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97)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97)

1. 本經疏證第十卷

變水成金,易寒為溫,此其概耳。鹽不必盡以水也,凡斥鹵之處,地中之氣,即可成鹽。淮南取鹽,惟擇不毛之地,墾治成場,築而堅之,灑以海水,令其透溼,上蓋以灰,不一二日,運灰入池,沃之以水,鹵遂漫出矣。鹽不必盡以火也,淮北之成鹽以日,河東之成鹽以風。

然日,固火氣之宗,南風之烈,亦火氣之化。大抵鹽者非他,皆不能流通之水,不生草木之土,用火炙治以成。而其性溫,則於人亦治水與土之頑礦而已。然觀乎《別錄》所主「傷寒寒熱,胷中痰癖,心腹卒痛」,皆以吐而奏功,鹽亦何自能令人吐哉?夫《圖經》之言可信也,曰「鹵盛之候,秉炬以照,炬為鹵氣所衝,隨即熄滅」,其氣上行,概可見矣。

葛稚川曰「傷寒、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衇大,取鹽一升,以湯送之,腹中當絞而吐,更覆取汗,便差」。又曰「卒腹痛,用食鹽一大把,多飲水送之,忽當吐即差」。又曰「取上好鹽,先以大豆少許,含口中勿咽,須臾,水當滿口,至水近齒,更用方寸匕,抄鹽內口中,令與水一時咽,療『暴得熱病,頭痛,目眩,卒心腹痛及欲霍亂,痰飲,宿食,氣滿,喘息,久下赤白,積聚,吐逆,乏氣少力,顏色痿黃,瘴瘧諸風』」。以是察之,鹽入人口,能令人津液升而裹之。

於是復多飲水以激之,乃能作吐,非鹽能令人吐也。其能耗精泣血,即在此矣。然則所謂「下部䘌瘡,堅肌骨」者,亦當吐而獲效耶?則仲景之言,尤可信也。曰「頭風,用大附子一枚炮,鹽等分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藥力行」,其為摩治,亦概可見矣。

《藥性論》曰「下部蝕瘡,炒鹽,布裹,坐熨之」,葛稚川曰「下利,肛痛不可忍者,熬鹽包坐熨之」,《千金翼》曰「瘡癬初生者,嚼鹽頻擦之」,《外科精義》曰「潰癰作癢,以鹽摩其四圍即止」。由是察之,鹽摩人身,能令風火消除,肌肉堅固,不必其服之也。其能令人欬,肌肉胝皺,亦即此矣。

陶隱居謂「以鹽醃魚肉,則能經久不敗。以沾布帛,則易致朽爛」,而未申明其所以然。陳訒齋曰「是能使易朽爛者不敗,反使不敗者易朽爛也」。夫鹽,入口則刦津液而聚之。聚之,即所以散之矣。血肉之物能不敗者,取其散去津液,而受日暴火炙也。布帛之類,能致敗者,因其鹵氣溼浥,縱日暴火炙,益易朽爛也。

是可見其功,亦可見其過矣。

鍛竈灰:主癥瘕堅積,去邪惡氣。

陶隱居云「鍛鐵竈中灰爾。兼得鐵氣,療暴癥,大有功」。案鐵有二種,鑄鐘鼎釜鑊者,曰生鐵;作刀劍器械者,曰熟鐵。生鐵被火,則流;熟鐵被火,能輭而不能流。故治生鐵曰「冶」,治熟鐵曰「鍛」。而熟鐵為器,必以椎擊去其落,欲其厚薄屈曲,亦須錐擊乃就。故訓詁書多以鍛為椎擊之義《廣雅》〈釋詁〉「鍛,椎也」。

白話文:

鹽能將水變成像金子一樣珍貴的東西,能將寒冷的性質轉變為溫熱的性質,這只是大概的說法。鹽不一定完全由水而來,凡是含鹽滷的地方,地底的氣都可以形成鹽。淮南地區取鹽,只選擇不長草木的地方,開墾成鹽場,將地築得堅固,灑上海水,讓海水滲透濕潤,上面再覆蓋一層灰,經過一兩天,將灰運到池子裡,用水浸泡,鹽滷就會漫溢出來。鹽也不一定完全由火而來,淮北的鹽靠太陽曬成,河東的鹽靠風吹而成。

