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續疏 (5)

回本書目錄

本經續疏 (5)

1. 本經續疏第五卷

武進鄒澍學

中品,木五味,獸五味,蟲三味,果三味,穀五味,菜四味。

白話文:

中品:[木類]五種味道,[動物類]五種味道,[昆蟲類]三種味道,[水果類]三種味道,[穀類]五種味道,[蔬菜類]四種味道。

桑耳:味甘,有毒。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積聚,陰痛,陰陽按:當作傷,寒熱,無子,**療月水不調。其黃熟陳白者,止久洩,益氣,不飢。其金色者,治癖飲,積聚,腹痛,金瘡。一名桑菌,一名木麥。**五木耳,名檽,益氣,不飢,輕身,強志。生犍為山谷。六月多雨時采,即暴乾。

白話文:

桑耳:味道甘甜,有毒性。黑色的桑耳,主要用於治療婦女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積聚,陰痛,陰陽失衡,**寒熱錯亂,不孕不育,**治療月經不調。黃色成熟的白色桑耳,可以止瀉,益氣,不飢餓。金色的桑耳,可以治療癖飲,積聚,腹痛,金瘡。桑耳又有桑菌、木麥等別稱。

五種木耳,總稱檽,可以益氣,不飢餓,減輕體重,增強意志力。木耳生長在犍為的山谷中。每年六月雨季時採集,然後立即曬乾。

木耳,生朽木上,無莖葉,竝無根株,帖生於樹,體似薄革,形彎曲,如人耳之邊。其良毒,悉隨木之性。今僅有黑者,其黃、白、金諸色,絕無有也。參《綱目》

白話文:

木耳生長在朽木上,沒有莖葉,也沒有根株,直接生長在樹上,它的樣子就像薄皮革,形狀彎曲,就像人耳朵的形狀。木耳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木頭的性質。現在只有黑色的木耳,黃色、白色、金色等各種顏色的木耳都沒了。參照《綱目》。

朽木之氣,上結為諸菌,其液上結為木耳,猶枿松之氣,下淪為茯苓,其脂下淪為琥珀也。琥珀,利水消瘀,其性下通。則木耳,止漏除癥,其性上出。夫血生於氣,氣生於穀,而血注於經。凡多血之經,皆主下行,惟衝任起於下流極處,而主上行。血至於是,賴衝以容之,任以妊之,挹引而入,儲蓄經月,二衇旣滿,乃得下出,故曰「血海」。言為眾流所歸,應期以生潮汐也。

白話文:

朽木之氣,往上結聚形成各種木菌,它的液汁往上凝結結成木耳,就像松樹之氣,向下沉積形成茯苓,它的脂液向下凝結形成琥珀一樣。琥珀,利水消瘀,其性質向下運行。那麼木耳,止漏除癥,其性質向上運行。血液產生於氣,氣產生於穀物,血液注於經脈。凡是多血的經脈,都主導向下運行,只有衝脈和任脈起於下行之極處,而主導向上運行。血液到達這裡,依靠衝脈來容納它,任脈來孕育它,吸取而進入,儲存經月,兩個孔竅(子宮和乳房)充滿,然後才能向下排出,所以稱之為「血海」。意思是說為眾流所歸,應期而生潮汐。

然肺以朝諸衇,心以攝諸衇,朝之而不能布政令,歸之而不能定約束,則衝失其容,任失其妊,遂不上朝,不歸往矣。於是不由政令之氣,不遵約束之血,如巵無當而系系延延,不竭不爽,名曰「漏下赤白汁」。以見與整月乃行之經,稠黏不斷之帶,均有異也。桑耳者,取其肅降綢繆之氣化,以入肺而布政令,更取其挹液變色之形質,以入心而定約束。

白話文:

肺臟奉命統領諸臟腑,五臟之心則統率肺部,然而肺臟不能執行政令,五臟之心也不能確立約束,於是肺部失去正常的容納,臟腑失去養育的功能,最後不奉命統領諸臟腑,也不回歸到五臟之心。於是,政令之氣不能貫通,約束之血不能運行,就好像是沒有託底的酒杯般,液體不斷流出,不竭不衰,這種情況就叫做「漏下赤白汁」。從此可知,與每個月按照規律來潮的行經,以及稠黏不斷的帶下,都有所不同。桑耳這個藥物,可以吸收其肅降綢繆的氣化,導入肺部來執行政令,同時可以吸收它吸取液體變化的物質形態,導入心臟來確立約束。

政令旣均,約束不愆,則諸衇諧暢和調,非特不上稟而下滲漏者可已,即不滲漏而結成癥瘕,釀成積聚者,亦可通。以女子帶下癥聚,固竝屬任衇為病也。陰痛、陰傷而成寒熱,亦由氣火挾血下注而不上承,致氣血爭道,陰陽交戰耳。要而言之,結為耳者,木之液也。致液為耳者,木之氣也。

白話文:

當政令公正公平,約束不出現差錯時,那麼各個經脈就會和諧暢通,這不僅可以避免上部阻塞而下部滲漏的情況,即使沒有滲漏而形成癥瘕,釀成積聚的情況,也可以暢通。以婦女的帶下癥聚集為例,它們本來都屬於任脈的病症。陰道疼痛、陰道損傷而導致寒熱交替,也是由於氣火挾帶著血液向下運行而不能上升,導致氣血爭道,陰陽交戰所致。簡而言之,結為耳疾的,這是肝臟的液體造成的。導致液體結成的耳疾,這是肝臟的氣造成的。

不結於別時,而獨生於盛夏多雨時者,大地間生氣,收藏發越,由微至者,無一息暫停。即使枯木朽株,偶賸精英,不致徒歸泯沒,乃復隨氣賦形,因色達用。其入於人身,有感斯通,故雖枯槁之餘,氣不盛,不能致液,液不靈,不能變色,皆以時令之發越,雨露之濡潤,媾合以成形,溯源以成色。黃者,入脾以止洩;金者,入肺以除飲,且竝有益氣不饑之功焉。

非氣之盛,液即隨之以布耶?特市肆所售,恐非釆自桑者。即不皆釆自桑,亦終有益氣不飢之功矣。

白話文:

那些不是在春分時節生長,而只在盛夏雨季生長出來的,是大地間的生氣,收藏後發出,由微小到茂盛,沒有一瞬間停止。即使是枯木朽株,偶爾剩下一些精華,也不會白白消滅掉,而是再次隨着氣產生形體,因顏色而發揮作用。它們進入人體,有感應就會通暢,所以即使在枯萎凋零的季節,氣不足,不能產生津液,津液不靈活,不能變色,都會依靠時令的發育,雨露的滋潤,結合在一起而形成形狀,追溯來源而形成顏色。黃色的,進入脾臟以止住泄瀉;白色的,進入肺臟以消除水飲,而且都有益於氣,不感到飢餓的功效。

如果人體內沒有氣,液體就會隨著氣而流佈嗎?市面上販售的桑椹,恐怕不是採自桑樹的。即使它們並非全部採自桑樹,也終究有益氣、不致飢餓的功效。

檳榔:味辛,溫,無毒。主消穀,逐水,除痰癖,殺三蟲、伏尸,療寸白。生南海。

白話文:

檳榔:味道辛辣,性溫和,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幫助消化、消除水腫、祛除痰液、殺死體內寄生蟲、抑制屍體腐敗,治療白斑病。檳榔主要產地在南海。

檳榔,木大如桄榔,高五、七尺,正直無枝。皮似青桐,節如桂枝,葉生木巔,大如楯頭,又似芭蕉。其實作房,從葉中出,旁有刺,若棘針,重疊其下,一房數百實,狀如雞子,皆有皮殼。春生夏熟,肉滿殼中,色正白,肉易爛,不耐數日,以灰煮熟,熏焙令乾,始可久畱。《圖經》

白話文:

檳榔樹,樹幹高大,像桄榔樹,高約五到七尺,樹幹筆直沒有枝椏。樹皮類似青桐,樹節像桂樹枝,葉子長在樹頂,大如盾牌或芭蕉葉。檳榔的果實長在葉子中間,果實旁有刺,像棘針一樣,一層一層地重疊在下面,一個果房有數百個果實,狀如雞蛋,都有果皮。檳榔在春天生長,夏天成熟,果肉充滿在果殼中,果肉潔白,肉質柔軟,不耐存放幾天,通常採摘後用灰煮熟,燻焙使其乾燥,這樣才能久留。《圖經》記載。

草木有節,必因中空,中不空,必因有枝。不中空,又無枝蘗而有節者,則惟檳榔。草木之葉叢生者,必由地起,不由地起,亦必有枝蘗。旣非地起,又無枝蘗而發於木杪者,亦惟檳榔。是其葉間所生之果,上行極而下者,非特行於內,無或畱阻,即行於外,縱有畱阻之跡,亦不礙其流轉之氣。

白話文:

植物都有節,一定是中間空心的,中間不空心,一定是因為有枝。既不空心,又沒有枝葉而有節,這種植物只有檳榔。植物的葉子叢生,一定是從地面長出來的,不是從地面長出來的,一定也有枝葉。既不是從地面長出來的,又沒有枝葉而從樹頂長出來的,也只有檳榔。因此,檳榔葉間生長的果實,向上長到極點而向下垂落,不僅在樹木體內流通暢通無阻,即使在樹木體外流通,儘管有阻塞的痕跡,也不妨礙其氣體的流動。

然檳榔之通行節間,無復畱礙,而主消穀、逐水,何竟與甘遂之有節、中實,除畱飲、宿食,破癥瘕、積聚,利水穀道者,同其理?蓋根,是生發所攸繫,故主升。實,為退藏所歸著,故主降。甘遂草根,檳榔木實。甘遂旣可因味苦氣寒而下趨,檳榔又何不可因味辛氣溫而上出。

白話文:

然而檳榔通行節間,沒有再次受到限制,而主治消穀、逐水,為什麼最終和甘遂的原因一樣,有節、中實,去除積飲、宿食,破癥瘕、積聚,利水穀道。草根主升,果實主降。甘遂草根,檳榔木實。甘遂既能因為味道苦、氣性寒進而下趨,檳榔為什麼就不能因為味道辣、氣性溫而上出。

況一株直上,旁無歧互,至五、七丈,方得發葉。是其氣之坌湧上出,甚烈。但以歸根復命,其升甚者,降亦必甚,故其實為下行。特旣沾水土,旋可上生,則降之後,仍復能升,本不必以其味辛氣溫也。是故,消穀者,引穀下行,及抵土中,使之消磨,還能令氣上出。逐水者,導水下行,俾及通調之道,還能令精微上奉,是其行中道之功。

白話文:

它一株直直向上生長,旁側沒有枝椏互相交叉,直到長到五、七丈高,才開始長出葉子。這是它的氣勢十分猛烈,向上湧升的緣故。但是由於要歸根復命,所以升得越高,降得一定越低,因此它的果實向下生長。特別是它一沾到水土,旋即可以向上生長,這說明它在向下生長之後,依舊能向上生長,根本不必考慮它的味道辛辣,氣性溫熱。所以,消穀藥,能將穀物引向下走,並到達土壤中,使之消磨,還能使氣向上而出。逐水藥,能將水導向下走,使之到達通調的途徑,還能使精微之氣向上奉送,這是它執行中道之功的功效。

除痰癖者,搜剔之,疏通之,不使隱處遐僻,是其行旁側之力。水穀通調,氣機流鬯,自無邪氣敢干其間,生蟲作祟。若一於降而總為破洩,有如甘遂,則人之比於果實,終日咀囓,何不見猝有大害耶?可以知其故矣。

白話文:

去除痰飲的癖性,要搜羅、剔除,並疏通,不使它隱藏在僻遠的角落,這是旁側的助力。水穀通調,氣機流暢,自然沒有邪氣敢在其中耍花樣,而滋生蟲子作祟。如果一味地採用降法,總是想著破氣洩氣,就像甘遂一樣,那麼人體相比於果實,終日咀嚼它,怎麼沒有見過突然出現大危害呢?我們可以知道其中緣故了。

烏藥:味辛,溫,無毒。主中惡,心腹痛,蠱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其根葉,嫩時采。作茶片,炙碾煎服,能補中益氣,偏止小便滑數。生嶺南邕容州及江南。樹生似茶,高丈餘,一葉三椏,葉青陰白,根色黑褐,作車轂形,狀似山芍藥根,又似烏樟根,自餘直根者,不堪。一名旁其。

八月采根。宋附

白話文:

烏藥:味道辛,性溫,沒有毒。能治療中惡,心腹痛,蠱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衝擊背脊,婦女血氣不順,小兒腹中諸蟲等病症。其根葉在嫩的時候採摘。加工成茶葉片,炙烤研磨後煎服,能補益中氣,止遺尿。烏藥生長在嶺南邕容州和江南。樹生長似茶樹,高一丈多,一葉三椏,葉面青綠背面白色,根色黑褐,形狀像車輪轂,又似山芍藥根,或像烏樟根,其他直根的烏藥不能用。別名旁其。

治宿食宜消,治溲滑宜固,消之與固,顯相背馳,決非一物所堪兼有,而本草著錄,方家循用,實能竝擅其長,何也?夫腎,為陰藏而中有陽;膀胱,寒水之府而號太陽,是其實皆體陰而用陽者。烏藥色黑,乃氣味辛溫,且開花結實均以夏月,不正體陰用陽者乎?〈金匱真言論〉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即本草云「主膀胱腎間冷氣」,皆推本之論。蓋惟此陰中之陽,德協地下之暖,他日生發之氣,於是而化;盛長之氣,於是而始。

白話文:

在治療消化問題時,應促進食物消化;治療小便清冷時,應讓小便凝固。消和固顯然相反,絕對不是一種藥物可以兼顧的。但本草記載,許多醫師跟隨使用,實際上能夠兩種都擅長,這是為什麼呢?腎臟為陰藏,但其中有陽氣;膀胱藏寒水,但稱為太陽,實際上都是陰中用陽。烏藥呈黑色,氣味辛溫,而且在夏天開花結果,不正體現了陰中用陽嗎?《金匱真言論》中說「北方為黑色,與腎臟相通,連通於男女泌尿系統」,這與本草中說的「治療膀胱腎臟間的寒氣」是相同的論點。因為只有這種陰中的陽氣,才能協調地下的熱氣,之後生發的元氣才能變化;生長旺盛的元氣才由此而開始。

「中惡、心腹痛、蠱毒、疰忤、鬼氣」,盛長之氣所擊散也。「宿食不消、天行疫瘴」,生發之氣所化導也。夫然,則膀胱腎間冷氣,旣攻衝背膂而親乎上者,不猶烏藥之從黑根而生樹,卻已轉冷氣為發育條達之氣耶?特宜知溫而辛,非溫而甘苦酸鹹者,此僅能使陰中有陽而不條鬯者,發;不能使陰中無陽者,生,此則大有逕庭,不得混合。

白話文:

「中惡、心腹痛、蠱毒、疰忤、鬼氣」,都是盛長之氣所擊散造成的。「宿食不消、天行疫瘴」,都是生發之氣所化導造成的。如果是這樣,那麼膀胱腎間的冷氣,既然已經攻衝背膂而貼近了上部,不就像烏藥從黑色的根部而生出樹木,卻已經把冷氣轉變成了發育條達之氣嗎?特別應該知道溫和而辛辣的藥,而不是溫和甘甜苦酸鹹的藥,後者只能使陰中有陽而不是條暢的,能夠發出;不能使陰中沒有陽的,能夠生出,這就有很大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

至其偏止小便滑數,則巢氏曰「小便利多者,由膀胱虛寒,胞滑」,又曰「小便數者,膀胱與腎俱虛,而有客熱乘之故也」。是可知,滑是滑,數是數。滑數兼稱,自係水藏、水府虛寒,客熱乘之之故,不得但作虛觀。

白話文:

到了小便滑數,巢氏說:「小便頻數是因為膀胱虛寒,膀胱滑動。」又說:「小便頻數是因為膀胱和腎臟都很虛弱,有外來的熱邪乘虛侵犯的緣故。」由此可知,滑是滑,數是數。滑數並稱,自然是由於水藏、水府虛寒,外來的熱邪乘虛侵犯的緣故,不能只視為虛證。

是透發其固有之陽,以拒夫外來之熱,化導而使之散耳!特本草明言用葉,而後人所製縮泉丸,卻仍用根,或者猝不得葉,而根則肆中所常備,究以其出於一本,氣味不甚相遠,亦可借用歟?

