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06)
本經疏證 (206)
1. 本經疏證第十卷
夫藏為俞氣之所根,俞為藏氣之所駐。謂其連屬,則諸俞總在足太陽一經。經衇與藏,竝不相通也。故治俞者,未必能及藏;治藏者,未必能及俞。附子、烏頭,以氣相屬,係不相連而同施竝投焉。則可知兩物為用,溫藏之寒,即能外及俞之痛;治俞之痛,即能內及藏之寒。
故方中蜀椒、乾薑、赤石脂,皆用一兩,并附子、烏頭二物,亦僅及其數。可見,雖用二物,原若只用一味而其感通呼吸之理,已寓於其間矣。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則栝蔞根實竝用,蘼蕪、芎藭竝用,蜀漆、恆山竝用,古人皆必有意義於其間,所當深長思者也。
大烏頭煎,治寒疝,只用烏頭一味,令其氣味盡入蜜中。重用專用,變辛為甘,變急為緩,實烏頭之主方矣。且篇中論衇甚詳,尤在涇釋之尤妙,曰「弦、緊衇,皆陰也。而弦之陰從內生,緊之陰從外得。弦,則衛氣不行、惡寒者,陰出而痹其外之陽也。緊,則不欲食者,陰入而痹其胃之陽也。
衛陽與胃陽竝衰,外寒與內寒交盛,由是陰反無畏而上衝,陽反不治而下伏。所謂『邪正相搏,即為寒疝』,此用烏頭之衇也」。曰「寒疝,繞臍痛,自汗出,手足厥冷」、曰「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陰縮」,此用烏頭之證也。此外用烏頭之法,猶有二證。一則曰「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者,烏頭湯」。
一則曰「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治者,抵當烏頭桂枝湯」。烏頭湯比於麻黃,抵當烏頭桂枝湯比於桂枝,尤可知烏頭為治陽痹陰逆之要劑矣。夫不可屈伸而疼痛者,陰之實強者也;逆冷手足不仁者,陽之大痹者也。陰實強而仍知疼痛,則陽猶強而能與之對待;陽大痹而至手足逆冷不仁,則全乎陰用事,陽遂不能與之爭矣。是故,烏頭湯用麻黃,以兼洩其陽;抵當烏頭桂枝湯則用桂枝,以伸其陽。
用麻黃者,仍輔以黃芪補氣,行三焦,欲令其陽氣不傷;用桂枝者,仍輔以薑、棗和外,欲令其陰氣不洩。麻黃為峻劑,峻則如大烏頭煎法,使甘緩之蜜,變其鋒銳之厲。桂枝為緩劑,緩則無事更緩,故令與桂枝另煎合服,以收相合而不相爭奪之功。此用猛將之權輿,實使烏頭之妙諦也。
至赤丸治寒氣厥逆,烏頭之任,在茯苓、半夏之下,細辛之上。可知,其病由飲作。飲停則陽痹,陽痹則陰逆,陰逆則寒生而厥矣。其用烏頭,亦不外如右諸方之旨矣。
半夏:味辛,平。**生,微寒;熟,溫,有毒。**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胷脹,欬逆,腸鳴,止汗,消心腹胷膈痰熱滿結,欬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湯洗,令滑盡。一名守田,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示姑。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暴乾。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
白話文:
臟腑是俞穴之氣的根本所在,俞穴則是臟腑之氣所停留的地方。如果說它們之間有聯繫,那麼所有的俞穴都在足太陽膀胱經上。經脈與臟腑本身並不直接相通,所以治療俞穴的藥,不一定能影響到臟腑;治療臟腑的藥,也不一定能影響到俞穴。附子和烏頭這兩種藥,因為氣味相近而並用,雖然它們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聯繫,卻能同時發揮作用。由此可知,這兩種藥一起使用,可以用於溫暖臟腑的寒氣,同時也能治療俞穴的疼痛;治療俞穴的疼痛,同時也能影響到臟腑的寒氣。
