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60)
本經疏證 (160)
1. 本經疏證第八卷
或曰「桑根白皮,《本經》以之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衇絕,補虛,益氣』,舉天下之虛證幾盡治之,宜補劑無與匹者矣。乃後賢視之,其功一若甚狹,何哉」?予則謂不然,考《千金》於五臟之勞,大旨以〈四氣調神大論〉中「逆四時之氣」一節為主,因分析其輾轉虛實,致使關格生勞。
於六極,則以〈陰陽應象大論〉「天氣通於肺」至「治五臟者半死半生」為總論,分列〈風論〉、〈痹論〉。五臟四時所受病,於筋、衇、肉、氣、骨,五極之下,以〈臟氣法時論〉五臟虛實見象綴之。惟精極,則以謂「通主五臟六腑之病候,獨歸重於腎」。是勞,不盡屬於虛;極,有以異於竭。
旣有盛有衰,有虛有實,又有四時之邪,繩貫其間,其為虛證,已無幾矣。況勞極之病,有由傷中者,有由傷外者,有羸瘦者,有不羸瘦者。桑根白皮之所主,僅傷中之五勞、六極且羸瘦者,不旣已不廣歟?所以然者,桑根白皮為物,甘辛而寒。寒者,其氣下歸於腎;甘辛者,其味上達於肺脾。
肺脾者,水津運化之通衢;腎者,水津歸宿之廬舍。上焦運化不愆,則中之傷者,以漸可瘳;下焦歸宿有方,則外之羸者,以漸能旺。且其物堅緻韌密,潔淨無瑕,剔其皮為紙,則牢固難敗。以其葉飼蠶,則吐絲連續。故於崩中衇絕之候,又能補虛益氣。明其於內崩,則能補虛,而去者可復;於衇絕,則能續氣,而斷者可聯也。
曰「桑根白皮還瘦為豐」,固有諸矣。《別錄》以之去肺中水氣。肺中有水,必面浮。又以療水腫、腹滿、臚脹,非過不羸瘦乎!夫惟其不羸瘦,轉有以知其羸瘦矣。水為有形之物,必其胷腹中有空隙,乃能容之,如其肌肉豐盈,氣道充滿,則水更居何所?且脾肺之氣化連屬,水道之通降得常,所以治羸瘦者,正其所以治水,又豈有二致哉!惟其葉,甘寒之外,不兼辛而兼苦,則有異於根皮,而清虛肅降之氣過之。故主寒熱病之汗出者,斯不得牽連前說耳。
竹葉䈽竹葉:味苦,平,**大寒,無毒。**主欬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除煩熱、風痙、喉痹、嘔吐。**根,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消毒。**汁,主風痓。皮、筎,微寒,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生益州。
竹類甚多,入藥惟取䈽竹、淡竹、苦竹三種。䈽竹,堅而促節,體圓質勁,皮白如霜。苦竹,有白有紫。甘竹似篁,即淡竹也,江河之南甚多,北則鮮有。冬、春,苞筍土中,聞雷則發,旬日間,即落籜而成竹。莖有節,節有枝,枝復有節,節有葉,枝必兩,葉必三,愈近根,則節愈促而管益厚。
根有雌有雄,雌者多筍,當自根下第一節觀之,隻者為雄,雙者為雌。其根喜向西南行,故必取根之西南者,栽園之東北隅,耐溼耐寒。然不宜水淹,淹即死,故但得覆以泥,而不可澆水也。《齊民要術》、《圖經》、《志林》、《綱目》
白話文:
有人問:「桑樹根的白皮,《神農本草經》記載它能治療『身體內部損傷,五種勞損,六種極度虛弱,身體消瘦,婦女崩漏,血脈衰竭,補虛,益氣』,幾乎能治療天下所有的虛弱症狀,應該是補養藥物中無可比擬的吧。但是後世的醫家卻認為它的功效好像很狹窄,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不是這樣。考察《千金方》對於五臟勞損的論述,主要以《四氣調神大論》中「違逆四時之氣」的觀點為主,分析這種違逆之氣如何導致身體內部氣機不暢,產生虛實夾雜的病症,最終形成勞損。