白話文:

用藥的目的,是讓體內原本擁有的陽氣透發出來,藉以抵禦外在的暑熱,將暑熱轉化、引導,讓它散發出去罷了。本草經上明明記載著使用葉子,而後人所製作的縮泉丸,卻依然使用根部,可能是因為一時找不到葉子,而根部又是藥鋪中經常備有的,再者葉子和根都出自同一株植物,氣味相去不遠,所以可以交替使用吧。

龍眼:味甘,平,**無毒。**主五藏邪氣,安志,厭食,**除蠱,去毒。**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檳榔。生南海山谷。

白話文:

龍眼,是一種味甘,性平,無毒的中藥材。它具有治療五臟邪氣、安神、改善厭食、驅除蠱毒、解毒的功效。長期服用龍眼,可以增強精神體力,使人聰明,輕身不老,並增強與神明的溝通能力。龍眼又名益智,最大的果實與檳榔相似。它生長在南海地區的山谷中。

龍眼,木高二丈許,似荔枝而葉小,凌冬不彫。春末夏初,生細白花,七月而實成,殼青黃色,圓如彈丸,核若木梡子而不堅,肉白有漿,甚甘美。其實極繁,每枝常三、二十枚,白露後采。《圖經》

白話文:

龍眼樹,高度大約兩丈左右,外觀類似荔枝樹,但葉子較小,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不會凋謝。春末夏初時,會開出細小的白色花朵,到了七月果實成熟,果殼呈青黃色,形狀圓潤如彈丸,果核就像木梡子,但質地較軟,果肉潔白且多汁,味道非常甘美。龍眼樹的果實非常繁多,每根樹枝通常會結出三到二十顆果實,通常會在白露後採摘。

甘肥黏厚之物,決難治邪,藉云治邪,又豈堪安志。安志矣,何以復厭食。夫厭讀為壓,抑也,謂壓抑穀氣,使淫氣輸精,入於經衇也。諸衇者,皆屬於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衇氣諧暢,經隧流通,所憶旣端,所存胡妄,五臟間遂氣攝於液,志凝於精,如金城湯池之不可攻,尚何邪氣更敢干哉?所以然者,攣急色青黃,固象以木疏土。肉本潔白,轉而紅紫,又象金火交媾,化汁為赤。

白話文:

那些甘味、肥膩、黏稠厚重的事物,絕對難以克服邪氣,即便說它可以克服邪氣,但難道堪以安頓心神嗎?即使心神安頓了,怎麼還會厭食呢?厭食是因為受到壓抑,也就是說壓抑了穀氣,使得邪氣勝過精氣,進入經絡和臟腑。所有的臟腑,都屬於心。心有所憶記,稱為意;意之所存,稱為志。臟腑氣機調和暢達,經絡通道流通,所憶記的事物端正,所存的事物不胡亂妄念,五臟之間,氣攝於液,志凝於精,就像堅不可摧的金城湯池,邪氣怎麼還敢冒犯呢?所以說,攣急色青黃,是木氣疏泄了土氣的結果。肉原先潔白,轉而變成紅紫,又是金火交媾,化汁為赤的象徵。

味甘且厚,恰大展力於中,五臟之邪不能干,與志之安,總賴中之宣布,則厭食為是物之功能主腦矣。不然,厭食而不及飲,是安志而非定志、強志,主五臟邪氣而非除五臟邪氣,又何為者耶?竊嘗論之,五志統於神,而神行於氣,氣復囿於精。所以精減則氣耗。氣耗則神衰,神衰則志慮絀也。

白話文:

味道甘甜又醇厚,適當的不偏不倚於人體中間,五臟的邪氣無法侵犯,與意志安定,最主要是靠它的功能發揮出來,因此厭食是它的主要功能。不然,厭食而不能飲用,這是安定意志而不是固定意志、強健意志,主要針對五臟的邪氣而不是消除五臟的邪氣,又算是什麼呢?我曾私下研究,五志統一於精神,而精神通過氣流運作,氣流又受到精華的限制。所以精華減少則氣力消耗,氣力消耗則精神衰弱,精神衰弱則意志和思考力都減弱了。

如是者,雖補救有方,綴聯有物。凡含氣於味者,能從精而益氣;寓味於氣者,能從氣而安神,仍有鉗氣於精,攝神於氣者。然皆僅能通其一節,而不能統會其全體。如龍眼者,由脾而血衇,由血衇而心,上不能關鍵於肺,下不能帖著於腎肝,又何以云不使五臟得受邪氣耶?不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原非治病之物。曰厭食,則明明取為食之助,以奉生,非可恃以攻堅、補缺者也。

白話文:

即使是這樣,雖然有補救的方法,也有聯接的材料,凡是含有氣味的食物,都能從精氣中補益氣;含有氣味的藥物,都能從氣中安撫神志,仍然有以氣約束精,以神攝取氣的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只能打通一個環節,而不能統籌兼顧整體。就像龍眼,從脾臟到血液,從血液到心臟,不能上達肺臟,不能下達腎臟和肝臟,又怎麼能讓五臟不受邪氣侵犯呢?不知道五穀是養生之物,五果是輔助之物,五畜是有益之物,五菜是充實之物,原本都不是治病之物。如果是厭食,那隻能取食這些東西作為輔助,來維持生命,不能指望它們來攻堅補缺。

奈之何欲與藥石竝列而言哉?但凡居處之致慎,飲食之合節,能補偏救弊於日用尋常之間,俾有所生,而無所損,則所謂主五臟邪氣者,在此。古人重治未病,〈周官〉所以列食醫於疾醫、瘍醫前也。

白話文:

那些認為疾病可以亂吃藥石就可治癒的人,怎麼能和注重養生的人相提並論呢?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起居飲食,就可以補偏救弊,讓身體保持健康,不會受到損害。這就是所謂的「主五臟邪氣」,養生之道。古代人很重視治未病,《周官》中提到食醫在疾醫、瘍醫之前,就是這個道理。

衛矛:味苦,寒,**無毒。**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滿,汗出,除邪,殺鬼毒蠱疰,中惡,腹痛,去白蟲,消皮膚風毒腫,令陰中解。一名鬼箭。生霍山山谷。八月采,陰乾。

白話文:

衛矛:味道苦,性質寒,無毒。主治婦女生崩中下血,腹部脹滿,汗出,除去妖邪,殺死鬼毒蠱毒疰氣,中邪,腹痛,去除體內白蟲,消散皮膚風毒腫,讓陰部疾病消散。別稱鬼箭。生長在霍山山谷。八月採收,陰乾保存。

鬼箭,生巖間,小株成叢,三月生嫩條,長四、五尺。條上三面,如鋒刃,如箭羽,黃褐色,若柏皮。葉似野茶,對生,四月開碎花,黃綠色。結實如冬青子,削取皮羽入藥。參《圖經》、《拾遺》、《綱目》

白話文:

鬼箭,生長在岩石間,矮小的植株成叢生長,三月長出嫩枝,能長到四、五尺。嫩枝的三面,像鋒利的刀刃,像箭的羽翼,呈現黃褐色,像柏樹的皮。葉子像野茶葉,對生,四月開碎花,呈黃綠色。結果實像冬青果,削下皮羽可以用來入藥。參考《圖經》、《拾遺》、《綱目》。

下血,汗出而不腹滿,是產後鬱冒虛證。汗出,腹滿而不下血,是傷寒陽明實邪。腹滿,下血而汗不出,是癥瘕瘀血在中。惟其崩中、下血、腹滿、汗出竝見,所以虛不成虛,實不成實,為邪因虛而難越,虛因邪而益劇矣。然此邪,得以衛矛而除,顧名思義,則當得於已虛、未虛之際。

白話文:

出血,流汗卻腹部不脹滿,這是產後氣血鬱積、虛弱的病症。流汗,腹部脹滿卻無出血,這是傷寒陽明經的實證。腹部脹滿,出血而不出汗,這是癥瘕瘀血在體內。只有崩漏、出血、腹脹、出汗同時出現,所以虛證不能完全成為虛證,實證也不能完全成為實證,造成邪氣因為虛弱而難以痊癒,虛弱因為邪氣而更加嚴重。然而這種邪氣,可以用衛矛來去除,顧名思義,要在已經虛弱還沒有虛弱的時候用藥。

夫捍衛不疎,邪不得入,不自警覺,不護以戈矛,惟其虛方伊始,失於防範,是以懼實邪之踵增禦侮耳。所謂禦侮奈何?蓋衛矛之外向者,乃其皮。莖之在中,則猶圓也。然苟儘其皮之圍,以廓於外,仍其莖之度,而懸於中,則外內不相接,氣力不相連,不得云衛,且無所為矛矣。惟其皮摺疊於外,而其莖著帖於中,斯呼吸相續,還往相資。

白話文:

捍衛自身,邪氣不侵擾,不當掉以輕心,不保護自己,猶如不拿戈矛,開始時氣血虛弱,防禦不足,因此害怕邪氣的侵犯而增強防禦。所謂防禦如何做到呢?衛氣與外界的交接處,就是皮。經脈位於其中,好像一個圓。如果皮圍完全夠用了,但卻向外擴張,仍然保持經脈的規格,懸浮於其中,那麼外內不相連接,氣力和功能互相不連通,就不能夠稱之為防禦,也沒有可以用來做戈矛的地方了。只有皮向外摺疊,經脈貼附於其中,氣息才能相互承續,循環往復,互相支持。

在人身,猶氣不因血之漏而汗出不休,血不因氣之越而崩下不止,遂有以使其在中之滿消,而邪得除。試以貫之鬼毒蠱疰,何莫非正有間而邪得入,邪旣入而正遂虛,即更合於《別錄》所主之中惡、腹痛、白蟲及皮膚風毒腫,《千金》、《外臺》每以此治心痛,皆可以知其所由矣。

白話文:

在人體內,就像氣不會因為血液的滲漏而汗水不斷地流出,血液也不會因為氣的溢出而崩潰不止,於是就能夠使體內滿滿的邪氣消散,而邪氣也就得以消除。試著把它貫穿到鬼毒蠱疰,哪一樣不是正氣有了間隙而邪氣得以進入,邪氣既已進入,正氣也就虛了,這就更加符合《別錄》中主治心痛、腹痛、白色寄生蟲以及皮膚風毒腫的內容,《千金》、《外臺》每用此藥來治療心痛,都可以知道它的原因了。

鹿茸:味甘、酸,溫、**微溫,無毒。**主漏下惡血,寒熱,驚癎,益氣,強志,生齒,不老,**療虛勞灑灑如瘧、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洩精、溺血,破畱血在腹,散石淋、癰腫、骨中熱疽,養骨,安胎,下氣,殺鬼精物,不可近陰,令痿。久服,耐老。四月、五月解角時取,陰乾,使自燥。馬勃為之使。**角,**味鹹,無毒。**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畱血在陰中,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傷、惡血,益氣。七月采。杜仲為之使

白話文:

**鹿茸:**味道甘甜、微酸,屬溫和性,無毒。**主要治療漏下惡血、寒熱、驚癎,增強元氣、增強意志、生長牙齒、防止衰老,**治療虛弱疲勞、像瘧疾一樣忽冷忽熱、身體瘦弱、四肢痠痛、腰背疼痛、小便頻繁、洩精、溺血,血塊積聚在腹部,治療散石淋、癰腫、骨髓發炎、滋養骨骼、安胎、降氣、殺鬼精靈,不能靠近陰濕的地方,會導致陽痿。長期服用,能延緩衰老。在鹿角脫落生長的新角的四月、五月間採摘,陰乾,讓它自然乾燥。馬勃可做藥引。

**角:**味道鹹,無毒。**主要治療惡瘡、癰腫、驅除邪惡之氣、留血在女性陰道中,**治療小腹劇烈疼痛、腰背疼痛、扭傷、惡血,增強元氣。在七月採摘。杜仲可做藥引。

血非與熱搏,不為惡血、癰腫,猶可以性溫者,治之乎?豈知鹿角之自下上上,歧中出歧,兩兩相參,燦然竝列,絕似足三陰經也。夫脾肝腎,聯處中下,均主引精血上奉,其有藏氣不咸,無以蒸騰精血,而或為畱熱,或至滲洩,若不用性溫之物何,以使畱者行,陷者舉耶?縱使惡瘡、癰腫、邪惡氣、畱血在陰中,有挾熱者,不妨以他物,別除其熱。鹿角,則仍引其中未敗之血,隸原統之經而上縈焉,以免誅伐無過之咎。

白話文:

血液如果不與熱氣交爭,就不會形成惡血、癰腫,那麼,還能用溫性的藥物來治療嗎?難道不知道鹿角之所以自下而上、歧出岐生、兩兩相參、燦爛並列,非常像是足三陰經嗎?脾、肝、腎,聯於中下,皆主導引精血上供,如果它們的藏氣不和,就不能蒸騰精血,而可能導致熱氣滯留或精血滲漏。若不用溫性的藥物,怎麼能使停留的精血運行,使陷落的精血升舉呢?即使在惡瘡、癰腫、邪惡氣、留血在陰中的情況下,如果有挾熱的現象,不妨用其他藥物來分別消除熱氣。鹿角則仍引導其中未敗壞的血液,隸屬於原來的統攝經絡而向上運行,避免過分誅伐無辜之過。

至於折傷、血瘀,或血衇不續而腰脊痛,或血衇畱阻而少腹急痛者,正須此通其流行之路,而後病可已。惟其性溫,是以能致氣行。惟其氣行,是以能動畱血,故《別錄》歸結其功而美之曰「益氣」,無慚也已。凡獸血皆不能至角,惟鹿則角中有血,是本能引血至上者。況茸,乃當舊角纔解,積血岔湧,將欲作角之時,逞其曳引之力,正厚取其推送之勢方張。

白話文:

至於骨折、血瘀,或是血條斷裂不同,而腰背疼痛,或是血條滯留阻礙,而小腹部急痛的人,正是需要它來疏通運行脈絡,之後疾病纔可以治癒。只有它的性質溫熱,才能引發元氣運行。只有元氣運行,才能使停積的血液流動,所以《別錄》總結它的功效,讚美它說「益氣」,這並不誇張。一般的動物血都不能到達角部,只有鹿角中有血,說明它能把血液引到上面去。況且鹿茸,是在舊角剛剛脫落、積血大量湧現、將要長出新角的時候,發揮其引血上行的力量,正是趁著它推進的勢頭強盛的時候。

而下溜者,轉而上供。餒怯者,易而雄駿。斯不特漏下惡血可止,即驚癇寒熱中,且能為益其氣,強其志矣。齒為骨之餘,與角為骨之餘,則能生角者,不能轉而生齒乎?《別錄》所謂「虛勞,灑灑如瘧」,正以擴充《本經》「驚癇寒熱」之旨,不但能益氣、強志已耳。就寒熱灑灑如瘧而羸瘦者,或兼有四肢酸疼,或兼有腰脊痛,或小便不固,或精自遺洩,或溺中有血,則此灑灑如瘧者,不得徒以寒熱視之。當知其精血不充,陰陽相賊害,宜建其作強之機,益其雄壯之勢矣。

其他主治,則猶角之所能,而此更加靈耳。

白話文:

那些下注的邪氣,可以轉為向上發展,起到滋養的作用。那些虛弱怯懦的人,也可以因此變得勇敢而剛健。所以,用漏下法不僅能夠止住下面的惡血,而且還能治療驚悸癇動、寒熱中的疾病,使人的氣血壯盛,意志堅強。牙齒作為骨骼的餘物,與鹿角作為骨骼的餘物一樣,那麼能夠生角的藥物,難道就不能轉而生出牙齒嗎?《別錄》中說的「虛勞,寒熱痙攣,如同瘧疾」,正是擴充了《本經》中「驚悸寒熱」的旨意,不僅能夠益氣、強志而已。對於那些寒熱痙攣,如同瘧疾,而導致身體虛弱瘦弱的人,有的還兼有四肢痠痛,有的還兼有腰痠背痛,有的還小便不能固攝,有的還精液不由自主地遺洩,有的還小便中有血,那麼,這種寒熱痙攣,如同瘧疾的症狀,就不能只把它看作是寒熱病。應該認識到,這是由於精血不足,陰陽互相傷害所導致的,因此應當建立其強壯的機能,增益其雄壯的氣勢。

其他主治,就像牛角所能做到的,而這個藥方更加神效。

羚羊角:味鹹、**苦,**寒、**微寒,無毒。**主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注下,辟蠱毒、惡鬼、不祥,安心氣,常不魘寐,**療傷寒、時氣、寒熱、熱在肌膚、溫風注毒伏在骨間,除邪氣、驚夢、狂越、僻謬及食噎不通。**久服,強筋骨,輕身,起陰,益氣,利丈夫。生石城山谷及華陰山。采無時。

白話文:

羚羊角:味道鹹、苦,性寒或微寒,無毒。 **功效:**明目,益氣,補益元陽,去惡血結塊,驅除蠱毒、邪氣,使人心情安寧,不失眠,治療傷寒、時疾、寒熱感冒、熱在肌膚、風溫注毒伏在骨中,消除邪氣、驚悸、狂躁、精神錯亂以及食道噎不通。長期服用,可強健筋骨,輕身,補益元陽,增強氣力,對男子有益。**生長環境:**生長在石城山谷和華陰山。採摘沒有季節限制。

羚羊角,中胎似木,其象「疏以直」。外廓似革,其象「勁而曲」。然直不能穿曲而上出,曲不能遮直使中止。卒至直者,愈出愈微。曲者,愈銳愈厚而後已。是直載曲以行,曲包直至竟,乃色白味鹹氣寒,出於火畜之巔,則為溫暖,間發金水清寒之化上出,而濟木火之窮矣。

白話文:

羚羊角,中間的芯像木頭一樣,形狀是「疏鬆且筆直」。外邊的邊緣像皮革一樣,形狀是「堅硬且彎曲」。然而,筆直的不能穿透彎曲的而向上伸出,彎曲的不能遮蔽筆直的使它停止。最終筆直的越伸出越細微,彎曲的越鋒利越粗大然後才停止。這是筆直的承載著彎曲的而運行,彎曲的包覆著筆直的直到最後,所以顏色是白色的,味道是鹹的,氣息是寒冷的,出現在火性動物的山峯上,則具有溫暖的特性,有時發出金性與水性清涼寒涼的變化向上伸出,而濟助木性與火性的窮困。

木火之窮奈何?在《本經》則目不明也,心氣不安也,常魘寐也,《別錄》則邪氣、驚夢、狂越、僻謬也。蓋火出於上,必得陰濟,然後能明,猶燈之燃,終賴有膏,膏乏則燈暗,而遇風輒炧矣。起陰於至下,以交陽於極上,謂之益氣,亦何愧哉?凡陰墜陽中,能從陽化,非金水清寒之氣,隨其所在而醒之,又何能上出而與陽交。惟難挽其下溜之性,定至五液注漏而後已。

白話文:

木火之氣的衰竭,會導致什麼樣的症狀呢?《本經》提到,眼睛看不清楚,心神不寧,經常做惡夢。《別錄》則提到,邪氣入體、驚悸多夢、行為狂亂、怪異顛倒。這是因為,火氣生於上方,必須依靠陰氣滋養,才能明亮,就像燈要燃燒,必須依靠膏油一樣。膏油耗盡,燈就會熄滅,一遇到風,就容易熄滅。把陰氣調動到最下面,讓它與最上面的陽氣相交,這就叫做益氣,這又有什麼可慚愧的呢?凡是陰氣沉降到陽氣之中,能夠隨著陽氣變化,不是金水清寒之氣,隨其所在而醒之,又怎麼能夠上升與陽氣交合。只有難以挽回其向下流瀉的特性,一定會到五液注漏才罷休。

醒其陰,使隨木氣而上出,此惡血注下所以止也。陽居陽位,最易灼陰,非金水清寒之氣,隨其所在而濟之,又何能下歸而從陰化。惟難改其上炎之性,必至格拒飲食而後止。濟其陽,使化津液而下潤,此食噎不通所以止也。傷寒時氣,陰化陽之病也。溫風注毒,陽灼陰之病也。

白話文:

滋潤陰液,讓它隨著肝氣上升散發出去,這是血瘀下注所以停止的原因。陽氣居於陽位,最容易灼傷陰液,如果不是金水清寒之氣,隨著陰液所在而滋潤它,那麼陰液又怎麼能夠下歸而從陰變成陽呢?只有難以改變陰液上逆的性質,必定到拒絕飲食之後才停止。滋潤陽氣,讓它化成津液而滋潤下方,這是食物噎住不能通暢所以停止的原因。傷寒時氣,是陰液化為陽氣的疾病。溫風注毒,是陽氣灼傷陰液的疾病。

