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0)
本經疏證 (20)
1. 本經疏證第一卷
在下病之靜者,亦治之。如附子湯證之不動是也。在上病之靜者,不治。如諸在表,當發汗解肌證,及結胷、痞氣、停飲等候,是也如半夏瀉心、旋覆花代赭石湯等證,以嘔、噫而用。在下病之動者,亦不治。如諸下利證,是也四逆、白通、赤石脂禹餘糧、桃花、白頭翁、黃芩、真武等湯,四逆散證,皆不用。唯通衇四逆湯下加減,云「利止,衇不出者,加人薓」,乃其證也。
惟旣吐且痢者,多治之如四逆加人薓、理中、吳茱萸湯等證。則以上下不守,屬中宮潰敗,須急急用薓,不可以上下動靜,一概論也。
凡論藥之用,有求之本處可通,他處不可通者;有求之傷寒可通,雜證不可通者。惟人薓,所謂「上動下靜」者,則無是也。「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麥虋冬湯主之」、「胷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胷,胷滿,脅下逆搶心,人薓湯亦主之」、「胷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者,大建中湯主之」,非病在上而動者乎!諸下利氣,氣利,下利膿血,下利清榖,熱利下重,下利欲飲水證,非病在下而不靜者乎?獨九痛丸治九種心疼,其病在上,不可不謂之靜。但所與共者,狼牙、巴豆,皆非常用之品,則不得以常情測之。
矧其方下,注云「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胷痛,竝冷衝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則仍不得不謂之動矣。蓋其用人薓,乃使「跋扈者將兵」,而以「純厚長者監之」之術也。
烏梅丸、侯氏黑散、薯蕷丸、竹葉石膏湯、溫經湯,皆有人薓。但其任退在偏裨,似不得與他方竝論,然亦有可言者。烏梅丸中,居君藥三之一。侯氏黑散,十二之一。薯蕷丸,四之一。竹葉石膏湯,亦三之一。謂之「偏裨」,可也。溫經湯,仍居三之二,謂之「偏裨」可乎?雖然,其入氣藥中,則和合而生氣;入血藥中,則歸陰而化氣;入風藥中,則隨所至而布氣。終不得謂之偏裨也。
且烏梅丸中,用寒藥為君。竹葉石膏湯中,用寒藥甚多。而溫經湯,以熱藥為君。薯蕷丸之補瀉錯雜,侯氏黑散之收散竝行。非人薓,則其力不齊,而互相違拗者,有之矣。
天虋冬:味苦、**甘,**平、**大寒,無毒。**主諸暴風溼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尸,**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不飢。**一名顛勒。生奉高山谷。二月、三月、七月、八月採根,暴乾。垣衣、地黃為之使,畏曾青
天虋冬,春生蔓,大如釵股,高至丈餘。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澀而無刺者,則其葉,如絲而細散。其實一物也。夏生細白花,亦有黃色、紫色者。秋結黑子,在其根枝旁。入伏後,則無花暗結子矣。根白色或黃紫色,圓實如手指,長二、三寸大者為勝。一科一、二十枚同撮,頗與百部根相類。
白話文:
在身體下方比較靜止的疾病,也是可以治療的,就像附子湯證的病人一動也不動那樣。在身體上方比較靜止的疾病,不需治療,像是各種表證,應該要用發汗解表的藥物來解決,以及結胸、痞氣、停飲等症狀,就像半夏瀉心湯、旋覆花代赭石湯等方劑,是因為嘔吐、呃逆而使用的。在身體下方比較躁動的疾病,也不需治療,像是各種腹瀉的症狀,所以四逆湯、白通湯、赤石脂禹餘糧湯、桃花湯、白頭翁湯、黃芩湯、真武湯等方劑,以及四逆散證都不會用。只有在通脈四逆湯的基礎上加減,說「腹瀉停止,但脈象仍然沒有回復時,才要加入人參」,這才是它的使用時機。