對於六種極度虛弱,《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中「天氣通於肺」到「治療五臟病的人,有一半活不了」的觀點作為總論,再分別列出《風論》、《痹論》來闡述。五臟在四時所感受的疾病,在筋、脈、肉、氣、骨這五種極度虛弱之下,用《臟氣法時論》中五臟虛實的表象來補充說明。只有精力的極度衰竭,才被認為「通治五臟六腑的病症,而特別重視腎」。所以,勞損不完全屬於虛弱,極度虛弱與精氣耗竭有不同之處。
既然有盛有衰,有虛有實,又有四時不正之氣夾雜其中,屬於單純虛證的就很少了。況且勞損極度的病症,有因為內部損傷引起的,有因為外部損傷引起的,有身體消瘦的,也有不消瘦的。桑樹根白皮所主治的,僅僅是因內部損傷引起的五種勞損、六種極度虛弱且身體消瘦的病症,難道不是已經不夠廣泛了嗎?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桑樹根白皮這種藥物,味甘辛性寒。寒性,使得它的藥性往下歸於腎;甘辛之味,使得它的藥性向上到達肺脾。
肺脾是水液運化流通的要道;腎是水液最終歸宿的地方。上焦的運化功能正常,那麼因為內部損傷而導致的疾病,就能逐漸痊癒;下焦的歸宿有一定規律,那麼因為外部原因導致的消瘦,就能逐漸恢復強壯。而且這種藥物堅韌緻密,潔淨無瑕,把它的皮剝下來做紙,就非常牢固不容易破損。用它的葉子餵蠶,蠶就能吐絲連綿不斷。所以對於婦女崩漏、血脈衰竭的情況,它也能補虛益氣。說明它對於內部的崩漏,能夠補虛,使流失的可以恢復;對於血脈衰竭,能夠接續氣機,使斷絕的可以連接起來。
說「桑樹根白皮能使瘦弱的人變得豐滿」,確實是有道理的。《名醫別錄》記載它可以去除肺中的水氣。肺中有水,臉色必然浮腫。又用它來治療水腫、腹脹、肚子鼓脹,這不是超過了身體不消瘦的範疇了嗎?正因為它能治療不消瘦的病症,才能反過來知道它也能治療消瘦的病症。水是具體的物質,必定是胸腹中有空隙,才能容納它,如果肌肉豐滿,氣道充盈,那麼水又停留在哪裡呢?而且脾肺的氣機相互關聯,水道的通降保持正常,所以治療消瘦的,正是它治療水腫的原理,難道還有兩種不同的作用嗎?唯獨桑葉,除了甘寒之外,不兼具辛味反而兼具苦味,所以與根皮有所不同,清虛肅降的作用比較強。因此,治療寒熱病導致出汗的,就不能牽連到前面所說的桑根白皮的功效了。
**竹葉:味苦,性平,**性質大寒,無毒。**主要治療咳嗽氣逆,氣上沖逆,筋脈拘急,惡瘡,殺滅小蟲,**消除煩熱、風痙、喉痹、嘔吐。**竹根,熬湯服用,能夠益氣、止渴、補虛、降氣,**解毒。**竹汁,主要治療風痙。**竹皮、竹茹,性微寒,主要治療嘔吐、溫養氣機、寒熱病、吐血、崩漏、筋脈拘急。產於益州。
竹子的種類很多,入藥只選用䈽竹、淡竹、苦竹這三種。䈽竹,堅硬而且竹節緊密,竹桿圓形質地堅韌,竹皮白如霜。苦竹,有白色和紫色兩種。甘竹像篁竹,也就是淡竹,長江以南很多,北方則很少。冬春季節,竹筍埋在土中,聽到雷聲就會破土而出,十天左右,就會脫掉筍殼長成竹子。竹莖有節,節上有枝,枝上又有節,節上有葉,一根枝條必有兩片葉,一片葉子通常有三片小葉,越靠近根部,竹節就越緊密而且竹壁越厚。
竹根有雌雄之分,雌竹多長竹筍,判斷方法是看竹子根部第一節,單個竹根的是雄竹,一對竹根的是雌竹。竹根喜歡朝西南方向生長,所以一定要選取朝西南方向的竹根,栽種在園子的東北角,這樣比較耐濕耐寒。但是不能被水淹沒,被水淹就會死亡,所以只要用泥土覆蓋就可以了,不需要澆水。《齊民要術》、《圖經》、《志林》、《本草綱目》中都有相關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