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57)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57)

1. 本經疏證第八卷

治血者,因其始黃終赤,德協火土,故能徹上徹下;治氣者,因其味辛性溫,辛則能散,溫則能通。因是而思,則其有異於他物之通瘀矣。

牡丹:味辛、**苦,**寒、**微寒,無毒。**主寒熱,中風,瘈瘲,痙,驚癎,邪氣,除癥堅、瘀血畱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巴郡山谷及漢中。二月、八月採根,陰乾。畏兔絲子

牡丹,於二月宿梗上,生芽發葉。三月開花,五月結子,黑色,如雞頭子大。根黃白色,可長五、六寸,大如筆管。《圖經》

心為牡藏,牡丹色丹屬心,氣厚味薄為陽中之陰。心者,體陰用陽,其所主「血衇」。今有物焉,入其體,調其用,而宣通其所主,則不謂其入心,而何哉?味辛,則能通;氣寒,則能降。是以不為補劑,而為通劑。凡血之所至,氣必至焉。血不宣,則氣亦壅;氣壅,則不能衛外而為固。

於是陽與陰相爭,氣與血相薄,而為寒熱。血宣氣行,外入者,不解自去,此牡丹之首功,在鼈甲煎丸所由取重也。大抵牡丹入心,通血衇中壅滯,與桂枝頗同,特桂枝氣溫,故所通者,血衇中寒滯;牡丹氣寒,故所通者,血衇中熱結。桂枝究係枝條,其性輕揚,故凡沉寒痼冷,未必能通;牡丹則本屬根皮,為此物生氣所踞,故積熱停瘀,雖至成膿有象,皆能削除淨盡,此則非特性寒、性熱之殊矣。牡丹,有枝有葉,有花有實,皆所不用。

獨用其根者,則以凡物有實,則生氣係於實,根株遂朽。此雖成實、生條、布葉之具,仍在於根。是其氣全在根,非莖條花葉所能該耳。是其微義,不可不觸類旁通者也。

嘗讀《素問》〈大奇論〉而疑之,謂「心衇滿大,癇瘛筋攣;肝衇小急,癇瘛瘲攣」。肝心同為血臟,滿大小急之殊,不啻霄壤,何以發病正相同也?解之者曰「心屬火,火有餘,則衇滿大而血乾涸;肝屬木,木感寒,則衇小急而氣窘迫」,不知癇因於驚,驚則氣血亂。氣亂,則入於經衇,心氣為之滿大;血亂,則出於血室,肝氣為之小急。

是心之盛與肝之衰,理實相連,不可分也。雖然此非牡丹所能治也。由驚而癇,由癇而瘛瘲,或由中風而瘛瘲,此則牡丹之所能治矣。《本經》言牡丹主「中風,瘛瘲,驚癇,邪氣」,明瘛瘲有由於中風者,有不由於中風者。曰「中風瘛瘲」,則與瘛瘲之不由中風者,有別矣。

驚癇有有邪氣者,有無邪氣者,曰「驚癇邪氣」,則與驚癇之無邪氣者,有別矣。再證之以《別錄》所主「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則凡風熱之中,血分者,為牡丹所專治,無可疑矣。獨是牡丹入心,通行血分,能行血中久痼瘀結,雖至化膿,亦所擅長。

白話文:

治療血分的藥物,因為它的藥性起始是黃色最終轉為赤紅色,這種特性與火、土的屬性相符,所以能夠從上到下疏通血脈;治療氣分的藥物,因為它的味道辛辣、藥性溫熱,辛味能夠發散,溫性能夠流通。由此推想,它的通瘀效果自然與其他藥物有所不同。

