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63)
本經疏證 (163)
1. 本經疏證第八卷
其所壅之處,又皆在中宮。是故「乾嘔,吐涎沫,頭痛,食穀欲嘔」,陰壅陽於上,不得下達也。「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手足厥寒,衇細欲絕」,陰壅陽於中,不得上下,竝不得外達也。《傷寒論》中,但言其所以,而未及抉其奧,《金匱要略》則以一語點明之,曰「嘔而胷滿」。夫不壅,何以滿。
謂之胷滿,則與不滿有間,可知不在他所矣。然則溫經湯,獨不以吳茱萸為主歟?何以其滿在腹,且云「少腹裏急」也?此蓋有在氣、在血之不同,故所處之地亦不同,然其係於壅,一也。
夫手掌煩熱,非太陰證所謂「四肢煩疼」乎?即其主證「唇口乾燥」,覈之〈六節藏象論〉,所謂「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為倉廩之本,營之居,而其華在唇四白」者,亦豈能外於中土乎?惟其在血,則不得不在下,是即《本經》所謂「溼血痹」者也。或曰「古之人皆以吳茱萸為肝藥,今若子言,則似脾藥矣,不旣顯相背耶」?予謂「中品之藥以疏通氣血而治病,烏得以五臟六腑印定之。且土壅則木不伸而為病,土氣疏通,則木伸而病已。
蓋其施力之所在脾,所愈者,實肝病也,謂之為肝藥,又何不可之有與」
梔子:味苦,寒、**大寒,無毒。**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療目赤熱痛,胷、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一名木丹,一名越桃。生南陽川谷。九月採實,暴乾。
梔子,木高七、八尺,葉似兔耳,厚而深綠,春榮秋瘁。入夏開小白花,大如酒杯,六出,中有黃蕋,甚芬芳。結實如訶子,生青熟黃,中仁深紅,可染帛。一云染梔子,花六出,雖香,不濃郁。山梔子,花八出一株,可香合圃。入藥用山梔子,皮薄圓小,刻房七稜至九稜者,佳。
其樹,喜溼而畏寒,故園中宜穿井,頻灌溉之。冬月,於北面厚夾籬,以蔽風寒。參《圖經》、《山谷詩話》
盧芷園曰「梔子有色,故主色變。凡苦寒之物,能下能堅,惟梔子,反使堅結者,解而上出,『火空則發』之義也,故竝作湧洩之劑。如五內邪氣、胃中熱氣,結而未實者,易於分解,已成燥堅者,非所宜矣」。
「五內邪氣」之後,繼以「胃中熱氣」,則所謂邪者,未必盡熱矣。「胃中熱氣」以前,冠以「五內邪氣」,則所謂熱者,未必有邪矣。梔子,苦寒湧洩,其可治非熱之邪,無邪之熱耶?不知五內邪氣,而能為面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又烏得云無熱。胃中熱氣,乃竟致面赤、酒皰、皻鼻、白癩、赤癩、瘡瘍,又決非勞傷虛熱。
仲景云「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塘者,不可與服」,則可見五內寒邪,胃中虛熱,乃非梔子可勝耳。據此,則五內邪氣、胃中熱氣,皆為面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述病由,而廬氏主色變之說,遂不可易矣。夫盧氏之言,誠無以易,第有當分析者,不可不知也。梔子,味苦氣寒,稟性嚴肅,乃偏開花結實於陽氣極盛時,固有以知其體陰而效用於陽矣。
白話文:
本經疏證第八卷
那些阻塞的地方,都在身體的中央部位。因此,像「乾嘔,吐口水,頭痛,想吃東西卻又想吐」,這是因為陰氣阻塞,導致陽氣無法往下運行。「吐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幾乎要死了,手腳冰涼到極點,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這是因為陰氣阻塞在身體中間,導致陽氣無法上下運行,也無法向外發散。《傷寒論》只講了這些現象的原因,卻沒有深入探討其中的奧秘,而《金匱要略》則用一句「嘔吐且胸悶」點明了重點。如果沒有阻塞,怎麼會覺得胸悶呢?
