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50)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50)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以是較之訓五癃為五淋者,其義豈不廣且博耶?即推之《千金》,治血淋之石韋散,治虛勞渴無不效之骨填煎,及治五勞七傷八風十二痹方,可以思矣。

白薇:味苦、鹹,平、**大寒,無毒。**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一名白幕,一名薇草,一名春草,一名骨美。久服,利人。生平原川谷。三月三日採根,陰乾。惡黃芪、大黃、大戟、乾薑、乾漆、山茱萸、大棗

白薇,莖葉俱青,頗類桺葉。六、七月開紅花,八月結實,根黃白色,類牛膝而小,八月采。《圖經》

中風而至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決非一朝一夕之故矣。乃曰「暴」,豈暴中風者,固能如是乎!許學士曰「凡人平居無疾苦,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間不能開,口啞不能言者,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身汗過多,乃至血少。

氣屏於血,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狀。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鬱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宜白薇湯」。此正與《本經》主治,固少有參差者,惟《本事方》不言身熱、肢滿,可見一有邪,一無邪耳。

夫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故血暴虛,而氣代之充;液暴衰,而陽襲以入。原理之常,無足深怪。第當其時,而偶中風邪,則更引動一身之氣,傾國之陽,以敵邪,名曰「禦外侮」,實則內已竭。然究以其得病之暴,受邪必微,設使徒緣外狀,不辨夙因,而施之以或散或清,是不異於操刀殺之矣。

於斯時也,解外更無庸急,安內斷不可緩,故須藉白薇之遇春輒發者,一若使之專力解外,而不知正賴其味苦且鹹,一徑直下,純乎降而絕無升者,以返其陽氣於浮越失據矣。試參《爾雅》,名之曰「葞」,曰「春草」,謂其「絕無與於取透發之微,或弭亂之大」,不可也。

更參其根似牛膝,柔輭易曲,謂其「於導陽下返,尚係強制也」,可乎?「邪氣、寒熱、痠疼」,汗出後受溼也。「溫瘧洗洗,發作有時,汗出」,熱乃盛也。故仲景於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者,竹皮大丸中用此,而有熱者,更倍之。

艾葉: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利、吐血、下部䘌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一名冰臺,一名醫草。生田野。三月三日採,暴乾,作煎,勿令見風。

艾,二月,宿根生苗成叢。其莖直生,白色,高四、五尺。葉四布,狀如蒿,分為五尖,椏上復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七、八月,葉間出穗,如車前,細花,結實累累盈枝,中有細子,霜後始枯。五月五日,連莖刈取,暴乾,收葉。《綱目》

白話文:

因此,如果說把「五癃」解釋為「五淋」,這其中的含義豈不是更加廣泛和博大嗎?再推廣到《千金方》中的例子,像是治療血淋的石韋散,治療虛勞口渴無不奏效的骨填煎,以及治療五勞七傷八風十二痹的方子,這些都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白薇:**味道苦、鹹,性質平和偏寒,甚至可說是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突然中風、身體發熱、四肢脹滿、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邪氣侵擾、寒熱交替、腰痠背痛、反覆發作的溫瘧。可以治療外傷、淋病、水腫,可以疏通陰氣、補益精氣。別名又叫白幕、薇草、春草、骨美。長期服用,對人有益。多生長在平原和山谷中。在三月三日採挖根部,陰乾。忌與黃芪、大黃、大戟、乾薑、乾漆、山茱萸、大棗同用。

白薇的莖和葉都是青色的,很像柳樹葉。六、七月開紅色的花,八月結出果實。根部呈黃白色,像牛膝但比較小。八月採挖。《圖經》裡這樣描述。

中風導致身體發熱、四肢脹滿、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絕非一朝一夕的緣故。卻說「暴中風」,難道突然中風就能這樣嗎?許學士說:「凡是平常沒有疾病的人,忽然像死人一樣,身體不能動彈,默默不語,眼睛睜不開,口不能說話,或者稍微知道人事,卻厭惡聽到人聲,只是像頭暈目眩一樣,過一陣子才醒來。這是因為汗出太多,導致血液虧少,氣被血阻礙,陽氣獨自上浮而不能下降,氣機壅塞不暢,所以身體像死了一樣。等到氣過血還,陰陽重新溝通,才會過一陣子醒來,這叫做鬱冒,也叫做血厥,婦女多有這種情況,應該用白薇湯治療。」這正好和《本經》的主治內容,大體相同,只有《本事方》沒有提到身體發熱、四肢脹滿的症狀,可見一個是有邪氣,一個是沒有邪氣。

有餘則向前發展,不足則隨之而來;不足則向前發展,有餘則從之而來。所以,血液突然虧虛,則氣會代替其功能;津液突然衰少,則陽氣會乘虛而入。這是自然的規律,不值得奇怪。只是當身體出現這些情況時,又恰好遇到風邪,就會更加引動全身的氣,傾盡全身的陽氣,來抵抗邪氣,這叫做「禦外侮」,實際上身體內部已經非常虛弱了。但從得病的情況來看,所受的邪氣必定很輕微,如果只是從外在的症狀判斷,不辨別原有的虛弱體質,而用發散或清熱的藥物來治療,這就跟拿刀殺人沒有什麼區別了。

在這個時候,解決外在的症狀並不急迫,安定內在的虛弱才是當務之急,所以需要藉助白薇這種春天就萌發的特性,好像讓它專心對付外邪,卻不知道它真正是靠苦鹹的藥性,一味直下,完全是下降而沒有上升的功效,以此來使浮越失位的陽氣回歸正常位置。《爾雅》中稱它為「葞」,又叫「春草」,說它「完全沒有發散和疏通的作用,或者不能平息大亂」,這是不對的。

再看它的根部像牛膝,柔軟易於彎曲,說它「在引導陽氣下返的過程中,還是帶有強迫的意味」,這樣說對嗎?「邪氣、寒熱、痠痛」,是因為出汗後感受了濕邪。「溫瘧反覆發作,有時出汗」,說明熱勢很盛。所以張仲景在治療婦女乳房發虛、煩躁不安、嘔吐逆氣的症狀時,在竹皮大丸中使用了白薇,而且有熱證的,還要加倍用量。

**艾葉:**味道苦,性質微溫,沒有毒性。主要用來做艾灸,治療各種疾病。可以煎服,能止瀉、止吐血、治療下部瘡瘍、婦女漏血,疏通陰氣、生長肌肉、避風寒、使婦女容易懷孕。別名又叫冰臺、醫草。多生長在田野中。在三月三日採摘,曬乾,煎服,不要讓它被風吹到。

艾,二月的時候,宿根會生出成叢的幼苗。它的莖直立生長,呈白色,高約四五尺。葉子四面分散生長,形狀像蒿草,分為五個尖端,枝椏上還有小尖端,葉面青色,背面白色,有絨毛,質地柔軟厚實。七、八月時,葉間會長出像車前草一樣的穗狀花序,開細小的花朵,結出纍纍的果實,裡面有細小的種子,霜降後才會枯萎。在五月五日的時候,連莖一起割取,曬乾,收取葉子。《綱目》裡這樣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