然而太陽,本來就是火的根源,南風的強烈,也是火氣的變化。總的來說,鹽這種東西,都是那些不能流動的水,以及不長草木的土地,經過火的燒烤冶煉而形成。鹽的性質是溫性的,對於人來說,也只是治療體內水濕和土的頑固積滯。然而觀察《別錄》所記載的鹽的功效,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胸中的痰癖,心腹突然疼痛」,都用催吐的方法來達到療效,鹽怎麼能使人吐呢?《圖經》的說法是可信的,上面說「鹽滷多的時候,拿火把去照,火把會被鹽滷的氣所衝擊,立刻熄滅」,鹽滷的氣向上升騰,大概就能看到了。

葛洪說:「傷寒、時氣病、溫病,有頭痛、高燒、脈搏大的症狀,取一升鹽,用熱湯送服,腹中應會絞痛而嘔吐,再發汗,病就會好。」他又說:「突然腹痛,用一大把食鹽,多喝水送服,如果吐出來病就好了。」他又說:「取上等好鹽,先含少許黃豆在口中不要吞下,過一會兒,口中就會充滿唾液,直到唾液快要到牙齒,再用一小勺子,舀鹽放入口中,和唾液一起吞下,可以治療『突然發熱的疾病,頭痛、頭暈、突然心腹疼痛以及想吐霍亂,痰飲、宿食不消化,氣脹、喘息、長期拉血便或白便,積聚、嘔吐、氣力不足、臉色萎黃、瘴氣引起的瘧疾及各種風病』。」由此看來,鹽進入人口中,能使人體的津液上升並包裹它。

於是再多喝水來激發它,就能產生嘔吐,並不是鹽本身能讓人吐。鹽之所以能耗損精血,原因就在這裡。那麼,所謂的「治療下部瘡瘍,使肌肉堅實骨骼強健」,也是要靠嘔吐來達到效果嗎?那麼仲景的說法就更可信了,他說:「治療頭風,用炮製過的大附子一枚,和等量的鹽混合研成粉末。洗完頭後,用一小勺子,塗抹在患處,讓藥力發揮作用」,這是用來塗抹治療,大概就能明白了。

《藥性論》說「治療下部瘡瘍,用炒過的鹽,用布包起來,坐著熨燙患處」,葛洪說:「拉肚子,肛門痛得受不了,用熬過的鹽包起來坐著熨燙」,《千金翼方》說:「剛長出的瘡癬,經常嚼鹽擦拭」,《外科精義》說:「潰爛的瘡癢,用鹽摩擦四周就能止癢」。由此觀察,用鹽摩擦身體,可以消除風火,使肌肉堅固,不一定要服用。鹽之所以能使人咳嗽,使肌肉產生皺褶,原因就在這裡。

陶弘景說:「用鹽醃製魚肉,就能長期不腐敗。用鹽沾濕布帛,就會容易腐爛」,但沒有說明其中的原因。陳認齋說:「這是能使容易腐爛的東西不腐敗,反而使不腐敗的東西容易腐爛。」鹽,進入口中就會劫取津液並聚集它。聚集它,也就是為了散發它。血肉之類的東西之所以能不腐敗,是因為散發了津液,並且經過太陽曝曬和火烤。布帛之類的東西之所以容易腐爛,是因為鹽滷濕潤,即使太陽曝曬和火烤,也更容易腐爛。

這可以看出鹽的功效,也可以看出鹽的過失。

鍛燒過的灶灰:主要治療癥瘕積聚,去除邪惡的氣。

陶弘景說「就是鍛燒鐵灶裡的灰而已。還兼具鐵的氣,治療突然產生的癥瘕,有很大的功效」。根據記載,鐵有兩種,鑄造鐘鼎釜鑊的,叫做生鐵;製作刀劍器械的,叫做熟鐵。生鐵遇火就會熔化;熟鐵遇火能變軟但不會熔化。所以冶煉生鐵叫做「冶」,冶煉熟鐵叫做「鍛」。而且熟鐵做成器具,一定要用錘子敲打去除雜質,想要讓它厚薄彎曲,也必須敲打才能成形。所以訓詁書多把鍛解釋為敲打的意思。《廣雅》〈釋詁〉篇說「鍛,就是敲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