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61)
本經疏證 (161)
1. 本經疏證第八卷
憶聞諸蔣漢房先生先生名雲,一蓉龕,侍御從孫諸生,精於《易》,為博物窮理之學者。曰「震☳為蒼筤竹,其取象,為陽在下,奮迅振動,陰在上,飄零解散。又上坎下兌,曰節䷻,其取象則根為陽,莖為陰;節為陽,管為陰;葉則陰之陰,根則陽之陽」,故其出土時,最有力。
此義於竹之用,甚確切有味,何者?惟其陽出而陰散,陰旣散而陽遂暢,陽旣暢而天氣清明,此非春夏雷雨之象乎?蓋其先數日,必有暴暖鬱蒸,木津礎潤,隨繼以翛然之風,雷雨乃作。是故,欬逆上氣,不似陰為陽擊,飄颺於上乎?溢筋急、惡瘍,不似木石之津潤,或遂潰爛乎?「益氣,止渴,補虛,下氣」者,陽振而能蒸津液以上滋也。主風痓者,使經衇不為溼熱所攘而拘急也。
夫陽不能暢,乃為鬱蒸;陽之不暢,以陰為之累也。陰累陽者,或發其覆,或披其郤,然皆以清陽之無力,陰翳之膠固,斯不得已而出此。若夫陽旣有力,陰復輕微,徒割雞而用牛刀,所累者雖散,豈不畏其所伸者,遂倔強莫制耶?是故,竹葉所主之欬逆上氣,非風寒閉塞之欬逆上氣,亦非氣不歸根之欬逆上氣,乃微陰累陽之欬逆上氣。譬如暑月,行人在烈日之中反不喘,驟入林下,稍得涼爽,喘反作者是也。
其所主溢筋急,非寒則收引之筋急,亦非水漬胖脹之筋急,乃陽不伸而津阻之筋急。譬如鬱蒸之令,筋膠諸物,雖置高燥處,亦能橫脹短縮者是也。竹葉為物飄蕭,輕舉灑然,微陰正欲解散之餘,取其陽遂透,陰遂消。
是故,《金匱》竹葉湯治「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乃陽無根而上泛,復為陰翳所累,遂以桂枝、附子、人薓、甘草、大棗、生薑,回其陽,用竹葉率葛根、防風、桔梗,以解散其陰。蓋風寒所著之陰,與為陽累之陰,固自不同,不得全仗葛根、防風、桔梗,而能解也。
《傷寒論》竹葉石膏湯治「大病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乃強陽旣未全衰於中,微陰不能無擾於上,徒以石膏、人薓、半夏、麥門冬、稉米、甘草安其中,又恐其陰隨寒藥入內,不如以「柔潤者和陽,輕清者散陰」之為愈,蓋正旺之陽與方衰之陽,原自有別,非若白虎湯證,可徑情直行也。
至若皮茹,原係運輸津液上朝之道路,其中,雖有屬陽之節為阻;其外,實一線上行,竝無畱滯。內之阻,正以外之通而得生,故治中氣之有阻而逆者,如相激為嘔啘,相爭為寒熱,相迫為吐血,相逐為崩中,何莫非以陽格陰,陰不流通,奔突外出之候。若在外得通,在內自可轉旋,即不能自致通暢,更為或和其陰,或和其陽,亦自有力而少隔閡。
如橘皮竹茹湯之治噦逆,乃於中宮,用陽和陰;竹皮大丸之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乃於中宮,用陰和陽。皆一舉可平,故目其功能曰「安中益氣」。以是知竹皮之功,全從在外,轉旋在內之氣,比之竹葉,從在上解陰翳而暢在中之陽者,又不侔矣。
白話文:
我聽說過蔣漢房先生,他名為蔣雲,字蓉龕,是御史的從孫,也是一位讀書人,精通《易經》,是一位學識淵博、深入探究事理的學者。他說:「震卦(☳)的意象是蒼筤竹,它的取象是陽氣在下,奮力向上振動,陰氣在上,飄散解脫。又,上坎下兌,是節卦(䷻),它的取象是根為陽,莖為陰;竹節為陽,竹管為陰;竹葉是陰中的陰,竹根是陽中的陽。」所以竹子剛破土時,力量最強。