說到胸悶,就和不悶不一樣,可以知道問題不在其他地方了。那麼,溫經湯為什麼不以吳茱萸為主藥呢?為什麼胸悶的地方在腹部,還說「小腹裡面緊迫」呢?這大概是因為有氣和血的不同,所以發病的地方也不同,但它們都是因為阻塞造成的,這一點是一樣的。
手掌發熱,不就是太陰病所說的「四肢煩疼」嗎?它的主要症狀「嘴唇乾燥」對照《六節藏象論》所說的「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是儲藏食物的根本,是營養物質的居所,它們的表現反映在嘴唇四周」,這難道能脫離脾胃的作用嗎?只是因為問題在血,所以必須在下方,這就是《本經》所說的「濕血痹」。有人問「古人都把吳茱萸當作肝藥,如果按照你說的,它好像是脾藥了,這不是明顯矛盾嗎?」我認為「中等的藥物是用來疏通氣血、治療疾病的,怎麼能用五臟六腑來固定它的作用呢?而且,如果脾土阻塞,肝木就不能伸展而生病,如果脾土的氣疏通了,肝木就能伸展,疾病也就好了。
因為它發揮作用的地方在脾,治好的卻是肝的疾病,說它是肝藥,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梔子:味苦,性寒,**大寒,沒有毒。**主要治療身體內部的邪氣,胃裡有熱氣,臉色發紅,酒糟鼻,粉刺,白癬,紅癬,瘡瘍,**能治眼睛紅腫熱痛,胸、心、大小腸有大熱,心中煩悶。**又名木丹,**又名越桃。生長在南陽的河流山谷中。九月採摘果實,曬乾。
梔子樹,樹高七八尺,葉子像兔耳朵,厚而深綠色,春天茂盛秋天凋零。夏天開白色小花,像酒杯那麼大,有六片花瓣,中間有黃色的花蕊,非常芬芳。結的果實像訶子,生的時候是青色,成熟的時候是黃色,裡面的仁是深紅色,可以用來染絲織品。還有一種說法,染色的梔子,花是六瓣,雖然香,但不濃郁。山梔子,花是八瓣,一棵樹就能讓整個花園充滿香氣。入藥用山梔子,皮薄圓小,有七到九條稜角的,品質最好。
這種樹喜歡潮濕,怕寒冷,所以在花園裡應該挖井,經常澆水。冬天的時候,要在北面用厚厚的籬笆圍起來,擋住風寒。參見《圖經》、《山谷詩話》。
盧芷園說:「梔子有顏色,所以能治療膚色改變的疾病。一般來說,苦寒的藥物能向下也能使物質凝固,只有梔子,反而能使凝結的東西解開並向上發散,這是『火空則發』的道理,所以它可以用來作為湧洩的藥物。像身體內部的邪氣、胃裡的熱氣,凝結但還不堅硬的,容易被分解,已經變得乾燥堅硬的,就不適合用梔子了。」
在講完「五內邪氣」之後,接著說「胃中熱氣」,那麼所謂的邪,不一定都是熱了。在「胃中熱氣」之前,冠上「五內邪氣」,那麼所謂的熱,不一定都伴隨邪了。梔子,味苦性寒,能湧洩,難道它只能治療有熱的邪,沒有邪的熱嗎?要知道,身體內部的邪氣,能導致臉色發紅、酒糟鼻、粉刺、白癬、紅癬、瘡瘍,又怎麼能說沒有熱呢?胃裡的熱氣,竟然也能導致臉色發紅、酒糟鼻、粉刺、白癬、紅癬、瘡瘍,這絕對不是勞累造成的虛熱。
張仲景說:「凡是用梔子湯,病人以前有輕微腹瀉的,就不能給他服用」,由此可見,身體內部有寒邪,胃裡有虛熱的情況,不是梔子所能勝任的。根據這個,那麼身體內部的邪氣、胃裡的熱氣,都是用來說明臉色發紅、酒糟鼻、粉刺、白癬、紅癬、瘡瘍這些病症的原因,而盧芷園說的「主色變」的說法,就不能隨便更改了。盧芷園的話,確實沒什麼可以更改的,只是有些地方需要分析,不能不明白。梔子,味苦氣寒,秉性嚴肅,卻在陽氣最盛的時候開花結果,由此可知,它本質是陰性的,但作用卻是向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