陰化陽,而熱僅在肌膚,則起其陰,使與陽浹。陽灼陰,而熱伏在骨間,則導其氣,使出於表。不皆得相濟而相化耶?信斯言也,則羚羊角者,必將胎溫廓寒,外疏內勁而後可。今者,寒無內外之分,且偏疏內而勁外,又何說以通之耶?蓋傷寒、時氣寒熱,熱僅在肌膚,此厥陰,厥熱相循之候也。溫風注毒,熱伏在骨間,溫瘧熱隨汗發之候也。

白話文:

如果陰氣盛而陽氣弱,熱邪只在肌膚表面,則應補虛益陰,使陰陽調和。如果陽氣盛而陰氣弱,熱邪蘊藏在骨髓之間,則應疏通氣血,使熱邪透發到體表。這二者不都是能夠互相調濟、互相轉化的嗎?如果相信這個道理,那麼羚羊角就一定要能溫暖胎元,驅散寒邪,疏通外在經絡,振奮內在陽氣,纔可以治病。現在這種情況,寒邪並沒有內外之分,而且偏重於疏通內在經絡而抑制外在陽氣,又用什麼道理來解釋呢?大概是因為傷寒、時氣寒熱,熱邪只在肌膚表面,這是厥陰經絡受邪,厥熱循經而行的徵兆。溫風注毒,熱邪蘊藏在骨髓之間,溫瘧的熱邪隨著汗液發作,這是溫瘧的徵兆。

夫以「厥深熱亦深」而言,則必熱盛寒亦盛。惟其熱中有寒,則寒中必復有熱,是緣表裏不相聯而不解。使之聯而欲其解,正用其疏內且性寒也。以汗出熱發而言,則必汗止熱亦止矣,惟其熱因汗作,汗出熱隨,是緣表裏相聯而不解。使之聯而欲其解,正用其勁外且性寒也。

夫惟勁外以濟其流,疏內以剷其本,本撥而流易清,流清而本遂徹,總因其體有歧而性無歧也。

白話文:

根據「熱症病情的深淺程度與寒症病情的深淺程度一致」這個論點,可以確認若是熱症病勢嚴重,寒症病勢也一定會很嚴重。只不過,熱症當中包含了寒症,那麼寒症當中也一定會包含熱症,這是因為表症和裡症互相沒有聯繫而無法解除。讓它們聯繫起來並想讓它們解除,正是要利用其性寒且疏通內裡的特點。根據「汗症與熱症的關係」來說,可以確認若是汗症止住了,熱症也會停止了,只不過,熱症會因為汗症而發作,汗症出現,熱症就會伴隨,這是因為表症和裡症互相聯繫而無法解除。讓它們聯繫起來並想讓它們解除,正是要利用其性寒且固攝外表的特點。

想要調理身體,必須同時調養身體的外部,讓氣血暢通,並調養身體的內部,消除病根。當病根消除,氣血自然暢通;而氣血暢通,病根自然就會去除。總的來說,是因為身體的構造雖然有不同,但其本質卻是一致的。

犀角:味苦、**酸、鹹,**寒、**微寒,無毒。**主百毒,蠱疰,邪鬼,瘴氣,殺鈎吻、鴆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魘寐,**療傷寒溫疫頭痛寒熱諸毒氣。**久服,輕身,駿健。生永昌山谷及益州。松脂為之使,惡雚菌、雷丸

白話文:

**犀角:**味道苦、酸、鹹,性寒或微寒,無毒。

**主治:**各種中毒,蠱毒、邪鬼、瘴氣,殺死鈎吻、鴆羽、蛇毒,去除邪氣,不迷惑,不失眠,**治療傷寒、溫疫、頭痛、寒熱等各種毒氣。**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身體強健。**犀角產於永昌山谷和益州。松脂為引藥,忌諱與雚菌、雷丸同用。

犀之於草,不辨良毒,於木專啖棘刺,抑皆能化之,其解毒已可見矣。而其靈異,若夜有光,若分水,若辟塵,若蠲忿,若驚飛禽走獸,若駭雞,則又何蠱疰能中,邪鬼能侵,瘴氣能染,而尚迷惑魘寐之有哉?《本經》所著功效,帖切近裏,如是奈何?《別錄》復以為傷寒、溫疫,頭痛、寒熱證中,療諸毒氣也。且「諸」者,不一之詞,傷寒、溫疫,頭痛、寒熱證中,有幾種毒氣,亦當明析以示也。

白話文:

犀牛以草為食,不分良莠毒草,以木為食,專門吃帶刺的荊棘,但都能消化它,由此可見犀牛的解毒功能。犀牛的靈異之處,就像夜晚有光亮、能分開水、能避開塵埃、能消除忿怒、能驚嚇飛禽走獸、能嚇唬雞,那麼又有什麼蠱毒能侵襲、邪鬼能侵犯、瘴氣能感染,而還能讓犀牛迷惑、昏睡呢?《本經》所記載的功效,切中要害,貼近實際,為什麼不相信呢?《別錄》又認為犀牛角可以治療傷寒、溫疫、頭痛、寒熱等疾病中的各種毒氣。而且「諸」這個字,不是一個確定的詞,傷寒、溫疫、頭痛、寒熱等疾病中,到底有多少種毒氣,也應該明確分析並加以說明。

《金匱要略》曰「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吐膿血者,名陽毒」,曰「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者,名陰毒」,則凡有表證,而皮膚間有故者,即為毒。然有陽毒、陰毒,而不用犀角者,以無表證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說:「臉上發紅,有小紅斑,像錦織的圖案,咽喉疼痛,吐出膿血的叫做陽毒」又說:「臉色青黑,全身疼痛,像被棍棒打過一樣,咽喉疼痛的叫做陰毒」,所以,凡是出現外感病症,皮膚中有舊病的人,就可以稱為毒。但是有陽毒、陰毒,卻不用犀角治療的,是因為沒有外感病症。

其用犀角者,如《古今錄驗》蒲黃湯、《小品》芍藥地黃湯之動血、面黃竝見《外臺秘要》二卷,《延年》大青湯之發瘡如豌豆《外臺秘要》三卷,《古今錄驗》犀角丸之皮膚淫淫液液,《延年》蒴藋膏、《延年》牡丹膏之身癢風騷癮疹,犀角竹瀝膏之熱毒疹癢《外臺秘要》十三卷,皆外有表證,而兼肌膚有故,是可以為據乎?李瀕湖曰「犀角,文如魚子形,謂之粟文。文中有眼,謂之粟眼。

白話文:

使用犀角的案例,例如:《古今錄驗》中的蒲黃湯、《小品》中的芍藥地黃湯,方中藥物的性質滑利、動血,會在臉上出現黃色症狀。在《外臺祕要》第二卷中,大青湯會使皮膚發出類似豌豆大小的瘡癤。《外臺祕要》第三卷中,犀角丸會使皮膚長滿淫液。《延年》中的蒴藋膏和牡丹膏,會使身體癢並且生丘疹。《外臺祕要》十三卷中的犀角竹瀝膏,會讓皮膚灼熱、中毒、發癢。這些案例中,都有外在的症狀,並且伴有皮膚上的問題,所以可以證明犀角具有這些功效。李瀕湖說:「犀角的紋路像魚子形狀,所以稱之為粟文。紋理中有小孔,稱為粟眼。」

黑中有黃花者,為正透。黃中有黑花者,為倒透。花中復有花者,為重透」,惟其外發花文,性本苦寒,故能治內壯熱,而外復有所發矣。其內壯熱而外咽喉有故者,亦同此例,則如《廣濟》療喉痹急疼悶妨不通方,《古今錄驗》療喉痹塞射干丸、射干湯,療喉痛腫結,毒氣衝心胷,羚羊角豉湯竝見《外臺秘要》二十三卷是也。而其取義,則又不在花文。

白話文:

黑色中帶有黃色花紋的,叫做正透。黃色中帶有黑色花紋的,叫做倒透。花中又有花紋的,叫做重透。這些只是外表的症狀表現。它的本性是苦寒的,所以能夠治療內部的壯熱,而且外部還有所發作。那些內部壯熱,而外部咽喉有問題的人,也適用。例如《廣濟》中治療喉嚨疼痛、緊繃、疼痛、妨礙呼吸的方子,《古今錄驗》中治療喉嚨腫痺的射干丸、射干湯,治療喉嚨疼痛、腫脹、結塊,毒氣衝擊心臟的羚羊角鼓湯等,都在《外臺祕要》二十三卷中。這些方子的取義,不在於花紋。

陳藏器曰「犀角長而且銳,中有白星,能徹其端,竝堪通氣,是以佳者,名曰通天」,是又會意於能自中而徹於巔,以去其阻礙矣。以是解《別錄》之諸毒氣,尚有此義否乎?其餘若腳氣,若寒熱瘰癧及諸瘻,竝多用此,均可以是義推之也。

白話文:

陳藏器說:「犀牛角長而尖銳,裡面有白色的星點,可以貫穿到末端,並且可以通氣,所以好的犀牛角,名曰『通天』」,這是根據犀牛角能自中間貫穿到頂端,去除阻礙的特性得名。以此解釋《別錄》中各種毒氣,是否有類似的含義呢?其他如腳氣、寒熱瘰癧以及各種瘡癤,也大多使用犀牛角,都可以用這個原理解釋。

犀角,《本經》、《別錄》無片語及治血,乃後人偏以之治血,且不特治血已耳,如《外臺秘要》、《古今錄驗》蒲黃湯,治吐血。《小品》芍藥地黃湯,兼治衄血竝見二卷。近效黃連犀角湯見五卷、刪繁升麻湯,竝治利血見六卷。舉凡血證,吐衄、下利、崩中已耳,而犀角者,但「崩中不主」外,胥吐衄、下利而盡主之,其功亦不淺矣。

白話文:

犀角,《本經》、《別錄》中沒有隻字片語提到它可以治療血證,是後人偏愛用它來治療血證,而且不只是治療血證而已,例如:《外臺祕要》、《古今錄驗》中的蒲黃湯,治療吐血。《小品》中的芍藥地黃湯,兼治衄血,兩個方子都收錄在第二卷中。近效黃連犀角湯見第五卷、刪繁升麻湯,都治療下血,方子收錄在第六卷。凡是血證,吐血、衄血、下利、崩漏等,犀角除了「崩漏主治」以外,其餘吐血、衄血、下利都主治,它的功效也不小了。

《本經》、《別錄》概不一及,何耶?夫《本經》、《別錄》所謂毒,蓋已該氣血於其間矣。夫犀角苦寒,所治者熱,熱至可稱為毒,其奔衝攻突於人身,又有何擇?況所謂吐衄、下利者,竝兼見於傷寒、溫病、天行、疫毒、瘧利中,則又與療傷寒溫疫頭痛寒熱諸毒氣何異?總以其自根至頂,一線直通,原無上下可分,且有表證可驗,但去其熱毒,是剷病之根本,非治血也,而又安問其吐衄與利耶?是可知,捨《本經》、《別錄》所主而浪稱治血,乃金元已後人作俑,漢唐無此法也。

白話文:

《本經》、《別錄》都沒有犀角主治吐衄、下利的記載,這是為什麼呢?《本經》、《別錄》所說的毒,已經包含了氣血在其中。犀角苦寒,所治療的是熱,熱到極點就可以稱為毒,毒在人體內衝撞攻擊,又有什麼可挑剔的呢?況且吐血、腹瀉這些症狀,在傷寒、溫病、流行病、疫毒、瘧疾中都同時出現,這與治療傷寒、溫疫、頭痛、寒熱等毒氣又有什麼不同呢? 總而言之,犀角從根部到頂部,一線貫通,根本沒有上下之分,而且有表證可以驗證,只要去除其熱毒,就是剷除疾病的根本,而不是治療出血,又何必問到它吐血與腹瀉的症狀呢?由此可知,拋棄《本經》、《別錄》的主旨而胡亂稱犀角主治出血,是金元以後的人創立的,漢唐時代沒有這種療法。

故友魏君培之嘗戲語予曰「犀角是倒大黃,子之乎」?予問其所以,則曰「《千金》云『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傷寒》〈雜治門〉,木香湯下云『毒盛者,加犀角,無犀角,代以升麻』。升麻能於外寒內熱之毒,使悉舉上行而散,則犀角於內外皆熱之毒,亦使悉舉上行而散,猶大黃之下熱毒也,可不謂大黃之倒者乎」?予玩其言,蓋殊有味也。夫升麻之用,在金貫水中,水從木升,以發越金氣,而歸功於暢水。

白話文:

古時好友魏君培閒聊取笑我說:「犀角是相反的大黃啊,你覺得呢?」我就問他為什麼,他說:「《千金方》說『如果沒有犀角,就用升麻代替』。《傷寒論》〈雜治門〉,木香湯下說『毒氣旺盛的,加犀角,沒有犀角,就用升麻代替』。升麻能將人體內熱外冷的毒氣,悉數引至上行而散去,由此可知犀角對於人體內外皆熱的毒氣,也能將毒氣悉數引至上行而散去,就像大黃瀉熱毒一樣,難道不能說是相反的大黃嗎?」我琢磨他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升麻的作用,在於引金入水,水在木的引領下上升,從而發散金氣的功能,而歸功於暢通水氣。

犀角之黑質黃花,非土貫水中乎?其白星在中,從根至頂,一線直透,非水從金達乎?而咂而呼吸者,可通氣出入,非土金之氣皆由此發越,以歸功於暢水乎?然氣寒固屬水,而味苦卻屬火。寒載苦,歷土抵金而直達於上,則水之所至,火皆與浹,而無所謂相搏相擊焉。是水之暢,即火之和。

白話文:

犀牛角的黑色物質和黃色的花紋,難道不是因為它生長在水土交界的地方嗎?犀牛角中間的白色星點,從根部直達頂端,形成一條直線,難道不是因為水從金屬中流出嗎?而當我們咂摸和呼吸時,氣息可以順暢地出入,難道不是因為土和金的氣都由此發出,最終歸功於暢通的水道嗎?

然而,犀牛角的寒性固然屬於水,但它的苦味卻屬於火。寒性載著苦味,經過土層,直達金屬層,到達最上面。因此,水所到之處,火都會滲透,沒有所謂的相搏相擊。所以,水的暢通,就是火的和諧。

水火暢和,即金土無不諧。以是知,所謂毒,即火之依於金土者也。試更思古人用以治氣噎,可謂火之依於金乎救急療咽喉中氣噎方,在《外臺秘要》八卷?治胷膈氣脹廣濟枳實丸、心腹刺痛廣濟麝香散、久心痛腹痛《古今錄驗》犀角丸竝在《外臺秘要》七卷,可謂火之依於土乎?甚而至療頭面熱風,頭旋,眼濇廣濟方在《外臺秘要》一十五卷,眼赤頭痛延年竹葉飲在《外臺秘要》二十一卷,耳腫廣濟方在《外臺秘要》二十二卷,可謂不直達於頂乎?雖然小品犀角湯、張文仲犀角湯,治下惡血。

白話文:

水火通暢和諧,那麼金土不會不協調。由此可知,所謂毒,就是火依靠金土的結果。試再思考一下古人用來治療氣噎的方劑,算不算火依靠於金呢?治療胸膈脹悶廣濟枳實丸、心腹刺痛廣濟麝香散、長期心痛腹痛《古今錄驗》犀角丸,都記載於《外臺祕要》七卷,算不算火依靠於土呢?甚至於治療頭面熱風,頭旋,眼花廣濟方記載於《外臺祕要》一十五卷,眼赤頭痛延年竹葉飲記載於《外臺祕要》二十一卷,耳腫廣濟方記載於《外臺祕要》二十二卷,算不算直接到達頭頂了呢?雖然小品犀角湯、張文仲犀角湯,治療吐血。

猶可謂火依土金乎?深師黃連犀角湯、范汪麝香散竝見《外臺秘要》二卷,猶可謂向上之治乎?夫火不依土,何以血遂變色而利。不使火毒上出,何以療下部瘡䘌。謂非性向上,而去依附金土之熱,不可也。由此推之,則大黃僅能除自中及下之火。犀角,能使火之自下及上,竝透洩無餘。

白話文:

難道還可以說火依靠土金嗎?深師黃連犀角湯、範汪麝香散都見於《外臺祕要》第二卷,難道還可以說是用來向上治療的嗎?火不依靠土,為什麼血就變色而利了。不讓火毒往上出,為什麼能治療下部的瘡癤。說不是性向上,卻去除依附金土的熱,這是不可以的。由此推斷,大黃只能去除從中間及以下的火。犀角,能使火從下而上,並全部透洩出去。

又大黃是蕩滌,犀角是分解,且有使與水相浹之義焉。魏君可謂深知犀角者矣,內自腑臟,外及肌膚,上至巔頂,無毒不解,無熱不除,則犀角者,可謂至陰之精歟?非也。夫首為陽,人物一也,矧出於首之端,且堅剛不撓者,安得為陰,況非特其體陽,即其致用亦在陽,特成功,則在以陰濟陽耳。

白話文:

大黃具有蕩滌的功能,犀角具有分解的功能,而且有使兩者與水相混合的意義。魏君可以說是深知犀角的人,犀角從內部腑臟,到外部肌膚,從上至巔頂,沒有毒素不能解除,沒有熱症不能消除,那麼犀角是不是可以說是至陰之精呢?不是這樣的。頭部為陽,人與萬物是一樣的,何況犀角出自頭角的尖端,而且堅硬且不易彎曲,怎麼能說是陰呢?況且犀角不單體質為陽,它的功效也在於陽,只不過具體作用,則在於以陰濟陽罷了。

何謂致用在陽?蓋其解毒除熱,非令毒與熱,如水之涸,如火之熄,如金之鎔,如木之燼也,乃於毒,使毒散;於熱,使熱透耳。何謂以陰濟陽?蓋可以犀角治者,其毒與熱必著陰,苟非透達,所著不散,設使浪散,其陰必耗,惟犀角則能旣散所著,復不耗陰耳。雖然,此其功用,上文皆已宜闡,更有可為據而未及發者焉。

白話文:

甚麼是「致用在陽」?就是使得毒素和熱氣能夠散開,就像水乾涸、火熄滅、金屬熔化、木頭燃燒成灰燼一樣。不是毒失去了,熱沒有了。而是毒素散開了,熱氣透發了。甚麼是「以陰濟陽」呢?就是說用犀角來治療,必須毒與熱都表現在陰,如果不能貫通,毒與熱不能散開,如果勉強散開,則陰津液必會耗損。只有犀角既能散開毒與熱,又不耗損陰津液。雖然,它的功能和作用,在上面的文章中已經闡述得很詳細了,還有可以作為依據而沒有說到的。

