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66)
本經疏證 (166)
1. 本經疏證第八卷
枳實:味苦、**酸,**寒、**微寒,無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除胷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洩,明目。生河內川澤。九月、十月采,陰乾。
厚朴:味苦,溫、**大溫,無毒。**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溫中,益氣,消痰,下氣,療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胷中嘔不止、洩利、淋露,除驚,去畱熱、心煩滿,厚腸胃。一名厚皮,一名赤朴。其樹名榛,其子名逐折,療鼠瘻,明目,益氣。生交阯、冤句。三、九、十月採皮,陰乾。乾薑為之使,惡澤藛、寒水石、硝石
枳,木如橘而差小,高五、七尺,枝間多刺,葉亦如橘,但橘葉兩頭尖,枳葉有兩刻耳。春生白花,至秋成實,八月采。《圖經》
厚朴,木高三、四尺,徑一、二尺,葉似槲葉,四季不彫,五、六月開細紅花,結實如冬青子,生青熟紅,其中有核,七、八月熟,甚甘美,皮鱗皺而厚,膚白肉紫,多液者,佳。參《圖經》、《綱目》
橘踰淮北,變而為枳,即在江南,但年歲久,亦葉生刺,遂不可食,故江南有橘有枳,淮以北,則有枳無橘。是枳與橘,本一類二種。橘乘陽明宣發之氣,則味辛甘;枳秉陰冽斂降之氣,則味苦酸。辛甘,故主胷已上逆氣;苦酸,故主胷已下滯氣。同為入中,有宣洩之殊矣。
夫人身之氣,陽欲其下藏,陰欲其上朝,迨有病,則陽上逆而陰下洩。若上逆下洩,皆不得透達,則中宮之病也。中宮之病,尚偏於有餘者多,故病於上者,隨其性以宣發之,氣不能無傷,病則已去,是橘皮所以主瘕熱、逆氣、止欬嘔、利水穀也。病於下者,亦順其性以洩降之,是枳實所以主除寒熱結、止痢,且利五臟也。
寒熱結之義云何?人之受熱感寒,乘於陽則發,乘於陰則結,比於表氣則發,比於裏氣則結。發者,開之使出,宜解散,不宜降洩;結者,導之使行,則宜降洩,不宜解散,所謂「病在陰應攻其裏」也。若久結不解,畱於中,則肌肉損削;溜於下,則下痢結滯。結滯能下,斯腸胃流通,氣機暢茂,此枳實所以有止利、長肌肉之功也。
利五臟之義云何?脾胃主行穀氣於五臟,五臟稟穀氣,而後能周流無滯。脾胃滯,則五臟皆滯。滯於中,則痞痛、脹滿;滯於旁,則痰澼、停水。腸胃通,則脾氣宣,穀氣行,此枳實所以有「除胷脅痰澼,脅風痛,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之功也。
獨大風在皮膚中,形如麻豆苦癢,世俗所謂「風疹」者,是宜解散,豈降洩所能愈,乃反推為枳實首功,何耶?試思,風本流動之邪,皮膚中又營衛所在,為環周不休之處,兩動相合,猶能為如麻如豆之形而不散,此非寒熱結而何?夫形諸外,必有諸內。皮膚中者,正肌肉之間,胃脾所主也。
白話文:
**枳實:**味道苦、酸,屬性寒涼、略微寒,無毒。主要治療風邪侵入皮膚,導致像麻豆一樣的紅疹,伴隨搔癢;能消除寒熱交結的症狀,止瀉,促進肌肉生長,疏通五臟,增強體力,使身體輕盈;還能消除胸脅的痰積、停滯的水液,破除硬塊,消除脹滿,緩解心下急迫、痞悶疼痛、氣逆、脅部疼痛;能安定胃氣,停止腹瀉,使眼睛明亮。主要生長在黃河內部的河川沼澤地帶。在九月、十月採收,陰乾。
**厚朴:**味道苦,屬性溫熱、非常溫熱,無毒。主要治療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不通、死肌;能去除體內的寄生蟲;還能溫暖中焦,增強體力,化解痰液,使氣下行;治療霍亂以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吐不止、腹瀉、淋漓不斷的出血;還能消除驚恐,去除殘留的熱邪、心中煩悶;可以增厚腸胃。又名厚皮、赤朴。這種樹木的名稱是榛,果實的名稱是逐折,能治療鼠瘡,使眼睛明亮,增強體力。主要生長在交阯、冤句一帶。在三月、九月、十月採收樹皮,陰乾。用乾薑可以加強藥效,忌與澤瀉、寒水石、硝石一同使用。
枳這種植物,樹木像橘子樹但稍微小一些,高約五、七尺,枝幹間有很多刺,葉子也像橘子葉,但橘子葉兩頭尖,枳葉有兩個像耳朵一樣的突起。春天開白花,到秋天結果,八月採收。(圖經)
厚朴樹木高約三、四丈,樹幹直徑約一、二尺,葉子像槲樹葉,四季常綠,五、六月開細小的紅花,結出的果實像冬青子,由青轉紅,裡面有核,七、八月成熟,味道很甘美,樹皮呈鱗片狀且厚,皮肉白色、肉質紫紅色,汁液多者品質較好。(參考《圖經》、《本草綱目》)
橘樹移種到淮河以北,就會變成枳樹。即使在江南,如果種植時間久了,葉子也會長出刺,變得不能食用。所以江南有橘子也有枳樹,淮河以北則只有枳樹沒有橘子。由此可見,枳和橘本來是同一類植物的兩個品種。橘子吸收陽明宣散之氣,所以味道辛甘;枳樹秉承陰寒收斂下降之氣,所以味道苦酸。辛甘,所以主要治療胸部以上的氣逆;苦酸,所以主要治療胸部以下的氣滯。兩者都歸於中焦,但在宣洩方面有所不同。
人體之氣,陽氣應該向下收藏,陰氣應該向上運行,一旦生病,就會出現陽氣上逆而陰氣下泄的情況。如果上逆下泄都無法通達,那就是中焦的病變。中焦的病變,往往偏向於有餘的居多,所以病在上的,就應該順其性而宣發,雖然會損傷氣,但是病會痊癒。這就是橘子皮可以治療積熱、氣逆、止咳嘔吐、利水穀的原因。病在下的,也要順其性而使之宣洩下降。這就是枳實能消除寒熱交結、止瀉,而且能疏通五臟的原因。
什麼是寒熱交結?人感受熱邪和寒邪,如果邪氣乘著陽氣就會發散,乘著陰氣就會凝結。比之於體表的氣,就會發散;比之於體內的氣,就會凝結。發散的,就應該打開使之發散出去,適合用解散的方法,不適合用降泄的方法;凝結的,就應該引導使之運行,適合用降泄的方法,不適合用解散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病在陰應攻其裏」。如果長時間凝結不解,停留在中焦,就會導致肌肉消瘦;停留在下焦,就會導致腹瀉和便秘。如果使凝結的物質下降,腸胃就能暢通,氣機也會旺盛。這就是枳實能夠止瀉、促進肌肉生長的原因。
什麼是疏通五臟?脾胃主管將穀物之氣輸送到五臟,五臟稟受穀氣,才能周流全身而無阻礙。脾胃如果停滯,五臟也會停滯。停留在中焦,就會出現痞悶疼痛、脹滿;停留在旁邊,就會出現痰飲、停水。腸胃暢通,脾氣才能宣通,穀氣才能運行。這就是枳實能夠消除胸脅的痰積、脅部疼痛、停滯的水液、破除硬塊、消除脹滿、緩解心下急迫、痞悶疼痛的原因。
只有「大風在皮膚中,形如麻豆苦癢」這種情況,也就是世俗所說的「風疹」,應該用解散的方法來治療,不是用降泄的方法就可以治癒的,卻反而將其視為枳實的首要功效,這是為什麼呢?仔細想想,風本來就是流動的邪氣,皮膚又是營衛之氣環繞不息的地方,兩者相互作用,才能形成像麻豆一樣的形狀而不消散,這不是寒熱凝結是什麼?病形顯現在外,必然內有原因。皮膚,正是肌肉之間,屬於脾胃所主導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