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09)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209)

1. 本經疏證第十卷

又他當用大者,不可先試以小,而承氣獨以是垂法;他旣用小者,不可更繼以大,而柴胡偏以是建功。旣無一定之例可援,又無對待之義可審。是六方者,將無偶粘以大小之名,竟無絲粟意義於其間耶?是蓋不然。夫青龍,興雲致雨者也;陷胷,摧堅搜伏者也;承氣,以陰配陽者也;建中,砥柱流俗者也。是四方者,以功命名,則當大任者為大,當小任者為小。

惟柴胡與半夏則以藥命名,以藥命名,則柴胡主疏,主疏,則疏之大者為大,疏之小者為小。半夏主和,主和,則和之大者為大,和之小者為小。雖然諸嘔,穀不得下,未得為小;胃反嘔吐,未必為大。而用大小半夏湯,將毋倒置耶?是又不然。蓋嘔而穀不得下,病在胃;胃反嘔吐,病亦在胃。

第穀不得下之嘔,是胃逆有火,可見胃猶有權。至於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胃幾於無權矣。故小半夏湯刦散其火,胃中自安。大半夏湯則將轉磽瘠為膏腴,用人薓不足,又益以白蜜。即水,亦須使輕揚泛濫,不欲其性急下趨,化半夏之辛燥,為宛轉滋浥之劑。小半夏湯是耕耘頑礦而疏通之,使生氣得裕;大半夏湯是沃潤不毛而肥饒之,使生氣得鍾。

於此,見半夏之和,有大有小,可潤可燥,不拘拘然局于化飲定中。又可見小半夏湯,所謂「駟馬駕輕車就熟路,王良造父為之先後」者也。大半夏湯所謂何意?「百鍊剛化為繞指柔」者也。

同以薑、夏二味成方,或為小半夏湯,或為半夏乾薑散,或為生薑半夏湯,此薑、夏之殊性可測識,薑、夏之功能可循按也。夫薑、夏,同以味辛為用。薑之性,主於橫散;夏之性,主於降逆。嘔也,噦也,喘也,莫非上逆之病。特嘔者,有聲有物;乾嘔與噦,皆有聲無物。

有物者為實,無物者為虛。乾嘔與噦,又有虛實之殊。蓋乾嘔者,氣動而不甯;噦者,氣定而相搏。是乾嘔者,虛中之虛;噦,則虛中之實矣。觀小半夏湯主「諸嘔,穀不得下」,主「支飲,不渴」,主「黃疸,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因除熱為噦」。半夏乾薑散,主「乾嘔,吐逆,吐涎沫」。

生薑半夏湯,主「病人胷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憤憤然無奈」。一則氣逆而實,一則氣逆而虛。實者,佐以走而不守之生薑;虛者,佐以守而不走之乾薑。又夏之性烈于薑之性,然薑適足以制夏之烈。故實者,夏倍于薑;虛,則夏、薑相等。此小半夏湯與半夏乾薑散,非特意義不同,抑且製劑迥別。

實,則多與而疊與焉;虛,則僅服方寸匕。又用漿水煎之,以和其性,固難竝日語矣。若夫生薑半夏湯證,全在病人意中,而不見諸形象,迷悶之極,諒不能以降逆一途,冀其發越。故倍生薑,搗治取汁,先煎半夏而後內之。使薑之氣銳,夏之氣醇,散力迅疾,降力優柔。其與小半夏湯用意,正相胡越,尤斷斷不能相提竝論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在探討中醫方劑中,特別是含有「半夏」的方劑,它們如何根據病情的不同,以及藥物本身的特性,而有不同的運用方式和效果。

文章先從大、小承氣湯和大小柴胡湯的用藥原則引出疑問,這些方劑名稱中的「大」或「小」似乎並非單純指藥量的大小,而是指其功用。例如,青龍湯是驅散風寒的,陷胸湯是攻破體內積聚的,承氣湯是用來調和陰陽的,建中湯是用來扶正固本的。這些方劑的命名是根據其主要功能,而不是單純的藥量大小。

接著,文章轉向討論以藥材命名的方劑,例如柴胡和半夏。柴胡的主要作用是疏散,因此疏散力道大的方劑稱為「大」,力道小的稱為「小」。半夏的主要作用是調和,因此調和力道大的稱為「大」,力道小的稱為「小」。雖然如此,嘔吐卻不一定代表病情輕重,文章舉例說明,不能因為嘔吐而吃不下飯就認為病情輕,反而可能更嚴重。

針對嘔吐,文章進一步區分了「穀不得下」和「胃反嘔吐」的差別。「穀不得下」的嘔吐是胃中有火,表示胃的功能還在運作;而「胃反嘔吐」是指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或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這是因為胃的功能已經虛弱,食物無法消化。因此,小半夏湯是用來清除胃火,使胃恢復正常;大半夏湯則是用來滋養虛弱的胃,像是在貧瘠的土地上施肥一樣。小半夏湯像快馬輕車走熟路,而大半夏湯則是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兩者功用不同。

文章接著探討薑和半夏的特性。薑性走散,半夏性降逆。嘔吐、呃逆、喘都是氣逆的表現,嘔吐是有聲音也有內容物,乾嘔和呃逆則是有聲音沒有內容物。有內容物的嘔吐是實證,沒有內容物的乾嘔和呃逆是虛證。乾嘔是氣不穩定,呃逆是氣相搏,所以乾嘔是虛中之虛,呃逆是虛中之實。小半夏湯主治各種嘔吐,無法進食等症狀;半夏乾薑散主治乾嘔,吐口水;生薑半夏湯主治胸悶,有想吐又吐不出來的感覺。

根據這些不同的病症,薑和半夏的用量也會有所不同。實證的用生薑,虛證的用乾薑。半夏的藥性較薑強烈,但薑可以制約半夏的烈性。實證的半夏用量大於薑,虛證的薑和半夏用量相等。小半夏湯和半夏乾薑散不僅意義不同,製作方法也不同。實證多服用且多次服用,虛證則用量少且用米湯煎煮。

最後,文章討論生薑半夏湯的特殊之處。此方針對的是病人意中悶悶不樂,看似無病卻非常難受的狀況,單純降逆無法解決問題。因此,生薑用量加倍,先煎煮半夏,再加入薑汁,讓薑的走散之氣更強,半夏的降逆之氣更柔和。這和用小半夏湯的用意大不相同。

總結來說,文章闡述了中醫方劑的靈活運用,強調了根據病情和藥物特性的不同,選擇適合的方劑和用量的重要性。藥方中的「大」或「小」並非單純指藥量,而是指藥效強弱,藥方的選用應根據病症的虛實寒熱,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