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81)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81)

1. 本經疏證第九卷

惟稻與菽,竝喜於水中放芽,特稻喜水養,菽宜乾燥。故種稻者浸水中,俟其有萌而後布種,菽則直種於土。以稻稟金水之氣而成,菽飽火土之氣而熟。性元不同,培養自宜異耳。溼痹者,生氣為溼所閉,不能宣達也。閉於水中,暢發生氣之物,宜乎能治之矣。乃不以稻糵而以菽糵者何?夫溼痹而筋攣膝痛,則為下部病矣。

溼閉於下者,宜升;稟金水之氣者,則降。故必以飽火土之氣者,升而散發之。溼不閉,則筋自舒。筋旣舒,則膝自不痛。比之稻糵善使痰溼食滯下行者,正相對照耳。舒筋之物,有木瓜、薏苡、牛膝,何以茲獨取大豆黃卷?夫木瓜治轉筋,非治筋攣;薏苡治筋急拘攣,不治筋攣;牛膝治筋攣,能降而不能升。旣治筋攣,又欲其溼升者,舍大豆黃卷,無別物矣。

所以者何?溼流關節,關節之大者,無如膝,而又最近於腹。溼旣痹于此,勢不能下,又不能升,與其逐而下之,仍無出路,莫若就近,使上於腹,或從小便,或從汗出而解。仲景薯蕷丸治風氣百疾,取此與茈胡、桂枝、防風、白斂為伍,亦豈不以其能發耶?

赤小豆:味甘、酸,平,無毒。主下水腫,排癰腫、膿血,寒熱,熱中,消渴,止洩痢,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腹脹滿。

赤小豆,夏至後下種,苗高尺許。葉,本大末尖,圓峭而小。至秋開花,淡銀褐色,有腐氣。結莢,長二、三寸,皮色微白帶紅。豆形緊小平頂,以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淡紅色者,竝不治病。《綱目》

人身,陽非陰不生,陰非陽不化。水火者,陰陽之徵兆。故火貫水中,則水用宣;水藏火中,則火體靖。水用宣,則五液各歸其所,而無水溢之患;火體靖,則諸氣各由其道,而無煎灼之疴。癰腫膿血,火反灼水也。水腫者,火不行水也。雖然癰腫膿血是血分病,水腫是氣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蓋氣血,皆源於脾,以是知血與水,同源而異派。濬其源,其流未有不順者矣。

穀氣者,歸脾。豆又以象形為腎穀,赤小而緊,則又被心氣於腎,所謂「貫火氣於水中,蓄水氣於火內」。乃其要,則在乎本歸脾,能吸火精,防水溢也吸火精,火生土也。防水溢,土剋水也。然凡物之於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癰腫膿血,為火之有餘;水腫,則火之不足。

赤小豆兩者兼治,旣損其盛,又補其衰,洵神已乎!而不知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故其湊於陰者,即不足於陽也。矧氣血,同以穀而化。化穀,同以火為用。設使陰陽不平,火隨化機而滯於血,則氣分之火自衰。而為患於此,即不為患於彼。故氣分為水腫,亟提血分之火,使轉而和陽,則腫已。

白話文:

只有稻子和豆子,都喜歡在水中發芽,但稻子特別需要水來滋養,豆子則適合乾燥。所以種稻子的人會把稻穀泡在水裡,等它發芽後再播種,而豆子則直接種在土裡。這是因為稻子稟賦金水的氣息而生長,豆子則吸收火土的氣息而成熟。它們的本性原本就不同,所以栽培方式自然也要有所差異。

所謂濕痹,是因為身體的生氣被濕氣阻礙,無法順暢運行。如果被濕氣困在水中,那些能使生氣暢發的物質,自然就適合用來治療濕痹。可是,為什麼不用稻芽,反而要用豆芽呢?因為濕痹會導致筋脈攣縮、膝蓋疼痛,這屬於下半身的疾病。

