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87)
本經疏證 (187)
1. 本經疏證第九卷
或問「胎前宜涼,服白朮散至渴,尚不轉用涼劑,乃僅以大麥粥止渴,豈以大麥粥之寒,能敵蜀椒之溫耶?女勞成疸宜補,乃偏不用補,以大麥粥下硝礬散,豈以大麥之益氣,能勝硝礬之破洩耶」?曰「胎前宜涼,為火下迫胎者言耳。曾謂胎火上浮,上熱下寒者,亦可涼乎?女勞宜補,為恣縱傷陰者言耳。
曾謂恣縱之後,有溼熱乘虛襲入,猶可治以補乎?譬之初生之兒,緜裹不宜太厚,然又不可竟使凍也。房室已後,勿刺勿洩,未聞敗精瘀血,凝塞隧道,亦可補也。故徐忠可之論白朮散,曰「取椒性純陽,以陰為歸者,使攝上焦氣分之熱下達,亦除腹中偶感之寒而使平。然猶入陰而不能養陰,故以牡蠣,氣化純雄,性偏陰之物,使散凝結,以和陰」。
其論硝礬散,曰「硝能散虛鬱之熱,體輕脫,而寒不傷脾。礬能卻水,所到之處,邪不復侵,如紙旣礬,即不受水滲」。是二方者,一以化上逆之陽,一以禦下侵之溼。一片神機,非寒熱之可論,無補瀉之可別。則亦當以寒不傷胃,補不滯中之大麥為粥飲、散,而使之入胃,以分布焉。
彼散者,僅服方寸匕,而粥極少,亦飲一升。是其粥多散少,雖謂在白朮散中,能敵蜀椒之熱,在硝礬散中,能勝硝礬之洩,無不可已。」
淡豆豉:味苦,寒,無毒。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殺六畜胎子諸毒。
造淡豉法,以黑大豆,六月內淘淨,水浸一宿,瀝乾蒸熟。取出,攤席上,候微溫,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黃衣上徧,不可太過。取曬,簸淨,以水拌,乾溼得所,以汁出指間為準。置甕中築實,桑葉蓋,厚三寸,密封泥,於日中曬七日,取出曝一時,又以水拌入甕。如此七次,再蒸過,攤去火氣,甕收築封,即成矣。《綱目》
大豆為物,皮黑肉黃,故其用,能致陰氣於土,而貫土氣於陰。觀《別錄》以之「除胃中熱痹、傷中、淋露,散五臟結積、內寒」,盡之矣。然水不得土,則漫溢不行;土不得水,則不黏易潰。能使土遂黏而不潰,則《本經》以之「塗癰腫」是也。能使水得防而易行,則《別錄》以之「逐水氣」是也。
其性本重,入水即沉。浸之水而使為黃卷,則益重而下行,善發極下之閉鬱;蒸之火,而使為豆豉,則變輕而上行,善發上焦之韞結。張隱庵曰「豆為腎穀,色黑性沉,罯熟而成輕浮,主啟陰藏之精上資是矣」,故其治煩躁、滿悶也,非特由於傷寒、頭痛、寒熱者可用,即由於瘴氣、惡毒者亦可用也。蓋煩者陽盛,躁者陰逆。
陽盛而不得下交,陰逆而不能上濟,是以神不安於內,形不安於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惟其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見上以熱盛,不受陰之滋;下因陰逆,不受陽之降。治之不以他藥,止以豆豉、梔子成湯。以梔子能洩熱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陰上逆矣。
白話文:
有人問:「懷孕初期應該要保持涼爽,服用白朮散感到口渴,卻不改用寒涼的藥物,只用大麥粥來止渴,難道大麥粥的寒性,能抵擋蜀椒的溫熱嗎?婦女過勞導致黃疸病,應該要補養身體,卻偏偏不用補藥,反而用大麥粥來配服硝礬散,難道大麥粥的益氣作用,能勝過硝礬散的破氣瀉下作用嗎?」
