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23)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223)

1. 本經疏證第十一卷

射干,春生苗,葉似蠻薑而狹橫長,疏如翅羽,故一名烏翣。其中抽莖,高二、三尺,似萱草而強硬,疏長正如長竿。六月,開花六出,或黃,或紫,或紅,而以紫色者為勝,狀如蝴蝶,瓣上有細紋,其色白,故名紫蝴蝶花。花後結房,大如拇指,房四隔。一隔十餘子,大如胡椒,色紫極鞕,咬之不破。參《圖經》、《綱目》

射干,紫花六出,上界白文,恰似水火相結於金之界域。所用又其還原反本之根,而味苦主降,氣平復下降,降之甚者,非特下行,且能橫散,故其所主,首為「欬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蓋旣有喉痹,復兼咽痛,且無止息之時,則非水火相結於肺之部位而何?肺屬金,火者,金之所畏;水者,金之子,能洩金之氣。《易通卦驗》云「冬至,射干生」,可知因水氣盛而動之物,則必能動水氣。

其開花以四月,又可知因火氣盛而舒展之物,亦必能舒展火氣。乃至七月,即莖葉盡槁,其氣復返於根,則可知其動水氣、舒火氣,均能使從金之界域,各歸其所自來,此所以治「欬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也,此所謂「散逆氣」也。腹中者,大腸所居。大腸亦屬金,腹中邪逆,明逆氣自大腸而上也。

食飲大熱者,水穀之氣不下行,又不旁出,壅於胷中為患,即《別錄》所謂「因胷中熱氣而欬唾,言語氣臭」,得此,亦能下行且解散也。夫胷中水穀之氣,本係精微,原供上奉以敷布五臟,灑陳六腑。若上有肺部之結,則不能引其清者於上;下有大腸之逆,則不能傳糟粕於下。

於是胷中之氣,清不得為清,濁不得為濁,居清虛之位,偏化為重濁之味。暫則但涉氣,久則將涉血。凡似此者,非咎肺不降,大腸不宣,而誰咎哉?上竅不通,則下竅亦不通;上竅通,則下竅自通。即用射干之微旨也。

《別錄》「療老血在心脾間」一語,最是耐人思索。將主統之不善而有所畱耶?則「主血、統血」云者,調劑運量之謂,非若肝之實有所藏也。惡乎得有所畱?將經之不畱,轉而有所畱耶?則手少陰從臟走手,足太陰從臟走足,不在臟間,則在手足間,皆非畱血之地。縱手足間有老血,又決非射干之所能治也。

將絡間有所畱耶?則橫行曰絡,即有所瘀,亦決非射干直行者所能治。蓋讀仲景《金匱要略》而後知心脾間,即《內經》所謂「募原」者也。夫心氣,自左而降,脾氣由中而升,升降交錯之間,正受氣變赤之地。設升降之源不清,則所受之氣自濁,或不能變,聚為痰涎;或旣變赤,不能敷布灑陳。

於是凝結臟腑空隙之所,脂膜之間。其處在中之左,左之中,則非左脅而誰。故《素問》〈瘧論〉曰「瘧,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於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偕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金匱要略》曰「瘧當瘥不瘥者,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用鼈甲煎丸」,其中正有烏扇。

白話文:

射干這種植物,春天長出苗,葉子像野薑但比較狹長,橫向生長,稀疏如鳥的翅膀羽毛,所以又叫烏翣。中間抽出的莖,高約二、三尺,像萱草但更堅硬,稀疏而長就像長竿一樣。六月開花,花有六瓣,顏色有黃色、紫色或紅色,其中以紫色為佳,形狀像蝴蝶,花瓣上有細紋,花色有白色,所以又叫紫蝴蝶花。花謝後結成果實,大如拇指,果實內部分成四個隔間,每個隔間有十多顆種子,種子像胡椒一樣大,顏色深紫且非常堅硬,咬也咬不破。這些內容可以參考《圖經》、《綱目》等古籍。

