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71)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71)

1. 本經疏證第八卷

山茱萸,木高丈餘,葉似榆。二月開白,花如杏。四月結實,未乾時,如酸棗,赤旣乾,皮甚薄,中有核。《圖經》

李瀕湖謂「山茱萸、吳茱萸,甚不相類」,未審何緣同名?予則謂「惟其同類,是以同名耳」。蓋至九、十月之交,萬象簫索,惟三種茱萸吳、山、食纍然朱實,燦爛可觀。且三物者,榮茂最早,收成反遲,均為善物。朱者,丹也。臾者,善也《廣韻》云。以是得名,詎不允協耶?且山茱萸於氣交溼令,與吳茱萸,俱有行所無事之概。

惟吳茱萸,則旣開花,而於是時不結實;山茱萸,則旣結實,而於是時不長茂,竝作遊行跌蕩之態。故其主病,關中上,且在心下者,尤為異曲同工。第結實於秋者,其性嚴烈,故辛竄而峻;結實於春者,其性醇和,故酸潤而溫。惟其酸潤而溫,故氣深穩而力優柔。不然,則心下旣有邪氣寒熱,在外復有寒溼成痹,譬如天下之事已至內外云擾,又何可以溫中解之。以溫中而能悉解內外云擾,必其秉疏通之智,鎮定之識,施練達之才,行敦厚之政者也。

故山茱萸之主心下邪氣、寒熱、逐寒溼痹也,以游行無礙於中土之資,入其中而據之。乃施其春和發越之令,俾出於外,則隨汗而能洩;俾入於腸胃,則隨下而能通。在於中者旣行,閉於外者,又安得而不動。是知,所謂邪氣寒熱與寒溼痹者,必係肝以虛而失其疏通之職,土遂磽瘠,不能運邪。

肌肉應之,亦為寒溼所著而痹阻,此《本經》之旨,皆論其因於中者耳。若夫《別錄》,則又參出「陰虛而火浮於上」、「陽弱而水脫於下」兩節。夫陰以靜為職,陽以密為功。故〈生氣通天論〉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起亟,則徒火在上,而頭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聾、面皰;陽不衛外,則小便多、汗出。惟得溫和潤澤之物鎮於中,更以酸味,招而收之。

斯浮於上者回,脫於下者固。旣回旣固,氣自含蓄於中,陰又安得不強,精又安得不固。陰強精固,五臟又焉得不安,九竅又焉得不開闔合節耶?總之,山茱萸之長,在結實於春而備受夏秋冬之氣,不吐不茹,能常保其酸溫之氣味,常布其煦育之清標。在陰,則能使陰諧而陽不僭;在陽,則能使陽秘而陰不耗。

山茱萸之功,力畢於此矣。或言「山茱萸,瀕湖謂五月采實,不得竟泥元古之《別錄》」。夫自《別錄》、《千金翼》、《外臺秘要》至《圖經》,均云九月、十月采,惟《圖經》載「一云五月采」,與此小異,明明別著一說,不可為憑。王摩詰山茱萸詩云「朱實山下開,清香寒更發,幸與叢桂花,窗前向秋月」。

則於五月釆之說,更何如耶?

紫葳:味鹹,微寒《大觀本》作酸,微寒。《太平御覽》引作鹹。今嘗此物味實鹹,故從《御覽》改正,無毒。主婦人產乳餘疾,崩中,癥瘕,血閉,寒熱,羸瘦,養胎。莖葉,味苦,無毒,主萎蹷,益氣。一名陵苕,一名茇華。生西海川谷及山陽。

白話文:

山茱萸這種樹木高達一丈多,葉子像榆樹。二月開白色花,花朵像杏花。四月結果,果實未乾時像酸棗,是紅色的,乾燥後,皮很薄,裡面有核。《圖經》這樣記載。

李時珍說「山茱萸和吳茱萸很不相似」,不知道為什麼會有相同的名字?我認為「正是因為它們同類,所以才同名」。大約在九、十月交界時,萬物凋零,只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這三種茱萸結滿紅色的果實,非常好看。而且這三種植物,生長茂盛最早,收成卻最晚,都是很好的東西。朱,就是紅色。臾,《廣韻》解釋為美好。因此得名,難道不是非常恰當嗎?而且山茱萸在陰陽交替、濕氣重的時節,和吳茱萸一樣,都有著不受阻礙的特性。

