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79)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79)

1. 本經疏證第九卷

廬子繇曰「梅先春而花,吸冰雪以自濡,色青味酸,入厥陰肝,肝色青,肝味酸也。故主吮洩腎液,以潤筋膜」。經云「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談說酢梅,口中酸出,吮洩之力可徵矣。是以對待水液焦涸,致熱煩滿悶,及上氣,令心不安,與偏枯不仁致肢體痛,及死肌、惡肉、青黑誌者,咸可濡以潤之,藉子母更相生耳。

梅之花,苞於盛冬,開於先春。梅之實,結於初春,成於初夏。故梅之用,能吸寒水,以成制相火之功。其所以吸,則厥陰風木為之體;所以制,則少陰君火為之用。是何也?風木者,宣發之氣,而其味酸則主乎收。君火者,昌明之氣,而屬少陰,則主乎靜。今夫因氣,逆亂不收,為上氣,為滿。

相火隨之以逆,為煩。皆緣心不靜,不能御諸氣而使之降,又不能使相火聽命而定而不動也。梅之實,當君火主令時,安詳不擾而毓其真,遂以長而成,且至於熟。安於是時者,必見宜於是時。是以能致心之安,心安則諸氣相火咸惟命是聽,上氣、熱煩滿,均毋敢作矣。雖然上氣,肺病也。

煩滿,胃病也。梅非治肺,治胃者也。是又何說焉?夫肝屬木,木得津潤,遂暢茂條達,一身之壅塞皆除。其有不津,則氣亂為逆。逆於肺,則為上氣;逆於胃,則為煩滿。治之以梅,亦直探其源耳。水衰不能養木,內因也;火逼而致津枯,外因也。無間內外,皆可治以梅耶?然,則梅能吸人之氣以為津,不吸外來之寒溼。

故因津枯而為煩為滿,則內外因一也,亦又何別。特腎陰虛不能上濟者,不得用此耳。其能治肢體痛,何也?是蓋宜連下二句讀,謂「梅能主肢體痛、偏枯不仁之死肌」也。夫死肌,有肢體不痛,不偏枯、不仁者。是津氣凝滯,不主滑澤膚腠也。則有肢體痛、偏枯、不仁者,不可知為津氣枯,膚腠不得滑澤耶?試觀古今方書,有用梅治肢體痛、偏枯不仁之方否?此無他,肢體痛、偏枯不仁是液枯。死肌,則津枯也。

夫液,所謂「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者;津,所謂「腠理發洩,汗出溱溱」者。梅之為物,能撮氣以為津,不能撮穀以為液,彰彰可見也。則其治,止能吸氣化津,通在外之死肌,又何疑焉!且證之以下文「青黑誌」,與死肌何異?其與在內之肢體痛、偏枯不仁,可強使之同耶?即此,可以知梅之用矣。

《本經》菊花主「皮膚死肌」,朮主「風寒溼痹,死肌」,細辛主「風溼痹痛,死肌」,雄黃主「惡瘡疽痔,死肌」,枲耳主「周痹,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肌」,白蘚主「溼痹,死肌,不可屈伸」,厚朴主「氣血痹,死肌」,礬石主「鼠瘻,蝕瘡,死肌」,青琅玕主「癰傷,疥瘙,死肌」,白芨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䕡茹主「蝕惡肉,敗瘡,死肌」,地膽主「鼠瘻,惡瘡,死肌」,斑貓主「惡瘡,疽蝕,死肌」,蜀椒主「逐骨節皮膚死肌」,麋脂主「癰腫,惡瘡,死肌」。由是觀之,死肌之為物,因於瘡癰,十之六;因於風寒溼痹,十之四。

白話文:

盧子繇說:「梅花在春天之前就開花,它吸取冰雪來滋潤自己,顏色是青色的,味道是酸的,歸屬於厥陰肝經,肝臟的顏色是青色的,肝臟的味道也是酸的。因此,它主要作用是引導腎中的精液,來滋潤筋膜。」《黃帝內經》說:「味道過於酸,肝氣會分泌津液。」說到酸梅,口中就會分泌酸液,由此可見它的引導作用。所以對於體內水分枯竭,導致發熱、煩躁、胸悶、氣喘,心神不安,以及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疼痛、死肌、壞死肌肉、青黑色斑記等症狀,都可以用梅來滋潤,這也是藉由母子相互滋生的原理。