我回答:「所謂懷孕初期宜涼,是指胎火下迫的情況。難道胎火上浮,呈現上熱下寒的情況,也可以用寒涼藥物嗎?所謂婦女過勞宜補,是指過度縱慾導致陰液虧損的情況。難道縱慾過後,有濕熱之邪趁虛侵入,還可以用補藥來治療嗎?這就像剛出生的嬰兒,用棉被包裹不宜太厚,但也不能讓他受凍一樣。性行為之後,不應該針刺或洩氣,若沒有敗精瘀血凝結阻塞,也不需要用補藥。所以徐忠可解釋白朮散時說:『利用蜀椒純陽的藥性,讓它引導上焦的熱氣下降,也能去除腹中偶爾感受到的寒氣,使身體恢復平衡。然而它只是進入陰分而不能滋養陰液,所以要用牡蠣這種氣化純陽,但性偏陰的藥物,來化解凝結,調和陰陽。』
他解釋硝礬散時說:『硝石能散虛熱,質地輕而可以使身體向上走,且寒性不傷脾胃。礬石能去除水濕,到達之處,邪氣就無法侵犯,就像紙張上了礬,就不會被水滲透一樣。』這兩個藥方,一個是為了化解上逆的陽氣,一個是為了防禦下侵的濕邪。這裡面包含著深奧的道理,不能用寒熱來區分,也不能用補瀉來區別。所以應該用寒性不傷胃,補性不滯中的大麥來煮粥,配服藥散,讓它們進入胃中,發揮作用。
這些藥散,每次僅服用一小勺,而粥雖然極少,也要飲用一升。這樣看來,粥多散少,說它在白朮散中,能抵擋蜀椒的熱性,在硝礬散中,能勝過硝礬的瀉下作用,也是可以的。」
淡豆豉:味苦,性寒,無毒。主要治療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胸悶、虛勞、喘息、兩腳疼痛冰冷,以及殺滅家畜胎兒的各種毒素。
製造淡豆豉的方法是,用黑大豆,在六月內淘洗乾淨,用水浸泡一夜,瀝乾後蒸熟。取出後,攤在席子上,等稍微溫熱,用蒿草覆蓋。每三天查看一次,等黃衣長滿,但不能過多。取出曬乾,簸去雜質,用水拌勻,使其乾濕適中,以手指間能擠出汁液為準。放入甕中築實,用桑葉蓋住,厚三寸,用泥密封,在太陽下曬七天,取出曝曬一時,再用水拌勻放入甕中。這樣重複七次,再次蒸煮後,攤開去除火氣,裝入甕中密封,就完成了。《本草綱目》
大豆這種東西,皮是黑色的,肉是黃色的,所以它的作用,能把陰氣帶到土中,也能把土氣貫通到陰中。《別錄》記載它能「去除胃中熱痹、傷中、淋病,消散五臟結積、內寒」,已經把它的功效說得很清楚了。但是水沒有土,就會漫溢亂流;土沒有水,就會鬆散崩潰。大豆能使土變得黏稠而不潰散,《本經》記載它能「塗抹癰腫」就是這個道理。大豆能使水易於流動而不氾濫,《別錄》記載它能「驅逐水氣」就是這個道理。
大豆本性沉重,放入水中會下沉。浸泡在水中使其變成黃卷,就會更加沉重而向下走,擅長疏通最底層的閉塞之氣;用火蒸煮,使其變成豆豉,就會變得輕盈而向上走,擅長疏通上焦的鬱結之氣。張隱庵說:「豆是腎的穀物,顏色黑,性沉,經過蒸熟後變得輕浮,主要是啟動腎的精氣向上供給。」所以它能治療煩躁、胸悶,不僅是因為傷寒、頭痛、寒熱而導致的,即使是瘴氣、惡毒導致的也適用。因為煩是陽氣過盛,躁是陰氣逆亂。
陽氣過盛卻不能向下交合,陰氣逆亂卻不能向上滋養,所以神志在內不安寧,形體在外也不安穩。張仲景形容得非常精妙,說「反覆顛倒,心中懊惱」。正因為反覆顛倒,心中懊惱,才能看出是上焦熱盛,不能接受陰液的滋養;下焦陰氣逆亂,不能接受陽氣的下降。治療這種情況不用其他藥物,只用豆豉、梔子來煮湯。梔子能洩熱下行,由此可知豆豉能散陰上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