《外臺秘要》之用犀角治中風是也見十四卷。近效薏苡仁湯,則曰「療暴風,手足癱廢,或四肢𢂽痹」。延年獨活湯,則曰「療歷節,風流入腰腳」。《古今錄驗》防風湯,則曰「主身體四肢節解,疼痛,如墮脫腫,按之皮急」。《千金》排風湯,則曰「手足腫」。廣濟犀角丸此在十五卷,則曰「四肢煩」。

白話文:

  1. 《外臺祕要》中記載了使用犀角治療中風的方法,詳見第十四卷。
  2. 近效薏苡仁湯,主治「暴發的中風,手腳癱廢,或四肢麻痺」。
  3. 延年獨活湯,主治「歷節,風濕痺痛入腰腳」。
  4. 《古今錄驗》中的防風湯,主治「身體四肢關節疼痛,如墮脫腫脹,按之皮緊」。
  5. 《千金》中的排風湯,主治「手腳腫脹」。
  6. 廣濟犀角丸,收錄在第十五卷,主治「四肢煩熱」。

夫頭,為諸陽之會。四肢,則諸陽之本也。陽之所以化風者,在上,則獨亢而不與陰交。在四旁,則壅閑而不得陰濟也。壅閼而不得陰濟,則陽盛而癱廢、𢂽痹、節解、腫急、疼煩生焉。癱廢等患,得犀角而可解,則可見陽所壅閼處,犀角必至而達之,竝不徒達之,必且裕其陰,以續陽,而使陽達矣。所謂四肢為諸陽本者,為陽衇皆起於四肢也。

白話文:

頭部是諸陽氣匯聚的地方。四肢是諸陽氣的根本。陽氣之所以會化為風邪,是因為在頭部,它獨自亢盛而不與陰氣交合。在四肢,則因為受到阻滯而不能得到陰氣的濟助。阻滯而不能得到陰氣的濟助,則陽氣就會盛旺而導致癱瘓、麻痺、關節疼痛、腫脹、疼痛等病症。癱瘓等病症,可以用犀角來治療,這說明陽氣所壅塞不通的地方,犀角一定能到達並暢通它,而且不僅僅是暢通它,還必須充裕它的陰氣,以延續陽氣,使陽氣通達。所謂四肢是諸陽之本,是因為陽脈都起於四肢。

而陰衇,則皆終於四肢。是陽之壅而不行,實緣陰之斷而不至也。則所謂「致用在陽,成功在以陰濟陽」者,豁然可明。

白話文:

人體的陰氣最終會流向四肢。當陽氣受阻而無法正常流動時,其實是因為陰氣被截斷,沒有達到應有的地方。因此,有人說「要使身體健康和功能正常,需要依靠陽氣的運行,而成功健康的關鍵在於利用陰氣來輔助陽氣」,這句話就變得很容易理解了。

虎骨:主除邪惡氣,殺鬼疰毒,止驚悸,主惡瘡鼠瘻,頭骨尤良。膏,主狗嚙瘡。爪,辟惡魅。肉,主惡心欲嘔,益氣力。

白話文:

虎骨:主要作用是去除邪惡之氣,殺死鬼神作祟導致的毒害,抑制驚悸,治療惡性瘡瘍和鼠瘻。其中,虎頭骨的功效尤為顯著。虎骨膏:主要作用是治療狗咬瘡。虎爪:具有闢除邪魅的作用。虎肉:主要作用是抑制惡心欲嘔的症狀,增強氣力。

假猛厲之威,驅隱賊之毒,操制勝之氣,厭素伏之禽。《別錄》虎骨主療,似只如是,竝無甚難明者。特今世用虎骨,全注意甄權治「筋骨毒風,攣急,屈伸不得,走注疼痛」一節,得無以其能生風者之骨,矯強悍疾。若是,正所以使筋骨因風遂不能動搖者,起歟?然筋骨,因風溼而攣急,致不能屈伸,較之因風者,其多不啻倍蓗。

白話文:

模仿猛烈威猛的虎威,來驅趕並消滅隱藏毒素,操作掌控勝利的氣勢,厭惡並降伏那些潛藏的野禽。《別錄》中記載虎骨的主要療效,似乎就是這樣的了,並沒有什麼難以明白的。但是現在世人使用虎骨,完全著重在甄別、權衡治療「筋骨毒風、攣急、屈伸不得、走注疼痛」這一條症狀,難道是認為這種能生出風氣的骨頭,能矯正剛硬猛烈的疾病嗎?如果是這樣,正會使已經因為風氣而不能動搖的筋骨,又再次發作起來吧?然而筋骨因為風濕而攣急,導致不能屈伸,與因為風氣而導致不能屈伸的,相比之下,後者的數量多出幾倍不止。

因溼而用虎骨,詎非大害,亦何以的知其不因溼,而必因風耶?夫固當以「走注疼痛」一句,足之矣。溼係遲滯之氣,能阻於一處為病,不能走注而痛也。驗之更有一法,風以動生,溼由動去,凡攣急之候,搖動而痛甚者,為風。痛緩者,為溼。何如?

白話文:

如果因為濕氣而使用虎骨,豈不是大大的不利?又如何肯定不是因為濕氣,而是因為風呢?其實,以「走注疼痛」一句,就足夠了。濕氣屬於遲鈍的氣,只能阻滯在某處而致病,不能走動而疼痛。驗證的方法還有一法,風氣以動生,濕氣因動而離去,凡是攣急的病症,搖動後疼痛加劇的,是風氣作祟。疼痛緩慢的,是濕氣所致。你看如何?

蚱蟬:味鹹、**甘,寒,無毒。**主小兒驚癎、夜嗁、癲病、寒熱、驚悸,婦人乳難、胞衣不出,又墮胎。生楊柳上。五月采,蒸乾之,勿令蠹。

白話文:

**蚱蟬:**味道鹹、甘,性寒,無毒。

主要用於治療:

  • 小兒驚風發作、夜間哭鬧、癲癇、寒熱、驚嚇、心悸
  • 婦女乳汁難出、胎衣不下、墮胎。

蚱蟬生長在楊柳樹上。

**採摘時間:**五月

**採摘方法:**蒸乾,防止蟲蛀。

蚱蟬,即蠐嘈所化也。方首廣額,兩翼六足,以脅而鳴,吸風飲露,溺而不便,性畏日,仲夏始化,三十日而死。蟬蛻,是蠐螬化蟬時所蛻殼也。《乘雅》

白話文:

蚱蟬是蠐嘈化後的形態。頭部方形、額頭寬廣,有兩隻翅膀和六隻腳,用腹部鼓動鳴叫,吸風飲露,排泄卻不方便,它害怕太陽,在仲夏開始出現,三十天後死亡。蟬蛻是指蠐螬化蟬時所脫落的殼。

穢濁瀰漫,遏抑清化,清化無以自伸,乃旋與相噓吸,變死為生,得成蠐螬。潔白為體,蠕動其形,然不能出於穢濁之表,猶氣清而質濁者也。由是而鍊清於中,蛻濁於外,清旣足以自立,濁遂結而成衣,剖背以出,一旦而高騫於樹,嘹喨揚聲,則已復厥清化矣。是其清化於人,為陰中之陽,所以發聰明,應萬殊者也。

白話文:

污穢濁氣到處瀰漫,遏制了清淨之氣的發揚,清淨之氣無法伸展,於是迴旋凝聚,與污穢濁氣互相作用,使死物變成活物,於是成為蠐螬。蠐螬身體潔白,蠕動前進,但它不能脫離污穢濁氣的範圍,就像氣清而質濁一樣。因此,蠐螬通過鍊清於中,蛻濁於外,清淨之氣充足後可以自立,污濁之氣凝聚成衣,剖開背殼出來,一下子飛到樹上,嘹亮地鳴叫,這時它已經恢復了清淨之氣。清淨之氣在人身上,就是陰中之陽,所以能夠發揮聰明智慧,應對萬事萬物變化。

假使因風因痰而生熱,因熱因恐而致驚,因驚因熱而為癇為癲,則固恃以動靜云為者,且為之閉鬱而不得自主,以此神具理足之物,導其噓吸之機,濬其騫揚之路,而授以鍊蛻之方,陰中之清陽旣達,裹纈之穢濁自消。然《本經》不直曰主癇癲,而曰「主小兒驚癇,夜嗁,癲病,寒熱」,何也?夫蠐螬與蟬,皆化於春夏。被遏者,固屬陽。

白話文:

如果因為風或痰而產生熱氣,因為熱氣或恐懼而導致驚嚇,因為驚嚇或熱氣而產生癇癎或癲癇,那麼固守以動靜來作為治療方法的人,只能讓患者閉鬱而不能自主。因此,我們要用具足神理的藥物,導引患者的呼吸,疏通其阻塞的經絡,並授予他鍊蛻之法,陰中清陽既到,裹纈的穢濁自然消散。可是《本經》不直接說主治癇癲,而說「主小兒驚癇,夜驚,癲病,寒熱」,這是為什麼呢?蠐螬和蟬,都是化生於春夏。被遏的人,本來就屬於陽。

所遏者,亦非陰也。假使清陽為至陰所遏,亦能化蠐螬而成蚱蟬耶?故夜嗁、寒熱,皆清氣之欲伸而不得伸,濁氣之欲閉而不得閉,有陰陽相爭,清濁相干之道焉。特小兒欲竇未啟,思慮貞淳,濁氣干之而不能入;大人則情緒紛綸,神志龐雜,濁氣干之而竟能入,故有煩擾與不慧之分。惟小兒堅固於神,懦弱於氣,大人蕪累於神,昌沛於氣。

白話文:

所謂被遏塞的,也不是陰氣。假使清陽被至陰所遏,也能變成蠐螬變化成蚱蟬嗎?所以夜間發出呻吟的聲音、寒熱交替的症狀,都是清氣想要伸展卻無法伸展,濁氣想要閉合卻無法閉合;有陰陽互相競爭,清濁互相干擾的道理在其中。只是小孩的竅穴還沒打開,心思單純、樸實真誠,濁氣幹擾它卻不能進入;大人則思緒紛亂,精神複雜,濁氣幹擾它就能夠進入,所以有煩躁不安症狀以及不聰慧的分別。小孩精神堅定,氣志懦弱;大人則精神蕪雜,氣志昌盛。

故夜嗁者,神之作用。寒熱者,氣之作用。更當知,嗁以夜者,寒熱必於晝。以夜,則濁之淤,愈甚。而晝,則氣之昌,有加也。至婦人乳難,胞衣不出,則會意其善蛻,竝無甚深妙義,然即此推之,其用蓋有不止此者,擴而充之,可也。

白話文:

因此,夜間的嗚咽是神的作用。寒熱是氣的作用。另外,應該知道,晚上嗚咽的人,一定會在白天感到寒熱。晚上是濁氣最盛的時候,因而更加嚴重,而白天則是氣最盛的時候,會有所改善。至於婦女泌乳困難,胎衣不出,則會意到它們能良好脫落,沒有什麼很深的妙義;然而,就此推斷,它們的作用肯定不僅於此,擴充並補充它,是沒錯的。

烏賊魚骨:味鹹,微溫,**無毒。**主女子漏下赤白經汁、血閉、陰蝕腫痛、寒熱、癥瘕、無子,驚氣入腹,腹痛環臍,陰中寒腫,令人有子,又止瘡多膿汁不燥。肉,味酸,平。主益氣,強志。生東海池澤。取無時。惡白蘞、白芨、附子

白話文:

**烏賊魚骨:**味道鹹,性味微溫,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女性漏下赤白經汁、血閉、陰蝕腫痛、寒熱、癥瘕、無子,驚氣入腹,腹痛環臍,陰中寒腫等疾病。令人有子,又止瘡多膿汁不燥。魚肉,味道酸,性味平和。主要用於益氣,強志。生長在東海的池澤中。採集沒有季節限制。烏賊魚骨與白蘞、白芨、附子相剋。

烏賊魚,生海中,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其背上只有一骨,厚三、四分,狀如小舟,形輕虛而白,又有兩鬚如帶,甚長。遇風波,即以鬚下矴粘石如纜。腹中血及膽,正如墨,可以書字,但逾年,則迹滅耳。皮黑色,肉白色。九月,寒烏入水則化,此過小滿,則形縮小。《圖經》

白話文:

烏賊魚生長在海中,形狀像個皮囊,嘴巴長在腹部下方,八條腳像聚集成生長在嘴巴旁邊,背部只有一根骨頭,厚度約三到四分,形狀像小船,色澤輕盈、潔白,還有兩根鬚像帶子一樣,很長。遇到風浪的時候,就用鬍鬚像拋下錨一樣黏在石頭上,就像纜繩一樣。腹中的血和膽汁,就像墨水一樣,可以用來寫字,但超過一年,字跡就會消失。皮膚是黑色的,肉是白色的。九月,天氣變冷時烏賊魚就會進入水中並消失,過了小滿時節,形狀就會縮小。《圖經》

海舟遇風,勢虞漂覆,則下矴。魚,非畏漂覆者,何以亦下矴?不知魚固優游涵泳於水,若掀舞簸盪,非所樂也。況云「九月寒烏入水所化,過小滿,則形縮小」,是烏本以不勝風力,故下矴而為魚。雖旣為魚,豈忘風猛,且思休息,若不下矴,終無休息之期。小滿已後,風力自微,而此物防範勇敢之氣,亦遂懈,是以形轉小,不曰瘠,而曰縮。

白話文:

當海上的船隻遇到大風,快要翻覆時,就會拋錨下碇。魚兒並不害怕船隻翻覆,為什麼也下潛到水底呢?原來魚兒本來就在水中暢遊嬉戲,如果水波翻騰,它們就會感到不愉快。況且,古人說「九月寒烏入水所化,過小滿,則形縮小」,這說明烏鴉本來就承受不了風力,所以下潛到水底變成魚。即使已經變成魚了,難道會忘記風的威力嗎?魚兒仍然想休息一下,如果不下潛,就不會有休息的時候。小滿過後,風力自然減弱,而魚兒防備強風的勇氣也隨之鬆懈了,所以身體會縮小,不說魚兒變瘦了,而說魚兒變縮小了。

人身之氣,猶風也。血,猶水也。血由氣而化,以氣而行氣,由血而澤,以血而安,若血有所脫,則氣遂獨勝而激揚飄驟,不能絪縕相感而相化。於是,怒,則促血妄出,而成漏巵。弛,則任血結聚,而為癥瘕。得此,輕虛潔白骨之似氣者,旣能從空際下矴於水而為魚,轉危殆為安居。

白話文:

人體內的氣,就像風一樣。血液,就像水一樣。血液是由氣轉化而成的,並由氣推動運行。氣被血液滋潤,血液也因為氣而安穩。如果血液有所虧損,那麼氣就會獨自勝出,變得激昂飄忽,無法相互感應和轉化。因此,生氣時,會促使血液妄自外出,形成漏血。放縱時,則任憑血液瘀結,形成癥瘕。懂得這個道理,輕飄虛無潔白無瑕的骨頭,就像氣一樣,能夠從空中降落到水中成為魚,將危險轉化為安穩。

復能水中下矴於石,更便安居牢固焉。可會意夫攝氣入血,固氣即所以固血,氣順而血不能不順矣。若命曰濇,或命曰通,其理均有所隔。觀其肉能益氣、強志,不可為攝陽入陰之證耶?

白話文:

黃帝能夠在水中潛入深水區,然後緊抓著石頭,這更加的適應水中環境並且十分牢固。可以體會到,攝入體內的氣進入血液,固守住氣,也就是固守住血液,氣順暢了,血液也就會順暢。如果將這種狀態叫做「調和」,或者叫做「暢通」,那麼其道理都有一定的區別。觀察體內肌肉能夠提高氣,強壯意志,不可以作為攝取陽氣進入陰氣的證據嗎?

白殭蠶:味鹹、**辛,平,無毒。**主小兒驚癎、夜嗁,去三蟲,滅黑䵟,令人面色好,男子陰瘍病,女子崩中赤白、產後餘痛,滅諸瘡瘢痕。生穎川平澤。四月,取自死者,勿令中溼。溼有毒,不可用。

白話文:

白殭蠶:味道鹹、辛,性平,沒有毒性。主治小兒驚厥、夜啼,驅除蛔蟲、蟯蟲、蠼螋,呵除黑斑,使人面色良好,男子陰部生瘡的疾病,女子崩漏、產後餘痛,消除各種瘡痕。生長在穎川平澤。四月時,從死去的蠶中取出,不要讓它沾濕。沾濕後有毒,不能使用。

論蠶者,當從其㒩。㒩,屢化之意㒩,作倮,謂蠶也。蓋當其為卵,不厭霜雪,及至成蠶,竝忌西風,此其在陽,固蠕動靈活。在陰,則堅貞不搖之一驗也。其自有生,以至成繭,僅二十二日之暫,乃眠起三次。起則饕食無度,眠則噤口停茹,此其動必返靜,以靜攝動之一驗也。

白話文:

談論蠶者,應該從它的變化來觀察。變化,是多次轉化的意思。變化,作蠕動,指的就是蠶。因為當它還是卵的時候,不怕霜雪,等到長成蠶,卻同時害怕西風,這就是在陽光下,始終蠕動靈活。在陰暗中,則堅貞不移的一個驗證。它從出生到結成繭,只有短短的二十二日時間,卻要經歷三次眠起。起來的時候大吃特吃,沒有節制,睡覺的時候閉口停食,這是在動態中一定會反轉為靜態,用靜態來抑制動態的一個驗證。

一眠祇六、七日,始生色黑,繼而白,白而青,青而復白,白而黃,黃而更白,黃則停飼,白則慢食,青則緊餵。是白,為青黃關鍵,此其能事終始之一驗也。至其所以致殭之故,或因熱而驟令風涼,或因不除沙而沙中生熱,或因小時陰氣蒸損,究竟直而不撓,白而不涅。此其縱自捐驅,不遭汙染之一驗也。

白話文:

  • 睡眠只要六、七天,就會開始長出黑色的毛,然後變成白色、再變成青色,青色又變成白色、再變成黃色,黃色又變回白色,黃色時就停止餵食,白色時慢慢餵食,青色時就緊密餵食。
  • 白色是青黃色的關鍵,這是養蠶的整個過程中唯一可以驗證的事情。至於蠶是如何變成僵蠶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熱而突然讓風變冷,或因為沒有去除沙子,讓沙子中產生熱,或是因為幼蠶時期陰氣蒸發導致損失,總之就是直而不彎曲,白而不變黑。
  • 這是蠶即使自己死去也不會被汙染的驗證。

然其驕稚難養,動輒罹患,非特畏寒暖之侵迫,更劇畏聲色之非常,與小兒之易熱、易驚何異。受熱受驚而搔擾,則以受熱受驚至死而不騷擾者,應之。可知其無與於口噤反張,手足強直之驚癇矣。能滅黑䵟,即不違汙染也。令人好顏色,即屢變而終歸於白也。惟男子陰瘍,女子崩中赤白,產後餘痛,則應更體會。

白話文:

這類的病症是屬於驕氣很重,很難調理,稍有不注意就容易發病,不僅怕冷怕熱之類的天氣刺激,更怕聲色之類的異常變化,與小兒的容易發熱發驚又有何分別?容易感受熱氣或驚嚇而騷擾不安,就有很多人是受到熱氣或驚嚇而死亡,卻沒有騷擾不安的。由此可知它們與口不能開合,四肢僵直之類的驚厥痙攣沒有關係。能夠消除黑與赤的顏色,就是不違反自然法則。讓人喜歡好的顏色,就是不斷改變而最後歸於白色。只有男子陰部化膿潰爛、女子崩漏赤白、產後諸多疼痛,這時才需要更加深入理解。

夫已上諸病,皆陰在上,不隨陽化,故致陽跌蕩而陰凝滯。用之,是使陰隨陽化也。若陰在下而陽不與化,則陰焉能不或如泥淖之難釋,或如漏巵之無當巵,酒器《玉篇》。但究是物之所食葉間,豈得無津,雖則食而不飲者,固應便而不溺。此則縱使食中含飲,然其津液,終畱於中,供他日密縷聯綿之化,而無所謂溏便焉。

白話文:

以上諸病,都是陰在上,不隨陽氣變化,所以導致陽氣跌蕩而陰氣凝滯。用藥治療,就是促使陰氣隨陽氣變化。如果陰氣在下而陽氣不與之變化,那麼陰氣怎麼能不或像泥淖難以散開,或像漏酒器沒有盛酒器皿才能盛酒《玉篇》一樣,但究其實是食物殘渣所在,豈能沒有水液,即使吃飯不喝水,也應該大便爽快而不腹瀉。這是因為縱使食物裡含有水分,可是水液始終留在體內,供應以後慢慢而連續的變化,而沒有所謂的腹瀉。

是亦可知,其漏之所以止,淖之所以釋矣。又豈陽盛而驅陰,陰窮而自敗者可竝耶?夫三眠之蠶,化已不一,然其成繭之後,復有變蛾退連等化,則其性氣又異。惟其自此而化止者,則莫如殭而不腐,白而不汙者,為恰如其當,此所以有取於白殭蠶也歟?