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含苞,在早春開放;梅子在初春結果,在初夏成熟。所以,梅子的作用,能夠吸取寒冷的水氣,來達到制約相火的功能。它之所以能夠吸取,是因為厥陰風木是它的本質;它之所以能夠制約,是因為少陰君火是它的作用。這是為什麼呢?風木,是宣發之氣,它的味道是酸的,所以主要作用是收斂。君火,是光明之氣,屬於少陰,所以主要作用是寧靜。如果因為氣機逆亂而不收斂,就會導致氣喘、胸悶。

相火也會跟著逆行,導致煩躁。這些都是因為心神不靜,不能夠駕馭體內氣機使其下降,也不能夠讓相火聽從命令而安定不動。梅子在君火當令時,安詳寧靜地孕育它的精華,才能夠長大成熟。能夠適應這個時令的,必定也適合這個時令。所以梅子能夠使心神安定,心神安定,則體內各種氣機和相火都會聽從命令,氣喘、發熱、煩躁胸悶等症狀就不會出現了。雖然氣喘是肺的疾病,煩躁胸悶是胃的疾病,而梅子並非治療肺或胃的藥物。這是為什麼呢?肝臟屬木,木得到津液的滋潤,就會暢通茂盛、條達舒展,全身的阻塞都會消除。如果沒有津液滋潤,氣機就會紊亂而逆行。逆行到肺,就會導致氣喘;逆行到胃,就會導致煩躁胸悶。用梅子來治療,其實是直接探尋它的根源。體內水分衰竭不能滋養肝木,這是內因;火熱逼迫導致津液枯竭,這是外因。無論是內因還是外因,都可以用梅子來治療嗎?是的,梅子能夠吸取人體內的氣機來化為津液,並不是吸取外界的寒濕之氣。

所以,如果因為津液枯竭而導致煩躁胸悶,那麼內因和外因其實是一回事,也沒有什麼區別。只是腎陰虛不能向上滋養的,就不適合用梅子了。它為什麼能治療肢體疼痛呢?應該將它與下面兩句連起來讀,意思是「梅子能主治肢體疼痛、半身不遂麻木、死肌」。死肌,有的是肢體不痛、沒有半身不遂麻木的。這是因為津液氣機凝滯,不能夠滋潤皮膚。那麼,有肢體疼痛、半身不遂麻木的,難道不能認為是津液枯竭,皮膚不能得到滋潤嗎?試看古今的醫書,有用梅子治療肢體疼痛、半身不遂麻木的方子嗎?這沒有其他原因,肢體疼痛、半身不遂麻木是因為體液枯竭,而死肌則是津液枯竭。

體液,是指「食物進入體內,氣機充滿,精華滋養骨骼,骨骼才能屈伸自如,並滋養腦髓,使皮膚潤澤」的東西;津液,是指「皮膚毛孔發散,汗水淋漓」的東西。梅子的作用,是能夠吸取氣機化為津液,不能夠吸取食物來化為體液,這是很明顯的。所以,它的治療作用,只能吸取氣機化為津液,暢通外表的死肌,這還有什麼疑問呢!而且,它能治療後面的「青黑斑記」,與死肌有什麼不同呢?它和內在的肢體疼痛、半身不遂麻木,可以勉強使它們等同嗎?由此,就可以了解梅子的作用了。

《神農本草經》記載,菊花主治「皮膚死肌」,蒼朮主治「風寒濕痹引起的死肌」,細辛主治「風濕痹痛引起的死肌」,雄黃主治「惡瘡、癰疽、痔瘡引起的死肌」,豨薟主治「周身痹痛、四肢拘攣疼痛、惡肉、死肌」,白蘚主治「濕痹引起的死肌,不能屈伸」,厚朴主治「氣血痹引起的死肌」,礬石主治「鼠瘻、蝕瘡、死肌」,青琅玕主治「癰傷、疥瘡瘙癢、死肌」,白芨主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䕡茹主治「腐蝕惡肉、敗瘡、死肌」,地膽主治「鼠瘻、惡瘡、死肌」,斑貓主治「惡瘡、疽瘡腐蝕、死肌」,蜀椒主治「去除骨節皮膚死肌」,麋脂主治「癰腫、惡瘡、死肌」。由此來看,死肌的產生,有六成是因瘡癰引起,有四成是因風寒濕痹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