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13)
本經疏證 (213)
1. 本經疏證第十一卷
武進鄒澍學
下品,草十九味。
大黃:味苦,寒、**大寒,無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畱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榖,調中化食,安和五藏,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畱結。一名黃良。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二月、八月,採根,火乾。得芍藥、黃芩、牡蠣、細辛、茯苓,療驚恚怒,心下悸氣。得硝石、紫石英、桃仁,療女子血閉。黃芩為之使,無所畏
大黃,正月內生青葉,似萆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盌,長一、二尺。其細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開黃花,亦有青紅似蕎麥花者。莖青紫色,形如竹根,黃色中,貫赤紋,切之有黃汁。參《唐本》、《圖經》
盧芷園曰「大黃稱將軍,將軍者,所以行君令,戡禍亂,拓土地者也。味大苦,氣大寒,似得寒水正化。而炎上作苦,苦性走下,不與上炎者反乎」?《參同契》云「五行相克,更為父母」,《素問》云「承迺制,制則生化」。是故五行之體,以剋為用。其潤下者,正炎上之用乎?則凡心用,有所不行,變生疢難者,舍同類之苦巽以入之,不能彰其用矣。蓋心主夏,主熱火,主神,主血衇,主病在五臟,主心腹部位。
若腸胃之間,心腹之分,夏氣熱火之鬱神情,血衇之結,瘀閉宿畱,致成癥瘕積聚,變生寒熱脹滿者,皆心用不行,大黃能蕩滌之,是謂「推陳」。推陳者,正所以行君之令;闢土地,安人民,阜生物,是謂「致新」。致新者,正所以調中化食,安和五臟者也。或曰「開土地,滌腸胃,利水穀,皆脾所司,何為行火用也」?曰「火有用而靈,正當生土;火無用而息,正當瀉土。顧其名,自得之矣」。
大黃之用,人概知其能啟脾滯,通閉塞,蕩積聚而已。予以為盧芷園「行火用」一語,實得火能生土之機括,何者?大黃,色黃氣香,固為脾藥。然黃中通理,狀如緜文,質色深紫,非火之貫於土中耳。《千金》〈諸風門〉仲景三黃湯,「心近熱者,加大黃」。〈肝臟門〉犀角地黃湯,「喜忘如狂者,加大黃」。
〈解五石毒門〉人薓湯,「嗔盛者,加大黃」。以此,見土氣必得火氣貫入,而後能行;火氣必得土氣之通,而後能舒。火用不行,則積聚、脹滿、癥瘕遂生;土氣不行,則煩懊、譫妄、嗔恚竝作。兩相濟而適相成,胥於此識之矣。或謂「如是,則《本經》首推大黃通血,固不妄矣。
乃仲景偏以為承氣,何哉」?曰「自金元,人以順釋承,是理遂不可通爾。試以〈六微旨大論〉『亢則害,承迺制』之義參之,則承氣者,非血而何?夫氣有餘,即是火。而火不徒燃,必著於物。是故津、液、精、唾、便、溺、涕、洟、畱飲、宿食及血,皆火之膏也。因火盛而膏耗,膏耗則火愈燃。
白話文:
本經疏證第十一卷 武進鄒澍學
下品,草類十九種。
大黃味苦,性寒(或極寒),無毒。主治去除瘀血、血脈阻塞、寒熱交替、消除腫塊、積聚、水腫、宿食,清洗腸胃,促進新陳代謝,通利水穀,調理脾胃,幫助消化,使五臟平和,平胃降氣,去除痰飲和腸道積熱,治療心腹脹滿,治療婦女因寒凝血瘀導致的腹部脹滿、小腹疼痛、各種陳舊瘀血積聚。又名黃良。生長在河西山谷和隴西地區。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用火烘乾。若與芍藥、黃芩、牡蠣、細辛、茯苓同用,可治療驚悸、憤怒、心悸氣短。若與硝石、紫石英、桃仁同用,可治療婦女血脈阻塞。黃芩為其配伍藥物,無相剋之物。
大黃正月內會長出青色葉子,形似萆麻,大的像扇子。根莖像芋頭,大的像碗口那麼粗,長一到二尺。細小的根莖,像牛蒡,小的也像芋頭。四月開花,花色有黃色,也有青紅色,像蕎麥花。莖呈青紫色,形狀像竹根,黃色中夾雜著紅色紋理,切開後有黃色汁液。參考《唐本草》、《圖經本草》。
盧芷園說:「大黃稱為將軍,將軍是執行君王命令,平定禍亂,擴展疆土的人。大黃味苦性寒,好像寒水剛開始化開。而炎熱向上,苦味向下,這不與炎熱向上相反嗎?」《參同契》說:「五行相剋,又互相滋生。」《素問》說:「承繼則制約,制約則生化。」所以五行之體,以相剋為作用。它的潤下作用,正是炎熱向上作用的反作用嗎?凡是心神運作不暢,導致疾病發生,如果單用同類的辛辣之物,就不能彰顯其功效。因為心主夏季,主熱火,主神明,主血脈,主五臟的病變,主心腹部位。
如果腸胃、心腹之間,夏季炎熱之氣鬱結,血脈瘀滯,瘀血、宿食積聚,導致腫塊、積聚、寒熱交替、脹滿等症狀,都是心神運作不暢造成的,大黃能清洗腸胃,這是「推陳」。推陳,正是執行君王命令;開闢土地,安頓百姓,繁榮生長,這是「致新」。致新,正是調理脾胃,使五臟平和的意思。有人說:「開闢土地,清洗腸胃,通利水穀,都是脾臟的功能,為何說是火的功效呢?」答曰:「火有作用就旺盛,正是生土之時;火無作用就衰退,正是瀉土之時。看它的名稱,就明白了。」
大黃的功效,人們大多只知道它能疏通脾胃滯塞,通利閉塞,消除積聚而已。我認為盧芷園的「行火之用」一語,真正抓住了火能生土的機理,為什麼呢?大黃色黃氣香,確實是脾藥。但黃色中貫通理氣,形狀像綿密紋理,質地顏色深紫,不就是火氣貫穿於土中嗎?《千金方》諸風門中仲景的三黃湯,「心煩熱者,加大黃」。肝臟門中犀角地黃湯,「喜忘如狂者,加大黃」。解五石毒門中人參湯,「嗔怒盛者,加大黃」。由此可見,土氣必須得到火氣的貫注,才能運行;火氣必須得到土氣的通暢,才能舒展。火的作用不暢,就會產生積聚、脹滿、腫塊;土氣不暢,就會煩躁、譫妄、嗔怒。兩者互相滋生,互相促進,應該這樣理解。有人說:「這樣的話,《本經》首先推崇大黃通血,確實沒有錯。
但仲景偏向於用它來瀉下,為什麼呢?」答曰:「從金元時期開始,人們用順暢的解釋來理解瀉下,這個道理就通不通了。試著用《六微旨大論》中『亢則害,承乃制』的道理來參照,那麼瀉下,不就是針對血嗎?氣過盛,就是火。而火不僅燃燒,必然附著於物。所以津液、精液、唾液、大小便、涕、鼻涕、水腫、宿食以及血液,都是火的燃料。因為火盛而燃料耗盡,燃料耗盡則火更加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