只有吳茱萸是開花後就不結果實,而山茱萸是結果實時就不再茂盛生長,兩者都呈現遊走不定的狀態。所以它們主要治療的疾病,都與身體中部以上、特別是心下部位有關,作用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秋天結果實的,藥性比較強烈,因此辛散而峻猛;春天結果實的,藥性醇厚平和,因此味酸滋潤而溫和。正因為它味酸滋潤而溫和,所以藥性深入而穩固,力量柔和。不然的話,如果心下既有邪氣、寒熱,體外又有寒濕引起的痹症,就像天下內外都紛擾不安,又怎麼能單單靠溫中就能解決呢?能靠溫中就徹底解決內外紛擾的,一定是因為它具備疏通的智慧,鎮定的見識,運用熟練的才能,以及施行敦厚的政策。

所以山茱萸能治療心下邪氣、寒熱、驅逐寒濕痹症,是因為它有著在中焦通行無阻的特性,進入中焦後可以佔據一席之地。它能發揮春天溫和生發的功效,使邪氣向外發散,從汗液排出;使邪氣向下進入腸胃,從大便排出。在體內運行的邪氣既然已經祛除,那被阻礙在外的邪氣,又怎麼能不動呢?由此可知,所謂的邪氣、寒熱和寒濕痹症,一定是肝臟虛弱,失去了疏通的功能,導致脾胃虛弱,不能運化邪氣。

肌肉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被寒濕侵襲而導致痹阻,這是《本經》所說的病因都源於中焦。至於《別錄》則又補充說,山茱萸能治「陰虛而火氣上浮」和「陽氣虛弱而導致津液外泄」兩種情況。陰的職責在於靜,陽的功用在於固密。所以《生氣通天論》說:「陰的作用是藏精,並使機能迅速興起;陽的作用是衛護體表,並使之固密。」陰精不能迅速興起,就會導致虛火上浮,出現頭風、風邪時來時去、鼻塞、眼睛發黃、耳聾、面部生瘡;陽氣不能衛護體表,就會小便頻繁、容易出汗。只有用溫和滋潤的藥物來鎮守中焦,再用酸味來招引、收斂。

這樣一來,上浮的虛火就能夠回歸,下泄的津液就能夠固攝。既已回歸固攝,元氣自然含蓄在中,陰氣又怎能不強盛,精氣又怎能不固密呢?陰強精固,五臟又怎麼不安和,九竅又怎麼不開合有節呢?總之,山茱萸的長處,在於春天結果,且飽受夏秋冬三季之氣,不吐不茹,能始終保持其酸溫的氣味,常常散發出溫煦養育的特性。在陰方面,能使陰陽調和而陽氣不僭越;在陽方面,能使陽氣固密而陰精不耗散。

山茱萸的功效,力量全部在這裡了。有人說「山茱萸,李時珍說是五月採摘果實,這不能完全依照古書《別錄》的說法」。實際上,從《別錄》、《千金翼方》、《外臺秘要》到《圖經》,都說是在九月或十月採摘,只有《圖經》記載「有一種說法是五月採摘」,與其他說法略有不同,明顯是另一種說法,不可作為依據。王維的詩句「朱實山下開,清香寒更發,幸與叢桂花,窗前向秋月」描述了山茱萸的情景。

那麼五月採摘的說法又怎麼解釋呢?

紫葳:味鹹,微寒。《大觀本》記載是酸味,微寒。《太平御覽》引用的則是鹹味。我現在嚐試這種藥材,味道確實是鹹的,所以採用《御覽》的說法改正,認為紫葳無毒。**主治婦女產後疾病、崩漏、癥瘕、血閉、寒熱、身體消瘦、安胎。**紫葳的莖葉,味苦,無毒,主治手足癱瘓、虛弱,可以益氣。紫葳又名陵苕,又名茇華。生長在西海的河流山谷以及山陰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