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51)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51)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張茂先曰「積艾三年後,燒之,津液下流成鉛、錫」,夫是之謂「藉陽通陰」。又曰「削冰令圓,舉以向日,艾承其影則有火」,夫是之謂「隔陰化陽」。藉陽通陰,以艾灸病之法也;隔陰化陽,以艾入湯之例也。

〈異法方宜論〉中「臟寒生滿病者,其治宜灸焫;痛生於內者,其治宜毒藥」,仲景於陰壅陽微者,每用灸法,而湯中入艾,必挾寒劑,在《傷寒論》、《金匱要略》,可循其緒而推之也。

曰「衇浮,熱盛,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必咽燥、唾血」、曰「微數之衇,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衇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此可見灸之為法,能治陽虛陰蔽,而追虛逐實,行血衇中者也。

曰「吐血不止」、曰「婦人有漏下,有半產後,下血不絕,有妊娠下血」,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柏葉湯有乾薑、馬通之溫,柏葉之寒;膠艾湯有阿膠、地、芍之寒,芎、歸之溫,此可見皆以艾隔陰而化其陽矣。雖然,灸法猶易明也。隔陰而化陽奈何?蓋陰蔽而格陽,陽浮而不入陰。

斯時也,以陽藥通陰,則助浮陽之焰;以陰藥攝陽,則增陰滯之凝。設非以此交而通之,承而化之,無十全法矣。譬如《別錄》所列,主治「吐血、婦人漏血」,其義旣已可識,而「下利、下部䘌瘡」,不謂之「溼在中,而陽不得下」,不可也。以是參之,然乎?否耶?

白話文:

張茂先說:「採集艾草三年後,燃燒它,就會有汁液流下來,凝結成鉛和錫。」這就是所謂的「藉助陽氣疏通陰氣」。他又說:「把冰塊削成圓形,放在太陽下,艾草放在它的陰影處,就會產生火。」這就是所謂的「隔絕陰氣轉化成陽氣」。藉助陽氣疏通陰氣,是指用艾灸來治療疾病的方法;隔絕陰氣轉化成陽氣,是指在湯藥中加入艾草的例子。

《異法方宜論》中說:「臟腑虛寒導致腹脹的疾病,適合用艾灸來治療;疼痛發生在體內的,適合用有毒性的藥物來治療。」張仲景對於陰氣阻塞陽氣衰弱的情況,經常使用艾灸的方法,而且在湯藥中加入艾草時,一定會搭配寒涼的藥物,這點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都可以找到相關的線索來推論。

書中說:「脈象浮大,熱邪旺盛,反而用艾灸,這是讓實證更實,用治療虛證的方法來治療實證,一定會導致咽喉乾燥、吐血。」又說:「脈象微弱且頻數,絕對不能使用艾灸,因為這樣會使火邪入侵,導致煩躁不安,這是追逐虛邪,驅趕實邪,讓血液分散在脈管中,火氣雖然微弱,但內攻的力量卻很強。」這可以看出來艾灸這種方法,能夠治療陽氣虛弱陰氣閉塞的疾病,並且有追逐虛邪,驅趕實邪,使血液運行於脈管中的作用。

書中說:「吐血不止」、又說「婦人有漏下(非經期出血),有半產(流產)後,下血不停,有懷孕期間出血」,如果說懷孕時腹痛是胎兒阻滯所致,柏葉湯中有乾薑、馬通的溫熱之性,也有柏葉的寒涼之性;膠艾湯中有阿膠、地黃、芍藥的寒涼之性,也有川芎、當歸的溫熱之性,由此可見,這些都是用艾草來隔絕陰氣,轉化成陽氣的方法。雖然說,艾灸的方法還比較容易理解,但隔絕陰氣轉化成陽氣的道理是怎樣的呢?大概是因為陰氣閉塞而阻礙了陽氣,陽氣因此浮在表面而無法進入陰氣之中。

這個時候,如果用溫熱的藥物來疏通陰氣,反而會助長浮陽的氣焰;如果用寒涼的藥物來收斂陽氣,反而會增加陰氣的凝滯。如果不是用這種相交、疏通、承載、轉化的方法,就沒有萬全之策了。譬如《別錄》記載艾草主要治療「吐血、婦人漏血」,這個道理已經可以理解,而治療「下利(腹瀉)、下部瘡瘍」,不能說成是「濕邪在中,而陽氣無法下達」,是不對的。從這個角度來思考,這樣說對嗎?還是不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