濕氣積聚在下部,就應該往上發散;而稟賦金水之氣的物質,則會往下沉降。所以必須使用那些吸收火土之氣的物質,才能使濕氣上升並散發出去。濕氣不被阻礙,筋脈自然就會舒展開來。筋脈舒展開了,膝蓋自然就不會疼痛了。這和稻芽善於使痰濕、食滯往下走的作用,正好形成對比。能舒筋的藥物,有木瓜、薏苡仁、牛膝等,為什麼這裡單獨選用大豆黃卷呢?因為木瓜治療轉筋,不是治療筋攣;薏苡仁治療筋脈拘急攣縮,不是治療筋攣;牛膝治療筋攣,但它的作用是往下走的,不能往上升。既要治療筋攣,又要使濕氣上升的藥物,除了大豆黃卷,就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這是為什麼呢?濕氣流竄到關節,關節中最大的莫過於膝蓋,而且它又離腹部最近。濕氣如果堵塞在這裡,既不能往下走,也不能往上走,與其將其驅趕到下部,但還是沒有出路,不如就近讓它往上走到腹部,再從小便或汗液排出。張仲景用薯蕷丸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疾病,選用大豆黃卷和柴胡、桂枝、防風、白蘞等藥物搭配,不也是看中它能發散的功能嗎?

赤小豆,味道甘甜、微酸,性質平和,沒有毒性。主要作用是消除下肢水腫,排除癰腫、膿血,治療寒熱、熱中、消渴、止瀉痢、利小便、嘔吐、腹部脹痛。

赤小豆在夏至之後播種,幼苗大約有一尺高。葉子,根部大而末端尖,呈圓形且小。到了秋季開花,花色為淡銀褐色,帶有腐敗的氣味。結出的豆莢,長約二、三寸,莢皮的顏色微白帶紅。豆子的形狀緊實、扁平,頂部平坦,以顏色紅褐色的入藥。那些稍大而鮮紅或淡紅色的,都沒有治療疾病的效果。《本草綱目》

人體,陽氣必須依靠陰氣才能產生,陰氣必須依靠陽氣才能轉化。水火是陰陽的徵兆。所以火在水中運行,水就能發揮作用;水藏在火中,火才能保持平和。水能發揮作用,身體各處的津液就能各歸其所,不會有水腫的困擾;火能保持平和,身體各處的氣就能各循其道,不會有煎熬灼熱的病痛。癰腫膿血,是火反過來灼傷了水;水腫,是火無法運行水液。雖然癰腫膿血屬於血分病,水腫屬於氣分病,為什麼赤小豆都能治療呢?因為氣血都源自於脾,所以說血和水,同源而不同流。疏通了源頭,那麼河流自然就會順暢。

穀物之氣,歸屬於脾。豆子又因形狀像腎臟的穀物,赤小豆又小又緊實,是心氣作用於腎的體現,也就是所謂的「將火氣注入水中,將水氣儲存在火中」。它的重點在於本歸脾臟,能吸收火之精華,防止水液外溢。吸收火之精華,是因為火能生土;防止水液外溢,是因為土能剋水。然而,任何事物對於人體,能抑制其旺盛的,未必能振起其衰弱的;能振起其衰弱的,未必能抑制其旺盛的。癰腫膿血,是火氣過剩;水腫,則是火氣不足。

赤小豆既能治療火氣過盛,又能治療火氣不足,真是神奇的藥物啊!其實,火氣過盛時,會導致陰氣不足;火氣不足時,會導致陽氣過剩。所以當它靠近陰氣時,就表示陽氣不足。況且氣血都由穀物轉化而來,而轉化穀物,又都以火為動力。如果陰陽失衡,火氣會隨著轉化機制的運作而滯留在血分,那麼氣分的火氣自然會衰弱。如果在這裡出現問題,就不會在那裡出現問題。所以,氣分出現水腫,就要趕緊提升血分的火氣,使之轉而調和陽氣,那麼水腫就會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