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回本書目錄

1. 本經序疏要

2. 本經序疏要目錄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序曰「班氏〈藝文志〉謂『醫經者,原人血衇、經絡、骨髓、陰陽、表裏,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鍼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蓋自是,醫經、經方遂分,連絡之者,《本草經》則其樞紐矣。

乃志不載其書,然〈帝紀〉平帝元始五年,徵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曆算、鍾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所在,為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至者數千人。〈樓護傳〉「護,少隨父,為醫長安,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世不忽其書,故習而傳之者,代不乏人」,其得至今存者,惟梁貞白先生陶氏書為最古。

今案其文,旣歷載《本經》總序於前,復患諸藥一種,雖主數病,而性理有偏著,立方或致疑混,赴急抄撮,恐不皆得研究,故將《本經》,序大病之主已下一節,循其所列剖而析之,分為八十三項件,繫主治藥於下,方贅之序末。是陶氏實注《本經》,而得《本經》與醫經、經方連絡交會處矣。

予治仲景書,旣由不明藥物主病之所以,然用力《本經》,有《本經疏證》、《本經續疏》之作矣。繼治孫真人、王太守書,覺與仲景書,猶未相承接,遂立志究竟「病名古今相沿之準,病證彼此不侔」之故,而證以藥物主治之由,得是編以為鵠,反覆尋繹,參互研訂,然後知一證也。隸之此病,則屬虛;隸之彼病,更屬實。

一藥也投之彼病,則逐實;投之此病,反補虛。於仲景書,以此推其緒;於孫真人、王太守書,以此要其歸。蓋自是,而漢人唐人醫學、醫經、經方旨趣,得連為一貫焉。篇中附北齊徐氏、唐蘇氏、蜀韓氏、宋唐氏所增其精詣,幾與陶氏捋,而徐氏所續九項,實有稗補證明之功,亦隨例詮釋而不削也」。

道光二十年九月五日武進鄒澍序

貞白先生,名宏景。梁時,隱居茅山,自號華陽、隱居,實始集《別錄》,附入《本草經》中。徐氏名之才,北齊尚書令,封西陽王,著《藥對》。蘇氏名恭,顯慶中與長孫無忌、許敬宗等修定本草,李勣表上之,今名《唐本草》。韓氏名保昇,孟蜀重廣《唐本草》,并稍增注釋,名《蜀本草》。

掌氏名禹錫,宋嘉祐時,奉詔重修本草,名《嘉祐補注本草》。唐氏,宋大觀時蜀人,取諸家本草彙而集之,竝采入經史中言醫事,隨類附入,名《證類本草》。

白話文:

本經序疏要目錄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序言說:「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提到,醫學經典的內容,是探究人體的血液循環、經絡、骨髓、陰陽、表裡關係,以此來了解各種疾病的根本原因、生死的分界,並運用針灸、砭石、湯藥等方法,調配各種藥材,使其達到最佳的療效。而經方則是研究草藥、礦物藥的寒熱屬性,衡量疾病的輕重深淺,藉由藥物的滋養作用,依照人體氣機感應的適宜性,辨別藥物的五味和六辛,使藥性水火相濟,來疏通閉塞、解開鬱結,使身體恢復平衡。」大致上來說,從那時起,醫學經典和經方就分開發展了,而能將兩者聯繫起來的關鍵,就是《本草經》。

可惜《漢書·藝文志》沒有收錄這本書。然而在《漢紀》(漢朝帝王紀)中記載,漢平帝元始五年,朝廷徵召全國通曉醫經、古籍、天文、曆法、音律、小學、史書、方術、本草以及能教授五經、《論語》、《孝經》、《爾雅》的人才,每人給予一封信,用輕便的馬車護送他們前往京城,前往的人數達到數千人。另外,《樓護傳》中說:「樓護年輕時跟隨父親在長安當醫生,他能背誦醫學經典、本草、方術等數十萬字,世人不敢輕忽他的著作,因此學習並傳承這些知識的人,歷代都有。」而能流傳至今的,就屬梁朝的貞白先生陶弘景所著的書最為古老。

現在仔細考察《本草經》的內容,它在前面已經有總序,但又擔心各種藥物,雖然能治療多種疾病,但藥性卻有偏頗之處,在開立處方時可能會導致混淆不清,如果匆忙抄錄,恐怕不能全面深入地研究。因此,我將《本草經》中「主治大病」的內容以下的部分,依照其所列的病症,仔細地分析拆解,分成八十三個項目,將主治的藥物列在下方,並將相關的說明附在最後。由此可見,陶弘景確實是對《本草經》做了注解,也找到了《本草經》與醫學經典、經方相互聯繫交會的地方。

我研究張仲景的著作時,因為不了解藥物治療疾病的原理,所以致力於研究《本草經》,才寫成了《本草疏證》、《本草續疏》等著作。後來又研究孫思邈、王燾等人的著作,覺得他們與張仲景的著作,似乎還不能完全銜接,於是立志要弄清楚「古今病名沿用的標準,不同病症之間差異」的原因,並用藥物主治的原理來加以驗證,才以這本書作為目標,反覆地研究探討,進而明白了,同一個病症,歸屬於這個病,可能屬於虛證;歸屬於那個病,可能屬於實證。

同一種藥物,用在這種病,會驅逐實邪;用在另一種病,反而會補養虛弱。我從張仲景的著作中,由此來推演其脈絡;從孫思邈、王燾的著作中,由此來掌握其歸宿。大致來說,從此以後,漢代和唐代的醫學、醫經、經方的旨趣,才能連貫成一個整體。書中附錄了北齊徐之才、唐代蘇恭、蜀地韓保昇、宋代唐慎微等人所增補的精闢見解,幾乎與陶弘景的見解相近,而徐之才所增補的九項內容,確實有輔助證明之功,我也依照慣例加以解釋而不刪除。

道光二十年九月五日,武進鄒澍序

貞白先生,名為弘景,梁朝時隱居在茅山,自號華陽隱居,實際上是他開始整理《別錄》,並將其附入《本草經》中。徐之才,是北齊的尚書令,被封為西陽王,著有《藥對》。蘇恭,在顯慶年間與長孫無忌、許敬宗等人共同修訂本草,由李勣呈報朝廷,如今稱為《唐本草》。韓保昇,在孟蜀政權時,重編《唐本草》,並稍加注釋,稱為《蜀本草》。

掌禹錫,在宋嘉祐年間,奉旨重新修訂本草,稱為《嘉祐補注本草》。唐慎微,是宋代大觀年間的蜀地人,他收集各家的本草著作,並採納經史中關於醫學的記載,依照類別加以整理附入,稱為《證類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