**牡丹:味辛、**苦,**性寒、**微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寒熱病症、中風、瘛瘲(抽搐)、痙攣、驚癇、邪氣,能消除積聚的癥塊、瘀血停留在腸胃,安定五臟,治療癰瘡,**還能解除時氣病(流行病)、頭痛、外感發熱、五勞(身體虛勞)、勞氣(疲勞引起的氣虛)、頭腰痛、風噤(因風邪引起的牙關緊閉)、癲疾。**又名鹿韭,又名鼠姑。**生長在巴郡山谷及漢中一帶。二月、八月採挖根部,陰乾。忌與兔絲子同用。

牡丹在二月時,在舊梗上長出新芽、發出新葉。三月開花,五月結果,果實為黑色,像雞頭大小。《圖經》記載。

心臟屬陽性臟器,牡丹花色為紅色,屬性與心相同,氣味濃厚但味道淡薄,是陽中之陰。心臟的本質屬陰,功能屬陽,主要掌管「血脈」。現在有這種藥物,進入心臟,調節其功能,疏通其所掌管的血脈,那不正是說明它能入心嗎?味道辛辣,就能夠疏通;藥性寒涼,就能夠降火。因此它不是補藥,而是通藥。凡是血所到達的地方,氣也會到達。血不暢通,氣也會阻塞;氣阻塞,就不能在體表形成防禦。

於是陽氣與陰氣相互抗爭,氣與血相互衝擊,就會形成寒熱病症。血脈暢通,氣運行順暢,從外侵入的邪氣,不需治療也能自己消散,這是牡丹的主要功效,也是鳖甲煎丸選用它的重要原因。大體來說,牡丹入心,疏通血脈中的阻塞,與桂枝的作用頗為相似,只不過桂枝藥性溫熱,所以疏通的是血脈中的寒凝;牡丹藥性寒涼,所以疏通的是血脈中的熱結。桂枝畢竟是樹枝,藥性輕揚,所以對於深層的寒冷症狀,未必能夠有效疏通;而牡丹屬於根皮,是植物生氣聚集的地方,所以積熱停瘀,即使化膿成瘡,都能夠徹底消除,這並不是因為藥性寒熱的差異。牡丹,有枝、有葉、有花、有果實,這些都不能入藥。

只用它的根,是因為通常植物一旦結果,生氣就會集中在果實,根莖就會衰敗。而牡丹雖然結果實、長新枝、展開葉片,但生氣仍然在根部。說明它的藥力完全集中在根部,不是枝條花葉所能比的。這其中蘊含的細微道理,是需要我們觸類旁通的。

曾經讀到《素問》〈大奇論〉篇,感到疑惑,說「心脈滿大,會引起癲癇抽搐;肝脈小而急,也會引起癲癇抽搐」。肝臟和心臟同為血的臟器,脈象一滿大一小急,差異如此巨大,為什麼發病的症狀卻完全相同呢?解釋的人說「心屬火,火太盛,則脈象滿大而血液乾枯;肝屬木,木受寒,則脈象小而急而氣受阻」,但其實癲癇是由於驚嚇引起的,驚嚇會導致氣血紊亂。氣亂,就會進入經脈,導致心氣滿大;血亂,就會離開血室,導致肝氣小急。

所以心氣的盛與肝氣的衰,實際上是相互關聯的,不可分割。雖然如此,但這不是牡丹所能治療的。因驚嚇而引發癲癇,因癲癇而引發抽搐,或者因中風而引發抽搐,這些才是牡丹所能治療的。《本經》說牡丹主治「中風、瘛瘲、驚癇、邪氣」,說明抽搐有因中風引起的,也有不是因中風引起的。說「中風瘛瘲」,就與不是因中風引起的抽搐有所區別了。

驚癇有因邪氣引起的,也有不是因邪氣引起的,說「驚癇邪氣」,就與不是因邪氣引起的驚癇有所區別了。再用《別錄》所記載的「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來驗證,可以得知凡是風熱病症,侵犯血分的,都是牡丹專門治療的,這是沒有疑問的。只是牡丹入心,通行血分,能夠疏通血液中久積的頑固瘀結,即使化膿成瘡,也是它的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