但是,如果病人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大多需要治療,像是四逆加人參湯、理中湯、吳茱萸湯等方劑,是因為這種情況是上下不協調,屬於中焦脾胃潰敗,必須趕快用人參,不可以把上下動靜都用同一種標準來判斷。
一般來說,討論藥物的使用,有些藥物只能在某個特定的地方發揮作用,在其他地方就不能;有些藥物只能治療傷寒,不能治療其他疾病。只有人參,所謂的「上動下靜」的說法,並不是絕對的。「火逆上衝,咽喉不舒服,需要止逆、降氣,就用麥門冬湯」;「胸痹,心中痞塞不舒暢,氣結在胸口,胸部滿悶,肋下氣逆上衝到心臟,也用人參湯」;「胸中非常寒冷而疼痛,嘔吐不能進食,腹中寒冷,寒氣上衝,皮膚出現像頭足一樣的突起,上下都痛,不能觸碰,就用大建中湯」,這些不是屬於病在上方而動的情況嗎?像是各種腹瀉,氣往下降,腹瀉膿血,腹瀉不消化食物,熱性腹瀉,腹瀉有裡急後重的感覺,腹瀉想喝水等等,這些不是屬於病在下方而躁動的情況嗎?只有九痛丸治療九種心痛,病在上方,應該是屬於靜止的病。但是這個方劑裡有狼牙、巴豆,都是非常規的藥物,所以不能用一般的規律來判斷。
而且在九痛丸的方劑後面,註解說「治療多年積寒,流注,心胸疼痛,以及寒氣上衝,跌落馬車造成的血瘀等」,所以仍然不得不說它是動的。因此,九痛丸中使用人參,是讓「驕縱的將軍帶兵」,而用「敦厚長者來監督」的策略。
烏梅丸、侯氏黑散、薯蕷丸、竹葉石膏湯、溫經湯,這些方劑中都有人參。但是它們的作用偏向輔助,好像不能和其他方劑相提並論,但是也還是有可以說的地方。烏梅丸中,人參是輔助藥,佔三分之一的份量。侯氏黑散,人參佔十二分之一。薯蕷丸,人參佔四分之一。竹葉石膏湯,人參也佔三分之一。說它們是「輔助」是說得過去的。溫經湯中,人參佔三分之二,還能算是「輔助」嗎?雖然如此,它如果進入氣分藥中,就會調和並產生氣;進入血分藥中,就會歸於陰分並化生氣;進入風藥中,就會隨著藥力到達的地方而散佈氣。所以,始終不能把它看作是輔助藥。
而且烏梅丸中,用寒性藥物當主藥。竹葉石膏湯中,用了很多寒性藥物。而溫經湯,用熱性藥物當主藥。薯蕷丸補瀉兼施,侯氏黑散有收斂和發散的作用。如果沒有人參,藥力不一致,可能會互相衝突。
**天門冬:味苦、**甘,**性平、**大寒,無毒。**主治各種暴發的風濕導致的肢體麻痺,強壯骨髓,殺死三種寄生蟲,去除體內的伏尸,**保護肺氣,去除寒熱,滋養肌肉皮膚,增加氣力,利小便,性質寒涼但能補益。**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增強氣力,延年益壽,**不感到飢餓。**別名顛勒。**生長在奉高山谷。二月、三月、七月、八月採收根部,晒乾。垣衣、地黃可以作為輔助藥,忌曾青。
天門冬,春天生出藤蔓,像釵子的粗細,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子像茴香,非常尖細而稀疏光滑,有倒刺。也有的葉子比較澀而沒有刺,像絲線一樣細碎散開。實際上都是同一種植物。夏天開白色的小花,也有黃色和紫色的。秋天結黑色果子,在根枝旁邊。入伏之後,就不再開花,而是暗地裡結果。根部是白色或黃紫色,圓實像手指,長二三寸左右的為佳。一株通常有十幾二十個根,聚在一起,很像百部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