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96)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96)

1. 本經疏證第十卷

戎鹽:味鹹,寒,無毒。主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去毒蠱、心腹痛、溺血、吐血、齒舌血出。一名胡鹽。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北海青,南海赤,十月采。

戎鹽,生河涯山坂之陰土石間。蓋海潮澆山石,經久而凝著石上者,形塊方稜成垛,明瑩而青黑色。參《唐本》、《圖經》

戎鹽,藉水而結,嵌土石間,似目晴一。狀如累碁,層疊包裹,似目晴二。鹵水必濁,戎鹽則瑩,似目睛三。色惟青黑,似目晴四。鹹能使火降,寒能使火清。是以允為明目,治目痛,清火降火之物矣。其堅肌骨,正與食鹽同,而其所以異者,食鹽則刦痰涎而使吐,戎鹽則挽血液而使凝也。

夫食鹽未嘗不能凝血,而終滲洩津液;戎鹽未嘗不滲洩津液,而終凝血者。良亦以食鹽,假火日烹煉,其成易,其化入津液亦易;戎鹽自然而生,其成難,其化入津液則難。其為鹽能凝血雖同,而傷津液、不傷津液,則相逕庭矣。故《別錄》以之主「溺血、吐血、齒舌血出」,仲景以之「利小便」。

止血者,止血之因火迫而散亂;利水者,利水之不歸壑而漫於土也。然則戎鹽所主之心腹痛,食鹽所主之心腹卒痛,同乎?否乎?夫固可以一「卒」字而較二鹽之情性矣。且凡心腹痛之宜於鹽者,定係畱痰停飲。惟其飲之稀,力能攻衝擊撞,乍發乍止,故以食鹽刦而吐之,飲去而卒者遂已。

惟其痰之稠,勢則凝固膠粘,久畱不動,故以戎鹽化而滲之,痰去而不卒者能已。若欲驗諸其外,則除卒與不卒,尚有「緩急」二者可憑。急者,必有欲吐不得,欲下不能等狀;緩者,必有欬吐而仍畱,洩利而不去等候。不可不察也。

大鹽:味甘、鹹,寒,無毒。主腸胃結熱,喘逆,胷中病,令人吐。生邯鄲及河東池澤。漏蘆為之使。食鹽:味鹹,溫,無毒。主殺鬼、蠱、邪疰、毒氣,下部䘌瘡,傷寒寒熱,吐胷中痰癖,止心腹卒痛,堅肌骨,多食傷肺,喜欬。

成鹽之法不一,大率海鹽乘潮漬土,取土承鹵,煎煉而成,此長蘆、登萊、兩浙、閔、廣所同也。鹵鹽,則刮土煎煉而成。池鹽,則引池水於鹵地,恃南風吹結而成,此河北、山西所同也。井鹽,不經土,但取井水煎成,此滇、蜀所同也。兩淮、海豐,取鹵與海鹽同,惟不取煎煉,亦不恃風,以日曬而成。

陝甘之間,鹽生於崖,并不藉煎煉風日矣。數者,皆食鹽也。

蘇子瞻曰「江河泉澤之水,凡通者皆甘,惟入海則鹹」。人身津液皆甘,惟溺則鹹。以是知,鹹雖水味,然水至鹹,必往而不反,非通流之水矣參〈天慶觀乳泉賦〉意。往而不反之水,死水也。煮鹽者,無論池井與海,竝取往而不反者,令其先與土洽,繼以火熸,則遂成鹽。

白話文:

戎鹽:

味道鹹,性寒,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使眼睛明亮,治療眼睛疼痛,增強身體氣力,強健肌肉骨骼,去除毒蟲引起的疾病,也能治療心腹疼痛、尿血、吐血、以及牙齦和舌頭出血。它又名胡鹽。生長在胡鹽山以及西羌北部地區、酒泉、福祿城東南角。北方產的戎鹽顏色青色,南方產的顏色赤紅,採收時間在十月。

戎鹽生長在河岸邊山坡的陰涼泥土或石頭之間。據說,是海水沖刷山石,經過長時間凝結在石頭上的產物,形狀像方塊或有稜角的堆疊物,表面明亮呈青黑色。相關記載可參考《唐本草》和《圖經》。

