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68)
本經疏證 (168)
1. 本經疏證第八卷
若上焦不化陰,則氤氳之上湊者,咸壅遏而為痰、為水,故仲景治上焦,多用杏仁、桔梗、葶藶、甘遂,陷胷等湯,可按矣。若夫中焦,雖水穀雜居,而傳化物而不藏,譬土之於水,立能治之使盡。以胃與大腸,俱屬陽明,陽明本燥金之化也。苟中焦有壅滯不化,但以峻藥導之。
滯雖去,而滯之所薰蒸畱於腸胃者未去,則豈不能勾引新穀新邪,據舊滯之位以為患。故仲景治中焦,縱已投硝、黃,亦必協枳、朴,承氣等湯可驗已。兩書中,用枳實之方,十有七。用厚朴之方,十有四,而枳、朴聯用者,八方。八方之中,與大黃同用者,六。譬之西人之製火器焉,大黃則藥,枳、朴則木炭也。
譬之古人之製勁弩焉,大黃則矢,枳、朴則機栝也。故夫枳、朴聯用,不同大黃者,僅二方,曰枳實薤白桂枝湯,曰梔子厚朴湯。二證者,一由表邪方熾而誤下,故心腹煩滿,臥起不安,乃卻欲出表而不得,故方名但出厚朴,不出枳實,以厚朴之性原向表也。一由裏氣壅逆,故心中痞,畱氣結在胷,胷滿,脅下逆搶心,乃氣欲下歸而不得,故方名但出枳實,不出厚朴,以枳實之性原向下也。於此,可見枳、朴之同而異。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宜大承氣湯」、「腹滿不減,宜大承氣湯」、「腹脹,不大便者,宜大承氣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洩下」、「病腹滿,發熱,十日,衇浮而數,飲食如故,宜厚朴七物湯」、「腹滿,痛而閉者,宜厚朴三物湯」、「支飲,胷滿者,宜厚朴大黃湯」,是枳、朴明為脹滿設矣。而方中分數,惟小承氣湯,枳、朴最少。
厚朴七物湯、厚朴三物湯即小承湯,惟以枳、朴多用而易其名。且表證多者,厚朴多,表證少者,厚朴少,於此可見枳、朴之異而同。同異之間,枳實之所以洩滿,厚朴之所以已脹者,可窺矣。
於枳、朴二味之不相聯者,又有以見其用與表藥連屬者多,與裏藥連屬者少也。蓋兩者,一係木之皮,又味苦氣溫。一係橘之變種,又氣疏峻而性洩降。輔裏藥,則為發蹤指使;輔表藥,則為搜捕反側。發蹤指使者,必謀之審,而處之當,故宜聯用;搜捕反側者,必持以靜,而發以猝,故不宜聯用。觀夫表證方盛,裏復不和者,恃以降洩其裏,而表亦和大茈胡湯。
病屬於陰,邪係夫陽者,恃以洩其陽,而陰自達四逆散。病起由表,反覆由裏者,恃以廓清其裏,而表方得開枳實梔子豉湯。氣阻於上,不得升降者,恃以開洩,而升降復常橘枳生薑湯。氣逆於上,不得下,反內逼者,恃以下其氣,而內不擾桂枝生薑枳實湯,此枳實之用,與表藥相聯者也。麻黃、半夏、乾薑、五味子、細辛為小青龍湯。
白話文:
如果上焦(指心肺部位)不能化生陰液,那麼向上聚集的濕氣就會被阻礙,變成痰或水。所以張仲景治療上焦的疾病,多用杏仁、桔梗、葶藶、甘遂等藥材,以及陷胸湯這類的方劑,這是可以理解的。至於中焦(指脾胃部位),雖然水穀雜處,但主要功能是傳化食物而不是儲藏,就像土壤對待水一樣,能迅速處理掉。因為胃和大腸都屬於陽明經,而陽明經本質上是燥金的屬性。如果中焦有阻滯而不化,就用峻猛的藥物來疏導。
