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7)
本經疏證 (17)
1. 本經疏證第一卷
乾薑黃連黃芩人薓湯、竹葉石膏湯、大半夏湯、橘皮竹茹湯、麥虋冬湯、乾薑半夏人薓丸、竹葉湯之主「吐逆」也。半夏、生薑二瀉心湯、薯蕷丸之主「調中」也。白虎加人薓湯、小茈胡加人薓湯之主「消渴」也。炙甘草湯、通衇四逆湯、溫經湯之主「通血衇」也。旋覆花代赭石湯、鼈甲煎丸之主「破堅積」也。
似盡之矣而未也,如桂枝新加湯、小茈胡湯、小茈胡諸加減湯、侯氏黑散、澤漆湯,終不可不謂之「除邪氣」耳。然有邪氣而用人薓者,其旨甚微。故小茈胡湯證,若外有微熱,則去人薓。又桂枝湯加人薓、生薑,不曰「桂枝湯加人薓」,而曰「新加」,則其故有在矣。
徐洄溪曰「古人曲體病情,至精至密,知病有分有合。合者,邪正并居,當專於攻散;分者,邪正相離,有虛有實。實處宜瀉,虛處宜補。一方之中,兼用無礙,且能相濟」。觀論中「發汗後,身疼痛,衇沉遲」及「外有微熱」二語,則執其兩端,病情已無可逃矣。夫始,本不用人薓,以下後,虛甚邪微。
邪因虛陷而用之,是始合而終分也;本應用人薓,因外有微熱而不用,是尚合而未分也。雖然,小茈胡湯證何以知為「邪與正分」?蓋亦以「外有微熱」知之。夫寒時,但寒不熱。熱時,但熱不寒。寒熱分明,謂之「往來寒熱」。若外有微熱,則寒時,仍有微熱。熱時,仍有微寒。
此所謂「表證不罷,邪氣尚混合不分」。邪氣混合不分,而可用人薓哉!此表證用薓之微旨,所當深察明辨者。
有表證者,不得用人薓,旣知之矣。白虎加人薓湯證,一則曰「時時惡風」,再則曰「背微惡寒」。獨非表證耶?然此,亦可以分合言也。在小茈胡證,云「渴者,去半夏,加人薓半倍」。夫表證不渴,渴則風寒已化,邪正分矣。矧往來寒熱,但惡熱,不惡寒,較之發熱惡寒者,本自有間,焉得不為邪正已分。
故曰「傷寒,衇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薓湯主之」,可見白虎加人薓湯之治,重在渴也。時時惡風,則非常常惡風矣。背微惡寒,則非徧身惡寒矣。常常惡風,徧身惡寒者,謂之表證;時時惡風,背微惡寒者,表邪已經化熱,特尚未盡耳,謂之「無表證」可也。然據此,則熱邪充斥,津液消亡,用栝蔞根,生津止渴,可也。
何得必用人薓?《靈樞》〈決氣篇〉「腠理發洩,汗出溱溱,是謂津」。津為水,陰屬也,能外達上通,則陽矣。夫是之謂「陰中之陽」,人薓亦陰中之陽。惟其入陰,故能補陰。惟其為陰中之陽,故能入陰,使人陰中之氣,化為津,不化為火。是非栝蔞根可為力矣。
表裏相混難分,莫過於桂枝人薓湯證;裏證寒熱難分,莫過於黃連湯證。而皆用人薓,則以中氣不能自立,故也。夫中氣者,脾氣也。五味入胃,俱賴脾氣為之宣布。溫涼寒熱,各馴其性;酸苦辛鹹,各得其歸。今者,寒自為朋,熱自結隊。如桂枝人薓湯證之外熱內寒,黃連湯證之上熱下寒,各據一所,而不相合。
白話文: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竹葉石膏湯、大半夏湯、橘皮竹茹湯、麥門冬湯、乾薑半夏人參丸、竹葉湯,這些主要都是治療「嘔吐、反胃」的。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薯蕷丸,主要都是用來「調理腸胃」的。白虎加人參湯、小柴胡加人參湯,主要都是用來治療「口渴、消渴症」的。炙甘草湯、通脈四逆湯、溫經湯,主要都是用來「疏通血脈」的。旋覆花代赭石湯、鱉甲煎丸,主要都是用來「破除堅硬的積塊」的。
