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00)
本經疏證 (200)
1. 本經疏證第十卷
劉潛江云「先哲謂『附子能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夫陰翳者,陽不足,陰不能運化也。故有真陽虛,則外來之寒邪,以同氣相感而病者,如三陰傷寒、中寒、寒疝之類;有真陽虛,本身之陰氣不得合化而病者,如脾虛腫脹、藏寒、脾洩之類。所因固殊,陽虛、陰壅非異,故均可用附子,助陽以逐陰。
是即所謂『消陰翳』,是即所謂『補虛散壅』也。雖然其補真陽,豈特以散壅為功。陽之虛而上浮者,即能於極上收之,如腎厥頭痛之類。陽之虛而筋節緩,機關弛者,即能於筋節機關強之、堅之,如腰腳冷弱之類。種種為功,直似澤槁為潤,轉剝䷖為復䷗者矣。更可思者,據其大辛大熱,旣恐其消陰。
乃虛寒下血者,偏以之固血。又恐其助陽,乃陽淫化風者,偏以之散風。蓋血橐於氣聚,氣守而血自止;風淫於陽浮,陽歸而風自散。功真理當,又何費解之有哉!特是物為入陰中之陽,如用於水虛火熾者,固禍不旋踵矣。即用於水不足而火不生者,謂非倒行逆施,可乎?化原不滋漫,曰『使陰生於陽』,是混于陽中之陰之物,而論其為憒憒甚矣。」
「少陰四逆,洩利,下重,用四逆散」,若腹中痛者,加附子。「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不欲飲食,用《千金》三黃湯」,若先有寒者,加附子。「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衇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用越婢湯」,若惡風者,加附子。「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用竹葉湯」,若頸項強者,加附子。
附子之治風寒,非直治風寒也。陽氣不榮,風寒侵侮,陽振而風寒自退。附子之利關節,非直利關節也,筋得寒則攣,得熱則弛。筋弛而關節自舒,與麻黃、桂枝、茯苓、白朮有異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用小青龍湯」,若䭇者,去麻黃加附子。「霍亂,旣吐且利,寒多,不欲飲水,用理中丸」,若腹滿者,去朮加附子。
附子之治水,非直治水也。水寒相搏為䭇,是中寒非外寒也,去中寒而水無與搏矣。附子之治滿,非直治滿也。濁氣上則脹,是陰逆非氣盛也。陽見晛,則陰翳消矣。此又與甘遂、大黃有異也。「腹痛,自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用真武湯」,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
夫水本趨下,過顙在山,非其性也,必有激之使然。能激水使上,非陽不能。故嘔病,必胃中有火。胃中有火者,宜散不宜行,是又附子、生薑,味辛性溫相同,而其用有不同也。
《傷寒論》用附子之方凡二十,可加入之方,二。內用生附子者,惟乾薑附子湯、茯苓四逆湯、附子湯、白通湯、通衇四逆湯、四逆湯六方。六方之中,乾薑附子湯、茯苓四逆湯、四逆湯三證為表病誤治而致,餘皆少陰自病。而乾薑附子湯、茯苓四逆湯、通衇四逆湯三證外,皆有熱。
白話文:
劉潛江說:「前人說『附子能增強陽氣的來源,藉此消除陰邪的阻礙』。所謂陰邪的阻礙,是因為陽氣不足,陰氣無法正常運化。因此,有的是因為真陽虛弱,導致外來的寒邪,因為同性質的相感而發病,像是三陰傷寒、中寒、寒疝等;有的是因為真陽虛弱,導致自身陰氣無法融合轉化而發病,像是脾虛腫脹、藏寒、脾洩等。雖然病因不同,但都是陽虛和陰氣壅塞,所以都可以用附子,來幫助陽氣驅逐陰邪。
