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55)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55)

1. 本經疏證第八卷

防己,莖如葛,蔓延而甚嫩。苗葉小,類牽牛。折其莖一頭,吹之,氣從中貫而出彼頭。根,外白內黃,如桔梗,實而香,內有黑紋,如車輻解。其青白虛軟氣腥,皮皺上有丁足子者,不堪用。參《藥錄》、《圖經》

「主風寒溫瘧,熱氣」,猶言但治此病之熱氣,以明倘有他氣,當更兼他物以治之也。「諸癇,除邪」,猶言但能為此病除邪,以明若有他故,亦當更兼他物以治之也。「利大小便」,猶言此熱、此邪用此物治,不從汗洩,不從吐越,必從大小便而出也。所以然者,防己味辛主通,氣平主降,根白象肺,肉黃象脾,紋黑象腎,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腎主水液,其紋象車輻之解,內自中出,外不及皮,其義為病自腎出,外抵肌肉者。凡所臚證,悉能治之也。

然則溫瘧與癇,皆腎病乎?夫〈瘧論〉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藏於骨髓之間,因遇大暑,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從內出於外,則所謂「自腎及肌肉」者,非耶?《千金》曰「病先身熱,掣瘲,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衇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也。

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呼,病發時衇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內在骨髓,極難治也」。又曰「癇有三種,有風癇,有驚癇,有食癇。風癇者,緣衣暖汗出,風因入也,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物者,風癇也。驚癇者,起於驚怖,大啼乃發作也。食癇者,其先不欲乳,哺而吐,先寒後熱,乃發癇也」。

蓋非腎氣上凌,不至卒倒無知。非腎氣挾帶痰涎,上蒙乎心,外貫血衇,不至手足搐搦,筋衇掣瘲。且陽癇外抵肌膚,陰癇內鍾骨髓,猶可謂「非內自腎,外及肌肉之病」乎?至《別錄》所謂「傷寒寒熱邪氣,通腠理」,則猶之主寒熱溫瘧之熱氣也。「中風,手腳攣急」,則猶之為諸癇除邪也。

「去膀胱熱,利九竅,止洩」,即所謂利大小便也。「癰腫,惡結,諸瘑疥癬蟲瘡」,皆溼壅於肌肉而成。「風腫、水腫」,亦風水鬱於肌肉之疴,均《本經》主治之餘波矣。

防己之為物,有黑紋貫於黃肉中。其用,為治水侵於脾,無惑矣。然仲景治風水、皮水,所謂「身重,汗出,惡風,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腫,聶聶動」者,均與此合。以身重固係脾病,四肢為脾之合,故也。獨木防己湯之膈間支飲,己椒藶黃丸之腸間水氣,一在上,一在下,似不關乎脾者,亦皆用之。何也?蓋此上下盡病,治其中也。

夫支飲,不關乎下,何以用芒硝;腸間有水氣,不關乎上,何以用葶藶。故衇沉緊,面色黧黑,即病根於下之徵;口舌乾燥,乃病及於上之驗。支飲之心下痞堅,腸間水氣之腹滿,雖於脾,有略上略下之差,然究竟不得不為脾病。且病在上,吐之則愈;在下,下之則愈。吐下之不愈,病不在中,而何在哉?此可見水飲等病,在經衇肌肉者,多虛;在胷膈腸胃者,多實。在胷膈者,猶實中之虛,惟在腸胃,乃為實中之實耳。

白話文:

防己這種植物,莖像葛藤一樣蔓延生長,而且非常嫩。它的幼苗葉子很小,類似牽牛花。折斷它的莖,從一頭吹氣,氣可以從另一頭穿透而出。它的根,外皮白色,內部黃色,像桔梗一樣,質地堅實而且有香味,內部有像車輪輻條一樣的黑色紋路。那些青白色、虛軟、氣味腥臭、表皮皺縮且有像小釘子一樣突起的,就不能使用了。這些描述可以參考《藥錄》和《圖經》。

