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48)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48)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紫薓:味苦、辛,寒、**微寒,無毒。**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九竅,利大小便,**療腸胃大熱、唾血、衄血、腸中聚血、癰腫、諸瘡,止渴,益精。**一名牡蒙,一名眾戎,一名童腸,一名馬行。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三月採根,火炙使紫色。畏辛夷

紫薓,苗長一、二尺,莖青而細,葉似槐。五月開花,色白似蔥花,亦有紅紫似水葒者。根,淡紫黑色,如地黃狀,肉紅白色。《圖經》

古人於《本經》,不置解釋,經旨自明。近人於《本經》,多為疏箋,經旨反晦。蓋古人於經熟讀,紬繹其意,自然貫串聯絡,而精粹處,遂躍然心目間。近人則先有一種意見,牢固於中,如所謂「苦能降,復能通,寒能勝熱,復能滑洩」者,是以經文,飾我意見,非以我學識,破析經義,迎而悉之也。如紫薓,《本經》主治,即以前數語敷衍之,誰曰不可。

然心腹積聚、寒熱、邪氣,柴胡亦能主之。九竅,菖蒲亦能通之。大小便,大黃亦能利之。究亦何必紫薓,此經旨所以晦也。若謂「心腹積聚、寒熱、邪氣,以利大小便而可解」,則近之矣。然以「通九竅」一語橫梗於中,又屬何故?豈在上之七竅,亦可為心腹積聚、寒熱、邪氣出路耶?是其旨仍晦,而無可與。於深思力索,心知其故矣,予蓋因《別錄》而有悟焉。

夫紫薓,味苦氣寒,必心腹積聚、寒熱、邪氣,旣已化為大熱者,方得用之,以其能使從九竅洩也。夫腸胃大熱,其勢欲上行者,必過於通;欲下行者,必過於塞。故在上之病,為唾血,為衄血,皆可證其過於通;在下之病,為腸中聚血,為癰腫、諸瘡,皆可證其過於塞。過於通者,化其氣而病自除;過於塞者,必去其質而後已。

此所以云「利大小便」,不云「利涕唾泗洟」也。夫邪非本輕,決不上行;邪非重濁,必不下壅。各因其性而通利之,所謂適事為故耳。紫薓,根包紫黑,外深內淺,固已可見其入血,而花或白如蔥,或赤如蓼,可見其遇血在上,能化其氣以止之;遇血在下,能逐其質,以通之矣。即如仲景用紫薓兩方,一則欬而衇沉,是病在上而徵見於下。

一則下利肺痛,是病在下而急反於上。豈非用其旣清化在上之標,則藉其通在下之本耶?知此,則凡病在血,而上下雙當其患者,為紫薓之的主,可一言決矣。

石韋:味苦、**甘,**平,**無毒。**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臟,去惡風,益精氣。**一名石䩾,一名石皮。用之去黃毛,毛射人肺,令人欬,不可療。生華陰山谷石上。不聞水及人聲者,良。二月採葉,陰乾。滑石《蜀本》作絡石、杏仁為之使,得菖蒲良

白話文:

紫薓:味道苦、辛,藥性寒涼(或偏微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心腹部位的積聚、寒熱病症、邪氣入侵,能通暢九竅(指眼、耳、鼻、口等),利大小便。能治療腸胃過熱、吐血、流鼻血、腸內積血、癰腫、各種瘡瘍,可以止渴,增強精氣。別名又叫牡蒙、眾戎、童腸、馬行。生長在河西和冤句山谷。三月採根,用火烤過使其呈紫色。忌與辛夷一起使用。

紫薓的苗高一、二尺,莖是青色而且細,葉子像槐樹葉。五月開花,花色白色像蔥花,也有紅紫色的像水蓼花。根部是淡紫色黑色,像地黃的樣子,肉是紅白色。《圖經》有記載。

古人對於《本草經》的內容,不加以解釋,經文的旨意自然明白。現代人對於《本草經》,多加註解疏通,反而使經文旨意模糊不清。因為古人對經文熟讀,仔細研究其中含義,自然能貫穿聯繫,精華之處便能清楚地呈現。現代人則先有自己的觀點,牢固於心中,例如所謂「苦能降、又能通,寒能勝熱、又能滑利排洩」等等,於是就用經文來附和自己的觀點,而不是用學識去分析經文的含義,徹底領悟。例如紫薓,《本草經》的主治功能,就用前面的話來敷衍解釋,誰說不可以呢?

然而,心腹積聚、寒熱、邪氣,柴胡也能治療;九竅不通,菖蒲也能通暢;大小便不利,大黃也能通利。那麼到底為什麼要用紫薓呢?這就是經文旨意模糊的原因。如果說「心腹積聚、寒熱、邪氣,是因為利大小便而可以解除」,這就接近正確了。然而「通九竅」這句話橫梗在中間,又是什麼原因呢?難道在上的七竅,也能作為心腹積聚、寒熱、邪氣的出口嗎?這樣一來,經文的旨意仍然模糊,沒有辦法理解。經過深入思考和努力探索,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因為《別錄》而有所領悟。

紫薓,味苦氣寒,一定是心腹積聚、寒熱、邪氣,已經轉化為大熱的病症,才能使用它,因為它能使病邪從九竅排洩出去。腸胃過熱,如果病勢向上,一定會過於通暢;如果病勢向下,一定會過於堵塞。所以在上的病症,表現為吐血、流鼻血,都可證明其過於通暢;在下的病症,表現為腸內積血、癰腫、各種瘡瘍,都可證明其過於堵塞。過於通暢的,可以化解其氣,病自然消除;過於堵塞的,必須去除其瘀滯的物質才能痊癒。

這就是經文所說「利大小便」的原因,而不是說「利涕唾泗洟(鼻涕、口水、眼淚)」。疾病如果不是輕微,決不會向上走;如果不是重濁,一定不會向下堵塞。針對它們的特性而疏通導利,這就是所謂的對症下藥。紫薓的根部包裹著紫黑色,外深內淺,可見它能入血分,而花或白色如蔥,或紅色如蓼,可見它在遇到上部的血症時,能化解其氣而止血;遇到下部的血症時,能驅逐瘀滯之物而疏通。例如張仲景使用紫薓的兩個方子,一個是咳嗽脈沉,是病在上而症狀顯現在下;一個是下痢肺痛,是病在下而症狀急迫地表現在上。這難道不是因為紫薓既能清除化解上部的病邪,又能疏通下部的根本嗎?了解這一點,就知道凡是病在血分,上下都有病症的,紫薓就能夠發揮主要作用,可以一言決定。

石韋:味道苦、甘,藥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勞累發熱、邪氣、五淋小便不通,能通利小便水道,止煩躁,降氣,通膀胱脹滿,補養五勞(心、肝、脾、肺、腎的勞損),安養五臟,去除惡風,增強精氣。別名又叫石䩾、石皮。使用時要去除黃毛,毛刺入肺部,會導致咳嗽,無法治癒。生長在華陰山谷的石頭上。沒有聽到水聲和人聲的地方,質量最好。二月採摘葉子,在陰涼處曬乾。滑石(《蜀本草》記載)說絡石、杏仁作為它的藥引,與菖蒲一起使用效果更好。