雖然阻滯被清除了,但阻滯所產生的熏蒸之氣,仍殘留在腸胃裡,就可能會招引新的食物或邪氣,佔據原來的阻滯部位,再次產生問題。因此張仲景治療中焦疾病,即使已經用了硝石、大黃等瀉下藥,也必定會搭配枳實、厚朴等藥材,如承氣湯這類方劑就可以證明。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本書中,使用枳實的方劑有十分之七,使用厚朴的方劑有十分之四,而枳實和厚朴一起使用的方劑有八個。在這八個方劑中,有六個是與大黃一起使用的。這就像西方人製造火器,大黃是藥物,而枳實和厚朴是木炭一樣。
也像古人製造強弩,大黃是箭,枳實和厚朴是發射機關一樣。所以枳實和厚朴一起使用,卻沒有搭配大黃的只有兩個方劑:枳實薤白桂枝湯和梔子厚朴湯。這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於表邪正盛,卻誤用瀉下藥,導致心腹煩悶脹滿,躺臥不安,想向外發散卻又不能,所以方劑名稱只提到厚朴,沒有提到枳實,因為厚朴的藥性是向上向表的。另一種是由於體內氣機壅塞逆亂,導致胸中痞塞,氣滯留在胸腔,胸滿,脅下氣逆衝心,想要向下疏導卻不能,所以方劑名稱只提到枳實,沒有提到厚朴,因為枳實的藥性是向下向裡的。從這裡可以看出枳實和厚朴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發汗之後,病邪沒有解除,出現腹部脹滿疼痛,應該使用大承氣湯。」「腹脹滿沒有減輕,應該使用大承氣湯。」「腹部脹滿,大便不通暢,應該使用大承氣湯。」「發熱不潮熱,還不可以用承氣湯,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以使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不要過度瀉下。」「生病腹部脹滿,發熱,十天,脈象浮而數,飲食如常,應該使用厚朴七物湯。」「腹部脹滿,疼痛而且大便閉塞,應該使用厚朴三物湯。」「支飲導致胸部脹滿,應該使用厚朴大黃湯。」這些都表明枳實和厚朴是為了解決腹部脹滿而設的。而在這些方劑中,只有小承氣湯中,枳實和厚朴的用量最少。
厚朴七物湯、厚朴三物湯其實就是小承氣湯,只是因為枳實和厚朴用量增加而改變了名稱。而且表證明顯的,厚朴的用量就多,表證不明顯的,厚朴的用量就少。從這裡可以看出枳實和厚朴的差異和相同之處。在相同和差異之間,枳實之所以能消除脹滿,厚朴之所以能解除脹氣的原因,就可以略窺一二了。
在枳實和厚朴這兩味藥不一起使用的情況下,又可以看出它們多和表藥聯繫使用,而很少和裡藥聯繫使用。因為兩者,一個是樹木的皮,味道苦,藥性溫和;一個是橘子的變種,氣味疏散而藥性峻猛,是向下走的。輔助裡藥時,就像發號施令;輔助表藥時,就像搜捕叛逆。發號施令的,必須考慮周全,處理妥當,所以適合一起使用;搜捕叛逆的,必須保持靜態,出擊迅速,所以不適合一起使用。觀察表證正盛,體內又不協調的情況,可以用降泄體內的藥物,而使表邪也得以調和,例如大柴胡湯。
疾病屬於陰虛,但邪氣是陽熱的,可以用泄陽熱的藥物,而使陰液得以通達,例如四逆散。疾病由表而起,又反覆影響到裡面的,可以用清理體內的藥物,而使表邪得以疏散,例如枳實梔子豉湯。氣機阻滯在上,不能升降的,可以用開泄的藥物,使升降恢復正常,例如橘枳生薑湯。氣機逆行於上,不能下降,反而向內迫害的,可以用降氣的藥物,使體內不被打擾,例如桂枝生薑枳實湯。這些都是枳實的用法,是與表藥聯繫使用的例子。而麻黃、半夏、乾薑、五味子、細辛則組成了小青龍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