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91)
本經疏證 (191)
1. 本經疏證第九卷
於此,可見純陰下利之候,本無腹痛也。蓋陰之逼陽,有散有結。論其證,則渙散者盛,結聚者微。故其治法,散者,直隨陽之所在而使生根。不然,則陰陽遂離散矣。結,則尚可破散其陰,冀陽得轉,而布於其間。較之隨地培陽者,為猶易也。此芍藥與蔥之異致,芍藥與蔥之性,即可於此識之。
《本經》、《別錄》所載蔥之目,有實有莖,有根有汁。是其用,各有偏勝,而不得相溷。仲景用蔥,凡五處,在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旋覆花湯,皆但曰蔥。至言其數,則曰幾莖。亦可知即《本經》之蔥莖矣。而《本經》其莖已下,《別錄》即緊注之曰「蔥白」,則五方所用均蔥白也。
更夷攷《本經》、《別錄》四目,則蔥白者,下不連根,上須去管,何則?以別著根而其名為白,則必不兼用其青也。乃今之用旋覆花湯者,動曰蔥管,積習相沿,蓋不知何人作俑矣。
旋覆花湯之證,在〈五臟風寒積聚篇〉曰「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胷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在〈婦人雜病篇〉曰「寸口衇革,婦人半產漏下」,夫革者,外兼有餘,內純不足也。常欲蹈,可見肝之著,而氣不得條達。不曰渴而曰欲飲,且所欲飲者,不喜寒而喜熱。更中插「先未苦時」句,則令欲蹈時,已不欲熱飲,則肝之著非他,乃外寒內熱,陰蓄陽,陽不得達耳。再證之以衇弦而大之革,亦為外陰逼迫,內陽虛憊。
此猶不以旋覆花,去其在內堅韌之陰;蔥白,通其在內敝疲之陽;以緋帛之新者,和其血絡而誰恃哉?故蔥之為用,仍是《別錄》「除肝中邪氣」一語,無他甚奧微義,則不用白而用青者,其意究何居耶?
薤:味辛、**苦,溫,滑,無毒。**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飢,耐老,歸於骨,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氣。作羹食,利病人。諸瘡中風,寒水氣腫,擣塗之。生魯山平澤。
薤,八月栽根,正月分蒔,最宜肥壤。數枝一本,則茂而根大。葉狀似韭。韭葉中實而扁,有劍脊;薤葉中空,似細蔥而有稜。至滑澤,露不能貯。二月,開細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數顆,相依而生。五月,葉青則掘之,否則肉不滿也。參《衍義》、《綱目》
或謂「金瘡、瘡敗有二義。一者金瘡,則肌肉旣敗而成瘡。瘡敗,則先瘡而更敗。是分疏《本經》之義。一者金瘡,因風寒而潰敗,是附《別錄》義於《本經》」。愚意兩說皆是,而究未能鑿然指所以用薤之故也。夫薤,味辛性溫,體滑氣薰。凡辛溫者類,躁烈而不能滑澤。
惟此滑澤之至,露且難畱,故取其辛溫以開之,滑澤以行之。「溫中散結」四字,實用薤之主腦矣。以此義傅之金瘡、瘡敗,遂可見金瘡不敗,則非薤之所主。其所以敗,非更著風寒而何?《別錄》更廣其旨,即他瘡之敗由風寒者,莫不可治以是物,藉其溫中有行。蓋血畱而氣不能行,無金瘡、他瘡之殊也。
白話文:
由此可見,純陰虛導致的下痢,本來就不會有腹痛。這是因為陰氣逼迫陽氣,有分散和凝聚兩種情況。從症狀來看,渙散的情況較多,凝聚的情況較少。所以治療的方法是,對於渙散的,要直接順著陽氣的所在,使其生根,不然陰陽就會離散。對於凝聚的,還可以設法破散其陰氣,期望陽氣能夠轉而運行於其中。相較於隨處培補陽氣,這種方法相對容易。這就是芍藥和蔥的區別,從它們的藥性就可以了解。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中關於蔥的記載,有蔥實、蔥莖、蔥根、蔥汁等,它們的用途各有偏重,不能混用。張仲景使用蔥,共有五處方劑,在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旋覆花湯中都只說蔥,提到用量時則說幾莖。由此可知,這裡指的是《本經》記載的蔥莖。而《本經》記載的蔥莖之後,《別錄》就緊接著註明「蔥白」。所以五方所用都應該是蔥白。
仔細考察《本經》、《別錄》中關於蔥的四項記載,蔥白是下端不連根,上端必須去掉蔥管的,為什麼呢?因為蔥的根名為白,就必然不兼用其青色部分。而現在使用旋覆花湯的人,動輒就說用蔥管,這種積習相沿的說法,也不知道是誰開始的。
旋覆花湯證,在《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篇中說「肝著,病人常常想用腳踩在胸上,在未感覺痛苦時,只是想喝熱水」,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篇中說「寸口的脈象是革脈,婦人會出現半產漏下的情況」。革脈表示外表有餘,內部不足。經常想踩踏胸部,可見肝著,導致氣機不能條暢。不說口渴而是說想喝水,而且想喝熱水,還插一句「未感覺痛苦時」,則說明在想踩踏胸部時,已經不想喝熱水了。所以肝著的原因不是別的,正是外寒內熱,陰氣積蓄陽氣,陽氣無法舒達。再用脈象來驗證,脈弦而大,為革脈,也是外陰逼迫,內陽虛弱的表現。
這樣的情況,如果不用旋覆花去除內在堅韌的陰氣,不用蔥白來疏通內在虛弱的陽氣,而僅僅用新鮮的緋帛來調和血絡,又能依靠誰呢?所以蔥的用途,仍然是《別錄》所說的「除肝中邪氣」,沒有其他深奧的意義。不用蔥白而用青色部分,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薤:味辛、**苦,性溫,滑潤,無毒。**主治金瘡,瘡潰爛,使身體輕健,不感到飢餓,延緩衰老,**歸於骨,能消除寒熱,去除體內水氣,溫養中焦,消散結氣。用來煮湯食用,對病人有益。各種瘡瘍中風、寒水腫脹,可以搗爛外敷。生長於魯山平原的沼澤地。
薤在八月種根,正月分種,最適合肥沃的土壤。幾株種在一起,就會茂盛且根大。葉子的形狀像韭菜。韭菜葉中實且扁,有劍脊;薤葉中空,像細蔥卻有稜角。很滑潤,露水不能停留。二月,開紫白色的細花。根像小蒜,一株有幾顆,互相依附生長。五月,葉子變青就挖掘,否則肉質就不飽滿。參見《本草衍義》、《本草綱目》。
有人說:「金瘡、瘡敗有兩種含義。一種是金瘡,是肌肉已經潰爛成瘡;瘡敗,是先有瘡再潰爛。這是區分《本經》的含義。另一種是金瘡,是因為風寒而潰爛,這是把《別錄》的含義附會到《本經》上。」我認為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但還不能明確指出使用薤的原因。薤,味辛性溫,質地滑潤,氣味辛香。一般來說,辛溫的藥物都躁烈而不能滑潤。
只有薤,滑潤到極致,露水都難以停留。所以取其辛溫以疏通,滑潤以運行。「溫中散結」這四個字,才是使用薤的重點。用這個意思來解釋金瘡、瘡敗,就可以知道,金瘡不潰爛,就不是薤所主治的。它之所以潰爛,不就是因為感受風寒嗎?《別錄》進一步擴展其含義,其他瘡瘍的潰爛是因為風寒的,也都可以用薤來治療,藉助其溫中且運行的作用。因為血瘀而氣不能運行,與金瘡或其他瘡瘍並沒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