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94)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94)

1. 本經疏證第十卷

武進鄒澍學

下品,石六味,水五味,草四味。

伏龍肝:味辛,微溫。主婦人崩中、吐血,止欬逆,止血,消癰腫、毒氣,竈中對釜,月下黃土也。隱居

竈之體為土,其用則烹飪。烹飪之主,在水火。然水火與釜金、薪木,同受土範。則竈者,悉具五行,而土為之綱者也。凡烹飪者,欲令水與物和。然必盛之以金,煉之以火,物始與水相浹焉。是成物之和,在水;成水之用,在火。蔽火之爍,以金;資火之燃,以木。而均稟節制於土。

則是土者,豈僅伍生物之功,抑且攢簇五行,交媾水火,以全其用,而奉生人,為最要矣。人身之水,其受化於火,範於金土,而蔭於木,以奉人身為最切者。捨血,其奚似?是以「婦人崩中、吐血,止欬逆,止血」,胥賴之矣。雖然竈中黃土治何等崩中、吐血,此所當急知者也。

夫血,主於心,統於脾,藏於肝。主,猶領也《史記》〈天官書〉「太白主中國」正義。統,猶本也《禮》〈祭統〉〈釋文〉。制,治也《荀子》〈彊國篇〉「然其所以統之」注。藏,懷抱之也《禮》〈學記〉「藏焉,修焉」注。是故不能領攝者,病在心,如《本經》「心腹內崩,崩中衇絕」等治是也阿膠、桑根白皮。

不能制治者,病在脾,如《本經》「崩中、下血」,崩中下血五色等治是也石膽、鮀魚甲。不能懷抱者,病在肝,如《本經》「崩中、漏下」,及凡言漏下、赤白等治是也丹雄雞。則竈中黃土所主,乃脾病而崩中者也。夫以土為血本者,如興雲致雨必由於地;以土而制治血者,如江河之行,必循於地。

苟地蔽其氣,則生長無源;若失其防,則潰決四出。下則為崩為洩,上則為欬為吐。則竈中黃土之用,乃脾不能制治夫血也。土之所以不能防水者,或以土之不埴,或以水力過猛,或以久溼濘淖。觀仲景黃土湯治血在便後,與甘草、地黃、白朮、附子、阿膠、黃芩竝用,則竈中黃土之功,能於脾家調運水火者也。夫土得溼則濘,復暴以熱,則憤起。

比之於癰腫,恰無以異。以常燔而不傷之土氣浥之,則向之憤者消矣。即此,亦可并證血病者也。

鉛丹: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驚癎,癲疾,除熱,下氣,**止小便利,除毒熱、臍攣、金瘡、溢血。**鍊化還成九光。久服,通神明。一名鉛華,生於鉛。生蜀郡平津。

炒鉛丹法,用鉛一斤,土硫黃十兩,消石一兩,鎔鉛成汁,下醋點之。待沸時,下硫一塊。少頃,下消少許。沸定,再點醋。依前下硫、消,待為末,則成丹矣。若轉丹為鉛,則用連鬚蔥白汁,拌丹慢煎,煆成金汁。傾出,則還為鉛。《綱目》述《丹房鑒源》

「吐逆、胃反」,陰隨陽升也。「驚癇、癲疾」,陽刦陰亂也。其證迥異,其源同乎?是蓋有同焉者矣。夫火之氣勝,則能消水;水之力厚,則能滅火。假使火雖盛,而水力不衰;水雖旺,而火能驅迫。其相激蕩,相追逐,而彼此不相下,不至兩敗,不已矣。吐逆、胃反者,火雖能激水於中,而下之陽旣已無主。

白話文:

