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21)
本經疏證 (221)
1. 本經疏證第十一卷
氣隨熱化,則於蕩滌邪穢中,疏利其與邪為伍之氣,大小承氣等湯是也。況桔梗之用,使氣上越而不使氣下洩。今病在至高,固宜操上而縱下,不使中下無過之地,橫被侵凌,故曰「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也」。熱邪與停飲結,治以瓜蔞,而佐之者,反用半夏、黃連;寒邪與停飲結,治以巴豆,而佐之者,反用桔梗、𦮷母。於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之中,反佐以取之,可謂精義入神,以致用者矣。
排膿散,即枳實芍藥散加桔梗、雞子黃也;排膿湯,即桔梗湯加薑、棗也。排膿何必取桔梗?蓋皮毛者,肺之合。桔梗入肺,暢達皮毛,膿自當以出皮毛為順也。散之所至者,深;湯之所至者,淺。枳實芍藥散,本治產後瘀血腹痛,加桔梗、雞子黃為排膿。是知所排者,結於陰分、血分之膿。
桔梗湯,本治肺癰吐膿、喉痛,加薑、棗為排膿湯。是知所排者,陽分氣分之膿矣。二方除桔梗外,無一味同,皆以「排膿」名。可見排膿者,必以桔梗,而隨病之淺深,以定佐使。是桔梗者,排膿之君藥也。
旋覆花:味鹹、**甘,**溫、**微溫、冷利,有小毒。**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藏間寒熱,補中,下氣,**消胷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痰水,膀胱畱飲,風氣溼痹,皮間死肉,目中眵䁾,利大腸,通血衇,益色澤。一名戴椹,**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其根,主風溼。生平澤川谷。五月採花,日乾,二十日成。
旋覆花,二月生苗,多在水旁,大似紅藍而無刺,長一、二尺。莖細,葉似桺。六月,開花如菊,圓而覆下。七、八月,採花。《圖經》
蘄陽李氏謂「旋覆花,俗傳露水滴下即生,蓋亦不然」。新城王氏名象晉,著有《群芳譜》則謂「花梢頭露,滴入土,即生新根」。嘗劚地驗其根,果不相聯屬。是說也,予亦親試之矣。凡花梢露,本從根出,而帖於上,以敵日暴。
比之水從腎,而布於五臟為五液者,何異?其還下滴得土而別生根,比之五液下注,而或滲於膀胱,或行於衛氣,或入於營氣者,何異?況黃通於脾,鹹先入腎,恰合水隨低窪而歸壑,氣由三焦而下行之義。以是,則稱之曰「補中,下氣,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詎不可也。
第補中之物,必味甘性平。旋覆花則鹹,鹹者,水之去而不返者也。故其為用,惟堪俾從小便出。所謂補中,不過為其必歸於土,任土之宣布輸送,不若甘遂、葶藶輩,一往無前,有傷中氣而已。兩脅者,陰陽之道路,升降之要樞。水不歸土而結滯於氣道,則為驚為悸,主結氣及脅下滿、驚悸,即下氣除水之功也。
然則仲景以之治,在上之「心下痞鞕,噫氣不除」,在下之「半產漏下」,何也?蓋水能從下行,則氣道可暢,而薓、甘、大棗,得以施其補中之力。氣能下返,則血源遂裕,而蔥與新絳,得以逞其通絡之功。絡通則血澤,氣順則痞除,原無甚深妙義也。
白話文:
氣隨著熱的性質轉化,就會在清除污穢邪氣的過程中,疏通那些與邪氣為伍的氣。像大承氣湯、小承氣湯等方劑就是這個道理。更何況桔梗的作用,是使氣向上升發而不是向下洩。現在病在身體的最高處(膈以上),本來就應該向上引導而向下放鬆,不讓中焦和下焦沒有任何過失的地方,反而被邪氣侵擾。所以說「病在膈以上,一定會吐;在膈以下,一定會下利」。熱邪和停留在體內的飲邪結合,用瓜蔞來治療,而輔助藥反而用半夏、黃連;寒邪和停留在體內的飲邪結合,用巴豆來治療,而輔助藥反而用桔梗、貝母。在寒邪導致熱象,熱邪導致寒象的情況下,反其道而用藥來輔助,可以說是精妙入神,達到用藥的最高境界了。
排膿散,就是枳實芍藥散加上桔梗、雞子黃;排膿湯,就是桔梗湯加上生薑、大棗。為什麼排膿一定要用桔梗呢?因為皮膚毛孔是肺所主的。桔梗入肺,可以通暢地到達皮膚毛孔,膿自然就順著毛孔排出。排膿散所作用的部位比較深,排膿湯所作用的部位比較淺。枳實芍藥散,本來是治療產後瘀血腹痛的,加上桔梗、雞子黃就變成排膿的藥。由此可知,排的膿是積聚在陰分、血分的膿。
桔梗湯,本來是治療肺癰吐膿、喉嚨疼痛的,加上生薑、大棗就變成排膿湯。由此可知,排的膿是積聚在陽分、氣分的膿了。這兩個方子除了桔梗之外,沒有一味藥相同,卻都叫做「排膿」,可見排膿一定要用桔梗,並且要根據病邪的深淺,來決定佐藥和使藥。所以說,桔梗是排膿的君藥。
旋覆花,味道是鹹味、甘味,性溫或微溫,也有說性寒涼,略有小毒。主要治療氣結、脅下脹滿、心悸,可以去除體內水濕,去除五臟之間的寒熱,補益中焦,使氣下行,消除胸部的痰結,治療咳出的痰像膠漆一樣黏稠,心胸部位的痰飲,膀胱的留飲,風氣濕痹,皮膚間的死肉,眼中的眼屎,可以通利大腸,疏通血脈,增進面色光澤。別名叫做戴椹,也叫金沸草、盛椹。它的根,主要治療風濕。生長在平坦的沼澤河谷。五月採花,曬乾,二十天就能乾燥。
旋覆花,二月長出幼苗,多在水邊生長,很像紅藍花但沒有刺,長一、二尺高。莖細,葉子像柳樹葉。六月開花,像菊花,圓而向下覆蓋。七、八月採花。《圖經》記載。
蘄陽的李氏說「旋覆花,民間傳說露水滴下來就會生長,其實並不是這樣」。新城的王氏名為象晉,他寫的《群芳譜》則說「花尖上的露水,滴入土裡,就會長出新的根」。曾經挖開土地驗證它的根,果然不是相互連接的。這個說法,我也親自試驗過了。凡是花尖上的露水,都是從根部發出,然後貼在上面,用來抵禦太陽的曝曬。
這和水從腎臟而出,然後佈散到五臟成為五液的情況,有什麼不同呢?它又向下滴落,碰到土壤後長出新的根,這和五液向下流注,有的滲入膀胱,有的運行在衛氣,有的進入營氣,又有什麼不同呢?何況黃色入脾,鹹味先入腎,正好符合水往低窪處流,氣從三焦向下運行的道理。因此說它「補中、下氣、除水、去除五臟之間的寒熱」,難道不可以嗎?
只是補中之物,一定是味甘性平的。旋覆花卻是鹹味,鹹味是水液流走而不返回的性質。因此它的作用,只能是讓水液從小便排出。所謂的補中,不過是因為它最終歸於土,讓土來宣佈和輸送,不像甘遂、葶藶等藥,一往無前,會損傷中氣。兩脅,是陰陽氣機的通道,升降的要樞。水液不歸於土而積滯在氣道,就會導致驚悸,所以說它主治氣結、脅下脹滿、驚悸,就是它下氣除水的功能。
既然如此,那麼張仲景用它來治療上部的「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以及下部的「半產漏下」,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水液能從下行走,氣道就能暢通,而人參、甘草、大棗,才能發揮它們補中氣的力量。氣機能夠下行返回,血的來源就會充裕,而蔥和新絳,才能發揮它們通暢絡脈的作用。絡脈通暢則血色潤澤,氣機順暢則痞塞消除,其實沒有什麼太深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