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19)
本經疏證 (219)
1. 本經疏證第十一卷
〈水熱穴篇〉曰「夫水,其本在腎,其末在肺。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畱也」。蓋水雖就下,滿則必溢。溢則盛於皮毛,攻其所合,而反上動下寧。若欲循其本,從下洩之。其畱於上與外者,必不能隨之順流而下,故當從上洩之。
此《本經》主治,所以及「破堅逐邪,通利水道」,《別錄》主治,所以及「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也。《淮南子》云「大㦸去水,葶藶愈脹」,於此可見,腫而不脹,非上氣喘逆者,非葶藶所宜矣。
「肺癰,喘不得臥」、「肺癰,胷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欬逆上氣,喘鳴迫塞,支飲,不得息」者,皆與葶藶大棗瀉肺湯。水證,「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與葶藶丸下水」,則葶藶之用,前說不可云不善矣。惟是牡蠣澤藛散,治腰以下水氣;鼈甲煎丸,治瘧母;己椒藶黃丸,治腸間水氣。
其病,皆不在上,又何以用之?殊不知,葶藶《本經》原主「癥瘕,積聚,結氣,破堅逐邪,通利水道」,故凡水氣堅畱一處,有礙肺降者,宜用之。如腰下水氣,瘧母條中,原不具證,惟腸間有水氣者,明摘腹滿、口舌乾燥為據,猶不可識腸為肺合,為水所畱,能使氣阻化熱,致口舌乾燥。則葶藶之功,不難即此窺之矣。
矧大㦸、芫花、甘遂等,非不治堅癖難下之水。特其水,皆汪洋四射,不比葶藶所治之水,上不下,故古人多以「洩氣閉」目之也。尤在涇曰「大陷胷之治在胃,大承氣之治在大小腸。大承氣專主腸中燥糞,大陷胷并主心下水食。燥糞在腸,必藉推逐之力,故須枳、朴;水食在胃,必兼破飲之長,故用甘遂」。
愚謂「甘遂僅著驅飲之效,葶藶更兼蕩食之功。故大陷胷湯但用甘遂,大陷胷丸并用葶藶也」。
桔梗:味辛、**苦,**微溫,**有小毒。**主胷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利五藏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痹,溫中,消穀,療咽喉痛,下蠱毒。一名利如,一名房圖,一名白藥,一名梗草,一名薺苨。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二、八月採根,暴乾。節皮為之使,得牡蠣、遠志,療恚怒。得硝石、石膏,療傷寒。畏白芨、龍眼、龍膽
桔梗,春生苗,莖高尺餘。葉似杏葉而長垂,四葉相對而生。夏開小花,紫碧色,頗似牽牛花。秋後結子,根大如指,白色。《圖經》
《素問》〈皮部論〉曰「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氣海、腸胃之氣,在陽者也;五臟間出納之氣,在陰者也。在五臟者,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肺不出氣,則氣逆亂於氣海,而腎無由納;腎不納氣,則氣逗遛於腸胃,而肺愈無由出。胷脅痛如刀刺,是氣海中氣不行也。
白話文:
水這種東西,它的根本在腎,末端在肺。所以肺會導致喘氣,腎會導致水腫。肺氣上逆,人會躺不下。如果分成上下互相影響的情況,那就是水氣停留的結果。水雖然往低處流,但滿了就一定會溢出來。溢出來就會積在皮膚毛髮,攻擊它所對應的部位,反而導致上面動盪不安,下面無法安寧。如果要追溯它的根源,從下面排洩,那些停留在上部和外面的水,一定不會跟著順流而下,所以應該從上面排洩。
這就是《本經》主要治療的原理,所以提到「破除堅硬的積聚,驅逐邪氣,疏通水道」。《別錄》的治療原理,所以提到「使皮膚間的邪水從上排出,治療面部浮腫」。《淮南子》說「用大戟來去除水,用葶藶來治療腫脹」,由此可見,如果只是腫而沒有脹,也沒有上氣喘逆的情況,就不適合用葶藶。
「肺癰,喘氣無法躺下」、「肺癰,胸部脹滿,全身和面部浮腫,鼻塞,流清鼻涕,聞不到香臭、酸辛的味道,咳嗽,氣喘上逆,呼吸困難,痰飲,無法呼吸」,這些情況都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來治療。水證,「胃部虛煩,咽喉乾燥,想喝水,小便不順暢,食物不消化,面部、手腳浮腫,用葶藶丸來排水」,可見葶藶的用法,之前的說法並不是不對。只是牡蠣澤瀉散,治療腰部以下的水氣;鱉甲煎丸,治療瘧疾導致的腫塊;己椒藶黃丸,治療腸道裡的水氣。
這些病,都不是在上部,為什麼要用葶藶呢?要知道,葶藶在《本經》中原本主治「癥瘕,積聚,氣結,破除堅硬的積聚,驅逐邪氣,疏通水道」,所以凡是水氣堅硬停留在一個地方,阻礙肺氣下降的,都適合用它。比如腰部以下的水氣、瘧疾腫塊的條目中,原本沒有詳細的症狀描述,只有腸道間有水氣的,明確指出腹部脹滿、口舌乾燥作為依據,還是不能理解腸道是肺的相關聯部位,是水氣停留的地方,能使氣機阻塞化熱,導致口舌乾燥。這樣來看,葶藶的功效,就不難從這裡窺見了。
何況大戟、芫花、甘遂等,並非不能治療堅硬難下的水。只是它們所治療的水,都像汪洋一樣四散,不像葶藶所治療的水,是停留在上部卻下不去,所以古人多用「洩氣閉」來形容。尤在涇說「大陷胸湯的治療著重在胃,大承氣湯的治療著重在大小腸。大承氣湯專門治療腸道中的燥糞,大陷胸湯同時治療心下的水和食物。燥糞在腸道,必須藉助推動的力量才能排出,所以要用枳實、厚朴;水和食物在胃,必須兼具破除痰飲的作用,所以要用甘遂」。
我認為「甘遂只是著重於驅除痰飲的效果,葶藶更兼有蕩滌食物的功效。所以大陷胸湯只用甘遂,而大陷胸丸則同時用了葶藶」。
**桔梗:味道辛、苦,性質微溫,有小毒。**主要治療胸脅像刀刺一樣疼痛,腹部脹滿,腸鳴聲低微,驚恐,心悸氣短,**能疏通五臟的氣機和腸胃,補養血氣,去除寒熱,風濕痹痛,溫暖中焦,幫助消化,治療咽喉腫痛,排出蠱毒。**別名又叫利如、房圖、白藥、梗草、薺苨。生長在嵩山山谷及冤句。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曬乾。用節皮來做藥引,和牡蠣、遠志一起用,可以治療恚怒。和硝石、石膏一起用,可以治療傷寒。害怕白芨、龍眼、龍膽。
桔梗,春天長出幼苗,莖有一尺多高。葉子像杏葉但比較長且下垂,四片葉子相對而生。夏天開出小花,呈紫碧色,很像牽牛花。秋天結子,根像手指一樣粗,白色。《圖經》記載。
《素問》〈皮部論〉說「在陽的部位主內,在陰的部位主出,以滲透到內裡」。氣海、腸胃之氣,是在陽的部位;五臟之間出納的氣,是在陰的部位。在五臟中,肺主排出氣,腎主納入氣。肺不排出氣,氣就會在氣海中逆亂,腎就無法納入;腎不納入氣,氣就會停留在腸胃,肺就更無法排出。胸脅像刀刺一樣疼痛,是氣海中的氣無法運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