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08)
本經疏證 (208)
1. 本經疏證第十卷
曰「然則《本經》著他物之功,凡曰『上氣』者,與此蓋有別矣。其所以別者安在」?曰「攷《本經》菖蒲、五味子、牡桂、射干、芫花、杏核仁,皆著其功,曰主『上氣』。然未有不連及欬逆者。是知,凡主上氣之病,皆能使逆氣自上焦而降」。半夏等主下氣,則僅能使氣不自中焦逆,為其別矣。
雖然《金匱要略》曰『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論證,則曰「上氣」;論治,則曰「下氣」。又可見諸氣湊於肺者,謂之「上氣」。氣自中焦上逆,不必至肺,即謂之「上氣」,亦無不可。特半夏主中焦氣逆,不治諸氣奔迫于肺也。且《本經》於杏核仁,旣曰「主欬逆上氣」,又曰「下氣」,則又可見上氣、下氣,終不可混。上氣、下氣,終不可混,則半夏下氣之功,斷在中而不在上,又何可混耶?
問「小青龍湯,渴者去半夏;小柴胡湯,胷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渴者,去半夏,豈煩而不嘔,口渴者,遂盡無用半夏者乎」?曰「是不然。蓋證必有因,因水與氣相軋而成者,皆不得有渴及不嘔而煩。若其因有不同,則溫經湯所主『婦人下利,暮即發熱,少腹裏急,腹滿,手掌煩熱,脣口乾燥』,舉一病,三者胥犯之矣。何者?其病之因,緣瘀血在少腹,故也。
夫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畱而不行,是氣有餘;血壅而不濡,是血有餘。氣有餘,便是火;血有餘,亦生火。特氣分之火能消水耗陰,血分之火不能消水耗陰。能消水耗陰者,見證在正面;不能消水耗陰者,見證只在側面。故不曰『身熱,心煩』,而曰『手掌煩熱』。不曰『口渴引飲』,而曰『脣口乾燥』,則又何害其中宮。
水停氣搏,可用半夏哉?若夫氣分之病,嘔與渴本相背馳,故曰『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又曰『支飲者,小半夏湯主之』。半夏之治嘔,其反覆推明,也如此。至嘔渴竝見之候,如豬苓湯之『欬而嘔渴』,五苓散之『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均不用半夏,其嚴又如此。
即『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一節,雖不言及半夏,而不用半夏之旨,已隱然陰寓于其中。蓋半夏為治嘔專劑。今者,嘔病中兼患癰膿。癰者,衇必數。衇數者,口必渴。則知其嘔,緣火氣犯胃,非復氣與飲搏矣。擴而充之,則非特嘔而渴者不用半夏,雖謂之『萬病見渴,則均不與半夏』,相宜可矣」。
青龍、柴胡、陷胷、承氣、建中、半夏方名,皆有大小之稱,將以寒涼為大耶?律之青龍則可,易而之他,則不可通矣。將以溫熱為大耶?律之建中則可,易而之他,又不可通矣。柴胡之大,不以能和;半夏之大,反以能和。陷胷之大,取以當病之急;承氣之大,最忌用之不審。
白話文:
書中說:「既然《本經》記載了其他藥物的功效,凡是提到『上氣』的,與這裡所說的應該有所不同。那區別在哪裡呢?」回答說:「考察《本經》中記載的菖蒲、五味子、牡桂、射干、芫花、杏核仁,都提到它們的功效是主治『上氣』。但沒有不連帶提到咳嗽氣逆的。由此可知,凡是主治上氣的疾病,都能使逆氣從上焦下降。」而半夏等藥物主治下氣,則僅能使氣不從中焦上逆,這就是它們的區別。
雖然《金匱要略》中說:「火氣上逆,上氣,咽喉不利,用來止逆、下氣的,可以用麥門冬湯來治療」,論述病情時說是「上氣」,論述治療時卻說是「下氣」。又可見,諸氣聚集於肺的,稱為「上氣」。氣從中焦向上逆行,不一定要到肺,也可稱為「上氣」,也沒有不可以的。只是半夏主要治理中焦的氣逆,不治療諸氣奔迫於肺的情況。而且《本經》提到杏核仁,既說它「主治咳嗽氣逆上氣」,又說它「下氣」,可見上氣和下氣終究不能混淆。上氣和下氣不能混淆,那麼半夏下氣的功效,必定是在中焦而不是在上焦,又怎麼可以混淆呢?
有人問:「小青龍湯,有口渴症狀的要去除半夏;小柴胡湯,胸中煩悶而不嘔吐的,也要去除半夏。有口渴症狀的,去除半夏,難道是說只要胸中煩悶而不嘔吐,又口渴的,就完全不能用半夏了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因為病症一定有原因,凡是因為水和氣互相衝突而引起的,都不會有口渴和不嘔吐但胸悶的狀況。如果病因不同,例如溫經湯所主治的『婦人下利,傍晚發熱,小腹內部緊迫,腹脹,手掌煩熱,嘴唇乾燥』這種病,舉一個例子,三種情況都犯了。為什麼呢?因為這種病的病因,是瘀血在小腹裡造成的。」
氣的作用是溫煦,血的作用是濡養。氣停滯而不運行,是氣有餘;血壅塞而不濡潤,是血有餘。氣有餘,就會產生火;血有餘,也會產生火。只是氣分的火能消耗水分和陰液,血分的火不能消耗水分和陰液。能消耗水分和陰液的,症狀顯現在正面;不能消耗水分和陰液的,症狀只顯現在側面。所以不說「身體發熱,心煩」,而說「手掌煩熱」。不說「口渴想喝水」,而說「嘴唇乾燥」,這又何妨它影響到中焦呢?
水停留在體內,氣與之搏動,還能用半夏嗎?至於氣分的疾病,嘔吐和口渴本來是互相矛盾的,所以說「先嘔吐後口渴的,這是病要好的徵兆;先口渴後嘔吐的,是水停留在心下,這是屬於飲證」。嘔吐的病人本來應該口渴,現在反而不口渴,是因為心下有支飲的緣故。這屬於支飲,又說「支飲,可以用小半夏湯治療」。半夏治療嘔吐,如此反覆說明,已經很清楚了。至於嘔吐和口渴同時出現的情況,例如豬苓湯的「咳嗽而且嘔吐口渴」,五苓散的「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水喝下去就吐」,這些情況都不用半夏,這是非常嚴謹的。
即使是「嘔吐的病人有癰膿,不可以治療嘔吐,等膿排盡了自然會好」這一節,雖然沒有提到半夏,但是不用半夏的含義,已經隱含在其中了。因為半夏是治療嘔吐的專用藥。現在,嘔吐的病症中又兼有癰膿。有癰膿,脈搏必定快。脈搏快,口必定渴。由此可知,這種嘔吐是因為火氣侵犯了胃,而不是氣和水相搏的緣故了。推而廣之,不僅是嘔吐而且口渴的不能用半夏,甚至可以說「所有疾病出現口渴,都不適合用半夏」,這樣才是適宜的。
青龍、柴胡、陷胸、承氣、建中、半夏這些方劑的名字,都有大小的稱呼,難道是用來表示寒涼程度嗎?用青龍湯來解釋還可以,用其他的就不通了。難道是用來表示溫熱程度嗎?用建中湯來解釋還可以,用其他的又說不通了。柴胡湯的「大」,不是因為能和解;半夏湯的「大」,反而是因為能和解。陷胸湯的「大」,是因為要急著治療疾病;承氣湯的「大」,最忌諱使用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