戎鹽是藉由水而凝結的,嵌在泥土和石頭之間,看起來像眼睛的瞳孔。有的形狀像堆疊的棋子,層層包裹,也像眼睛的瞳孔。鹵水必定是混濁的,而戎鹽則清澈明亮,也像眼睛的瞳孔。它的顏色只有青黑兩色,也像眼睛的瞳孔。鹹味能使火氣下降,寒性能使火氣清涼。因此,它可以使眼睛明亮,治療眼睛疼痛,是清降火氣的藥物。它能強健肌肉骨骼,這點與食鹽相同,但不同之處在於,食鹽能使痰液和口水被排出,而戎鹽則能使血液凝固。

雖然食鹽並非完全不能凝血,但最終會滲漏津液;戎鹽雖然也會滲漏津液,但最終能凝固血液。這主要是因為食鹽是經過火和太陽的烹煮煉製而成,容易形成,也容易被津液吸收;而戎鹽是自然形成的,形成困難,也難以被津液吸收。它們作為鹽都能凝血,但在損傷津液和不損傷津液方面卻有很大差異。《別錄》記載它能治療尿血、吐血、牙齦和舌頭出血,張仲景也用它來利小便。

止血,是因為血被火氣逼迫而散亂,所以要止血;利水,是因為水不能回歸原位而四處流散,所以要利水。那麼,戎鹽所治療的心腹疼痛,和食鹽所治療的突然發作的心腹疼痛,是相同的嗎?並非如此,可以透過「突然」這個字來區分兩種鹽的性質。凡是心腹痛適合用鹽來治療的,必定是體內有痰和停滯的飲水。如果飲水稀薄,力量就能衝擊撞擊,時發時止,所以用食鹽來排出痰和飲水,病痛就能突然停止。

如果痰液濃稠,則會凝固黏著,長期停留在體內不動,所以要用戎鹽來化解滲透,讓痰液排出,病痛才能痊癒。如果要從外在症狀來區別,除了突然發作與否,還有「緩慢」和「急促」兩種情況可以判斷。急促的病症,必然會有想吐卻吐不出來,想排泄卻排不出來的狀況;緩慢的病症,則會有咳嗽吐痰卻仍有殘留,腹瀉卻排不乾淨的狀況。這些都不能不仔細觀察。

大鹽:

味道甘、鹹,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腸胃積熱、喘氣逆行、胸腔疾病,能使人嘔吐。生長在邯鄲和河東的池塘沼澤地。漏蘆是它的使藥。

食鹽:

味道鹹,性溫,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驅除鬼邪、蠱毒、疰病、毒氣,治療下體膿瘡,傷寒引起的發冷發熱,能吐出胸中的痰積,止心腹突然發生的疼痛,強健肌肉骨骼。但吃太多會傷肺,容易引起咳嗽。

食鹽的製作方法不盡相同,大致來說,海鹽是利用海水漲潮時浸泡泥土,取泥土中的鹽滷,再經過煎煮煉製而成,這是長蘆、登萊、兩浙、閩、廣等地普遍的做法。鹵鹽則是刮取泥土煎煉而成。池鹽是引導池水到鹽滷地,靠南風吹乾凝結而成,這是河北、山西等地的做法。井鹽則不經過泥土,直接取井水煎煮而成,這是雲南、四川等地的做法。兩淮、海豐等地,取鹽滷和海鹽的方法相同,但不需要煎煮,也不靠風吹,而是直接用太陽曬乾而成。

陝西甘肅一帶的鹽則生長在懸崖峭壁上,不需要經過煎煮或日曬。以上這些都屬於食鹽。

蘇軾說:「江河泉澤的水,凡是流動的都是甘甜的,只有流入大海才會變鹹」。人體的津液都是甘甜的,只有尿液是鹹的。由此可知,鹹味雖然是水的味道,但是水一旦變鹹,就會一去不返,不再是流動的水了,這也和〈天慶觀乳泉賦〉的意旨相通。一去不返的水,就是死水。煮鹽的人,無論是池鹽、井鹽還是海鹽,都是取一去不返的水,讓它先與泥土結合,再用火燒煮,這樣才能變成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