所以方劑中,蜀椒、乾薑、赤石脂都只用一兩,與附子、烏頭這兩味藥的用量相同。可見,雖然用了兩種藥,實際上就像只用一種藥一樣,它們之間的感應和呼吸的道理,已經包含在其中了。由此推而廣之,觸類旁通,像栝蔞根與栝蔞實並用,蘼蕪與芎藭並用,蜀漆與恆山並用,古人必定有他們的用意在其中,這是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
大烏頭煎,治療寒疝,只用烏頭一味藥,讓藥的氣味完全進入蜂蜜中。重用並且專用,使辛辣的藥性變成甘甜,使藥性變得緩和,這才是烏頭藥的主方。而且這篇文章中,對於脈象的論述非常詳細,尤其對弦脈和緊脈的解釋最為精妙,說「弦脈和緊脈,都屬於陰脈。但弦脈的陰氣從內部產生,緊脈的陰氣從外部而來。弦脈的出現,是衛氣不能正常運行、怕冷,這是因為陰氣從內部出來,阻礙了外表的陽氣。緊脈的出現,是不想吃飯,這是因為陰氣從外部進入,阻礙了胃的陽氣。
衛陽和胃陽同時衰弱,外寒和內寒同時盛行,因此陰氣反而無所畏懼地向上衝逆,陽氣反而無力治理而向下伏藏。這就是所謂的『邪氣與正氣相搏,就會形成寒疝』,這就是使用烏頭時要觀察的脈象。」又說「寒疝,表現為繞著肚臍疼痛,自己會出汗,手腳冰冷」、又說「寒疝會導致拘急,不能轉動身體,發作有時,陰囊收縮」,這些都是使用烏頭時要觀察的症狀。此外,使用烏頭的方法,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病在關節處,不能彎曲伸展,疼痛,要用烏頭湯」。
另一種是「寒疝,腹中疼痛,逆冷,手腳麻木,如果全身疼痛,用艾灸、針刺、其他藥物都不能治癒,就要用抵當烏頭桂枝湯」。烏頭湯類似於麻黃湯,抵當烏頭桂枝湯類似於桂枝湯,由此可知烏頭是治療陽氣被陰氣阻礙而導致的疾病的重要藥物。不能彎曲伸展並且疼痛,是陰氣過於強盛的表現;逆冷手足麻木,是陽氣極度衰弱的表現。陰氣過於強盛但仍然有疼痛感,說明陽氣仍然強盛,可以與陰氣對抗;陽氣過度衰弱到手腳冰冷麻木,則是完全被陰氣控制,陽氣無法與之抗爭了。因此,烏頭湯中用麻黃,以幫助宣洩陽氣;抵當烏頭桂枝湯則用桂枝,以伸張陽氣。
使用麻黃,還需要用黃芪來補氣,使其在三焦中運行,以保護陽氣不受損傷;使用桂枝,還需要用薑、棗來調和外在,以防止陰氣洩漏。麻黃是峻烈的藥物,所以要像大烏頭煎的方法一樣,用甘甜緩和的蜂蜜來減弱它的銳利性。桂枝是緩和的藥物,所以不需要再緩解,因此讓它與桂枝單獨煎煮後再混合服用,以達到相輔相成而不互相爭奪藥效的作用。這是使用猛藥的開端,體現了烏頭的精妙之處。
至於赤丸治療寒氣厥逆,烏頭的作用,是在茯苓、半夏之下,細辛之上。由此可知,這種病是由於停留在體內的痰飲引起的。痰飲停滯就會導致陽氣痹阻,陽氣痹阻就會導致陰氣上逆,陰氣上逆就會產生寒冷而導致厥逆。使用烏頭的原理,也不超出以上各方的旨意。
**半夏:味辛,性平。**新鮮的,稍微寒涼;熟的,溫熱,有毒。**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症,胸口脹滿,降逆氣,喉嚨腫痛,頭暈,胸部脹悶,咳嗽,腸鳴,止汗,**可以消除心腹胸膈因痰熱引起的脹滿結塊,咳嗽,氣喘,胸口急痛堅硬痞塞,流行性嘔吐,消散癰腫,墮胎,治療黃疸病,使面色紅潤。新鮮的半夏,可以使人嘔吐;熟的半夏,可以使人腹瀉。用來洗滌,使其滑膩之感盡失。別名守田,地文,水玉,示姑。生長於槐里川谷。五月、八月採挖根部,曬乾。射干是它的藥引,忌皂莢,畏懼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