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07)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207)

1. 本經疏證第十卷

半夏,二月生苗,一莖。莖端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而光,亦似芍藥葉。根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黃肉白。五月釆者,虛小;八月釆者,實大。以圓白,陳久者,為佳。《圖經》

半夏,味辛氣平,體滑性燥。故其為用,辛取其開結,平取其止逆,滑取其入陰,燥取其助陽。而生於陽長之會,成於陰生之交。故其為功,能使人身正氣,自陽入陰;能不使人身邪氣,自陽入陰。使正氣自陽入陰,則《內經》所謂「衛氣行於陽,不得入於陰,為不寐,飲以半夏湯。

陰陽旣通,其臥立至」是也。不使邪氣自陽入陰,則《傷寒論》所謂「若能食,不嘔,為三陰不受邪」,半夏則止嘔專劑也。傷寒寒熱,陽證也。傷寒寒熱而心下堅,則陽去入陰證矣。欬逆,裏證也。胷脹而欬逆,則表裏參半證矣。頭為諸陽之會,陽為陰格則眩;咽喉為群陰之交,陰為陽搏,則腫痛。

腸鳴者,陽已降而不得入。氣逆者,陽方升而不得降。汗出者,陽加於陰,陰不與陽和。凡此諸證,不必委瑣求治,但使陰不拒陽,陽能入陰,陰陽旣通,皆可立已。是故,半夏非能散也,陰不格陽,陽和而氣布矣。半夏非能降也,陽能入陰,陰和而飲不停矣。不容殫述之功,贅此數言,孰曰尚有遺義哉?

大小茈胡湯、茈胡加芒硝湯、茈胡加龍骨牡蠣湯、茈胡桂枝湯,治傷寒寒熱心下堅之劑也。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澤漆湯、越婢加半夏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治胷脹欬逆之劑也。小半夏加茯苓湯,治頭眩之劑也。苦酒湯、半夏散及湯,治咽喉腫痛之劑也。

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治腸鳴之劑也。葛根加半夏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大半夏湯,下氣之劑也。《本經》主治惟「止汗」一語,仲景無專方,餘則悉相印合。

或問「半夏,傷寒寒熱,非心下堅者,不用;欬逆,非胷脹者不用。以及咽腫、腸鳴,無不可屬之下氣。今以葛根加半夏、黃芩加半夏生薑等湯係之,豈治嘔,即所謂下氣歟」?曰「他物下氣,未必不止嘔,如《本經》橘柚、吳茱萸之類是也。他物下氣,未必盡止嘔,如《本經》旋覆花、杏核仁之類是也。

半夏下氣,未必盡因止嘔,如心下堅、胷脹、咽腫、腸鳴是也。半夏止嘔,又未必不盡因下氣,如《金匱要略》厚朴七物湯、白朮散、竹葉湯是也。蓋非氣逆,則不嘔,故《千金方》〈婦人虛損篇〉遠志湯,『若其人心胷氣逆者,加半夏』;淡竹筎湯,『氣逆者,加半夏』;竹葉湯,『氣逆者,加半夏』;小柴胡湯,『胷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可見嘔緣氣逆,氣逆,由水與氣相激,則半夏允為的對之劑矣」。

白話文:

半夏在二月長出幼苗,一莖獨生。莖的頂端長出三片葉子,葉子呈淺綠色,頗像竹葉,但帶有光澤,也有些像芍藥葉。根部互相叢生,上面大,下面小,表皮呈黃色,內部呈白色。五月採摘的半夏,體積虛小;八月採摘的,則飽滿肥大。以圓潤、白色、陳放較久的為佳。這是《圖經》中的記載。

半夏,味辛,性平和,質地滑潤,藥性燥烈。因此,它的作用是,辛味能開通鬱結,平性可制止逆氣,滑性可入於陰分,燥性可輔助陽氣。它生長在陽氣旺盛的時節,成熟於陰氣萌生的交界點。所以它的功效,能使人體正氣從陽分進入陰分;也能防止人體邪氣從陽分進入陰分。使正氣從陽入陰,正如《內經》所說的「衛氣運行於陽分,無法進入陰分,導致失眠,可用半夏湯治療。陰陽一旦暢通,就能立即入睡。」不讓邪氣從陽入陰,正如《傷寒論》所說的「如果能吃東西,不嘔吐,說明三陰經沒有受到邪氣侵襲」,而半夏正是止嘔的專用藥。傷寒引起的發冷發熱,屬於陽證。如果傷寒發冷發熱,且心下痞硬,則是陽氣由表入裡的陰證了。咳嗽氣逆,屬於裡證。如果胸部脹滿而又咳嗽氣逆,則是表裡參半的證候了。頭部是諸陽匯聚之處,陽氣被陰氣阻遏就會頭暈;咽喉是眾陰交會之地,陰氣受到陽氣衝擊就會腫痛。

腸鳴,是因為陽氣下降時受阻。氣逆,是因為陽氣上升時無法下降。出汗,是因為陽氣附加於陰分,陰陽不協調。凡是這些症狀,不必過於拘泥於細枝末節地尋求治療,只要讓陰氣不再拒絕陽氣,讓陽氣能夠進入陰分,陰陽一旦暢通,所有症狀都能立即痊癒。因此,半夏並非能夠疏散,而是陰氣不阻礙陽氣,陽氣調和,氣機就能正常運行了。半夏並非能夠降氣,而是陽氣能夠進入陰分,陰氣調和,飲邪就不會停留在體內了。它的功效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詳述,在此贅述幾句,誰還會說有遺漏呢?

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桂枝湯,是治療傷寒發冷發熱且心下痞硬的方劑。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澤漆湯、越婢加半夏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是治療胸部脹滿且咳嗽氣逆的方劑。小半夏加茯苓湯,是治療頭暈的方劑。苦酒湯、半夏散及湯,是治療咽喉腫痛的方劑。

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是治療腸鳴的方劑。葛根加半夏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大半夏湯,是使氣下降的方劑。《本經》中對半夏的主治作用,只有「止汗」這一條,而張仲景的醫方中沒有專用此目的的方子,其餘的功效則都相互印證吻合。

有人問:「半夏,傷寒發冷發熱,如果不是心下痞硬的情況,就不用;咳嗽氣逆,如果不是胸部脹滿的情況,也不用。以及咽喉腫痛、腸鳴,都可以歸為下氣的範疇。如今用葛根加半夏、黃芩加半夏生薑等湯來配合使用,難道所謂的下氣,指的就是止嘔嗎?」我回答說:「其他藥物降氣,未必不能止嘔,如《本經》中的橘柚、吳茱萸等就是如此。其他藥物降氣,未必都能止嘔,如《本經》中的旋覆花、杏仁等就是如此。

半夏降氣,未必都是因為止嘔,如心下痞硬、胸部脹滿、咽喉腫痛、腸鳴等情況就是如此。半夏止嘔,又未必不都是因為降氣,如《金匱要略》中的厚朴七物湯、白朮散、竹葉湯就是如此。大概是因為不是氣機上逆,就不會嘔吐,所以《千金方》〈婦人虛損篇〉的遠志湯,記載『如果病人胸中氣逆,就加入半夏』;淡竹茹湯,記載『氣逆的,加入半夏』;竹葉湯,記載『氣逆的,加入半夏』;小柴胡湯,記載『胸中煩悶而不嘔吐的,就去掉半夏』。由此可見,嘔吐是因氣機上逆,而氣機上逆,是由於水液與氣機互相激盪,那麼半夏就確實是對症的藥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