它主要治療風寒引起的溫瘧和熱性疾病,這裡的「熱氣」是指單純治療這類疾病的熱象,也就是說如果還有其他症狀,應該搭配其他藥物來治療。「諸癇」是指可以幫助癲癇消除邪氣,這裡也說明了如果癲癇有其他原因,也應該搭配其他藥物。「利大小便」是指這種藥物治療熱病或邪氣,不從汗液或嘔吐排出,而是通過大小便排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防己味辛,有疏通的作用,藥性平和,有下降的功效。根部白色,對應肺;肉黃色,對應脾;黑色紋路,對應腎。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腎主水液。它的紋路像車輻條一樣向內延伸,不達外皮,這表示病是從腎臟開始,往外影響到肌肉。凡是上面所列的病症,它都能夠治療。

那麼溫瘧和癲癇都是腎病嗎?《瘧論》說「溫瘧是冬天感受風邪,邪氣藏在骨髓之間,遇到大暑時,邪氣和汗液一起排出」。這種病藏在腎臟,病氣從內向外發散,所以說「從腎到肌肉」,不是嗎?《千金方》說「病發作前先發熱,抽搐,驚恐啼哭,然後才發作癲癇。脈浮的,是陽癇,病在六腑,表現在肌膚,比較容易治療。病發作前先發冷,不驚恐抽搐,不啼哭,發作時脈沉的,是陰癇,病在五臟,藏在骨髓,非常難治」。又說「癲癇有三種,風癇,驚癇,食癇。風癇是穿衣太暖出汗,風邪趁虛而入,剛開始發病時,會屈指數數,這是風癇。驚癇是因驚嚇而發作,大哭後發作。食癇是不想吃奶,餵食就吐,先冷後熱,然後發作癲癇」。

如果不是腎氣上逆,就不會突然昏倒失去知覺。如果不是腎氣夾帶痰涎,向上蒙蔽心竅,向外貫穿血管,就不會手足抽搐、筋脈痙攣。陽癇在肌膚表面,陰癇在骨髓深處,這不是「從內在腎臟,向外到肌肉」的病嗎?至於《別錄》說的「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邪氣,疏通毛孔」,這跟它治療寒熱溫瘧的熱氣是一樣的。「中風,手腳攣急」,這跟它治療癲癇除邪的作用是一樣的。

「去除膀胱的熱,疏通九竅,止瀉」,就是所謂的利大小便。「癰腫,惡瘡結塊,各種疥癬蟲瘡」,都是因為濕氣積聚在肌肉中。「風腫、水腫」,也是風濕水氣積聚在肌肉裡的疾病,這些都是《本經》主要治療範圍的延伸。

防己這種藥物,其黑色的紋路貫穿在黃色的肉質中。它的作用,是用來治療水濕侵犯脾臟,這點毫無疑問。張仲景用來治療風水、皮水等病,也就是「身體沉重,出汗,怕風,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腫脹,肌肉跳動」等症狀,這些都符合防己的藥效。因為身體沉重是脾的病症,四肢是脾所主的部位。只有木防己湯治療的胸膈間的支飲,以及己椒藶黃丸治療的腸間水氣,一個在上,一個在下,似乎和脾沒有關係,但也用了防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上下都生病了,要從中間去治療。

支飲病不在下焦,為什麼用芒硝?腸間有水氣,不在上焦,為什麼用葶藶子?脈沉而緊,面色發黑,是病根在下焦的徵兆;口舌乾燥,是病邪到達上焦的驗證。支飲病導致心下痞硬,腸間水氣導致腹脹,雖然和脾有關,但略有偏上偏下的差別,但最終都不得不歸為脾病。而且,病在上,吐出來就好了;病在下,瀉下去就好了。如果吐瀉都不能好,那病不在中焦,又在哪裡呢?由此可見,水飲等病,在經脈肌肉的,多是虛證;在胸膈腸胃的,多是實證。在胸膈的,是實證中的虛證,只有在腸胃的,才是實證中的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