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18)
本經疏證 (218)
1. 本經疏證第十一卷
問《金匱要略》〈嘔吐篇〉旣曰「病人欲吐,不可下矣」,又曰「食已即吐,與大黃甘草湯」,不自相矛盾乎?按此,蓋當分別觀之。夫欲吐者,其人意中欲吐,仍未得吐,不由食與不食;食已即吐,可見不食則不吐矣。王太僕曰「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久反出,是無火也」。
食久反出,且為無火,何況欲吐,仍無所出耶?是其一有火,一無火。有火者,實;無火者,虛。實者宜下,虛者不可下,章章明矣。然則《傷寒論》之「食入口即吐」,本篇「諸嘔吐,穀不得下」,與此正同。何以一用乾薑黃芩黃連人薓湯,一用小半夏湯,此獨用大黃之峻重耶?然食入口即吐,食纔入口,未嘗及咽也。嘔吐,穀不得下,能入咽而不能下也。
食已即吐,能及食竟,則已下矣,而不能畱也。三者,一係寒熱相格,內外交鬪,故應機病發,不待及其鋒鍔。一係停飲在中,內方盛滿,納物即溢,故可入不可下。一係下脘為物壅塞,無從傳化,故不能畱而反出焉。然此與反胃,亦無以異。乃胃反、嘔吐諸條,何以仍不用下?蓋胃反,是脾不磨,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此是胃氣不納,故食已即吐。夫胃能納,脾不能運,其病猶緩。胃且不納,定不能游溢精氣,上輸於脾,所謂「胃氣生熱,其陽則絕」者,詎不勢迫且切,而急以大黃,瀉陽以救陰耶?大凡峻藥,多治急病。急病在人身,每伏於不可見知之處,如此證之用大黃,亦其一也。
他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僅以胷滿、讝語而用;少陰大承氣湯證,僅以口燥、咽乾而用;大黃䗪蟲丸證,僅以肌膚甲錯,兩目黯黑而用;苓甘五味加薑辛半杏大黃湯證,僅以面熱如醉而用。皆其機甚微,其勢甚猛,如鹵莽草率,鮮不以為不急之務而忽之。
葶藶:味辛、**苦,**寒、**大寒,無毒。**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畱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熱疿音沸癢,利小腹。久服,令人虛。一名丁歷,一名蕇音典蒿,**一名大室,一名大適。生藁城平澤及田野。立夏後採實,陰乾,得酒良。榆皮為之使,惡殭蠶、石龍芮
葶藶,冬即萌芽,初春生苗。葉高六、七寸,似薺。根白色,枝莖俱青。三月,開花微黃,結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長,黃色。《圖經》
葶藶,根白子黃,味辛氣寒,恰合從肺至脾之用。其萌芽於寒水,得潤下之性。長茂於風木,具通達之能。收成於火令,擅速急之長。從肺及脾,自上抵下,通達遠急,又何憂乎癥瘕不消,積聚不散,結氣不化,飲食停滯,得為寒熱哉?然,此猶上脘、中宮之患也。其最切近於肺,為極上之害者,尤莫如水。
白話文:
關於《金匱要略》〈嘔吐篇〉,既說「病人想吐,不可用瀉下藥」,又說「吃完就吐,可以用大黃甘草湯」,這不是很矛盾嗎?其實應該分開來看待。想吐是指病人心裡想吐,但還沒真的吐出來,這與有沒有吃東西無關;吃完就吐,顯然不吃就不會吐。王太僕說:「內裡堵塞,想吐,食物吃不進去,這是因為有火氣;生病想吐,食物很久才吐出來,這是沒有火氣。」
食物很久才吐出來,還算沒火氣,更何況只是想吐,卻什麼都吐不出來呢?這就表示一種情況有火氣,一種情況沒火氣。有火氣的是實證,沒火氣的是虛證。實證適合用瀉下藥,虛證不可用瀉下藥,道理很清楚。那麼,《傷寒論》說的「食物一入口就吐」,以及本篇說的「各種嘔吐,食物不能下嚥」,跟這裡的意思相同。為什麼前者用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後者用小半夏湯,這裡卻獨用大黃這種猛藥呢?因為「食物一入口就吐」,食物才剛入口,還沒到咽喉。而「嘔吐,食物不能下嚥」是指食物可以入咽喉,但不能下到胃。
「吃完就吐」是指食物已經吃完,已經下到胃,但無法停留,又吐出來。這三種情況,一種是因為寒熱相格,內外相爭,所以病情一觸即發,不等鋒芒顯露;一種是因為停留在胃裡的痰飲太多,內部充滿,吃東西就溢出來,所以可以入咽但不能下胃;另一種是下脘被阻塞,無法消化,所以食物不能停留而吐出來。這種情況和反胃很相似,為什麼反胃和嘔吐的條文,卻都不用瀉下藥?因為反胃是脾的消化功能不好,所以早上吃的晚上吐,晚上吃的早上吐。
這裡的「吃完就吐」是胃氣不納,是胃沒有接受食物。胃能接受食物,但脾不能運化,病情還算和緩。如果胃都不能接受食物,就一定不能輸布精氣,向上輸送給脾,這就是所謂的「胃氣生熱,陽氣就會衰竭」,情況危急,必須趕快用大黃來瀉去陽熱,以保住陰氣。通常猛藥都是用來治療急症的。急症常常潛藏在不被人察覺的地方,這種情況使用大黃,也是其中一種。
其他像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僅僅因為胸悶、說胡話而使用;少陰大承氣湯證,僅僅因為口乾、咽乾而使用;大黃䗪蟲丸證,僅僅因為皮膚粗糙、兩眼黯黑而使用;苓甘五味加薑辛半杏大黃湯證,僅僅因為臉色發紅像喝醉酒一樣而使用。這些病機都很細微,但病情卻很兇猛,如果粗心大意,很容易被認為是不急的病情而被忽略。
**葶藶:味辛、**苦,**性寒、**大寒,無毒。**主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停滯、寒熱病,能破除堅硬、驅逐邪氣,疏通水道,**排除膀胱積水、潛伏的熱氣,能使皮間邪水從上而出,治療面目浮腫、突然中風、熱痱子搔癢,以及通利小腹。長期服用會使人虛弱。又名丁歷、蕇蒿、大室、大適。**生長在藁城平原和原野。立夏後採收果實,陰乾,用酒浸泡效果好。榆皮是使藥,與殭蠶、石龍芮相剋。
葶藶,冬天就開始萌芽,初春長出幼苗。葉子高六七寸,像薺菜。根是白色,枝莖是青色。三月開微黃的花,結角,果實扁小像黍粒,稍微長一點,呈黃色。《圖經》記載
葶藶,根是白色,果實是黃色,味辛性寒,恰好符合從肺到脾的藥理作用。它在寒冷的環境中萌芽,具有潤下的特性。在風木旺盛時生長,具有通達的能力。在火令時收成,擅長迅速急迫。它從肺到脾,由上而下,通達迅速,所以不必擔心癥瘕不消、積聚不散、結氣不化、飲食停滯、以及寒熱病。然而,這些都還是上脘和中宮的病症,它最靠近肺,對肺危害最大的,莫過於水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