這就是所謂的『消除陰邪的阻礙』,也就是所謂的『補虛散除壅塞』。雖然附子可以補益真陽,但它的功效不僅限於散除壅塞。對於陽氣虛弱而上浮的,例如腎虛導致的頭痛,它能夠將上浮的陽氣收回來;對於陽氣虛弱而導致筋骨鬆弛、關節無力的,例如腰腿寒冷無力,它能夠加強筋骨、使關節堅固。附子的種種功效,就像是使枯槁的植物得到滋潤,使剝落的卦象恢復完整一樣。更值得思考的是,附子性味大辛大熱,人們可能會擔心它過於消耗陰氣。
然而,對於虛寒下血的病人,反而用它來固澀血液;又擔心它會助長陽氣,但對於陽氣過盛而化為風邪的病人,反而用它來驅散風邪。這是因為血液依附於氣的聚合,氣守住了,血液自然會停止流失;風邪因陽氣浮越而生,陽氣回歸正位,風邪自然會消散。附子的功效和道理是正確的,又何需過多的解釋呢?只是這種藥物屬於在陰中發揮作用的陽藥,如果用於水液不足而虛火旺盛的病人,很快就會招致禍患。即使是用於水液不足而無法生火的病人,說不是南轅北轍、適得其反嗎?化生之源並非無止境的擴張,所謂『使陰氣在陽氣中產生』,是將陰陽混為一談,實在是太糊塗了。
「少陰病出現四肢冰冷、腹瀉、肛門墜脹,可以用四逆散」,如果腹痛,就要加附子。「中風,出現手腳拘攣、全身關節疼痛、煩躁發熱、心神不安、怕冷、不想吃東西,可以用《千金方》中的三黃湯」,如果原本就有寒邪,就要加附子。「風水病,怕風、全身水腫、脈浮、不口渴、持續出汗、沒有明顯發熱,可以用越婢湯」,如果怕風,就要加附子。「產後中風,出現發熱、臉色潮紅、喘氣、頭痛,可以用竹葉湯」,如果頸項僵硬,就要加附子。
附子治療風寒,並不僅僅是治療風寒而已。而是陽氣不足,風寒才會侵襲,陽氣振奮起來,風寒自然會消退。附子有利於關節,也不僅僅是有利關節而已,筋脈受寒就會攣縮,受熱就會舒展。筋脈舒展,關節自然就靈活,這和麻黃、桂枝、茯苓、白朮等藥物的功效不同。「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嗽,可以用小青龍湯」,如果腹部脹滿,就要去掉麻黃而加附子。「霍亂,既吐又瀉、怕冷、不想喝水,可以用理中丸」,如果腹脹,就要去掉白朮而加附子。
附子治療水邪,並不僅僅是治療水邪而已。水寒相搏導致腹脹,是因為體內寒邪,而不是外來寒邪,去除體內寒邪,水邪自然沒有機會作祟。附子治療腹脹,也不僅僅是治療腹脹而已。濁氣上升就會脹滿,這是陰氣上逆而不是陽氣太盛。陽氣恢復正常,陰邪的阻礙自然就會消除。這又和甘遂、大黃等藥物不同。「腹痛、腹瀉、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可以用真武湯」,如果嘔吐,就要去掉附子,加入生薑。
水本來是向下流的,現在卻能逆流而上,這不符合它的本性,必定是有外力在激盪它。能夠激盪水使它逆流而上的,只有陽氣。因此,嘔吐的疾病,一定是胃中有火。胃中有火的情況,應該疏散而不宜行氣,這又說明了附子和生薑,雖然都是味辛性溫,但它們的用法卻有不同。
《傷寒論》中用到附子的方子總共有二十個,可以加附子的方子有兩個。其中用到生附子的方子,只有乾薑附子湯、茯苓四逆湯、附子湯、白通湯、通脈四逆湯、四逆湯這六個方子。這六個方子中,乾薑附子湯、茯苓四逆湯、四逆湯這三個方子是因為表證誤治而導致的,其餘都是少陰自發的疾病。而乾薑附子湯、茯苓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這三個方子之外,其餘的都有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