本經疏證第十卷 武進鄒澍學說

下品藥材,石類六種,水類五種,草類四種。

伏龍肝:味辛,性微溫。主治婦女崩漏、吐血,止咳逆,止血,消散癰腫、毒氣。它產於灶中釜底,以及月光照射下的黃土中。

灶的本質是土,但它的作用是烹飪。烹飪的主要因素是水和火。然而水火與釜(金)、柴薪(木)一樣,都受到土的約束。因此,灶包含了五行,而土是其綱領。所有烹飪的過程,都是為了讓水與食物融合。但必須用金器盛裝,用火烹煉,食物才能與水充分混合。所以食物的融合靠水,水的運用靠火。遮蔽火光的灼熱用金器,供給火燃燒的燃料用木柴,而這些都受到土的調節和控制。

所以土不僅僅是孕育萬物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能聚集五行,調和水火,以發揮其作用,來滋養生命,這是最重要的。人體的水分,也受到火的溫煦,金土的約束,木的滋養,來滋養人體,這是最為關鍵的。血液與此相比,又如何呢?所以「婦人崩中、吐血,止咳逆,止血」,都依靠它。雖然灶中黃土治療哪種類型的崩中、吐血,這是需要仔細了解的。

血液,主要由心臟主導,由脾臟統攝,貯藏在肝臟。主,如同領導;統,如同根本;制,如同治理;藏,如同懷抱。所以不能領導和攝取,病在於心,例如《本經》中「心腹內崩,崩中衇絕」等症狀的治療,就用阿膠、桑根白皮。

不能治理,病在於脾,例如《本經》中「崩中、下血」,崩中下血五色等症狀的治療,就用石膽、鮀魚甲。不能懷抱,病在於肝,例如《本經》中「崩中、漏下」,以及所有提到漏下、赤白帶的治療,就用丹雄雞。所以灶中黃土所主治的,是脾臟失調而導致的崩中。用土來比喻血液的根本,如同興雲致雨必賴於大地;用土來比喻治理血液,如同江河的流淌,必循於大地。

如果大地阻礙了它的氣機,則生長就會沒有來源;如果失去了它的約束,就會潰決四溢。下則為崩漏,上則為咳吐。所以灶中黃土的作用,是脾臟不能很好地統攝血液。土之所以不能防水,可能是因為土質疏鬆,或者水的力量過於強勁,或者長期潮濕。觀察仲景的黃土湯治療便後出血,與甘草、地黃、白朮、附子、阿膠、黃芩一起使用,則灶中黃土的功效,在於調節脾臟的水火運化。土遇濕則泥濘,再用熱烘烤,就會憤怒勃發。

這與癰腫的症狀,沒有什麼不同。用普通的火慢慢烘烤,而不損傷土的特性來溫潤它,則先前憤怒的狀態就會消散。從這裏,也可以進一步證明治療血病的道理。

鉛丹:味辛,性微寒。主治吐逆,胃反,驚癇,癲疾,清熱,降氣,止小便頻數,去除毒熱、臍攣、金瘡、溢血。煉化後可成為九種光澤。長期服用,可以通神明。又名鉛華,產於鉛,生長在蜀郡平津。

炒鉛丹的方法:用鉛一斤,硫黃十兩,消石一兩,將鉛熔化成汁,滴入醋。待沸騰時,放入一塊硫黃。片刻後,放入少量消石。沸騰後,再次滴入醋。按照之前的步驟,依次放入硫黃、消石,直到研磨成粉末,就成了鉛丹。如果要將鉛丹還原成鉛,則用帶根蔥白汁拌和鉛丹慢慢煎熬,煅燒成金汁。傾倒出來,就又變成鉛了。(《綱目》引述《丹房鑒源》)

「吐逆、胃反」,是陰隨陽氣上升。「驚癇、癲疾」,是陽氣損傷陰氣而導致的紊亂。其症狀迥異,但其根本原因相同嗎?這其中大概是有共同之處的。火的氣盛,就能消散水;水的勢力強大,就能熄滅火。假設火勢雖盛,但水的勢力不減;水勢雖旺,但火能驅迫它。它們相互激盪,相互追逐,而彼此不相讓,不會兩敗俱傷,直到停止。吐逆、胃反,是火能激動體內的水分,但下面的陽氣已經失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