這些好像已經說完了,但其實還沒講完,像是桂枝新加湯、小柴胡湯、小柴胡湯的各種加減方、侯氏黑散、澤漆湯,最終都不能不說它們是「去除邪氣」的。但是,有邪氣的情況下使用人參,這裡面的含意非常細微。所以小柴胡湯的病證,如果體表有輕微發熱,就要去掉人參。另外,桂枝湯加入人參、生薑,不叫做「桂枝湯加人參」,而是叫做「新加」,這其中一定有原因的。
徐洄溪說:「古人細膩地體察病情,非常精準嚴密,知道疾病有分有合。合是指邪氣和正氣同時存在,這時應該專注於攻散邪氣;分是指邪氣和正氣分開,有虛證也有實證。實證的地方應該用瀉法,虛證的地方應該用補法。一個方子裡面,同時使用瀉法和補法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還能互相幫助。」觀察《傷寒論》中「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搏沉緩」和「體表有輕微發熱」這兩句話,抓住這兩端,病情就無可遁形了。剛開始,本來不用人參,在發汗後,身體虛弱得很,但邪氣卻很輕微。
邪氣因為虛弱而陷於體內,才使用人參,這是從開始的邪正合一,到後來的邪正分離;本來應該用人參的,因為體表有輕微發熱而不用,這是邪正還沒分離的情況。雖然這樣,但要如何知道小柴胡湯的病證是「邪氣和正氣分離」呢?這也是從「體表有輕微發熱」來判斷的。在寒冷的時候,就只有寒冷沒有發熱。在發熱的時候,就只有發熱沒有寒冷。寒冷和發熱分得很清楚,這叫做「往來寒熱」。如果體表有輕微發熱,那麼在寒冷的時候,還是有輕微發熱。在發熱的時候,還是有輕微寒冷。
這就是所謂的「表證還沒有解除,邪氣還混合沒有分開」。邪氣混合沒有分開,怎麼可以使用人參呢!這是在表證中使用人參的細微含義,應該要仔細觀察、明白分辨。
有表證的人,不能使用人參,這個已經知道了。白虎加人參湯的病證,一方面說「時常怕風」,另一方面又說「背部微微怕冷」。難道這不是表證嗎?但這個也可以用分合的概念來解釋。在小柴胡湯的病證中,說「口渴的,去掉半夏,加人參加倍」。表證的人不會口渴,口渴就表示風寒已經化熱,邪正已經分離了。更何況,往來寒熱的症狀,只有怕熱,不怕冷,跟發熱又怕冷的人相比,本來就有所不同,怎麼能不說是邪正已經分離呢。
所以說「傷寒,脈浮,發熱,沒有汗,表證還沒解除的,不能用白虎湯。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可見白虎加人參湯的治療重點在於口渴。時常怕風,就不是常常怕風了。背部微微怕冷,就不是全身都怕冷了。常常怕風,全身都怕冷,這叫做表證;時常怕風,背部微微怕冷,表示表邪已經化熱,只是還沒完全解除,可以說是「沒有表證」。但根據這樣來看,表示熱邪充斥,津液耗損,應該用栝蔞根,來生津止渴。
為什麼一定要用人參呢?《靈樞》〈決氣篇〉說「皮膚毛孔張開,汗液大量流出,這叫做津」。津液是水,屬於陰,能夠向外發散、向上流通,就是陽了。這就是所謂的「陰中之陽」,人參也是陰中之陽。因為它入陰,所以能補陰。因為它是陰中之陽,所以能進入陰分,使人陰分之氣,化為津液,不化為火。這不是栝蔞根可以做到的。
表證和裡證混雜難分的情況,莫過於桂枝人參湯的病證;裡證的寒熱難分的情況,莫過於黃連湯的病證。但它們都使用人參,是因為中焦之氣不能自行恢復的緣故。中焦之氣,就是脾氣。五味進入胃裡,都要依靠脾氣來運化。溫涼寒熱的食物,各自調順其屬性;酸苦辛鹹的味道,各自歸向其所屬。現在,寒氣自成一派,熱氣自成一黨。像桂枝人參湯的病證是體表發熱但體內寒冷,黃連湯的病證是上部發熱但下部寒冷,各自佔據一方,互不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