木瓜實:味酸,溫。主溼痹,邪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其枝亦可煮用。

白話文:

從此也可以知道,蠶漏之所以停止,水液之所以發散的原因了。難道是陽氣旺盛而驅除陰氣,陰氣窮盡而自行消亡的緣故嗎?那三眠的蠶,變化已經不止一次了,然而它在結成繭之後,還有化蛹、退皮等變化,那麼它的性情和氣質又不同了。只有從此而停止變化的,那麼像僵而不腐,白而不汙的,纔是恰到好處的,這就是取「白殭蠶」的原因吧?

木瓜(果實):味道酸,性質溫和。主治濕痹、邪氣、霍亂、腹瀉嘔吐不止、轉筋不停等症狀。它的枝葉也可以煮來食用。

木瓜,狀如柰,春末開花,深紅色。入夏,綴實如小瓜而有鼻,鼻乃花脫處,非蔕也。皮薄色黃,香而甘酸,津潤,不木者,佳。參《綱目》

白話文:

木瓜的外形像柰果,在春末開花,花朵是深紅色。進入夏季後,果實長出來,像小瓜一樣,而且有一個小突起,這個突起是花脫落的地方,不是果柄。木瓜的皮薄,顏色黃,香味濃鬱,味道酸甜,汁液豐富,沒有木質的纔是好的。這些內容參考了《本草綱目》。

木瓜,發葉開花於春,成實於夏,其氣且溫,似全秉木火之化者。無如其味酸甘,其質津潤,其皮始而終黃,其肉先白而後赤,是其用又全在血液。故兼覈其體用,為假木火之盛燄,行血液之柔滋。夫柔滋,生於木火,則非陰膩可比。威燄,宣於血液,又非固益能儔。用陽攝陰,使陰不得澌盡。

白話文:

木瓜,在春天發葉開花,在夏天結果。它的氣溫熱,似乎完全秉承了木火之氣。但木瓜本身的味道帶有酸甜,它的質地滋潤,它的皮永遠都是黃色的,它的肉先白後紅,所以它的作用主要在血液上。所以只根據它的體質和功能,假設木火之氣旺盛,血液流通順暢。這種滋潤之氣,生於木火,所以和陰膩不同。威猛之氣,宣佈血液,又與固益不同。用陽氣攝陰氣,使陰氣不能完全消失。

以陰和陽,令陽迫逐流亡。木瓜功力,大概具於是矣。雖然溼痹無非邪氣,邪氣已為溼痹,而疊稱溼痹邪氣何也?夫陽以陰痹而窮,陰以陽窮而痹,合之,則似陰陽相膠;分之,又似陰陽相軋。惟攝其陰以從陽,宣其陽以布陰,斯邪氣化而溼痹開,溼痹開而邪氣退,方足徵木瓜之功,見木瓜之用,而疊稱之,不為無故矣。然則霍亂吐下,間以「大」字。

白話文:

以陰和陽的力量,用陽氣驅逐邪氣。木瓜的功效,大約就是如此。雖然說溼痹不過是邪氣,邪氣已經形成溼痹,為什麼還要重複稱溼痹邪氣呢?因為陽氣被陰氣阻礙而窮困,陰氣被陽氣阻礙而窮困,合起來看,好像陰陽相互膠著;分來開來看,好像陰陽相互抗衡。只有引入陰氣順從陽氣,宣洩陽氣以佈散陰氣,那麼邪氣就會消散,溼痹就會解除,溼痹解除後,邪氣就退卻了。這才足以證明木瓜的功效,看到木瓜的功用,重複稱說它,不是沒有原因的。再看霍亂吐瀉的病症,時常以「大」字來形容。

轉筋之下,綴以「不止」。其故何歟?夫霍亂,即是吐下。吐下,便名霍亂。但小小吐下,未必遂致轉筋。霍亂,大吐下,則中氣潰敗,血液暴亡,筋失所養,而絞旋收引焉。若僅見於手足者,猶係血液不能遠及四末。如在四末,不急施治,則由外及中,病遂危殆,故轉筋入腹則死也。

白話文:

當霍亂發作時,往往會伴隨着「轉筋」的症狀。這是為什麼呢?霍亂,就是吐瀉。只要有吐瀉,就可以稱之為霍亂。但輕微的吐瀉,不一定會導致轉筋。霍亂,大吐瀉,則中氣潰敗,血液暴亡,筋失所養,而絞旋收縮。如果僅僅出現在手足上,還只是血液不能遠及四肢。如果出現在四肢上,不緊急施治,則由外及中,病情就會危殆,所以轉筋入腹就會死亡。

然曰「轉筋不止」,則又可見吐下止而轉筋不止,何者?上文之稱大,正所以截吐下使成句。惟「霍亂,大吐下」句與下文不屬,則不止者,僅轉筋,非吐下亦不止矣。霍亂旣止,血液當復,轉筋自應漸止,乃猶不止。始用木瓜,則以霍亂者,其源;轉筋,則其流耳。古人治病,貴求其本,故仲景於霍亂,理中、五苓、四逆加薓加豬膽汁,竝料及過經傳外,且有桂枝小和諸法,亦不為不備矣。而無用木瓜者,以本未嘗言轉筋也。

白話文:

然而說道「轉筋不止」,那麼又可以看見嘔吐、腹瀉停止了,但轉筋卻不止,為什麼呢?上文中說「大」,正是為了截斷嘔吐、腹瀉,使句子說得通。只有「霍亂,大嘔吐、腹瀉」一句與下文不相干,那麼不止的,只是轉筋,並不是嘔吐、腹瀉也沒有停止。霍亂既然停止了,血液應該恢復,轉筋自然應該逐漸停止,但卻還沒有停止。開始用木瓜,是因為霍亂是來源,轉筋是外延。古人治病,崇尚探求病根,所以仲景對霍亂,理中湯、五苓散、四逆湯加蒼朮、豬膽汁,都考慮到了經脈傳變之外的因素,還有桂枝湯小和法等,也不能說不周全。而沒有使用木瓜,是因為根本就沒有說過轉筋。

譬如應用理中、五苓時,原不必有轉筋,即有轉筋,亦當急救其本,無暇泛及其標,倘至四逆、桂枝時,又焉能必不有轉筋。有轉筋,則四逆、桂枝中,何妨加入木瓜耶?如入木瓜,所以收合血液之餘,宣布筋骸之養也。說者謂「惟酸能集津液,而梅與木瓜為尤甚」,故談梅,可以已渴。

白話文:

以理中湯、五苓散等藥方為例,通常不會出現轉筋的症狀,但如果有轉筋,也應該優先治療根本原因,無暇顧及症狀。如果到了四逆湯或桂枝湯的治療階段,又怎麼能保證不會出現轉筋呢?如果有轉筋,在四逆湯或桂枝湯中加入木瓜又有何妨呢?加入木瓜的目的,是為了收斂血液,滋養筋骨。有學者說:「只有酸味能聚集津液,而梅子和木瓜尤甚」,所以談梅,可以解渴。

呼木瓜名,書木瓜字,可以止轉筋。二者畢竟如何分別,不得互為用?蓋酸者,陽在陰中,蠕蠕以動之義也。但氣平者,靜而降。氣溫者,柔而行。〈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靜則養神,柔則養筋」,惟其養神,故主安心、下氣、除熱煩滿。惟其養筋,故主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

白話文:

說木瓜這個名字,寫木瓜這個字,就能夠止住轉筋。但到底是怎麼分呢?不能互相通用嗎?酸味,是陰中有陽,動來動去的意思。而氣和的時候,是很靜止的。溫熱的氣,是溫和流動的。《生氣通天論》上說:「陽氣靜止則養神,溫和則養筋」,因為它能養神,所以主導安心、下氣、消除煩熱。因為它能養筋,所以主導霍亂,大吐下瀉,轉筋不停。

神者,行於血衇,血衇不咸,則為死肌;筋者,絡於骨節,骨節不利,則為溼痹,是其不得互相為用處。且梅,究得春氣多,夏氣少。木瓜,則得春氣少,夏氣多。春氣者,撮陰以榮陽。夏氣者,用陽以宣陰。撮陰以榮陽,故主自內而外出;用陽以宣陰,故主由中而旁推,此其分別矣。

白話文:

神,運行在血液之中,血液不協調,則成為死肌;筋,聯結於骨節,骨節不利,則成為溼痺,這是筋骨不得相互的作用。而且梅子,究得春天之氣多,夏天之氣少。木瓜,則得春天之氣少,夏天之氣多。春天之氣,凝聚陰氣以滋養陽氣。夏天之氣,用陽氣宣通陰氣。凝聚陰氣以滋養陽氣,所以主治由內而發出;用陽氣宣通陰氣,所以主治由中而向兩旁推,這就是兩者的分別。

柿:味甘,寒,無毒。主通鼻耳氣,腸澼,不足。火柿,主殺毒,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輭。熟柿,解酒熱毒,止口乾,壓胃間熱。

白話文:

柿子:味道甘甜,性寒,無毒。主要功能是疏通鼻耳的氣流,治療腸胃積滯,補養身體不足。火柿,主要功能是殺菌,治療刀傷、燙傷,生肉,止痛止瀉。熟柿,可以解酒熱毒,止口乾,壓制胃中的燥熱。

柿高樹大,葉圓而光澤,四月開小花,黃白色,結實青綠,至八、九月乃熟。生柿置器中,紅熟者為烘柿,即火柿也。樹上自熟者,為軟柿。其核形扁,狀如木鼈子,仁而堅硬。其根甚固,謂之柿盤。《綱目》

白話文:

柿子的樹木高大,葉子圓而有光澤,四月開著黃白色的花,結的果實是青綠色的,直到八、九月才成熟。將剛採下的柿子放在容器中,熟紅的柿子叫烘柿,也就是火柿。樹上自然熟透的柿子,叫軟柿。柿子的核是扁的,形狀像木鱉子的果核,仁很堅硬。柿子的根很牢固,叫柿盤。《綱目》

柿,生色青而味濇,熟色紅而味甘。色青味濇,象金木之相戛擊;色紅味甘,象火土之相煎爍。木能與金戛擊,則病必在金;火乃與土煎爍,則病必在土。曰「通耳鼻氣,主腸澼、不足」,非肺與大腸病而何?曰「解酒熱毒,止口乾,壓胃間熱」,非脾與胃病而何?緣金本制木,木無所畏,乃金為熱壅而令不行;火原生土,土不受生,係溼鬱成熱,遂反畏火也。所以然者,青則宜發,而濇反收;紅則宜急,而甘反緩,是謂色與味相軋。

白話文:

柿子,生時果實呈青色,但味道苦澀;成熟後果實呈紅色,但味道香甜。青色和苦澀的味道,像金屬和木頭互相碰撞;紅色和香甜的味道,像火和土互相煎熬。木頭能夠和金屬碰撞,那麼疾病肯定在金屬上;火纔能夠煎熬土,那麼疾病肯定在土上。說「通耳鼻之氣,主腸胃腹瀉、不足」,不正是指肺和大腸的疾病嗎?說「解酒熱毒,止口乾,壓胃間熱」,不正是指脾胃的疾病嗎?因為金原本剋制木,木不畏懼,所以金被熱氣所壅塞,失去作用;火原本生土,土不接受火,加上濕氣鬱結而化成熱,所以反而畏懼火。之所以這樣,是青色應該發散,而苦澀的味道卻反過來收斂;紅色應該急迫,而香甜的味道卻反過來緩和,這就是說顏色和味道互相矛盾。

相軋,則其物應消敗,乃生生之理,偏寓於相軋之中。斯病之因通而反塞,因塞而反通,應行而不行,不應行而行者,皆能使即相軋而化為相生矣。何則?有肺熱形證,自應喘促,乃偏不喘促,而塞於耳鼻;大府不通,自應腹滿,乃偏不腹滿而為腸澼,此之謂「因通反塞,因塞反通」。

白話文:

互相壓制,那麼其事物就會消亡衰敗,這是生生不息的道理,片面地包含在互相壓制之中。這種疾病的原因貫通卻又相反地堵塞,因為堵塞而相反地貫通,應該運行卻不運行,不應該運行卻運行,都能使互相壓制而化為互相生長。為什麼呢?肺有熱證,自然應該氣喘,卻偏偏不氣喘,而堵塞在耳鼻中;大腸不通,自然應該腹部脹滿,卻偏偏不腹部脹滿而成為腸梗阻,這就是所謂的「因為貫通反而堵塞,因為堵塞反而貫通」。

酒氣流行最速,乃偏聚熱成毒而為口乾,後穀而入,先穀而溺出,則其氣應下行,乃偏自胃而上湧,此之謂「應行而不行,不應行而行」。清肺熱,而耳鼻通。壓胃熱,而口乾止。其治在彼,其效在此。

白話文:

酒氣的流行速度最快,它會集中熱氣而形成毒素,導致口乾。酒後進食會先消化,但卻會先從小便排出,這說明酒氣應該向下運行,但是它卻從胃裡向上湧出,這就是所謂的「應該運行而不運行,不應該運行卻運行」。清肺熱,就可以使耳朵和鼻子通暢。壓制胃熱,就可以使口乾停止。治療的方法在別處,而效果卻在這裡。

曰「化相軋為相生」,何不可也?火柿者,不由本分,以人力強青為赤,強濇為甘,斯其功用自應較狹,然所謂「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者,仍是治肺與胃,以金瘡、火瘡必係皮毛肌肉間病也。至其蒂,孟氏《食療》謂能「主咳逆、噦氣」,其味濇而性平。仲景云「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汗出者,其人外氣佛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夫已大吐、大下、大汗出矣。表氣何因,尚是怫鬱?必其吐下皆不合法,病在表而反治其內也。

白話文:

有人說「互斥的事物可以轉化為相互生助」,為什麼不可呢?柿子性寒,本應青澀,但人們通過人力使其變紅、變甜,這雖然功效較小,但它能「治療金瘡、火瘡,生肌止痛」,仍是治療肺部和胃部疾病,因為金瘡、火瘡必定是皮毛肌肉間的疾病。至於柿蒂,孟氏的《食療》說它能「治療咳嗽呃逆、嘔吐」,它的味道甘澀而性質平和。仲景說「傷寒病,吐瀉大傷元氣,又出汗,這個人的表氣鬱悶阻塞,再給他喝水,以發汗,因此得了嘔吐,這是因為胃中寒冷造成的」。已經嘔吐、腹瀉、大汗淋漓了。表氣怎會還有鬱悶呢?必定是嘔吐、腹瀉都不合乎法則,疾病在表而反而治療其內。

當其吐下時,表病原未嘗不內入,此為極虛矣,乃病終連於表,及吐下之威已殺,則仍勃然而發於外,表氣更自怫鬱。無如醫者,但見其外之熱,不究其中之虛,復與之水,冀其汗出,孰知反增其寒。於是外之熱,欲內濟其寒而不能;內之寒,欲外逐其熱而不得,寒熱相擊,遂呃呃作聲而噦作焉。

白話文:

當病人嘔吐或腹瀉時,病邪並沒有完全排出體外,這時身體極度虛弱,病邪仍然連接著表層,等嘔吐和腹瀉的藥物功效消失後,病邪仍會再次發作,表面的症狀又會加重。這時如果醫生只看到病人表面的熱症狀,而不去探究其內在的虛弱,繼續給病人喝水,希望他出汗,卻不知道這反而會加重他的寒症狀。於是,表面的熱症狀想要內濟寒症狀卻做不到;內在的寒症狀想要外逐熱症狀卻做不到,寒熱交加,就出現呃呃的聲音和嘔吐的症狀。

柿之蔕,當初夏即生,旣於盛暑時,能吸酷熱之氣入柿,以化為寒,又於三秋,能吸清肅之氣入柿,以變赤。是其交通陰陽,轉旋寒熱之功,為何如?抑可知其不治但寒之噦,亦不治但熱之噦,即咳逆亦可於是而得悟其治矣。

枇杷葉:味苦,平,無毒。主卒啘不止啘,乾嘔,呃逆,下氣。

白話文:

柿子的核,在初夏時就已經生長出來,到了炎熱的盛夏時,它能將酷熱的氣息吸到柿子裡,轉變成寒氣;到了三秋時,它又能將清涼肅殺的氣息吸進去,使柿子轉變成紅色。它這樣溝通陰陽,轉換寒熱的作用,是如何的呢?由此可知,它不僅能夠治療只受寒所引起的咳嗽,也能治療只受熱所引起的咳嗽,就是咳嗽、噁心、嘔吐等症狀,也可以由此而明白它的治法了。

**枇杷葉:**味道苦,性平,無毒。

主治:

  1. 咳嗽不止
  2. 乾嘔
  3. 呃逆
  4. 下氣

枇杷,木高丈餘,肥枝長葉,大如驢耳,背有黃毛陰密,婆娑可愛,四時不彫。盛冬,開白花。至三、四月,成實,作球生。大者如雞子,小者如龍眼。熟時,色如黃杏,微有毛皮,肉甚薄,核如茅栗,黃褐色。四月釆葉,暴乾用。《圖經》參《綱目》

白話文:

枇杷是一種落葉喬木,樹木高約三公尺,枝葉茂盛,葉片碩大,近似驢耳形狀,葉背有黃色的絨毛,葉面細致綿密,姿態婆娑可愛,一年四季常綠。枇杷樹在初冬開花,花色為白色。到了隔年的三、四月間,果實開始成熟,果實生長呈球狀,果形較大者如雞蛋大小,較小者如龍眼大小。枇杷成熟時,果皮顏色如黃杏色,表面略帶細毛,果肉較薄,果核如茅慄模樣,顏色為黃褐色。在四月間採摘枇杷葉,曬乾後即可入藥。

劉潛江曰「冬氣閉藏,夏氣蕃秀,草木花實多應其時,惟枇杷於盛冬作花,仲夏綴實,是陽藏於陰之候,而反陽出於陰。陽出於陰之候,而反陽凝於陰,為陰盛時,能使陽舒。陰微時,能使陽畜。是其下氣,乃和陽以就陰。其止啘,乃暢陰以從陽」。予謂「間啘於中上云『卒』,而下云『不止』,是來驟而去不速也」。

白話文:

劉潛江說:「冬天的陰氣閉藏,夏天的陽氣蕃盛華麗,草木花實多依照季節而變化,只有枇杷在盛冬時開花,仲夏時結果,這是陽氣藏於陰氣的季節,而陽氣卻反著從陰氣中生出。陽氣從陰氣中生出的季節,陽氣反而凝結於陰氣中,這是陰氣旺盛的時候,能使陽氣舒展。陰氣微弱的時候,能使陽氣聚藏。它的果實味微酸,是和陽氣來順應陰氣。它的果實吃起來澀澀的,是暢通陰氣來順應陽氣。」我認為「果實味微酸的中上解釋為『猝然』,但下面的解釋是『不停止』,那是來得快而走得不急啊!」

枇杷開花,何妨稍遲,結實不嫌稍疾,乃竟於嚴厲閉密中,吐英揚秀,一似有所促迫而不得遲者,有卒之義焉。旣花已後,直俟六陽盡浮,一陰初姤時,實方成熟,一似有所推挽而不得疾者,有不止之義焉。卒啘不止者,陰不和陽,陽不入陰也。取其花,能陰和於陽;實,能陽入於陰,以治有氣不下,啘不止者哉?雖然,其取義在花實,而所用在葉,何也?夫花,仍有主頭風、鼻流清涕之功。實,原有止渴、下氣、利肺氣、止吐逆之效。

白話文:

枇杷花開,晚一點也沒關係,結實也不會嫌快,它在嚴寒閉塞的環境中,吐露芳香,好像有什麼東西在催促它,不能再遲了,有「突然」的意思。當花開過後,一直等到夏季六陽的氣候過去,初秋一陰始生的時候,果實才會成熟,好像有什麼東西在阻擋它,不能再快了,有「不停止」的意思。突然和不停止這兩種情況,原因就是陰和陽不合,陽不能進入陰。去枇杷花,能使陰和陽相合;取枇杷實,能使陽進入陰,用來治療那些氣息下降、突然咳嗽不止的疾病。雖然這樣說,但枇杷真正有用的地方在於花和果實,而中藥使用的是葉子,為什麼呢?事實上,枇杷花仍然有治療頭痛、鼻水清涕的功效。枇杷實原本就有止渴、降氣、利肺、止吐逆的療效。

但花不耐采,實不任藏,以其易浥爛也。獨葉堅厚青翠,四時不彫,隨用隨采,無須儲蓄,蓄亦甚易,且惟不彫,是以得氣充為花實所係,而效其靈,若花實則效靈於氣者也,又何可竝,特不能如花之入極上,實之能潤燥耳。

白話文:

但花朵脆弱不能採摘,果實也不適合儲存,因為它們容易腐爛變質。只有葉片堅厚青翠,一年四季都不會凋落,隨用隨採,不需要儲存。即使要儲存也很簡單,而且只有不凋落的葉片,才能充沛的獲得滋養花朵和果實的氣,發揮其靈性。如果花朵和果實,則是靠氣來發揮靈性,又怎麼可以相提並論呢?只是葉片不能像花朵那樣達到極致的品質,也沒有果實那樣滋潤乾燥的效果。

穭豆:味甘,溫,無毒。炒令黑及熱,投酒中,漸漸飲之,去賊風,風痹,婦人產後冷血。生田野。小而黑。《拾遺》

白話文:

穭豆:味道甘甜,溫和,無毒。將它炒至變黑並加熱,放入酒中,慢慢飲用,可以去除邪風、風濕痺痛,以及婦女產後血虛症狀。生長在田野中,體積小且顏色偏黑。《拾遺》

穭豆,除顆粒緊小外,其皮黑肉黃,正與黑大豆同,故其致陰氣於土,貫土氣於陰,本原不異。惟大豆之箕,鞕而為梗;穭豆之苗,柔而成蔓。大豆,田中有草則不蕃;穭豆,則偏不特生,惟喜攀附他草,故一則沉著,一則輕揚。沉著者,行水道;輕揚者,行血衇,理固然矣。

白話文:

黑豆和穭豆除了顆粒緊小外,其皮黑肉黃,正與黑大豆相同,所以它們都能將陰氣歸於土,貫通土氣於陰,本源沒有不同。只是大豆的莖稈堅硬而挺拔,穭豆的莖稈柔軟而蔓生。大豆,田中有草則不繁茂;穭豆,則偏不獨自生長,只喜歡攀附其他草木,所以大豆沉穩著實,穭豆輕揚飄浮。沉穩著實的,運行水道;輕揚飄浮的,運行血脈,這是自然規律。

夫陰氣之被於土,土氣之鼓夫陰,其頓然蓬勃生發,以輸肺,行三焦,致通降者,雖藉資於火,而實忌火之盛,以火盛則耗陰,而適以礙其流也。其泌別精純於輸肺之餘,灌溉於心,以盤旋屈曲經隧間者,固最喜涼和,然宜陽有以煦之。設使無陽,則如寒令之水消而停,被風而凝,故大豆性平,治水道因熱而受傷,所謂「胃中熱痹、傷中、淋露、癰腫、水氣」皆是也。穭豆性溫,則主血絡不動而招侮,所謂「賊風、風痹、產後冷血」皆是也。

白話文:

陰氣被蘊藏於土地,而土地的氣又被陰氣鼓動,於是蓬勃生發出迫人的氣勢,把氣輸送到肺,通過三焦,致使通暢下降,雖然火也有幫助,但實際上又忌火過旺,因為火太旺盛會耗損陰氣,反而妨礙了陰氣的運行。當一些精純的氣被輸送到肺以後,會分別泌出,然後灌溉於心,再通過曲折的管道盤旋流佈於全身。精純的氣最喜歡涼爽溫和的環境,但也應該有少量的陽氣來溫煦。假使沒有陽氣,就像寒冷季節的水會停滯不流,再被風一吹就凝結了,所以大豆性味平和,可以用來治療因熱而受傷的水道,所謂的「胃中之熱痹症、傷中、淋露症、癰腫、水氣」都是這種情況。而穭豆性味溫和,則主治血脈不通暢,容易招引病邪,所謂的「賊風、風痹、產後血虛病」都是這種情況。

雖然《衍義》有豆淋酒方,治產後百病,則用大豆熬,熱酒沃,與此略同,如何謂「大豆不治血衇間病及因風致病」耶?夫彼方所治,原謂「餘血、水氣、背強、口噤、煩熱、瘛瘲、口渴、身頭皆腫、身癢、嘔逆、直視、手足頑痹、頭旋眼眩」,竝係虛熱中風,而此則為冷血。且彼牽連一身,此則僅在一處,所以謂之「賊風、風痹」,況皆恃酒,酒固善行藥勢者也。

白話文:

雖然《衍義》裡載有「豆淋酒」方,用於治療產後各種疾病,是將大豆熬煮,用熱酒浸泡,與本方略同,但怎麼說「大豆不能治療血脈間疾病和因風引發的疾病」呢?

彼方所治的疾病,原本是指「餘血、水氣、背部僵硬、口不能張、煩熱、發狂、口渴、全身腫脹、身體發癢、嘔吐、目光呆滯、手腳麻木、頭暈眼花」,這些都是虛熱中風所致,而本方所治則為冷血。

而且彼方牽涉全身,本方卻隻影響局部,所以稱之為「賊風、風痹」。再者,兩方都倚仗酒的幫助,酒本來就善於促進藥性的發揮。

因是思一豆之用,不特小大之異,專溥之殊,要當參其性之溫與平,莖之柔與剛,始能得其確,勿以俱聯酒為用,漫無區別也。

秫米:味甘,微寒。止寒熱利、大腸瘡、漆瘡。

白話文:

由於是用一味藥,不僅有大小之別、功效強弱之分,還要參照藥物的溫和、平性之別、藥莖的柔軟或堅韌程度,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不要都用來配製藥酒,隨便就沒有區別。

秫米:味道甘甜,性微寒。能治療寒熱造成的吐瀉、大腸瘡以及漆瘡。

秫,即粟之糯者。粟,粱屬,顆粒較小於粱。粱,穗大而毛長粒粗。粟,穗小而毛短粒細。苗俱似茅,種植之時,燥溼之宜,把勞之法,一同於穀。收刈欲晚,以其性不零落,早刈則損實也。《綱自》參《齊民要術》

白話文:

秫,是稻米的一種,是糯性稻米。稻米,屬於粱類,顆粒比粱小。粱的穗大,毛長,米粒粗。稻米的穗小,毛短,米粒細。稻米的苗都像茅草。稻米的播種時間、水濕的適宜條件、扶持和勞作的方法,都與穀子相同。稻穀收割要晚些,因為稻穀不易脫落,收割太早會損害稻穀的品質。《綱目》參照《齊民要術》。

《靈樞》〈邪客篇〉伯高之論半夏湯也,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而去其邪,陰陽已通,其臥立至」,湯僅秫米、半夏兩味耳,何者為補?何者為瀉?補瀉難稔,陰陽何由可通耶?夫邪之客人也,必乘其虛。氣之不能入也,必畏其實。譬之兩軍相對,欲戰未能,欲和不果,高壘深溝,孰肯相下,勝負未分,師老糧匱。

白話文:

《靈樞》〈邪客篇〉中,伯高論述半夏湯說:「要補充人體的不足之處,瀉掉多餘的部分,調和虛實以去除邪氣,陰陽之氣一旦通暢,臥著或站著都感到舒服。」這個湯劑只用兩種藥材,糯米和半夏,什麼是補?什麼是瀉?補和瀉難以分清,陰陽之氣怎麼可能通暢呢?邪氣侵犯人體,必定會乘虛而入。正氣不能進入身體,一定是因為邪氣太強。這就好比兩軍對峙,想交戰卻不能,想和解卻不成,城牆高大、溝壑很深,誰也不肯先示弱,勝負難分,軍隊筋疲力盡,糧草耗盡。

於斯時也,忽得一介通問,相諭以勢,相導以理,謂一逞之難恃,行成之可貴,知己知彼而許成焉,乃剷壘湮溝,通盟誓而釋嫌隙,補瀉之意,亦如是矣。半夏生於陽長之會,成於陰生之交,能使人身正氣,自陽入陰;能不使人身邪氣,自陽入陰。則秫米生於陰姤之前,成於陽復之會者,能使臟腑陰氣,通於陽而接夫陽;能不使臟腑邪氣,據於陰而遏夫陽。流水力逆,則揚以緩之;葦薪火熱,則徐以持之。

白話文:

在這種情況下,突然得到一個書信,信中用道理來勸說我,並告訴我一時的逞強難以依靠,久遠的保全才值得珍惜。只要知己知彼,就能取得成功。於是,消除積怨,和好盟誓,釋放嫌隙。急救和恢復健康的方法,也是這樣。半夏生長在陽氣增長的時期,成熟在陰氣產生的季節。它能使人體正氣從陽轉入陰,又能防止人體邪氣從陽入陰。秫米生長在陰氣閉塞之前,成熟在陽氣恢復的時期,它能使臟腑陰氣與陽氣相通,聯繫陽氣,還能防止臟腑邪氣停留在陰氣之中,阻遏陽氣。水流太急,要用緩和的方法疏導;蘆葦和柴火太熱,要用徐緩的方法來調節。

爰以八升之水,取其清五升,煮取止一升半,旣令其八之三,隨濁而棄,復令其十之七,隨火而化,僅取其十六之三,以為劑,則皆清濁別白,陰陽相入之餘,又與心輸氣平之剷壘湮溝何異?不可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耶?雖然,合半夏而論,因未嘗不有理,但論秫米,則僅以其生成之時,竟謂其「通陽而不遏陽」。凡物以生以成,合是時者亦多,何足遽信其能?夫食以養陰,說在《禮經》。

白話文:

所以用八升水,取其清澈的五升,煮成後只取一升半的濃液。並且讓它的一半沉澱,去掉沉澱雜質,再讓它十分之七的液體因為火而蒸發,只取剩下的十分之三的液體,用來作為劑量。這樣,所用的藥劑都是清澈去除雜質的,陰陽互相滲透留下的,這與心臟輸布氣血通暢、暢通溝渠有什麼區別呢?難道不能稱之為「疏通阻塞的溝渠,經絡大暢,陰陽調和」嗎?雖然,將半夏與秫米放在一起來討論,因為它是有道理的,但只討論秫米的話,只因為它生長成熟之時,就說它「疏通陽氣而不阻塞陽氣」。凡是一切事物以生長以成熟,符合這特定時節的還有很多,為什麼一定要輕易相信它的功效呢?《禮經》中說,吃東西是為了滋養陰氣。

食氣入胃,隨即淫精,淫氣入衇入筋,載在《素問》,則其氣之入陰,有非他物,急足爭先,能及其速者,且凡糯皆溫,而此則微寒,協乎穤之黏,而齊乎稉之涼;同於稉之暢,而異於糯之壅。稉者,入於陰而行於陽。糯,則行於陽而滯夫陰。試思飯與酒之於人,可知已。而秫者,作飯則同稉,釀酒亦同穤,是其從暢,而不從壅。

白話文:

食物吃進胃裡,精氣就跟著進到血液,精氣從血液進入經絡、肌肉裡,根據《素問》的記載,精氣進入陰經,不是其他東西,都爭先恐後的湧進陰經裡,精氣流動速度很快。一般糯米都比較溫熱,但是糯米飯性質卻微寒,具有糯米的黏性,也有大米的涼爽;具有大米的暢通,又不具備糯米的滯留特性。大米的精氣進入陰經後,會在陽經運行。糯米的精氣則在陽經運行,在陰經瘀滯。想想人體對米飯和酒的反應,就可以知道這道理。秫米也是一樣,做成飯後跟大米一樣,釀成酒後就與糯米相同,所以,它比較暢通,不會瘀滯。

和陽而更益陰,亦又何疑?即其植蒔,不異稉穤,而收穫偏遲,且不零落,尤可見其堅帖夫陰,而待陽之至矣。寒熱者,陰陽相爭也。大腸不利者,陰陽相拒也。觀《千金》治瘧三方治瘧間發、夜發,乃梔子湯、恆山湯。及食鴨肉成病方,則其所謂「止寒熱,利大腸」者,可知矣。

白話文:

和諧於陽氣,就能夠令陰氣更加滋長,還有什麼疑問呢?就像穀物的種植,和稻子沒有區別,而收穫卻特別晚,而且不零落,更能看出陰氣的堅厚,等待陽氣的到來。寒熱的病症,是陰陽交爭的結果。大腸不通暢,是陰陽互相排斥的表現。看《千金要方》中治療瘧疾的三個方劑,治療瘧疾間歇發作、夜間發作的,都是梔子湯、恆山湯。至於吃了鴨肉後發病的方劑,那麼它所說的「止寒熱,利大腸」,就可以知道了。

糵米:味甘、苦,無毒。主寒中,下氣,除熱。《別錄》麥糵:主溫中,下氣,開胃,止霍亂,除煩,消痰,破癥結,催生落胎。宋附穬麥糵:溫中,消食,和中。《別錄》

白話文:

糵米:味道甘甜、微苦,沒有毒性。主治中寒、下氣、除熱。《別錄》麥糵:主治溫中、下氣、開胃、止霍亂、除煩、消痰、破癥結、催生落胎。宋附穬麥糵:溫中、消食、和中。《別錄》

盧子繇曰「稻、黍、稷、麥、菽,曰五穀,皆可區萌達糵也」。糵者,生不以時,人力可為,是從止而動,由終而始矣。經云「五穀為養,各有所入」,則糵者,亦當各從其類。蓋五穀,本具水火土金木五行,升出中降入五氣,故宣五穀味,開發上焦,與上焦開發,宣五穀味,事同而理異。木火金水,當建土為本。

白話文:

盧子繇說:「稻、黍、稷、麥、菽,稱為五穀,都能分區種植並發育成糧食。」糵是指生長不依時節,靠人力可以栽培的作物,是從停滯而活動,從結束而開始的意思。經書上說:「五穀是養生的來源,各有其用途」,那麼糵也應該按照其種類來分類。五穀本來就具有水火土金木的五行特性,吸收地氣向上,吸納天氣向下,因此宣揚五穀的風味,開啟上焦,與開啟上焦,宣揚五穀的風味,二者做法相同但道理不同。在木火金水四方中,應以土為根本。

土者,行之長也。升出降入,當標中為樞。中者,氣之機也。其所以為本為樞,主宰陽出陰入者,人身中黃之生氣也。中黃之生氣出,則穀味宣,宣則開發上焦,薰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中黃之生氣入,則穀味成,成則淫氣於五臟而五臟安,散精於五形而五形駐。斯腑精神明,畱於四臟,氣歸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矣。

白話文:

土是行氣的本源,它的升出降入,應以人體中焦為樞紐。人體中焦是氣機的關鍵,所以它成為人體根本。中焦主宰陽氣的升發和陰氣的下降,這是人體中黃之氣所生的作用。中黃之氣生出,穀物的味道就能散發出來,這樣就能開發上焦,使皮膚滋潤,毛髮光澤,就好像霧露滋潤萬物一樣。中黃之氣生入,穀物的味道就能生成,這樣就能滋養五臟,使五臟安穩,又能散佈精氣於五體,使五體強壯。這樣,人的精神就會明朗,保存在四臟,氣機就能歸於平衡,氣口就能形成一寸大小。

然中黃生氣,固為正氣之主,亦須行氣均平,始得承生氣之出以出,生氣之入以入,以互為關鍵。設正氣稍有廢弛,則亦為之少息,是必察何臟之有歉,何行之失和,而以專司之穀糵,養之充之,即以成其所自始,亦即以成其所自終也。如麥實有莩甲,為肝穀。黍莠善舒散,為心穀。

白話文:

但是中黃之氣,固然是正氣的主宰,但也必須讓氣行均勻平衡,才能使中黃之氣出則出,入則入,互相為關鍵。如果正氣稍微有所衰退,那麼中黃之氣也會因此稍微停息,此時必須觀察哪個臟器有不足,哪條經絡運行失調,然後用專門的穀物、食品來滋養、補充,使正氣從一開始就充足,也使正氣從一開始就持續到終結。例如,小麥的果實有麩皮,是肝臟的穀物。黍類和莠草善於舒展散佈,是心臟的穀物。

稷長五穀,為脾穀。稻粒如秋霜,為肺穀。菽實莩甲堅,為腎穀。五穀為五臟養,則五糵為形氣充,充之養之,正承中黃生氣,以出以入耳。然則,穀糵功力,豈獨快脾健胃,消食化積而已乎?

