,蜀漆都能治療這些病症。
在上焦和中焦的病症,可以用吐的方法去除;在下焦的病症,可以用排泄的方法來解決。也是各自按照其屬性來治療。楊仁齋說「常山治療瘧疾,人們都輕視它。患瘧疾的人,大多積蓄痰涎黃水,有的停留在心下,有的停留在兩脅之間,於是產生發冷發熱的症狀。治療方法應該是吐出痰涎,排出水液,怎麼能不用它呢?水在上焦,可以用吐法去除;水在脅下,可以破除積水而使其排出。但必須要有其他藥物輔助,才能夠達到療效。如果遇到純熱性的瘧疾,或是蘊熱在內的實證,使用這種藥物,會使大便點滴而下,好像排泄又不徹底,必須要用大黃來輔助,才能夠徹底排泄而治癒。由此可知這個藥的用途,正是要用來吐出和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