射干開紫色的花,有六片花瓣,花瓣上有白色紋路,恰似水與火在金屬的地帶交融。它所使用的藥用部分是根,是還原它本質的部位,它的味道苦,主要作用是使氣下行;它的藥性平和,也傾向使氣下降,而且下降的力量很強,不僅向下走,還能橫向擴散。因此,它主要治療「咳嗽氣逆上衝、喉嚨腫痛、咽喉疼痛導致呼吸困難」。如果既有喉嚨腫痛,又兼有咽喉疼痛,而且沒有停止的時候,那麼就一定是水與火在肺部交結所造成的。肺屬金,火是金所懼怕的;水是金所生,能洩金的氣。 《易通卦驗》說「冬至,射干生」,可知它是因為水氣旺盛而生的植物,那麼一定也能夠調動水氣。

射干在四月開花,又可以知道它是因為火氣旺盛而舒展的植物,那麼也一定能夠舒展火氣。到了七月,莖葉枯槁,它的氣又回到根部,由此可知,它調動水氣、舒展火氣,都能使它們從金屬的地帶各自回到它們的來源,這就是它能治療「咳嗽氣逆、氣往上衝、喉嚨腫痛、咽喉疼痛導致呼吸困難」的原因,這就是所謂的「散逆氣」。腹部是大腸所在的位置,大腸也屬金,腹部出現邪氣逆行,明顯是逆氣從大腸向上衝。

如果飲食過於燥熱,水穀的精氣無法順利向下運行,也不能從旁邊排出,積聚在胸中就會產生病症,也就是《別錄》所說的「因為胸中熱氣而咳嗽吐痰,說話時有臭味」,用了射干就能使氣向下運行且消散。胸中的水穀之氣,本來是精微的物質,是供給身體向上滋養五臟,遍布六腑的。如果上方肺部有阻塞,就不能把清氣向上引導;下方大腸有逆氣,就不能把糟粕向下傳送。

這樣一來,胸中的氣,清氣不能保持清,濁氣不能保持濁,處於清虛的位置,反而轉化為厚重渾濁的味道。暫時只是影響到氣,時間久了就會影響到血。凡是像這種情況,不能責怪肺氣不下降,大腸不通暢,而是應該責怪其他原因。上方的孔竅不通,下方的孔竅也會不通;上方的孔竅通暢,下方的孔竅自然就會通暢。這就是使用射干的微細道理。

《別錄》說的「治療陳舊的血積在心脾之間」這句話,最值得人深思。難道是主宰血脈的功能不佳,導致有血淤積嗎?但「主血、統血」指的是調劑和運送,不像肝臟那樣實質儲藏血液。怎麼會有血淤積在那裡呢?難道是經脈不流通,導致血淤積嗎?手少陰經從臟腑走向手,足太陰經從臟腑走向足,不在臟腑之間,就在手腳之間,都不是淤血的地方。即使手腳之間有淤血,也絕不是射干所能治療的。

難道是絡脈之間有淤血嗎?橫向分布的脈叫做絡脈,即使有淤積,也絕不是射干這種直行的藥物所能治療的。讀過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後才知道,心脾之間,就是《內經》所說的「募原」。心氣從左邊下降,脾氣從中間上升,在升降交錯的地方,正是接受氣血變化之處。如果升降的根源不清,那麼接受的氣就會渾濁,或者不能變化,聚集成痰;或者即使變成了紅色,也不能正常地布散到全身。

於是就凝結在臟腑空隙、脂肪膜之間。這個位置在中間的左邊,左邊的中間,就是左脅的位置。所以《素問·瘧論》說「瘧疾,隔天發作的,是因為邪氣侵入五臟,橫向連結到募原。它的路徑遠,它的氣深,它的運行慢,不能與衛氣一起運行,不能同時發出,所以隔天才發作」。《金匱要略》說「瘧疾應該痊癒卻沒有痊癒的,這是因為形成了癥瘕,稱為瘧母,要用鱉甲煎丸」,其中就有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