扁豆:味甘,微溫。主和中、下氣。葉,主霍亂、吐下不止。

白話文:

稷,能長養五穀,稱為「脾穀」。稻米粒如秋霜,稱為「肺穀」。菽實的皮殼堅硬,稱為「腎穀」。五穀是五臟的營養,五糵是形氣的充養,充實和滋養,正與中黃的生氣相承,以此滋養人的內臟,使其功能正常運轉。因此,穀糵的作用豈只在於快脾健胃,消食化積呢?

扁豆:味道甘甜,性質微溫。主要作用為調和中氣,理氣降逆。葉子則能治療霍亂、嘔吐腹瀉不止。

扁豆,二月下種,蔓生延纏,葉大如杯,團而有尖。八月開花,其花狀如小蛾,或白或紫,有翅尾形。莢生花下,嫩時可為菜茹,霜後則收子。入藥用白花而實潔白者。《圖經》、《綱目》

白話文:

扁豆,在春季的二月種植,生長時藤蔓蔓延糾纏。它的葉片很大,像一個杯子,葉緣是圓潤的,但頂部有一個尖端。在秋季的八月開花,花朵的形狀像小蛾,花色有白色或紫色,花尾像鳥類翅膀的形狀。在花朵下長出莢果,莢果嫩的時候可以當作蔬菜食用,霜降後就可以收穫種子。用於入藥的是白花且種子潔白的扁豆。《圖經》、《綱目》都有記載。

豆體橢圓,然首大尾小,輕重有殊。凡布種,必重者向下,及旣茁萌,則首轉向上。觀其出土已後,首連尾,分兩瓣,橫披下垂,可知矣。惟扁豆,則須粒粒插之,使首向上。不然,則浥爛土中,不能生發,以其體肥重,不能轉身也。

白話文:

豆子的形狀是橢圓形的,但是豆子的頭部較大而尾部較小,重量也有差別。每當播種時,必定把較重的豆子朝下。等到豆子萌發後,豆頭就會朝向天空。觀察豆子出土後的情形,豆頭連著豆尾,分成兩半,橫向延伸垂掛下來,就可以知道這是種子的特性。只有扁豆,需要一粒一粒地插到土壤中,而且要讓豆頭朝上。否則,豆子就會在土壤中腐爛,無法發芽生長,這是因為扁豆的形狀較胖重,無法自行轉身。

肥重之物,自應歸脾,而色白法金,則性主向下;結子多,則宜歸腎;益脾氣,而性向下及腎,謂之「和中下氣」,猶不恰當耶?然則仲景云「扁豆,寒熱者不可食」,何也?毋亦因其肥重能壅肌肉間氣,致邪不得洩歟?非也。夫扁豆,花白實白,實間藏芽處,更有一條,其形如眉,格外潔白,蓋棚引蔓,其上枝葉遇日,愈烈,愈矗立不撓,自有一種嚴肅之概,故俗謂「久避暑豆棚下,能作瘧」。

白話文:

肥重之物,自應歸脾,而顏色白屬於金,則性質主向下;結子多的,則宜歸腎;益脾氣,而性質向下及腎,稱為「中和下氣」,難道不恰當嗎?然而仲景說「扁豆,寒熱體質的人不能食用」,為什麼呢?難道是因其肥重能夠堵塞肌肉之間的氣,導致邪氣不能散發嗎?不對。扁豆,花是白色的,果實是白色的,果實裡面藏芽的地方,還有一條像眉毛一樣的形狀,特別潔白,蓋棚引蔓,其上枝葉遇日,越烈,越矗立不撓,自有一種嚴肅的概貌,所以民間說「夏天久避暑於豆棚下,能得瘧疾」。

有寒熱者,不可食,蓋為此耳?然則枝葉陰森,而結實溫,又何故?夫不有蘊隆,何由嚴肅,是故陰森之氣,緊承暑後,而豆者,枝葉之種也。惟其溫,是以引蔓大。惟其引蔓大,能蔽日光,故為陰森。此其入於人身,非特益脾氣,且納使歸腎,竝可見其能由腎而布陰氣於彌際矣。

白話文:

如果豆類食物有寒熱之分,那麼就不能食用,這是否就是原因?如果是這樣的話,豆科植物的枝葉陰涼茂密,但結出的果實卻是溫性的,這又是為什麼呢?沒有豐厚的積累,怎麼會有茂密的枝葉?所以,陰涼茂密的氣息,緊接著炎熱的夏季而來,而豆類,就是枝葉的種子。豆類之所以溫和,所以藤蔓生長茂盛。藤蔓生長茂盛,就能遮蔽陽光,所以陰涼茂密。豆類進入人體後,不僅有益於脾氣,而且還可以納氣歸腎,並且可以由腎而布陰氣於全身。

霍亂者,本應吐下,云「吐下不止」,見其外已現表,而裏仍吐下,應止,猶不止也。用其葉者,蓋使陰邪之在內為吐下者,盡蔓延敷布於外,并裏證為表證,且不畏酷烈之日也。

白話文:

感染霍亂的人,本應採取催吐、瀉下的治療方法,但文中提到「吐下不止」,說明患者的外證已經出現,但內證卻仍然持續吐瀉,此時應當停止催吐、瀉下的治療。然而,仍然有很多患者不聽醫囑,繼續服用催吐、瀉下的藥物。這類藥物的葉子,可以使體內感染的陰邪之氣通過吐瀉的方式,被徹底蔓延到體表,從而將內證轉為外證,即使是酷熱的夏天,患者也不會因此而畏懼。

菉豆:味甘,寒,無毒。主丹毒,煩熱,風疹,藥石發動熱氣,奔㹠。生研,絞汁服,亦煮食,消腫,下氣,壓熱,解毒。用之,勿去皮。去皮,令人小壅,當是皮寒肉平。圓小綠者,佳。宋附

白話文:

菉豆:味道甘甜,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丹毒、煩熱、風疹以及藥石引發的熱氣、奔波勞累。生用研磨,絞取汁液服用,也可以煮食,具有消腫、下氣、壓熱、解毒的功效。使用時不要去皮。去皮會使人稍感壅塞,是因為皮寒肉平的緣故。以圓小綠色的菉豆為佳。

菉豆,四月下種,苗高尺許,葉小而有毛。至秋,開小花,莢如赤豆。以緊小,兩頭平,色鮮綠者,為佳。《綱目》

白話文:

菉豆在四月時種植,長出來的幼苗大約有一尺高,葉子很小並且有細毛。到了秋天,會開出小花,結出的莢果狀似紅豆。以緊小、兩頭平整、顏色鮮綠的莢果為佳。《本草綱目》

生則冷痢,熟則和平,食物恒性也。乃菉豆稟氣固寒,生研絞汁服,反不若煮食之下行者何?蓋菉豆,皮寒肉平,其寒本自向外,生研絞汁,其氣最全,且停頓於中,彼丹毒煩熱、風疹、藥石發動熱氣、奔㹠,固係向上、向外之火。得此汁,狙伺於外達之地,隨其熱,而化之導之。

白話文:

人吃生豆會拉肚子,煮熟了吃卻很正常,這是食物的固有性質。但是,綠豆性寒,將它生吃、搗汁來服用,反而不如煮熟了吃的效果好,這是為什麼呢?其實,綠豆的皮是性寒的,但豆肉卻是性平的。它的寒性原本就向外發散,生吃搗汁服用,它的寒氣最為完整,並且停留在人體內部。那些丹毒煩熱、風疹、服藥引起的發熱等疾病,本來就是向上、向外的火氣。如果服用綠豆汁,就可以狙擊這些外達的火氣,順著它的熱氣,來化解和導引它。

濟剽疾以柔和,緩勁突之衝逆,似取義在肉之平,不知實賴皮之寒,配外出之火也。若煮熟,則其性寒、性平者,旣以相和而互相入矣。不與「熱隨水結而成腫,氣為熱激而上出」者,正同乎?藉其素不相入之寒與平,已得相化而和洽者,就其結與激處,以解釋之,而腫消、氣下、熱壓、毒解。

白話文:

治療刀傷疾病必須使用柔和的藥物,緩和暴力的衝擊和逆流,似乎是為了使血肉平復,但實際上是依靠皮膚的寒涼來配合外出的火氣。如果煮熟了它,那麼它的寒性和平性,已經相互融合並相互滲透了。這和「熱隨水結而成腫,氣為熱激而上出」的道理,不正是相同的嗎?藉助它本來不相容的寒性和平和性,已經能夠相互轉化而和諧融洽了,就結塊和激發的地方,來解釋它,而腫消、氣下、熱壓、毒解。

由是觀之,熟者下行,非下行也,去其相拒,而自下耳!生者外出,非外出也,順其飆發,以緩之耳!所由然者,菉豆生枝作葉於溼熱磅礡之會,開花結實於涼飆肅降之餘。其平,足以耐煩燠;其寒,足以靖浮燄。又屬穀食,其味且甘,故凡病發下中而上達外出者,可恃以開釋而化導之,假使倚物之實火,無根之虛陽,原非所能治也。

韭:味辛、微酸,溫,無毒。歸心,安五藏,除胃中熱利病人,可久食。子,主夢洩精溺白。根,主養髮。

白話文:

由此可知,成熟的藥物往下走,並不是它自然往下走,而是因為去除了相拒之性,所以自己就往下走了。生的藥物發散出去,並不是它自然發散出去,而是順著它的性情,用以緩和它。所以菉豆在潮濕炎熱的環境下生長枝葉,在涼風降下的時候開花結果。它的常規,可以忍受煩雜和燠熱;它的寒涼,可以平息浮躁的火氣。而且它屬於穀物食物,它的味道又甘甜,所以凡是病情從下往上發展、或從內部向外發散的,都可以依靠它來舒緩和引導。假使是依附於實熱、沒有根基的虛陽,那麼原先就不是它所能治療的了。

《齊民要術》曰「種韭者,治畦欲極深,為其根性上跳也」,又曰「治畦,畢以升盞,合地為度,布子於圍內。注『韭內生不向外長,圍種令科成也』」。夫惟上跳,是以根養髮,而莖葉除胃中熱利為病於人。惟其內生,是以莖葉歸心而安五臟,子止夢洩精溺白。又云「一種永生」,注「韭,久也」,惟其一種永生,是以可久食矣。

白話文:

《齊民要術》上說,「種韭菜的人,要做好畦,必須挖得非常深,因為韭菜的根部往上生長」,又說「做好畦後,最後用升盞量過,削平地面作為標準,將韭菜種子 均勻地撒在畦內。注釋:『韭菜向內生長不向外生長,圍著種讓它成科』。由於韭菜的根部往上生長,所以它的根部可以養護頭髮,而莖葉則可以去除胃中的熱利,對人體有益。由於韭菜向內生長,所以它的莖葉歸心而安五臟,並且還可以止夢洩精溺白。又說,「種一次韭菜可以永久生長」,注釋說,「韭,久也」,由於韭菜可以永久生長,所以可以長期食用。

雖然歸心者,未必能安五臟。能歸心安五臟者,未必能除胃中熱利病人,以臟自臟,腑自腑也。能止夢洩精者,未必能止溺白。能止溺白者,未必能止夢洩精。以溺道自溺道,精道自精道也。陶隱居曰「韭殊辛臭,雖煮食之,便出猶熏灼」,以予所知,韭非特穿胃過腸,其氣尚烈也,即其質亦不化。故《千金》治誤吞釵方,暴韭令萎,蒸熟勿切,食一束即出,是其能纏裹釵以出耳。

白話文:

即使心歸於正,也不一定能夠安撫五臟。能夠安撫五臟的人,也不一定能夠消除胃中的熱氣而使病人好轉,因為五臟有其本性,髒腑各有其功能。能夠止住遺精的人,也不一定能夠止住小便白濁。能夠止住小便白濁的人,也不一定能夠止住遺精。因為小便的通道有其本性,精液的通道有其功能。陶隱居說:「韭菜有特殊辛辣的氣味,即使煮熟食用,氣味仍會散發出來。」依我所知,韭菜不僅會穿過胃腸,其氣味還十分強烈,其物質也不容易消化。所以《千金要方》中記載了治療誤吞釵子的方法,將韭菜暴曬至萎蔫,蒸熟後不要切斷,一次吃一束,就可以讓釵子跟著韭菜一起排出體外。這是因為韭菜能夠纏繞釵子,把它帶出來。

胃中積物,化熱成利,病人能更堅韌於釵乎?況其質在腑,其氣歸心,所謂「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衇,衇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衇,輸於皮毛,毛衇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畱於四臟者」,是不特歸心、安五臟,本此而無臟腑之分。即後世藉以治胃脘瘀血者,亦本於此矣。

白話文:

胃裡積滿了食物,化成熱氣而引發痢疾,病人怎能更加堅忍強韌呢?況且痢疾的本質在於內臟,它的氣歸於心臟,所謂「飲食之氣進入胃中,濁氣歸於心臟,淫邪之精氣在胸中,胸中的氣流經五臟,五臟之氣歸於肺臟,肺臟早上輸布於五臟,輸送於皮毛,皮毛與五臟結合精氣,將氣運行於內臟,內臟精神充沛清醒,留在四臟中的精氣」,不只是歸於心臟、安五臟,本於此理而沒有臟腑的分別。後世藉此來治療胃脘瘀血的,也本於此。

巢氏曰「小便利多者,由膀胱氣寒,胞滑故也」,腎為臟,膀胱,腎之腑,其為表裏,而俱主水腑,氣不能溫臟,故小便白而多。《金匱要略》曰「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髮落,衇極虛芤遲」,是知陰陽本宜相稱,若陽不足,陰遂無所衛而不固,亦無精溺之分矣。〈生氣通天論〉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

白話文:

巢氏說,如果有人尿頻且量多,這是因為膀胱裡的氣很寒冷,導致內部潤滑,容易排尿。腎是主要的器官,而膀胱是腎的配套器官,它們都負責管理體內的水分。如果氣體不能暖和這些器官,就會導致尿液清白且量多。《金匱要略》中提到,失去精力的人會感到下腹部緊繃,生殖器部位感到寒冷,眼花,頭髮脫落,身體極度虛弱且反應遲鈍。這說明了陰陽應該是相互匹配的;如果陽氣不足,陰氣就無法被保護和鞏固,也就不會有正常的精力。《生氣通天論》中說,陰氣的作用是儲藏精力並促進快速恢復。

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夫起亟,起陽也,為固,固陰也,是陰陽有交相濟之道焉。是故,陽之固在乎聚,而不在乎盛。陽之聚,在乎不散,而不在乎堅牢。觀夫韭之布子四圍而科生於中,足以見其陽之聚。其翦之,則不期而復,故不翦,亦不能格外加長,足以見其不助陽之盛。

白話文:

「陽」,是衛護外在而使身體堅固。陽氣充足,能啟動身體,堅固陰氣,由此可見陰陽之間有互相交濟協調的作用。所以,陽氣的堅固在於聚合,而不在於旺盛。陽氣的聚合,在於不分散,而不在於堅硬牢固。觀察韭菜的種子和花球,它們往往在四周散開,而花莖生長在中央,足可見其陽氣的聚合。把韭菜剪斷,它很快就能復原,所以不剪也不可能使它特別生長,由此可見,修剪不有助於增長陽氣的旺盛。

根久盤結,則不茂,足以見其不使陽堅牢。任自熬煮,可萎縮而不可糜爛,足以見其藏精不洩,則起亟為固功用,尚不可知其故乎?

白話文:

根部盤根結蒂,那麼就不會茂盛,足以證明它沒有使陽氣堅牢。即使熬煮,它也會萎縮而不會腐爛,足以證明它的精華沒有洩漏,那麼它的功效既然如此牢固,難道還不知道它的緣故嗎?