這個道理用在竹子的藥用上,非常確切而且有深意。為什麼呢?因為竹子是陽氣向上發散,而陰氣隨之消散。陰氣消散後,陽氣就能順暢流通,陽氣流通後,天氣才會清明,這不就是春夏時雷雨的景象嗎?通常在下雷雨之前幾天,一定會先有悶熱的氣候,樹木枝幹也會潮濕,接著就會有颯颯的風吹來,然後才會有雷雨。所以,咳嗽氣喘,不就像是陰氣被陽氣擊散,向上飄散嗎?筋脈僵硬、瘡瘍惡化,不就像是樹木潮濕的狀況,或是最終潰爛一樣嗎?竹子的功效是「補益氣、止渴、補虛、降氣」,這是因為陽氣振奮,能夠蒸發津液來滋養身體。它能治療風邪抽搐,是因為它能使經脈不被濕熱阻礙而僵硬。
陽氣不能順暢運行,就會形成鬱悶的熱氣;而陽氣之所以不暢通,是因為被陰氣拖累。陰氣拖累陽氣,有時是覆蓋住陽氣,有時是阻擋住陽氣的空隙,但這些都是因為陽氣虛弱無力,陰氣盤踞固結,所以才導致這種狀況。如果陽氣有力,陰氣又輕微,就像是用殺牛刀來殺雞一樣,雖然被阻礙的陰氣會消散,但難道不擔心陽氣過於伸張,變得難以控制嗎?所以,竹葉所治療的咳嗽氣喘,不是風寒閉塞引起的咳嗽氣喘,也不是氣虛不歸根引起的咳嗽氣喘,而是陰氣稍稍阻礙陽氣引起的咳嗽氣喘。就像在炎熱的夏天,行人在烈日下反而不喘,突然走到樹林下,稍微感到涼爽,反而開始喘氣,就是這個道理。
竹葉所治療的筋脈僵硬,不是寒氣收引造成的僵硬,也不是水濕浸泡造成的腫脹,而是因為陽氣不能伸張,導致津液阻塞而引起的僵硬。就像是悶熱的天氣,會使筋脈和膠狀物黏在一起,即使放在乾燥的地方,也會橫向膨脹、縮短一樣。竹葉輕盈飄動,能將微弱的陰氣解散,使陽氣順利透達,陰氣消散。
因此,《金匱要略》中的竹葉湯治療「產後,中風,發熱,臉色潮紅,喘氣且頭痛」,是因為陽氣虛弱不能紮根而向上浮散,又被陰氣拖累,所以使用桂枝、附子、人參、甘草、大棗、生薑來恢復陽氣,再用竹葉配合葛根、防風、桔梗來解散陰氣。因為風寒所造成的陰氣,和被陽氣拖累造成的陰氣,原本就不同,不能完全依靠葛根、防風、桔梗來解除。
《傷寒論》中的竹葉石膏湯治療「大病剛好,身體虛弱,氣短,氣逆想吐」,是因為強盛的陽氣還未完全衰退,微弱的陰氣又在上面干擾,所以只用石膏、人參、半夏、麥門冬、粳米、甘草來安定中焦,又擔心陰氣隨著寒藥進入體內,不如用「柔潤的藥來調和陽氣,輕清的藥來疏散陰氣」來得更好。因為剛開始衰弱的陽氣和正處於旺盛的陽氣,原本就有差別,不像白虎湯證那樣,可以直接用寒涼藥來治療。
至於竹茹,原本是運送津液向上輸送的通道,其中雖然有屬於陽的竹節阻礙,但它整體來說是一條向上的通道,並沒有滯留。內部的阻礙,正是因為外部的通暢才能產生,所以治療中焦氣機阻礙而上逆的狀況,像是互相激盪引起的嘔吐,互相爭鬥引起的寒熱,互相壓迫引起的吐血,互相追逐引起的崩漏,無非都是陽氣被陰氣阻隔,陰氣不能流通,而向外奔突的表現。如果外部能通暢,內部自然可以運轉,即使不能完全自行通暢,再用調和陰或調和陽的藥物,也能有所幫助,減少阻礙。
例如橘皮竹茹湯治療呃逆,就是用陽藥來調和中焦的陰氣;竹皮大丸治療婦女乳中虛煩、亂嘔逆,就是用陰藥來調和中焦的陽氣。都能一次見效,所以說它的功能是「安定中焦、補益氣」。由此可知,竹皮的功效,是從外來運轉體內之氣,而竹葉則是從上解散陰氣,使中焦陽氣順暢,兩者的功效又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