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02)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202)

1. 本經疏證第十卷

故有「汗出後,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衇洪大者白虎湯證」,有「發汗後,不惡寒,反惡熱者,已調胃承氣湯證」。今者仍惡寒惡風,則可知陽洩越而陰隨之以逆。於是審其表證之罷與不罷。未罷者,仍和其表;已罷者,轉和其裏。飲逆者,必通其飲。皆以附子主其劑,是可知汗後惡風、惡寒不罷者,舍附子,無能為力也。

過汗之咎,是以陽引陽,陽亡而陰繼之以逆;誤下之咎,是以陰傷陽,陽傷而陰復迫陽。陽亡者,表終未盡,故多兼用表藥;陽傷者,邪盡入裏,故每全用溫中。此又用附子之機括矣。

其有不由誤治,陰氣自盛於內者,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欬且䭇者,小青龍去麻黃加附子湯主之」、曰「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衇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裏證,故微發汗也」,是三者,陰氣盛而陽自困。

曰「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衇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曰「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白朮附子湯主之」、曰「若其人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是三者,陰溼盛而困陽,均之用附子以伸陽,用表藥以布陽。

不緣亡陽,其義實與亡陽為近,即《本經》所謂「主風寒,欬逆,邪氣,寒溼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者也。其附子湯、真武湯、通衇四逆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四逆加人薓湯、四逆加豬膽汁湯、四逆散等所主,皆係陽衰陰逆,均之用附子以振陽,用薑、草以止逆。不緣傷陽,其義實與傷陽為近,即《本經》所謂「溫中」者也。

總之,汗後、下後用附子證,其機在於惡寒否。則無表證而煩躁,未經汗下,用附子證,其機在於「衇沉微」,是則其大旨矣。

乾薑附子湯證,曰「不嘔不渴」;桂枝附子湯證,亦曰「不嘔不渴」;真武湯證,曰「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嘔者,胃熱;渴者,陰傷。胃熱陰傷,宜乎不得用附子矣。然而白通加豬膽汁湯、通衇四逆湯證之「乾嘔」,四逆湯、烏梅丸證之「吐」,桂枝芍藥知母湯證之「溫溫欲吐」,附子稉米湯證之「嘔吐」,腎氣丸證之「消渴」,栝蔞瞿麥丸之「渴」,均不廢附子。何耶?蓋有聲有物,曰嘔;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乾嘔。

有聲者,有火;無聲者,無火。有物者,實;無物者,虛。實而無火者用之,《本經》所謂「破積聚」者也;虛而有火者亦用之,《本經》所謂「溫中」也。是故,非乾嘔、非吐、非嘔吐者,仲景不用附子。以嘔係實而有火,雖真武湯本宜用者,且去之,此其驗矣。渴之與嘔,情本相違,故曰「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

白話文:

所以有說「發汗後,大量出汗,感到非常煩躁,口渴,這些症狀沒有解除,而且脈象洪大的,是白虎湯證」,有說「發汗後,不再怕冷,反而怕熱的,是已經可以用調胃承氣湯的證候」。現在如果仍然怕冷怕風,就可以知道是陽氣外洩,陰氣也跟著逆亂。因此要仔細判斷表證是否還存在。表證還沒解除的,仍然要調理表證;表證已經解除的,就要轉而調理裡證。如果出現飲水停滯逆流的,一定要疏通水飲。這些情況都要以附子為主要的藥物,由此可知發汗後怕風、怕冷的症狀沒有解除,不用附子,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過度發汗的過失,是導致陽氣引導陽氣,陽氣虛脫後,陰氣跟著逆亂;誤用攻下的過失,是導致陰氣損傷陽氣,陽氣損傷後,陰氣又反過來壓迫陽氣。陽氣虛脫的,是表證還沒有完全解除,所以大多會同時使用解表的藥物;陽氣損傷的,是邪氣已經完全進入體內,所以通常會完全使用溫補中焦的藥物。這又是使用附子的關鍵所在。

還有一些不是因為誤治造成的,是陰氣自己過盛於體內的,像說「傷寒,表證沒有解除,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而且氣喘的,要用小青龍去麻黃加附子湯來治療」、說「少陰病,剛開始發病,反而發熱,脈象沉的,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說「少陰病,發病兩三天,要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稍微發汗,因為兩三天沒有出現裡證,所以才稍微發汗」,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陰氣過盛而導致陽氣困頓。

又說「傷寒,發病八九天,風濕互相搏擊,身體疼痛煩躁,不能自己轉動身體,不嘔吐,不口渴,脈象浮虛而且澀滯的,要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說「如果那個人大便乾燥,小便正常順暢的,要用白朮附子湯來治療」、說「如果那個人出汗,氣短,小便不利,怕風,不想脫衣服,或者身體稍微浮腫的,要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陰濕過盛而困住了陽氣,都要用附子來伸張陽氣,用解表的藥物來發散陽氣。

這些情況雖然不是因為陽氣亡失,但實際上和陽氣亡失的情況很接近,也就是《本經》所說的「主治風寒、咳嗽、邪氣、寒濕導致的肢體萎弱無力、痙攣拘束、膝蓋疼痛不能行走」等症狀。像附子湯、真武湯、通脈四逆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四逆加人參湯、四逆加豬膽汁湯、四逆散等所治療的,都是陽氣衰弱陰氣逆亂的情況,都用附子來振奮陽氣,用生薑、甘草來制止逆氣。這些情況雖然不是因為損傷陽氣,但實際上和損傷陽氣的情況很接近,也就是《本經》所說的「溫補中焦」的意思。

總而言之,發汗或攻下後使用附子的證候,關鍵在於是否怕冷。如果沒有表證卻感到煩躁,或是沒有經過發汗或攻下,卻使用附子的證候,關鍵在於「脈象沉微」,這就是使用附子的主要原則。

乾薑附子湯證,說「不嘔吐不口渴」;桂枝附子湯證,也說「不嘔吐不口渴」;真武湯證,說「如果嘔吐的,就要去掉附子,加入生薑」。嘔吐的,是胃有熱;口渴的,是陰液損傷。胃熱陰傷的,就不適合使用附子了。然而像白通加豬膽汁湯、通脈四逆湯證的「乾嘔」,四逆湯、烏梅丸證的「吐」,桂枝芍藥知母湯證的「溫溫欲吐」,附子粳米湯證的「嘔吐」,腎氣丸證的「消渴」,栝蔞瞿麥丸證的「渴」,都還是可以使用附子,為什麼呢?因為有聲音有內容物的,叫做嘔;有內容物沒有聲音的,叫做吐;有聲音沒有內容物的,叫做乾嘔。

有聲音的,是有火氣;沒有聲音的,是沒有火氣。有內容物的,是實證;沒有內容物的,是虛證。實證但沒有火氣的,要用附子,《本經》說的「破除積聚」就是這個意思;虛證但有火氣的,也要用附子,《本經》說的「溫補中焦」就是這個意思。因此,不是乾嘔、不是吐、不是嘔吐的,張仲景都不會使用附子。因為嘔吐是實證而且有火氣,即使像真武湯本來應該使用的,也要去掉,這就是它的驗證。口渴和嘔吐,情況本來是相反的,所以說「先嘔吐然後才口渴的,這是病要痊癒的徵兆;先口渴然後才嘔吐的,是體內水液停留在心下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