假蘇:味辛,溫,**無毒。**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溼痹。一名鼠蓂,一名薑芥。生漢中川澤。

白話文:

假蘇:味道辛辣,性溫,沒有毒性。可以主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溼痹。別名鼠蓂,別名薑芥。生長在漢中川澤。

假蘇,即荊芥也。二月,布子生苗,辛香可茹。方莖細葉,似獨帚。葉而狹小,淡黃綠色。八月,開小花,作穗成房,房如紫蘇,房內有細子,如葶藶子狀,黃赤色,連穗收采用之。《綱目》

白話文:

假蘇,就是荊芥。在二月時,布子會生長出幼苗,它帶有辛香味,可以直接食用。莖是方形的,葉片細小,就像是一把獨一無二的掃帚。葉片狹小,顏色是淡黃綠色。在八月,會開出小花,花穗狀似房狀,花房就像紫蘇,花房內有細小的種子,形狀就像葶藶子,顏色是黃色或紅色。連同花穗一起採收。——《綱目》

《諸病源候論》曰「瘰、瘻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調,故氣血壅結,或由飲食乖節,故毒流經衇,皆能使血衇結聚,寒熱相交,久則成膿而潰漏」,又曰「瘰、癧、瘻者,由風邪毒氣客於肌肉,隨虛處停結,如梅李棗核等大小,兩兩相連在皮間,時發寒熱,此言其因也」,《靈樞》〈寒熱篇〉曰「瘰癧、鼠瘻在於頸腋者,皆寒熱之毒氣,畱於衇而不去」,此言其處也。又曰「鼠瘻之本,皆在於臟。

白話文:

《諸病源候論》中記載:「瘰癧、瘻病的產生,有的由寒暑不調引起,因而造成氣血壅塞;有的由飲食不節制引起,因而使毒氣流注經脈,這些都能使血液聚結、寒熱交作,時間長了就會化膿而潰漏。」又說:「瘰癧、瘻病,是由風邪毒氣侵犯了肌肉,在虛弱的地方停結,像梅李棗核那麼大小,兩兩相連在皮膚間,有時會發作,這說明瞭它的原因。」《靈樞》〈寒熱篇〉中記載:「瘰癧、鼠瘻生長在頸部或腋下,都是因為寒熱之毒氣,停留在經脈中不去。」這句話說明瞭它們的所在。又說:「鼠瘻的根源,都在於臟腑。

其末,出於頸腋之間,浮於衇中,末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此言其本也。夫在前曰喉嚨,在後曰項背,今曰頸腋,則在側矣。喉嚨屬陽明,項背屬太陽,頸腋則屬少陽。少陽者,陰未盡化,陽氣尚稚,已出乎陽,未離乎陰也。未離乎陰,故風入則搏血。已出乎陽,故血結則畱溼。

白話文:

文章末尾,談到「陽毒之癤,其本在於頸腋之間,散佈於胸腹的中央,病症末端則表現於肌肉,並且向外化膿」。這句話是談論「陽毒之癤」的根源。文章中說喉嚨屬於陽明,項背屬於太陽,頸腋屬於少陽。少陽,是陰氣尚未完全轉化,陽氣還很稚嫩,已經是陽卻尚未脫離陰的階段。因為尚未脫離陰,所以風一進入就會搏擊血液。因為已經是陽,所以血液凝結就會產生濕氣。

陽氣尚稚,故氣易結聚。陰未盡化,故血易壅瘀。荊芥為物,妙在味辛而轉涼,氣溫而不甚,芳香疏達,可使從陽化陰,而氣中結聚得破。從血驅風,而血中壅瘀得行,溼痹得去。氣不結聚,血不壅瘀,溼不停著,則寒熱除,而鼠瘻、瘰癧之在頸腋者,雖至已潰成瘡,旣無來源,則亦烏能不已。

白話文:

陽氣尚未成熟,所以氣容易凝聚。陰氣尚未完全化解,所以血容易凝結。荊芥這種藥物,妙在味道辛辣而偏涼,氣味溫暖而不猛烈,芳香疏通,可以讓陽化陰,從而使氣中的凝聚得到解開。從血中祛除風氣,就可以讓血中的凝結得以運行,濕痹也能祛除。氣不凝結,血不凝結,濕氣不再停留,則寒熱就可以消除,而鼠瘻、瘰癧這種長在頸腋部位的疾病,即使已經潰爛成瘡,既然沒有來源,那麼也自然能好轉。

善夫劉潛江之言,曰「荊芥以春令布子生苗,歷夏及秋,方開花結子,故全乎辛之味者,以成其溫升之氣也」。然嘗之,先辛後苦,俱帶涼味,是又升中復兼降矣。本乎氣之溫,成乎味之辛者,合春和之升舉,是為能達陰氣,俾陽得乘陰以出也。而血藏之,風遂不病,出乎餘味之苦,更成於轉味之涼者,合秋爽之肅降,是為能和陽氣,俾陰得先陽以暢也。

白話文:

劉潛江的名言說得好:「荊芥在春天播下種子,經過夏天到秋天,才開花結果。因此,它完全具備辛味,形成了溫升之氣」。然而,如果嚐一嚐它的味道,先感受到辛味,然後是苦味,同時還帶有涼味。這意味著荊芥在升陽的同時,還兼具了降陰的作用。荊芥的溫氣源自於其辛味,而這種辛味與春天的和煦之氣相結合,就可以升舉陰氣,讓陽氣乘虛而出。而荊芥的涼味源自於其苦味,而這種苦味與秋天的爽肅之氣相結合,就可以調和陽氣,讓陰氣先於陽氣而暢通。

而風藏之,血亦不病,蓋以氣味全似挹天氣以接引地氣,能升而達在地之鬱陰,即能降而化在天之亢陽,故雖不專主於溫升,然佐升散得宜,不特外因風寒而陽鬱,即內之七情,致血分有滯,以涸陽者,皆得仗此紓陰以達之。雖亦不專主於涼降,然佐清降得宜,不特內因肝熱而陽僭,即外之六淫,致血分有熱,以迫陽者,皆得仗此裕陰以和之。蓋風藏不離乎血,原相因以為病,惟此則能相因以為功,所以不可與他風劑例視。

白話文:

把風寒阻滯藏於體內,血液也不會出現病癥,這是因為它的氣味和特性完全類似於吸取天上的清氣以引接地下的濁氣,它能上升而暢達於地下的陰鬱之氣,即可下降而改變天上的亢盛陽氣,所以儘管它並不專門主於溫暖升散,但是輔助升散得當,不但是外部因風寒而陽氣鬱滯,即使是內在的七種情感,導致血分中有鬱滯,以致於耗竭陽氣,都能夠藉助此藥舒解陰氣以暢通它。儘管它也不專門主於涼爽下降,但是輔助清涼下降得當,不但是內在因肝臟之熱而陽氣亢盛,即使是外部的六種外邪,導致血分中有熱,以致於壓迫陽氣,都能夠藉助此藥充裕陰氣以調和它。這是因為風寒阻滯不會離開血液,本來就互相牽連而引致病症,只有這個藥纔能夠互相牽連而發生功效,所以不能將它與其他的風藥相提並論。

而欲達陽,必思所以紓陰;欲和陽,必思所以裕陰,則庶幾善用此,而獲成效矣。

香薷:味辛,微溫。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白話文:

要振奮陽氣,必須考慮舒緩陰氣;要調和陽氣,必須考慮滋裕陰氣,那麼方纔善用此法,才能取得成效。

香薷,四月生,方莖尖葉,似白蘇而細,有刻缺,亦似黃荊葉而小。九月開紫花成穗,有細子,十月采。參《圖經》、《綱目》

白話文:

香薷在四月生長,莖呈方形,葉子尖而細,像白蘇葉,但更細膩並有不規則的邊緣,也像黃荊葉,但更小。九月開紫花,花序成穗狀,有細小的種子,十月採收。參考《圖經》、《綱目》。

霍亂,係水之潰決。水腫,係水之停漲。通塞迥殊,狀候絕異,乃一物竝可治之,則兩病本有聯合之理。《千金方》以兩病竝隸於三焦,良以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水道不通,汪洋無制,若齧土而頹,則為霍亂,若充廓而停,則為水腫,原理之常,無甚異也。

白話文:

霍亂是水氣衝決。水腫是水液停聚。霍亂、水腫,通塞迥異,症狀完全不同,但同一種藥能同時治癒霍亂與水腫,說明霍亂、水腫在病理上是相互關聯的。《千金方》把霍亂和水腫都歸屬於三焦系統,因為三焦是水液代謝的通路。如果水液的通路不通暢,就像潰堤的洪水一樣無法控制,就會形成霍亂;如果水液聚積而停滯,就會形成水腫。這兩種疾病的原理其實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特香薷一物,能兼治二者,則應究其所以用,〈經衇別論〉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竝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則似水道之行,全由脾、肺、膀胱,絕無與於三焦者。不知其游溢散精,通調下輸,皆三焦為之也。

白話文:

特香薷一種藥物,能同時治療這兩種疾病,那麼就應該探究它被用來治療疾病的原理。《經衇別論》中說:「香薷飲入胃中,其精氣遊溢在體內,向上輸送至脾臟,脾氣散發出精氣,向上歸於肺臟,通調水道,向下輸送至膀胱,水精佈散到全身,五臟經絡同時運行,協調四季變化、五臟陰陽,保持平衡狀態」,看起來水道的運行,完全由脾、肺、膀胱來支配,與三焦毫無關係。不知道它的遊溢、散精、通調、下輸,都是由三焦所主導的。

何以故?〈營衛生會篇〉曰「上焦出於胃上口,竝咽,貫膈,而布胷中,走腋,循太陰,還至陽明」,是非其輸脾之道乎?又曰「中焦亦竝胃口,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衇,乃化為血」,是非其歸肺之道乎?又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是非其下輸膀胱之道乎?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者,即〈五癃津液別篇〉所謂「天暑衣厚為汗,天寒衣薄為溺與氣是也」,則三焦者,詎非導水之江河耶?夫三焦屬少陽,少陽為相火,故其決齧為病,停蓄成災,厥由有二,一者陰霪,一者暖漲。陰霪者,火衰不能激水。

白話文:

為什麼呢?《營衛生會篇》中說:「上焦位於胃的上口,與咽相連,貫穿膈肌,分佈在胸腔中部,沿著腋下,循行太陰經絡,再回到陽明經絡。」這不就是三焦的輸布脾臟之途徑嗎?

《營衛生會篇》中又說:「中焦與胃連接,在上焦之後,它接收的氣,把糟粕排出去,蒸化津液,把精華部分輸送給肺臟,肺臟再把它轉化為血液。」這不就是三焦的歸屬肺臟之途徑嗎?

《營衛生會篇》中還說:「下焦與大腸相連,貫穿膀胱,將水液滲透進去。」這不就是三焦的下輸膀胱之途徑嗎?

三焦與四時、五臟、陰陽相合,推論所得的常例,就像《五癃津液別篇》中所說的:「天氣炎熱穿厚衣服會出汗,天氣寒冷穿薄衣服會小便多,而氣也多。」所以,三焦不正是引導水液的江河嗎?

三焦屬少陽,少陽為相火,所以其決裂、阻塞會導致疾病,積聚、停滯而致病,原因有兩個:一是陰氣過盛,二是熱氣上漲。陰氣過盛是指火氣衰弱,不能激發水液。

暖漲者,火盛反致水溢。香薷,則治暖漲者也。夫暖漲,不似夏月之溝澮皆盈乎?而復土潤溽暑,大雨時行,苟無日以烜之,風以蕩之,其為決齧,匪難為停蓄,則固然也。獨香薷者,偏以四月,感相火而生,歷屆溼土燥金,以暢茂條達,至寒水得令,乃告成功。一似乎輸脾、歸肺、導入膀胱之旨,直截了當,不假炫飾。

白話文:

暖漲症,是火氣旺盛導致水液溢出。香薷可以治療暖漲症。暖漲症,不就像夏天溝渠裡的水都滿溢了嗎?再加上土地潮濕,暑氣炎熱,大雨時常下,如果不讓太陽曬乾,風吹散,水患就難以控制,停積也是理所當然。只有香薷,偏在四月,受到夏季火氣的誘發而生長,它歷經潮濕的土壤和乾燥的秋天,枝條暢通,茂密繁盛,在冬季水得令時,纔算功德圓滿。這樣看起來,香薷似乎是通過輸送脾氣、歸附肺臟、導入膀胱來發揮作用的,十分直接了當,不加任何修飾。

而其味辛氣微溫,即具「天暑衣厚為汗,天寒衣薄為溺與氣」於其中,三焦運化旣通,停蓄且不能,則又何從決齧耶?世人於香薷,類以為發汗,或以為利水,究竟問其於何發汗?於何利水?則亦終是渺茫。孰知《別錄》於霍亂證下,下「腹痛」兩字,即是利水之端。於水腫證上,冠一「散」字,即是發汗之旨。

白話文:

香薷的辛味和溫和的特性,正符合「天熱穿厚衣服,會出汗;天冷穿薄衣服,會感冒」的特性,可以促進三焦的運化,使停留在體內的痰飲水濕無法堆積,因此也就不會出現咳嗽咯痰的症狀。一般人認為香薷具有發汗、利水的功效,但卻說不清楚具體是怎麼發汗、利水的。其實,《別錄》在霍亂的證狀下,提到「腹痛」兩個字,這正是利水的徵兆。而在水腫的證狀上,冠以一個「散」字,這正是發汗的旨意。

試思仲景辨論霍亂最詳,何以獨無腹痛。《外臺秘要》列水腫之用香薷者,曰「水病,洪腫氣脹」,曰「風水,暴水,氣水」,曰「卒腫滿,身面皆洪大」。則可知,其浮於外而不行者,則能為之汗。阻於下而不行者,則能為之利。是其治水,為行火土中化,乃目為夏月麻黃。

夫麻黃,雖能治水,然實行金水中化者,無從混稱亂指也。

白話文:

想想看,張仲景在辨論霍亂方面最為詳盡,為何獨獨沒有提及腹痛呢?《外臺秘要》中列舉水腫使用香薷的場合,說「水病,洪腫氣脹」,又說「風水,暴水,氣水」,還說「卒腫滿,身面皆洪大」。由此可知,水腫浮於外而無法排解的,可以藉由香薷發汗來處理;水腫阻於下而無法排解的,可以藉由香薷利水來處理。所以,治療水腫的方法,是要行火土中化,因此香薷也被視為夏月麻黃。

麻黃雖然可以治水,但實際上它是走金水中化,不能混淆亂指。

薄荷:味辛、苦,溫,無毒。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種之,飲汁發汗,大解勞乏。唐附

白話文:

薄荷:味道辛辣、苦澀,性溫和,無毒。主治盜汗、風寒感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有理氣的作用,可以煮汁服用,也可以生吃。平時人們種植它,將汁液服用可以發汗,減輕疲勞。

薄荷,宿根經冬不死,二月生苗,清明前後分之,方莖赤色,其葉對出。初蒔,形長,兩頭圓蒔,移植,栽種,及長則尖。凡收薄荷,須隔夜以糞水澆之,雨後乃悉刈收,則味涼,不爾不涼也。《綱目》參《物類相感志》

白話文:

薄荷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冬天也不會枯死。每年二月開始長出幼苗,到了清明節前後就可以進行分株繁殖。薄荷的莖是方形的,呈紅色,葉子是對生的。剛種植的時候,葉子是長條形的,兩頭圓圓的。經過移植和生長,葉子就會變得尖尖的。採收薄荷時,需要在頭一天晚上用糞水澆灌,然後在雨後將薄荷全部割收。這樣採收的薄荷味道涼爽,如果不這樣做,味道就不涼爽了。

吐下則脹滿應減,下氣則宿食應行,即不減不行,亦宜以寬中理氣,消導順降為治,何取於薄荷?不知薄荷之涼,大有似乎豆蔻輩,原能寬中理氣,消導順降者也。特其芳烈外發,不似豆蔻輩內藏,所以重在散發,而治內不專耳。

白話文:

如果嘔吐或瀉肚子,腹脹滿就會減輕,打嗝吐氣,宿食就會排出。即使不嘔吐或瀉肚子,也不打嗝吐氣,也應該以寬舒中焦、理順氣機,消食順氣的方法來治療,為什麼要選擇薄荷呢?不知道薄荷的涼性,與豆蔻等類似,本來就能寬舒中焦、理順氣機,消食順氣的。不過它的芳香辛烈之氣向外擴散,不像豆蔻等向內收斂,所以它的作用主要在於疏散發散,而對於治療內臟疾病的作用並不好。

設使惡氣宿食旣已內擾,仍復托根於表,則非薄荷之內解其結,外劚其根,何以使表裏盡除,略無遺患耶?傷寒發汗,自有專劑,又何取於薄荷?不知寒之來,係賊風所引,則與凡傷寒異。曰賊風者,冬之南,夏之北,春之西,秋之東風也。曰賊風傷寒,則定是夏令傷北風之寒,其乘虛也甚,其入人也深,非麻黃、桂枝、葛根、青龍調解營衛者所能治,薄荷之辛溫芳烈,足與假蘇、香薷等,原能開散風寒者也。況其轉味之涼,又能和中調氣。

白話文:

如果說那些惡氣和吃剩的食物已經損害了臟腑的內在,卻沒有根治,則不採用薄荷來化解內部的積結,並且清除根源,又怎麼能讓內部和表面完全好轉,不會留下後患呢?治療傷寒,自有專門的藥方,又為什麼還要用薄荷呢?不知寒症的出現,是由於惡風因而導致,則與一般的傷寒不同。所謂的惡風,是指冬天裡吹向南方的風、夏天裡吹向北方的風、春天裡吹向西方的風和秋天裡吹向東方的風。所謂的惡風傷寒,一定是夏天的時候受到了北方的寒風傷害,因其乘虛而入,侵襲人體較深,不是麻黃、桂枝、葛根、青龍湯這類能調解營衛的藥物能治療的。薄荷的辛溫芳烈,足與假蘇、香薷等藥物一樣,原來就能發散風寒。況且它藥性平和,還能調和中氣。

假使賊風傷寒,雖從外入,內已成窟,則非薄荷之外剿其從,內覆其穴,何以能一舉兩得耶?所以然者,此物產於南,不產於北。莖方赤色,葉相對生,中春而發,秋盡乃萎,原具夏氣之全,足發沍寒之覆。是以於滯氣之外有所連,客感之內有所據者,均能使拔茅連茹,不勞再舉,但驗其根不畏寒,苗不畏暑,則可以得其消息之所在矣。

白話文:

如果外感賊風邪寒,雖然是從外面侵入,但是內部已經形成窟洞,那麼如果不使用薄荷這樣辛涼解表藥,從外部消除病邪的來源,又用溫熱的藥物來覆蓋住病邪的處所,怎麼能夠一舉兩得呢?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薄荷這種植物生長在南方,不生長在北方。它的莖是四方形的,顏色是赤色的,葉子是對生,在春天中旬發芽,到了秋天結束才枯萎,原本就具備充足的夏氣,足夠發揮清除寒邪的覆蓋作用。因此,對於滯留在體外病氣之外有所聯繫,感受外來病邪而在體內有所依據的,都能夠讓它像拔出茅草與連帶的根鬚一樣,不必再費第二次力氣,只要驗證它的根部不怕寒冷,苗不畏懼炎熱,就可以知道它的消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